首页 > 历史

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两次没去祁山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

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

陇南名胜——祁山,为著名的古战场,蜀汉丞相“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

“祁山武侯祠”经过近年的维修扩建,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旅游观光。

古卤城——盐官,曾为西北的骡马集散地,西汉时此地盛产水盐,诗圣著有“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的盐井诗。

位于县城南郊的“赵世延家庙碑”,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

赵孟頫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世称“赵体”。

网络配图 碑刻为他晚年作品,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该碑刻为稀世之珍品。

县西南石桥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二处,该乡斩龙村为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还有三国大战铁笼山古战场遗址等。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之后,平定了南方,凯旋而归,,即又计划北伐。

只因有为魏国骠骑大将军,镇守西凉,是诸葛亮的心腹之患。

诸葛亮用离间计,使把司马懿贬为庶民,诸葛亮即上书请求北伐。

然而,要历史的看待六出祁山和诸葛亮本人,《》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实际上诸葛在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两次没去祁山。

其实,诸葛亮出兵祁山多少次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思想的代称,重要的是祁山在北伐中的战略地位。

祁山在当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侧,绵延约25公里。

境内,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加之又在蜀陇过渡地带,自然就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了。

网络配图 祁山堡遗址。

在礼县祁山乡政府以南的西汉水河床中部,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战舰的孤山,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祁山堡。

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祁山堡四面如削,城墙坚固,只有一个城门能进出,易守难攻。

可能是诸葛亮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

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供奉有诸葛亮之塑像。

几经修缮,其建筑规模越来越大。

如今祠内香火旺盛,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观阵堡遗址。

观阵堡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祁山堡南侧约两公里的一座山头上,居高临下,山势险峻。

山顶四周为坚固的土城墙。

向着祁山堡的的一方有三个特别加固的了望口。

了望口内两侧各能蹲下三四个人,便于轮流站岗和躲避堡外弓箭的袭击。

据考证,观阵堡长约100米,宽约50米,可能为部队营地。

点将台遗址。

点将台遗址在祁山东北方约一公里的一个山丘上,是用土一层一层筑起的一个圆台。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一些三国时期的瓦当。

站在高台,平川尽收眼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诸葛亮当年点兵点将、挥旗调遣三军的雄风。

九谷堆遗址。

九谷堆是最有传奇性的。

当地人说,蜀军北伐时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

由于自古蜀道难且路途远,粮草紧缺导致无法打持久战。

魏将司马懿深知蜀军的这一点,便部署重兵围住蜀军,迫使蜀军缺少粮草不战自溃。

网络配图 在此情形下,诸葛亮暗暗在祁山至罗堡十多里的平川里垒起了九个土堆,上面覆盖上粮食,然后有意让司马懿知道,司马懿不知中计,以为蜀军粮草甚丰,便撤兵了。

解围后的蜀军立刻补充了粮草,战事出现了转机。

九谷堆由于风蚀雨淋加之农垦开挖,现在只能看到两处还有土堆的样子,其余的都不明显了。

除这些遗址外,祁山周围还有当时圈养战马的圈马沟遗址和驻扎军队的藏兵湾遗等遗址。

据当地人说,这一带人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发现锈迹斑斑的箭头、矛、戟等兵器,而且当地博物馆里也存有不少,可以想像当年军队的浩大和战争的残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三朝国丈” 他的三个女儿是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李世勣为什么要去掉“世”字 改名为李勣呢

还不知道:李世勣为何要去掉“世”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这一喊,与其说把众人喝住,还不如说把众人给雷懵了,要知道,当时的她只是一个后宫的昭仪,不要说议政,就是在后宫,昭仪也排在第三等。(第一等皇后,第二等贵妃。) 但这个小小的昭仪就是胆敢在与重臣争执时,也上来踹上一脚,这就是武则天。 听了武则天忍不住的这声怒喝后,跟于志宁石依然石化不动。 这时还是作为首席大臣的开口:“右仆射(禇遂良)是先帝托孤大臣,既使也有罪,也不可用刑!” 就这样,处罚禇遂良的事才不了了之。 继禇遂良之后,朝中的另两位宰相韩瑗、来济后上书,观点只有一个,反对“废王立武”。 在当时朝廷一共有七位宰相,分别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禇遂良,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门下侍中崔敦礼。 在这七位宰相中,禇遂良、韩瑗、来济已经地表示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的行为,而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出声表态,但从这两个人的种种迹象上看,也很显然地站在了唐高宗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里面只剩下李勣跟崔敦礼两位宰相还没表态了,但当时崔敦礼已经将行就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就只有一人因为“生病”让唐高宗一时摸不着其态度的李勣了。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也就是民间说书里的那位(或徐懋功)。徐世勣在动乱时期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后来归降了唐高祖李渊,由于徐世勣战功卓著,于是李渊便给他赐,徐世勣便由此成为李世勣。后,李世勣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此人就是朕的长城,有他在朕就不用修长城。我们由此可见李世勣在唐太宗心眼中的份量有多重。 后来唐太宗逝世,为了避讳,李世勣又将名字中的“世”字去掉,成了李勣。 在唐太宗册立为太子后,李勣自然也被唐太宗列到了辅佐李治的名单上去,但唐太宗对待他的方式却很另类。一次,唐太宗忽然给李勣找了点碴,然后便发怒地将他贬官流放。接到贬官通知时,李勣,甚至连家也不回,马上打起包袱就走。 虽然李勣表现得很服从,但这时反倒是作为太子的李治为此而感到不平了,自己的父皇一向以仁慈著称,但这次为什么会做得这样过分。最后,还是唐太宗解开了李治的疑解,唐太宗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恩,老爸现在贬他,等你将来当上皇帝,再把他官复原职,他就会为你所用了。 后来,唐高宗登基后便马上将李勣召回长安,给他安排的座位也仅次于长孙忌的宰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