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为什么说袁绍比袁术强?袁绍和袁术是什么关系?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说比强?袁绍和袁术是什么关系?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袁术袁绍两兄弟,虽然说都是出自汝南,两人名义上也是兄弟,但其实他们之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亲兄弟,而要说谁更厉害,恐怕很多人还是会认为袁绍要比袁术强一些。

但其实事实当真是如此的吗?袁术在自己最鼎盛的时期,其实还是要比袁绍要更强不少的,如何看?他们两人之间的实力对比又应该是什么结果的呢? 袁术是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诸侯,你可以说袁术不要脸,但不要小看袁术的实力,袁术最牛逼的时候,连他哥哥袁绍都比不上。

其一,袁术是嫡子。

根正,他的哥哥袁绍却是小老婆生的,这一点袁术多次嘲笑袁绍,认为他和自己不对等。

其二,袁术地盘大。

袁术拥有荆州南阳郡、豫州汝南郡、扬州九江郡。

沿江淮流域横穿各州。

看似没有袁绍的冀州的面积大,但因为在长江流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据《志》记载,抢来时,南阳郡人口“数百万”。

这个表述肯定有误。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南阳郡的人口是二百四十三万人。

到五十年后的东汉末年,不但灾荒集聚,还有这样的大规模起义,让东汉人口损失巨大,到三国时期,各州人口的下降比例普遍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此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但南阳郡不可能还保持二百万人口。

但将近百万,是可能的。

对同时期的郡国,二、三十万人口居多。

其三,袁术手下有大将。

袁绍也有大将,但有勇无谋,比如,但袁术手下的大将却是一流的,此人文武双全,叫孙坚。

曾斩了华雄。

孙坚之所以投靠袁术,是因为两个人都跟被杀死的张温关系不错。

其四,袁术的地位高,很多人都愿意巴结他。

李傕郭汜夺取政权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是土匪出身的军人政府,跟诸侯们的地位声望没法相比,所以要尽量拉拢安抚。

他们用了马日磾等人作为和平使者,代表朝廷直接与各诸侯会晤和谈。

从李傕郭汜对各地诸侯的封赏看。

袁术是他们最重视的诸侯之一(另一位是,但情况与袁术不同),他们封袁术为左将军,阳翟侯,还给假节。

而且派录尚书事的太傅、和平使团团长马日磾亲自代天子授予的。

(《三国志》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

遣太傅马日磾因循行拜授。

)。

其五,很多名士官吏对袁术有好感,甚至愿意做他的马前卒。

华歆一直在中央担任尚书郎,但不愿意辅佐董卓,就要求外放到长安东北方向的下邽县当。

董卓还真同意了,这让华歆得以逃出长安,但他随即称病不去赴任,而是转道东南,从蓝田翻过秦岭到了南阳郡的邓县,在那里被袁术留下,并为袁术出谋划策,讨伐董卓。

可见,这个时候的袁术是足可以笑傲群雄的,也因此一直想着称。

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是同一个父亲,不同一个母亲,这在历史上的大家族中是有很大区别的。

妻妾成群对于历史上的名人来说,并不是稀奇事。

袁家四世三公,名门望族,自然更是如此。

袁术虽然与袁绍是同一个父亲所生,但是袁术的母亲的地位却要高过袁绍许多,在古代,地位尊卑还是非常有区别的。

对于正牌老婆生的儿子叫“嫡子”而袁绍这种小妾生的儿子就是庶出,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多是立嫡子。

加上袁绍在儿时就过继给了自己的大伯当儿子,所以这兄弟俩的感情其实并不深。

仗着自己显赫家世,为人高调不内敛,才学还比较浅薄的袁术虽然赢在了起跑线,可是他却活活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在地方为官,常常,与当地官员相处不合,不知道与人结交,张狂至极。

相反袁绍则不一样,虽然是庶出的袁绍,在过继给大伯之后,也变成了大伯的嫡子,丝毫不影响他的仕途,加上袁绍的性格要较袁术更为内敛,与当时的各方豪杰都相交,在同族之中也是颇有威望,俨然成了袁氏家族的代言人,这对袁术来说是非常的“侮辱”自己这么高贵的嫡子身份,应该是袁家的大掌门,怎么会让一个小妾生的抢了风头,不过人生并不是你赢在了起点就一定会赢得终点。

袁术心胸狭隘,袁术费尽心机也比不过袁绍,在自己的威望渐不如袁绍的时候,就开始人身攻击,暗中只能用袁绍当初身为庶子的事来抹黑,贬低他了,其实呢?对于袁术来说,也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反而给自己落得个不能容人,不堪大任的坏名声!当然可能袁家都是比较小心眼儿的人,后来的袁绍也是吃了不能容人的亏才在一败涂地!袁术费尽心机也比不过袁绍,暗中只能用袁绍当初身为庶子的事来抹黑,贬低他了,其实呢?对于袁术来说,也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政教合一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影响到中国

