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世纪的某一天,在西汉都城长安,一个男孩连同他正在做的一场游戏,被历史永远地记录下来。
男孩的游戏是审理一起盗窃案,一只被拴住的老鼠是贼,一块被撕咬过的干肉是赃证。

按照汉代堂审规则,经过一番起诉、具书保证、讯问、笔录、宣读和判决等复杂程序,并使用了那时特有的酷刑逼供,最终人证物证俱全,判处鼠贼磔刑(分尸)立即执行。
这个男孩就是童年张汤,因家里丢失干肉挨了父亲的打,于是“掘窟得盗鼠及余肉”,为自己申冤报仇。
这份沾满老鼠鲜血的“判决书”随后“上报”,他的身为长安丞的父亲“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在“大惊”之余,竟“遂使书狱”,让他书写决狱文书以示奖掖。
转眼到了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后宫暴发陈皇后巫蛊案,“上遂穷治之”。
此案承办人正是张汤,此时他已身为御史,奉武帝钦命查案。
最终,陈皇后以“惑于巫蛊,不可以承天命”被罢退长门宫;帮陈皇后“祠祭祝诅” 蛊害卫夫人的女服等人,以“大逆无道”被枭首于市。
张汤还拿出儿时掘穴得鼠和虐刑逼讯的“酷”劲,“深竟党与”,此案有罪和株连者共计三百余人被杀,一时血流成河。
与童年那次游戏相比,这次同样沾满鲜血的战果,为他博来的则是帝王的青睐:“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
” 从当年一介“酷少”,成长为一代酷吏,张汤的一生仿佛注定要“冷酷到底”。
而身逢铁血时代,相伴强悍的武帝,又使张汤备受重用,步步高升: 巫蛊案后,张汤受命与中大夫赵禹共同修订法律,“论定诸律令。
”赵禹也是武帝时代著名酷吏之一,两“酷”相加,二人合作相当愉快。
按照武帝意欲从严律治、“务在深文”的立法原则,他们搜检汉兴以来几十年废弃不用的秦代苛法,“发扬光大”,还制定《沈命法》和《见知故纵法》,规定“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以及“见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而所盗临部主有罪并连坐也”,从而加重对地方官员的督责。
两位酷吏都被武帝加官晋爵:“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而张汤为廷尉。
”他们的“成果”,却是导致此后一系列恶法的出台,“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 西汉元狩年间,接连出现了淮南王、衡山王和江都王叛乱的政治事件。
时已位列九卿、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张汤,更是大显身手,对这三起大案每案“皆穷根本”,三王家族近戚、左右官属有罪无罪都被株连,大量无辜的人被杀。
其中仅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被杀者就有数千人之众。
刘安的谋士伍被多次不赞成谋反,以吴楚之乱教训劝谏刘安,并在最后关头告发刘安,已获得武帝原谅,却终因张汤的一句话被杀。
朝臣严助长于辞赋深得武帝欣赏,只因与爱好风雅的刘安有文墨之交,也被张汤以“交私诸侯”、“弗诛,后不可治”为由处死。

踏着这条鲜血染成的“红地毯”,张汤最终登上御史大夫高位,列次朝堂三公。
酷吏打的都是冠冕堂皇的旗号,但在张汤苛急酷烈的从政形象后面,却也有巧佞的心机和媚上的嘴脸。
据《·酷吏列传》载,在武帝继位前,刚刚出道在长安当地方官的张汤,看准了太子的两位娘舅:田蚡和田胜。
当时田胜在长安落难,“汤倾身为之”。
武帝继位,外戚封侯,周阳侯田胜因感恩而“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使张汤得以由一名刀笔小吏进入上流社会视野。
其后,田胜又与他的哥哥武安侯田蚡联手,征调张汤入朝,“补御史,使案”,才有了他在“巫蛊案”中的表现机会。
借此案一举成名后,为获得更多表现机会,张汤便经常以一些疑难案件“上请”。
在皇上面前,他为自己巧妙设计了一副奇特的憨相:皇上批评他,他就说“我真蠢!其实属下某某早就劝告过我。
