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宋第一将门:功勋远超杨家将却被后世遗忘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从初年至北宋末年,这个家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

五代诸国与北宋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

满门忠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杨家将故事多属演义,演义的素材,不少来自这个世代苦战、守卫大宋边境的家族。

大名鼎鼎的也出自这个家族,佘太君其实并不,而是姓折。

她的娘家镇守西北边陲近三百年、功勋远超杨家将、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

他们是折家将。

读《》折家传记,如同在读一个家族的百年史诗,荡气回肠! 折家世居府州,即现在的府谷县。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此地位于陕西省最北端,榆林市东北部,北接内蒙,南邻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时期,宋、辽、夏三足鼎立,府州是北宋西北前线,如同插入夏、辽邻接地区的一把利刃,尤其对西夏的入侵,此地起着侧击和牵制的巨大威慑作用。

《宋史》中,折氏家族世袭府州刺史200余年,一代又一代折家男子,几乎参加了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的所有军事行动,而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他们大多充当先锋与统帅,尤其是西夏崛起后,折氏家族更是陷入了与西夏漫长的苦战之中,前仆后继,血洒疆场,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折家名将。

这个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一个乃至多个悍将,令人惊叹不已:确实是一个战斗家族!一代代折家男子,既继承了父辈优良的战斗基因,又从小在战斗中学习,所以在史书中,折家将成为一个品牌,对手闻风丧胆。

比如折德扆之子折御卿,在子河汊一役,匈奴大将韩德威以万人来袭,被折御卿包了饺子,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

年底时,韩德威听说折御卿病了,又带兵来犯,企图报子河汊一役之仇,折御卿带病上阵,“德威闻其至,不敢进”,悄悄跑路了;又如,折家第五代折克行,与西夏军战于葭芦川,“斩首四百,降户千,马畜万计,诸老将矍然曰:‘真折太尉子也!’” 折克行之子折可适,更是智勇双全,“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简直是天生的战斗高手,被时人叹为“真将种也”,他武艺高强,又有计谋。

有一年夏军十万人入侵,折可适通过谍报,知道了敌人烽火台守卫士兵的姓名,然后假扮夏军首领,呼喊这些士兵的名字,把他们骗下来,一个个杀掉。

敌人没有烽火台传递消息了,于是折可适玩了一把大迂回闪击战,带八千骑兵绕到敌人背后,大砍大杀一番,差点活捉了夏军统帅、战争狂人梁。

驰骋疆场,牺牲难免,折家将一代代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折御卿带病临敌、死于阵前,折海超、折惟信战死疆场,折惟昌带病冒风沙护送军粮,“时疾已亟,犹与宾佐宴饮,谈笑自若焉。

明日卒,年三十七”…… 学者李裕民在《折氏家族研究》一文中总结了折氏家族传袭府州知州的特点,除一、二世外,多为弟继兄位。

为什么不直接传子?因为他们年寿不高,“从已知七人享年看,平均44.8岁。

他们死时,儿子尚小,而知州与皇位不同,他需要有能力统率蕃汉各部抗击辽、夏,年龄太小,是无法胜任的。

”折氏几代人任知州的年龄,确切可知的七例,最小19岁(折御卿),最大33岁(、折德扆),平均26岁有余,正是驰骋疆场的最佳年龄。

在民间故事《杨家将演义》中,写了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杨文广到杨怀玉足足五代人。

但在《宋史》中,杨家将入传者为三代人,即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而杨文广并非像演义中所说系杨延昭,在历史中,他俩是父子关系。

《宋史》中同样有折家列传:第一代折德扆,第二代折御勋、折御卿,第三代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第四代折继宣、折继闵、折继祖、折继世;第五代折克行,第六代折可适、折可求,再到一笔带过的折可适儿子折彦质,写了七代人。

而从折德扆上溯三代其父折从阮、祖父折嗣伦、曾祖折宗本,从唐末、五代到北宋一朝、初年,将近300年,足足十代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历史很无情,杨家将通过民间演义家喻户晓的同时,十世为将、堪称中国之最的折家将,却默默无闻了,就连折太君,也被改成了“佘太君”,虽然大名鼎鼎,却抹去了她所骄傲的家族印记。

应该记住折家将,他们崛起于乱世,绵延数百年,世代将门,家风浩荡,忠勇爱国,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

他们跟杨家将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第一武将蒙恬被杀真相 挖断了大秦龙脉?

