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帮唐中宗李显夺位的五位大臣,最后结局如何了?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古代社会,大臣帮助夺取皇位以后,他一般都是会受到皇帝猜忌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臣所立下的是“拥立之功”。

古人认为,皇位不是通过人力可以获得的,而是上天赐予的。

你有当皇帝的命,因此才能获得皇位。

如果是通过杀伐谋略获得皇位,那是不正当的。

而且大臣所立的功劳,都是皇帝赐予的,不可能反过来由大臣给予皇帝恩惠。

不过古代的大臣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皇帝的皇位都是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的,因此自己对皇帝是有莫大功劳的。

于是常常就不怎么听皇帝的招呼,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功自傲”。

这样的话,皇帝当然就很猜忌大臣。

另外,就算大臣“谨守臣节”,不“居功自傲”。

但是皇帝依然会猜忌大臣。

为什么呢?因为皇帝每次一想到他这皇位是大臣立的,他心里就会慌张。

他会想,这个大臣会不会废了他,扶持别人当皇帝呢?或者干脆自己当皇帝呢?也就是说,即便大臣很规规矩矩,皇帝心里依然忐忑不安。

既然皇帝心里忐忑不安,等他坐稳江山以后,打击大臣乃至杀掉大臣,就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夺门事变”之后,、、对有“拥立之功”,因此他们最终都受到了朱祁镇的打击,结局很惨。

不过,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李显被张柬之等五个大臣拥立起来后,他并没有打击这五个大臣,反而都把他们立为王,历史上称为“五王”,但是这“五王”的命运却照样非常惨,这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他们都是被武三思打压下去的。

武三思之所以能把“五王”打压下去,是因为他掌控了朝廷的权力。

而武三思之所以掌控朝廷的权力,是因为当时李显不作为。

李显当了皇帝以后,由于长期被她的老妈打压,形成了一种唯唯诺诺的性格。

当了皇帝以后,他还是一切都听韦后的,而韦后趁机把武三思推荐给李显,这样,权力就交到了武三思手里。

但问题就在于,“五王”对李显具有拥立之功,为什么朝廷的权力,他们没掌握,反而被武三思掌握了呢? 其一,首领张柬之太老不管事。

张柬之无疑是“五王”中的首领,但他当时已经80多岁了。

神龙事变发生后,他和其他四个大臣都被提拔为高官,高居宰相之位。

不过,作为领头的张柬之,实在是年纪太大了,对政事无法亲力亲为。

张柬之不能把控朝廷,而其他四个人也没有足够的权力,因此,权力就被武三思有机可乘,掌控在手里。

武三思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把这五个大臣“特进”为王,于是就把他们的权力给下了。

其二,“五王”没有乘胜追击削夺权力。

张柬之等人把武则天赶下台,让李显上台当皇帝,但是他们仅仅到此为止,并没有对武氏一脉进行乘胜追击。

事实上,武氏一脉对这“五王”是最痛恨的。

一方面,武则天如果还在台上,武氏肯定会受到特别的照顾,说不定,还有可能获得皇位。

另一方面,“五王”帮助李显夺位成功,因此,他们在朝廷中就具有相当的话语权。

武氏当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因此,武三思打击张柬之等“五王”,就是一定的。

其实,“五王”还是有机会避免被打击的。

一是当初韦后把武三思引进朝廷来的时候,“五王”就应该联合起来,极力阻止此事。

二是当武三思把张柬之等人特进为“五王”的时候,他们应该拒绝,不该把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

但是两次机会都失去了,也就只有任人摆布了。

其三,重视韦后这支力量。

张柬之等人要想把韦后拿下来,在李显对韦后百依百顺的情况下,显然是办不到的。

不过,他们还可以有其他选择,就是不与韦后对抗。

事实上,就是因为“五王”与韦后对抗,因此给武三思抓到把柄,向李显告状说,“五王”对韦后不敬,李显一怒之下,才罢免了他们的相位。

如果“五王”选择拉拢韦后,先把武三思拿下来,再反过来对付韦后,他们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中宗第二女宜城公主的悲剧一生:宜城公主简介

