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鸿章哀叹洋务运动:这么搞下去不败才怪!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等人在借洋枪队镇压运动中领略了铁甲洋炮的厉害,也看到了世界在变。

“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的大变局也。

”在李鸿章看来,“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因此要变,变则通。

网络配图 那么,如何变?应运而生,坚持中体西用,通过大办洋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开了中国近代化之路,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基础,建立了近代海军和海防。

但洋务运动旨在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腐朽的专制统治,是以不触及封建制度为原则的“技治主义”。

另外,洋务运动的官方买办,在腐败的体制上又增加了买办利益,挟洋自重,以外国势力作为利益博弈的筹码,从而加重了国家腐败进程。

不顾时势,安于现状,愚昧无知,民智不开。

当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大碰撞所产生的大错位、大变化后,李鸿章及清政府所认识之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是器物之变,徒有虚名罢了。

因此,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败在大变局中落后的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封闭狭隘的封建思想上。

清廷坚持以华夏变夷,岂能以夷变夏,对日本维新所带来的巨变,认为是“改变风俗、荒唐无稽”。

1876年,李鸿章在会见日驻清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时的谈话可见对变革的巨大偏见。

李鸿章说:“阁下赞赏模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我国决然不会进行如此变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道、电信等机械方面,积极吸收西洋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那些国家最优秀之处。

”网络配图 洋务领袖的认识尚且如此,可以想见权贵大臣、子弟和无知百姓的认识了。

难怪在进入蒸汽机应用的时代,中国人却发明一种“进化”的“马抬轿子”和“马拉火车”的交通工具。

到甲午大清彻底战败,马关乞和时,李鸿章与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两国对变革的认识。

伊藤博文说:“数年前与阁下在天津相会时,敝人曾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想阁下尚能记忆此事。

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李鸿章回答:“实感遗憾……迩来虽常以素志未伸为憾,但夙愿未能一日或忘。

唯限于时势积弊,以致虚度岁月至今。

”李鸿章清醒认识到,“日本国之如此长足进步,可以促使我国觉醒。

我国人之长夜酣梦,已因贵国之打击而破灭,从此可以觉醒……相信敝国有识之士,鉴于今日之惨败,他日必有所觉醒”。

网络配图 李鸿章晚年被罢官僦居贤良寺,对晚清和自己的一生溢于言表,认为所做的事,“都是纸糊的老虎”,李鸿章痛斥言官制度误国害事,认为“制度如此,实亦无可如何之事也”。

李鸿章从青年时“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豪迈,变作了晚年“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悲凉,这位晚清重臣自嘲是大清帝国的裱糊匠,一语中的,大清“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滔滔之势,岂能禁遏、岂能不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甲午海战和谈幕后真相是怎么回事?李鸿章叹息日本太狠

《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当于日本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赔款把日本迅速滋养成强敌,给中国带来无尽的苦难。,今天的钓鱼岛之争,乃至台湾问题,都与其有关。而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免除了日本的一切赔偿! 网络配图 《说倭传》是一部记述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小说,其背景自然是那段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的历史。据载: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求和。3月19日,全权大臣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及随员等抵达马关,次日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陆奥宗光(外务大臣)开始谈判。 日方开出的停战条件十分苛刻,且要求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 这些条件无疑显示日本仍在考虑军事、谈判双管齐下的方针,在战场上并不愿意停手,要求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企图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然后再从容签订。 李鸿章盯住了要害,在会谈上没有对日本先抵押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地让步,谈判陷入僵局。李鸿章回到住所,立即给总理衙门发去电报,表示日本以三地为抵押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并叮嘱要在这一带严加戒备。总理衙门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而中方密电码,早为日方侦破,由此,马关会谈大局已定。 网络配图 如《说倭传》中有一段日方要中国出让台湾的对话,生动写出和谈中日方,中方却陷于无奈与尴尬之境的情状: 李云: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云:此系彼此定约商让之事,不论兵力到否。 李云: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云:如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 …… 李云: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相让。 伊云: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李云:我两国比邻,不必如此决裂,总须和好。 伊云:赔款让地犹债也,债还清,两国自然和好。 李云:索债太狠,虽和不诚! “弱国无外交”。难怪当年老迈的李鸿章,会再三叹息“太狠”“口紧手辣”“”了。 网络配图 《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当于日本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赔款把日本迅速滋养成强敌,给中国带来无尽的苦难。抗日战争,今天的钓鱼岛之争,乃至台湾问题,都与其有关。马关之耻,春帆楼之恨,永远深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当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临终前留下一首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鸿章太冤枉了!满腔爱国情怀却背负卖国骂名

日本首相视其为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视其为 再造玄黄之人 ,著有《公全集》。与、张之洞、并称为 中兴四大名臣 ,与、格兰特并称为 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1823—1901),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作为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小编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冤的当数李鸿章。大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大清实际权力的老太后。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李鸿章有大智慧,比起守旧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他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马关条约》签订)让李鸿章遗臭万年的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说是他签订的,实在是冤枉他了。因为是叫他去签的。慈禧太后,她说要签,谁都为之奈何,那时候就是孙中山去了,也得签。李鸿章铮铮铁骨,满腔爱国情怀,大力改革后仍要接受丧权辱国的局面,那种心情,当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日本人只给他说三个字的权力,签,不签。李鸿章知道自己的任务,但他依然咬牙说不签,日本人大怒,用枪托打在李鸿章的头上,李鸿章的脑袋登时冒出血,他面无惧色,仍然说不签。对不怕死的人谁最没辙的,日本人面对这样视死如归的人,敬佩之余也十分无奈,不能让李鸿章妥协,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压,慈禧太后闻言,连忙给李鸿章传话:这约得签,不管日本人说什么,能换和平就好。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而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伤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鸿章。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马关条约》是李鸿章最为代表签订的,但最终决定权在慈禧太后。签订《马关条约》的所有历程,他都如数上报慈禧,慈禧对中日谈判的全过程和最后结果都。李鸿章在日本硬撑,慈禧却在筹备寿宴,她不想打仗,告诉李鸿章,不管日本人说什么都答应。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李鸿章视《马关条约》为终生耻辱,发誓从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没想到一年后他结束美国之游搭乘美轮回国须途经日本横滨换船,为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坚决不和日本国土发生任何形式的关系,老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岸。侍从们无奈,只能在美国轮船和开到日本接他的帝国招商局轮船之间搭了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扶着他换了船。但这一切并没有给鸿章换来一丝同情与理解,相反,他这卖国贼的帽子却打着滚儿地往上翻。客观分析,真正卖国的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权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里的棋子,慈禧太后的决定他无力改变,慈禧太后才是议和卖国的总后台,而李鸿章只是替她背负了千古骂名。历史把李鸿章推向了事业的顶峰,同时也把他踢进了名誉的泥坑。晚清历史上的一些外交条约,都成了李鸿章的卖国罪证:1876年,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卖国一次;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卖国两次;1896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卖国三次;1901年,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卖国最后一次。至于条约内容,咱就不展开说了。大清当时虽然没有手机,但“先生是汉奸”传得妇孺皆知。1901年,李鸿章逝世。(李鸿章和孙辈们在一起)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对于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