风水之说,向来神秘。在中国,即便是一些不相信风水的人,也非常机会祖坟被挖。而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认为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消灭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曾经挖开,斩断周朝龙脉。 此时是无稽之谈,还是有迹可循呢? 在时代,一度进入东周都城。之后,因秦武王举鼎暴毙,殉葬风水上佳之地安葬,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网络配图 在当时,有术士建议,为保大秦帝国万年基业,成就一统天下的不世伟业,不如挖断周朝龙脉。秦国王室就让这位术士寻找。最终,他们找到了周朝祖陵周文王的陵墓,大秦将士数万人将其陵墓挖开,就在其上,为秦武王修建了一座王陵。 为了保密,大秦王室对挖断周朝祖坟这件事情秘而不宣,几乎所有知情人都被杀掉。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无记载,唯独在一些野史传闻中有模糊的描述。 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前不久,队对咸阳城北的“周陵”开挖考察,考古队吃惊地发现,这座号称西周初年的陵墓,出土的大都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些物品,根本不是西周初年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周文王的陵墓,其实是秦国一位国君的陵墓。经过进一步的考证,基本上和野史中秦武王的传言吻合。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这挖祖坟,断龙脉的举动确实有效,偏居一隅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担心自己的龙脉被他人斩断。他派出术士,到全国各地是探查,把其他的大小龙脉斩断。 当时,有一个术士说,在云阳(今丹阳)地区发现了一股小型龙脉,可能在数百年后有真命天子出现。秦始皇立刻派遣大军前往云阳,破坏当地风水,当地的道路被修建的弯弯曲曲。后来,术士提出,仅仅是改变山水形势还不够,该应当改地名。秦始皇随即下令,将云阳改名为曲阿。 可结果呢,在云阳(丹阳地区)还是出了不少天子。比如东,比如南齐高祖,南,他们都是丹阳人。 那么,秦始皇花了这么多心思,为什么没有保住大秦江山万年永固呢? 据说,是修筑长城,在一些地方擅自做出了改动,以至于挖断了大秦帝国的龙脉。因此,在蒙恬接到赐死命令的时候,他慨叹:“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网络配图 当代很多人都把蒙恬这句话当成掩盖真相的胡说,其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风水之说很神秘,蒙恬临终所言未必就没有一些道理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曹魏第一才子曹植的可恨之处是什么

世人了解的,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曹丕当然,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之所以会选择曹丕,而放弃最爱的儿子曹植,那是因为曹植自有可恨之处。 曹植的可恨之处 曹植才华横溢,每每在曹操举行宴会的时候大战拳脚,积压群儒,确实有很才。每当这个时候,其兄曹丕就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可是,曹植虽然是个大才子,可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并不一定就是个伟大的君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丕为人严谨,说话做事谨言慎行,经常掩饰自己的本性,讨好结交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而曹植呢,则纵酒放歌,整天沉醉,对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一开始,曹操是很喜欢这个性格上很像年轻时候自己的儿子,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国君主应该有的气度。曹操身边的近臣都说曹丕如何如何好,而对曹植却从没有一句称赞之词。 后来,有件事情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为了考核两个儿子,经常会提一些有关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作答。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曹丕和曹植呢,都养了很多谋士,曹丕的枪手叫,曹植的枪手叫。杨修才华横溢,写出的观点让曹操很赞赏。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密,告知曹植自己和吴质之间的秘密交往,曹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没有细细审核,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可疑。于是,曹操就觉得曹植是刻意诬告曹丕。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曹操身边的臣子假装是偶尔闲谈,泄露给曹操曹植的作答是杨修代笔的事情,曹操一查,就抓了个正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就算是后来,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曹操对爱子曹植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后来发生了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了。 司马门,是只有天子才能行走的宫门。曹植在参加作战胜利的庆祝宴会上中途离席,看到曹彰也和曹丕联合在一起,自己更没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了,内心烦闷,喝得大醉,于是和好友杨修一起,打开司马门,纵马驰骋在只有天子才能出行的驰道上。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很生气。即便是曹操,权倾天下,也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比如不是天子,就绝对不能走驰道,否则何以向天下臣民交代。于是,曹操斩杀了看守宫门的官员,下令软禁曹植,处死杨修,从此之后,对几个儿子的看管也越来越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有机会的时候,不知道小心谨慎把握机会,而整天喝酒,倚仗才华,蔑视众臣,最后为众人排挤,也在情理之中。而当夺位失败,却又不知自我约束,擅闯司马门,违背礼制,闯下大祸。 在曹操死去之后,曹丕即位,曹植多年被幽禁。可是,曹植却不甘寂寞,多次想兄长曹丕表示,希望能够参与朝政,有机会报效国家。可是,曹丕对这位十多年最大的政敌怎么能够放心。于是,曹植积极参政的态度,反而加速了曹丕对曹植的厌恶。曹丕虽然厌恶曹植,却始终没有杀害这位烦人的才子弟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