义安郡主是第二女,登基后晋升为。 虽身为金枝,婚姻大事上却连平民百姓的自由度都不如。 不过婚后金枝和驸马有没有可能相爱是一回事,皇家身份有没有被尊重是另一回事,女人的自尊有没有被忽视也是一种。 是期待过高才会失望过度吗…… 当她发现丈夫跟婢女有染,让将婢女的“耳鼻”割下,也把驸马头发割下,再让驸马出庭办事,集属官观看…。 知道后,公主受到“降级处分”。据《新唐书列传第八》记载她是从“君主降为县主”。而据《朝野佥载》与《古今谭概》记载,她是从“公主降为郡主”。 公主生死 宜城公主生辰:根据其兄弟作为长子的李重润生辰682年,和其妹妹李仙蕙生辰684年,推断她的生辰应该是在“682年左右”。 宜城公主病故时间:根据其驸马的历载“…宜城公主病死后,紧接着薛国公主下嫁裴巽,三年后,开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因病而死…”推断,公主病故时应该是开元十一年“723年前不久”。 命运交响 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36天的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当时李显才27岁左右。宜城公主上面还有个姐姐新都公主。 ——1、夸张推断、这时就算公主已经降生,那么年龄最多在14岁以内,也就是假设670年以后降生的(夸张假设李显13岁生子、并且她和新都公主还同龄之下的可能)。时年她只做了36天的“公主”,而其余时间还算是“君主”。所以公元684年以前她已经结婚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君主对驸马动私刑而被降级"的可能性也很小。 ——2、先前从宜城公主兄弟姐妹年龄推断,她的生辰是“‘682年左右”所以完全有可能“和其姐姐新都公主、兄弟李重润”在内,跟着父亲流亡或在父亲流亡期间降生的可能性很大。 血水融歌 公元684年以后,唐中宗李显流亡14年左右。 作为父亲又是皇子的李显在历史描述是:唐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唐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 根据宜城公主的妹妹李仙蕙相关记载:降生于唐周轮替之时(684年、李显初次登基为皇36天后被贬时),虽身为皇室贵戚,但却由于大唐帝国内部的变故,使她在偏僻的均州、房州度过了平民式的童年生活。 ——在李显19岁时嫡妻赵氏已经被武则天活活饿死,所以李显流亡期间只有韦氏在陪同。不过虽然没有李显子女陪同流亡的详细记载,但无论有没有一起流亡,对于武则天忌讳下的皇子皇孙能好到哪里?李显的两个子女和女婿、嫡长子李重润(曾经封为皇太子、当年与父亲一起被废为庶人,死时19岁)、永泰公主李仙蕙和其丈夫武延基,都是被武则天处死的,而当时永泰公主李仙蕙还怀有身孕。 ——也就是说此时她若是被降级的话,降成“君主”或“县主”没什么分别,和其他家人一样均饱受磨难。 ——可想而知宜城公主的童年又和韦后所生女儿李仙蕙相比能好到哪里? ——所以这时宜城公主就算长大成人并且已嫁人,那应该也没那么敢嚣张! 悲剧舞台 公元699年,李显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 根据宜城公主的妹妹永泰公主李仙蕙相关记载:14岁时,永泰一家被女皇武则天召回。由于其父李显所处的微妙地位,永泰兄弟姐妹尽管迎来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但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他们面临的仍是一系列的未知数。 ——这期间宜城公主是君主身份,若要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八》记载的话,那时宜城公主家庭经历了由“低谷突然转为天堂:…由于其父李显所处的微妙地位…迎来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的过程。如果当时没能正面应对生活和内心巨大反差的话,很有可能养成奢靡、自负…等负面心里。所以这期间很有可能发生了“君主对驸马动私刑被降级"的事情。 狂想曲响 公元705年,李显再次登基为帝。 ——若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八》后续记载”…久之,复故封。神龙元年…郡主皆进封“。也就是,这一次她的父亲通关成功成最大的BOSS(皇帝),她由“县主”空降“宜城公主”之位。享受仅次和安乐公主。 ——若根据《朝野佥载》与《古今谭概》记载,她是从“公主变为君主”的话: ①在“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36天的唐中宗”期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②在“公元705年唐中宗二度登基为皇”以后发生的话,再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八》后段记载,“同年705年又晋封成了‘公主’”。 性格扭曲 神龙年间,宜城公主虽然没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那样向往皇太女之位,但宜城公主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新都公主、、、金城公主”等公主可以开府,设置属官,还参与政事、能够任命官员。死后,也能陪葬定陵。 媳妇熬成婆,若干年后,宜城公主病死。但晴天还有霹雳,紧接着寡妇公主薛国公主(初作清阳公主)下嫁裴巽。薛国公主是的第十一女,应该算宜城公主的堂姐妹,她曾嫁过王守一。难道是宜城公主临终前安排的?不过已经吃过一回教训的裴巽应该知道女人也是可以发威的。和薛国公主安然过了仅仅三年婚姻生活,开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因病而死,追宜城公主步伐乘风西去。 古代男女不平等,男人就是天一般,,女人像似他们的陪衬,扔掉妻妾简直可以用眉飞色舞般形容他们。但公主却有机会享受比那时的男人还”威武“的享受,当然前提得是“把握有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历史上唐中宗太子李重俊为什么要发动政变?