翻开世界历史,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宗教和各国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特别是欧洲,以来,教皇是一个强大的力量,甚至在梵蒂冈至今还保留着教皇国,教皇以上帝代言人的方式肆意干涉欧洲国家内政,甚至加冕都必须由教皇主持。 拿破仑 而在中东等伊斯兰教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国家,典型的如一战前的帝国,苏丹既是国王,又是宗教领袖。 但奇怪的是,在如此盛行的中国及东亚地区,却极少甚至没有宗教干政的现象,佛教也始终和中国的划清界限。 奇怪了,同为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扩张力如此强大, 为什么就是没有征服中国呢? 世界宗教分布 1、大一统理论先入为主,外来宗教并无优势 佛教虽然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进入中国却是在时期。而彼时,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已经形成了200多年。 大一统理论下,皇帝们享受着的尊崇和的荣耀,自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此时你佛教来一句,皇帝陛下,其实你还不是最牛的,你知道吗?在遥远的西方,还有个佛祖比你更厉害,你要...... 我相信,皇帝会很快清醒过来,然后让人把你拖出去砍了,然后临死前告诉你:“你看,这就是皇权的好处!” 所以,佛教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优势。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如果不进行本土化改革,外来事物很难有所作为,古有佛教,今有肯德基麦当劳。 肯德基 2、三武灭佛,确定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 佛教自进入中原起,就与本土的儒学和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前期,统治者欲利用佛教轮回的学说麻木和愚昧百姓,便于统治,并给予了相当宽厚的条件,比如寺庙可以拥有田产并不需要纳税。但是很快佛教就利用这一优惠大举扩张,导致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寺庙吸走,进而导致国力衰微,社会开始动荡。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武帝、以及后,针对当时佛教成为国家严重威胁的状况,推动灭佛运动的展开,合称为“灭佛”。 第一次灭佛为北魏太武帝时期,由于当时的僧侣参与到叛乱中,让本来对佛教并无恶意的太武帝下令灭佛,此次行动让北内佛教受到重创。 北周武帝宇文邕 而最严重的一次,要数唐朝时期的武宗灭佛,由于唐朝是,因此灭佛是全国性的,所以此次灭佛让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 因为皇权不遗余力地打压,导致进入中原的佛教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最终达到和道教、儒学“三教合流”的水平,成为皇权的重要辅助,而不是凌驾于皇权之上。 经历了四次所谓“法难”,佛教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的宗颐禅师检讨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由此可见,佛教终于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欧洲中东国家盛行政教合一的疯狂时,中国一直推行皇权至上。正因为没有宗教的干扰,推行政教分离,使中国在此后的千年时间里,在国家制度上保持了强大的优势。 随机文章平凡杨家将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请问宋朝是中国所有朝代法律最完善的吗?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顶级掠食者蛇发女怪龙图片,头大如牛秒杀各种陆地恐龙(体长8米)银河系有多少个太阳系,一千多亿颗恒星与太阳相似/可能有生命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朱棣为什么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开国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却不是这样。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做出此决策,并非一时之念,而是通盘考虑谨慎之为。理由如下: 其一,巩固“根据地”的需要。 我们知道,虽然朱棣出生在南京帝王之家,却由于不是首位嫡子,一直不太可能有传位自己的可能。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到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换句话说,朱棣是从燕王领地起家的,无疑北京就是他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自然最有安全感,也最能够保全和壮大属于自己的或明或暗之力量。 其二,避免“迷说”的忌讳。 中国古人大多很信奉迷信说法,作为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大业,更是不想有丝毫不顺利不吉利。事实存在着一个奇怪的建都现象,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故就此考虑,朱棣也希望可以通过换都方式,讨个民众口彩、求个自我安慰。再者说,中国古代一直有句老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朱棣在南京政变夺权,面临巨大压力,也祈求换个环境可以放松心境、改善环境。 其三,放眼“大局观”的考量。 朱棣看到,明朝设都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而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故朱棣决定建都北京,有两大好处:一是便于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二是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表现出皇帝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事实上,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并推行积极政策与北方友好,形成了繁荣稳定的边境环境,使大明朝无了后顾之忧。 其四,建立“宏图业”的梦想。 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也许正是因为朱棣拥有许多皇帝不敢想不敢做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在永乐年间进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间进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通过以上四点,我们不得不说,朱棣迁都北京这着棋,走的好、走的妙,走出了胆识、走出了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