”皇上表扬他,他也说:“多亏听了某某的主张,这都归功于他们!”武帝觉得这人还挺实诚、蛮可爱。
张汤攀着法律职业之路迅速蹿升,但与其儿时一脉相承之处则在于,法律仍是他手中儿戏。
很快,他又发明了几种新的玩法—— 玩法之一:玩“AB剧”。
张汤在自己的手下,布置了一严一宽的A、B两套监史班子。
每请示一案,看皇上的意图:“上意所欲罪”,就交给A班办案,其结果自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意所欲释”,就交给B班办理,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玩法之二:扮御前“鹰犬”。
汉武帝大举兴兵伐匈奴,又兼各地灾荒,国中财用紧张,便采取收回造币权大量造币,征收盐铁税等政策充实国库。
张汤积极配合有关诏令立法出台,对于官家与民争利引发的民变骚动,一律“痛绳以罪”,为苛政“保驾护航”。
玩法之三:发明“春秋决狱”。
武帝一朝一改汉初至文景二帝奉行的道家理念,转而独尊儒术,张汤对此极力逢迎。
他招请儒生介入办案,用《尚书》、《春秋》经义牵强附会,使法律标准更加混乱,裁量更加随意,法制史上“论心定罪”恶潮从此蔓延。
张汤倚仗皇威弄权渎法,害了很多人,自己的仕途也终于,危机爆发: 张汤表面,却早在作长安小吏时就搞“权力寻租”,与富商田甲、鱼翁叔等“交私”。

张汤成为身边重臣后,又将一些重要经济情报私告商人田,田信“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后因张汤意欲弹劾丞相青翟,此事遂被相府内朱买臣、王朝、边通“三长史”揭出。
武帝曾就此当面盘问张汤,被他以巧言骗过; 张汤阁僚中有个叫李文的御史中丞,因夙有旧隙,时常与张汤作对。
张汤就串通一个叫鲁谒居的属吏捏造罪名,制造冤案,最终“做”掉了这个死对头。
武帝当时就对这起冤案有疑,被张汤用假话混过。
后来张汤因盐铁税案排挤赵王,引起赵王反扑,又将此事告发。
在较多证据面前,张汤又拒不承认。
武帝联想起博士狄山曾当朝大骂张汤是“诈忠”,料定自己到底是被这个信任已久的“忠臣”给骗了,一怒将其下狱。
不久,张汤就在狱中自杀。
《史记·酷吏列传》载:“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
”又说,张汤的老母坚持认为张汤是“被污恶言而死”,死得冤,不愿对他厚葬。
武帝感叹“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于是杀了揭发张汤的“三长吏”,并重用了张汤的儿子。
但有人据此认为张汤生前廉洁,死得冤枉,又未免证据不足:张汤弄法一世,在处理罪赃上不会没有一两手反侦查手段;何况他还面临徇私枉法等多罪指证,自己也认为申辩无望了。
至于其身后所蒙种种厚待,只能算作武帝对这位鹰犬爱臣的“君臣情谊”吧。
两千多年后,张汤墓在西北政法大学基建工地出土,这样的“巧合”,冥冥中似有深长意味。
这个以断案儿戏“入门”,又终生以法律为儿戏的汉代首席大法官,应被世代法律人引为永远的耻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酷吏张汤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御史大夫张汤因何而死
酷吏张汤: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而张汤就是其中十分出名的酷吏之一。那么张汤又是因何而死呢? 张汤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於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有转机,正准备长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与成语“请君入瓮”有神似之处)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他。张汤自杀了,面对下葬事宜,张母之所以正气懔然地说了些我们不能理解的怪话,我想大概是因为在她眼中儿子一贯是清廉正气尽心为公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刘彻为什么非要整死忠于自己的酷吏?