公元706年7月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707年7月,他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袆等人发动羽林及千骑兵300余人杀死权臣、武崇训父子,接着又进攻皇宫追杀、、安乐公主及等人。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遂拥中宗逃到玄武门楼。李重俊在进攻玄武门楼时由于士兵倒戈,最终被杀。李重俊从被立为太子到发动政变,期间正好是1年的时间。作为皇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是朝廷所公认的。但是他却在被立为皇太子仅1年之际就发动了政变,这是为什么呢? 节愍太子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为妃嫔所生。中宗复位之后,李重俊于706年被立为皇太子。中宗共有四子,韦后生懿德太子重润,于701年被人诬陷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等人私下议论兄弟随意出入宫中,被用杖刑处死。第二子重福,于705年初被韦后诬陷曾参与陷害李重润而被流放外地。709年中宗大赦天下,但不许李重福返回长安。睿宗即位后,李重福起兵争夺帝位失败,投河而死。第四子重茂,于710年中宗去世后被韦后立为傀儡。韦后失败后重茂让位于睿宗。由此可以看出,李重俊是在重润早卒、重福被贬出京师的情况下,按照兄弟先后顺序才得以立为皇太子的。 然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重俊却没有获得其作为太子所应有的尊重和权威,他这个皇太子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首先是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在中宗为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他为妃,684年登基为帝后被立为皇后。这一年中宗被废黜,韦后跟随中宗到房州。当时中宗惊恐不安,每次听到武则天的使者要到来都害怕得要自杀。而韦后常劝他说:“祸和福相互依存,哪能经常有,难道还缺一死?为什么如此畏惧呢!”两人共度多年艰险,情义很深,因此中宗对韦后发誓一旦重见天日,一定要让她享受荣华富贵。中宗复位之后,极其昏庸,宠信奸佞,贪图享乐,不但朝政大乱,而且后宫也毫无规矩可言。韦后的欲望由此有了膨胀的机会,不但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在宫中淫乱,还利用武三思剪灭反对之人。此外,韦后还大肆提拔内亲外戚,甚至还下诏允许其女安乐公主开设幕府,设置官属。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也就成了中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他并非韦后所生,这就与韦后的干政形成了矛盾,引起韦后的不满和忌嫉,废黜之心与日俱增。 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因此安乐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妇,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连接体,具有特殊的地位。安乐公主集中宗和韦后的宠信于一身,权势极盛,王侯权臣多出其门下。她常常自写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安乐公主不但受贿卖官给屠夫小贩,而且还干预司法。左台侍御史袁从一将安乐公主家抢掠民间子女做奴婢的仆人下狱,安乐公主却让中宗下令将他们免罪。权倾一时的安乐公主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公主,还想做皇位继承人。因李重俊非韦后所生,所以安乐公主常常以“奴”骂之,甚至向中宗请求废黜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 第二个威胁是武三思父子。武则天虽死,但是以武三思为首的外戚势力并未被铲除,反而越来越强大。武三思与韦后、上官婉儿私通,相互勾结,网罗亲信,把持朝政,迫害异己。之后,侍中敬晖、驸马王同皎等人密谋铲除诸武残余势力,武三思一党将其剪灭。后来又罢黜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诬告、杀害。雍州人韦月将、高轸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为逆乱,武三思就要治他们的罪。有关部门迎合他的意思认为韦月将应斩首,高轸应流放岭外。黄门侍郎宋璟认为韦月将所犯之罪不当斩。武三思大怒,竟将宋璟贬到外地。武三思曾说:“我不知道什么样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但是我知道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对我不好的人肯定是坏人”。一时之间,武三思气焰非常嚣张。对待太子李重俊,武三思不但利用太子上表诛杀敬晖三族,又通过安乐公主密谋废黜他。而武崇训依仗其父武三思的势力和安乐公主驸马的身份,欺侮李重俊。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后不久,武崇训任太子宾客一职,只会用打马球等低贱的游戏取悦李重俊,根本没有调教爱护之意。武崇训也常常教安乐公主欺凌李重俊,称他为奴。李重俊十分愤恨。 第三个威胁是上官婉儿。她是时宰相的孙女。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而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同发配掖廷。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聪敏异常,677年被武则天召回宫中免除奴婢身份,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犯了死罪,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之刑。之后上官婉儿精心伺奉,曲意迎合,甚得武则天欢心。696年开始又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中宗即位之后,令上官婉儿专门掌管起草诏命,受到特别信任,封为昭容。上官婉儿不但忠于韦后,常用武后的事鼓励韦后,而且与武三思勾结淫乱,每次下达皇帝制敕,多藉助他事推尊而排挤压抑皇家。李重俊特别憎恨她,后来起兵攻打皇城时点名索要上官婉儿。 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结成的政治实体,严重地威胁到李重俊的皇太子地位,而作为一国之君的中宗由于昏庸,对韦后极为放纵,对安乐公主极其宠爱,以至“纵艳妻之煽党,则棸楀争衡;信妖女以挠权,则彝伦失序”。因此中宗对皇太子李重俊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甚至中宗本人最终也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在这些威胁和压力下,李重俊感到自己的皇位继承权受到了挑战,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很可能会被这些强权派废掉,皇位继承,实在不稳固。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李重俊“所以举兵之由,实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乐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继承权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险之举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