在古代权力结构中,普通民众与官员之间还存在一个非官非民的“中介”,这就是胥吏。胥吏虽然不在官员行列,但却操纵着隐性的权力。的一本书中就讲到一个胥吏如何利用隐性权力操纵官司骗钱的故事。酷吏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特殊群体,酷吏的酷,是对犯法者动辄处以极刑,杀头无数的表现手法。在权力系统秩序井然的官场上,酷吏是一伙善于投机的人。在皇权遇到麻烦,需要酷吏站出来清除障碍的时候,也是酷吏迎来自己机会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将自己的“合法伤害权”升级换代,将这种伤害能力兑换成“政绩”以获得提拔。网络配图 元狩六年,汉武帝突发奇想决定制造白鹿皮币。白鹿皮币的提法,主要是因为汉武帝迷信方术所致。古人经常以白鹿为祥瑞,白鹿出没,则与仙人为伴。下面我要说的这个人,叫颜异,时任大农令,也就相当于国家的农业部部长。作为部级干部的颜异很能干,也非常廉洁,从综合考评来看也算是一个好官。汉武帝对他还算器重,将他提拔到九卿的位置上。“九卿”是秦汉时期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称。汉武帝刘彻就征求颜异对造白鹿皮币的意见,颜异并不客气,明确表示反对。刘彻本来是想听好话的,结果碰了,所以对颜异的言论很不满意。的心理反应是下面人揣摸的重点,有人就根据刘彻不高兴这一政治动向,给颜异“找茬儿”了。于是就有人站出来告发颜异,汉武帝就派长安吏负责这个案子。善于捕捉政治风向的张汤本来就与颜异有旧怨,所以这正是一个将颜异整趴下的天赐良机。 没有等到张汤亲自动手,就有人站出来告发颜异。告的是什么呢?很怪,只是一个表情。有人说:颜异与客人谈到缗钱(西汉时期出现的新税目)等法令时,他的表情不对。客人说这些法令制定得不符合国情,扰民。颜异当时一句话没说,只是微微撅了撅嘴唇。张汤就抓住这一微妙的动作,开始大做文章,向汉武帝上奏说:“颜异见法令有不恰当的地方,不到朝廷陈述,反而在心里非议,应判死刑。——罪名就叫“腹诽”。张汤这个人真是太有创意了,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他这一招要比一千二百年后整死的“莫须有”罪名,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网络配图 张汤这种给人定罪的艺术,来自于他在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总结。他总结出的理论很有“后现代”气息,可以称为“政治上正确”的始祖。理论上并不算太高深,但实用性却非常强大。在张汤的一手操办下,汉武帝时期恢复了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张汤的闪亮登场,使得文景盛世宽厚之风荡然无存,西汉也由此进入了酷吏统治的恐怖时代。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张汤任侍御史专司刑法时处理的三个案子。 第一个案子是“巫蛊”案。“”中的那个成为皇后以后,帝后感情虽笃,遗憾的是陈皇后始终没能为汉武帝生下接班人。一次汉武帝巡游至姐姐府邸,看中了平阳公主府上的歌女,遂将其纳入宫中,因为怀孕生下皇子而三千宠爱集一身。陈皇后不甘心失宠,召女巫楚服为其祈祷,以图汉武帝能够回心转意。时间久了,引起武帝猜疑,就命张汤来调查这个案子。楚服仗着背后有皇后撑腰,并不买账,从而激怒了张汤。张汤一怒之下将楚服以“巫蛊”定罪,随之牵连到宫中300余人,均被处以死刑。此案办得快速利落,皇帝一高兴,张汤官也就做大了,不久擢为廷尉,成为最高司法长官。 第二个案子是淮南王刘安谋反案,这个案子倒是,张汤明白谋反大案都是皇帝最为忌恨的案子,从律令来说又是的,而且谋反案人少是反不起来的,所以,他办起来更是杀气腾腾,审讯时,所有能让人魂飞魄散的刑具全部搬上大堂。数百案犯,或鞭笞,或刀割,或签扎,或火烙,或烟熏,无所不用其极。此一案,就有2万多人被杀。网络配图 张汤办的第三个大案仍旧是谋反案。在审理淮南王谋反案时,张汤已经侦得衡山王刘赐也参与同谋,但武帝不想牵连过多,就将此事压了下来。孰料3个月后,刘赐的儿子刘爽上了一个奏折,告他的弟弟刘孝与父妾通奸,并与父亲串通谋反。武帝下令张汤立即查办。刘赐自杀。此案也造成2万多人被杀。张汤这种动辄见血封喉的做法使权贵们感到威胁,为求自保,他们只好联合起来欲除之而后快。当时西汉和匈奴长年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又让张汤主管经济改革,策划国家与百姓争利,负责制造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实施盐铁专卖法案,到处张贴缉拿令,严刑打击豪强富贾,酷法压迫平民弱势,全国被搞得通货膨胀,骚动不堪。最终张汤沦落到万夫所指的地步,张汤的权势也快走到尽头了。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地损害了同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这次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恰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他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 谁知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贯欺君,便,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网络配图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正准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与“请君入瓮”有神似之处)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的,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还是非死不可了。 于是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这个曾经为自己摆平一切违规者的战友。位居“三公”的张汤在权贵们的合力构陷下,被逼自尽,死后全部家产不过500金。这是他为官一生的俸禄加上皇帝的赏赐。下葬时,张家仅以牛车送至地头,有棺无椁,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其实张汤在这里做了冤大头,他捞取的酷吏恶名都是拜一人所赐,那就是他所效忠的皇帝。为了维护皇帝的颜面,张汤时时处处按照皇帝的指示精神在做人和办事。说到底,他不过是皇帝豢养的一条忠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