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重臣之间是什么关系?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晚清大儒,被誉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精神领袖。

年轻时怀才不遇,心意难平时常以自比。

为国事操劳一生,去世时还要说“临事方知一死难”。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知识分子。

儒家知识分子们的感情世界有一个共性:不重色情重友情。

未必是他们天性不好女色,但他们所受的教育排斥男女之间过深的交往。

取而代之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纠缠——或激赏,或钦慕,或忠诚、或忌恨,或怨毒,或背弃,这其中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比的故事精彩得多。

这也是形势使然。

传统的婚姻极为稳定,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维护的。

可男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了,必须下大力气去经营。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关系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一生做人的成功与失败。

曾、左、李三人都是官场上的成功者。

他们既不是情种也不是色鬼,他们的婚姻从容、淡定,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先说曾国藩和左宗棠吧。

他们是湖南老乡。

曾国藩比左宗棠年长一岁,比较顺,28岁就考中进士,此前的会试只失败过一次。

左宗棠就没这么好运。

他考举人倒还顺利,但那以后去参加会试,三考三败。

心高气傲的左宗棠一怒之下干脆放弃科举,回乡教书去了。

人比人气死人。

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要想(他从未放弃过这个愿望),就只好巴结曾国藩,但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

最后的结果是,形势迫使曾国藩不得不提拔左宗棠,左宗棠也不得不走曾国藩的门路,可一旦之后就与曾国藩翻了脸。

两人后来都成为清廷的股肱之臣,却龃龉多年。

可他们又,钦佩对方的才华。

左宗棠科举不第,但才名远播,一些有眼光的地方大员早就对他着意结交。

两江总督陶澍请左宗棠到家里来教导自己的独子,并给儿子定下娃娃亲,从此和左宗棠结为亲家。

这样左宗棠就进了高干圈子。

陶澍又看中湖南的另一位青年才俊,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他。

通过陶家,左宗棠就与胡林翼结识了。

两人虽然差着一个辈分,但年龄相仿,彼此欣赏,处得非常融洽。

胡林翼为左宗棠的仕途出过大力。

正因他牵线搭桥,左宗棠才会到湖南巡抚基的帐下屈居幕僚。

下一任湖南巡抚继续重用左宗棠,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在骆府,曾国藩认识了左宗棠。

那是二年,正是征缴太平军最艰苦的岁月。

左宗棠以其经世致用之才,为湖南战事做出不少贡献。

胡林翼也一直向曾国藩推荐左宗棠。

曾国藩带兵数年,帐下网罗了大批人才,可独对左宗棠态度谨慎,迟迟不肯延入幕下。

这可能是曾国藩有识人之明,一早就知道他们之间性格不合。

曾国藩并没有忘记左宗棠。

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

可是左宗棠嫌知府的官儿太小,不乐意。

他后来给朋友写信说:像我这样好比再世的人物,拿一个蓝顶子就想糊弄我,还不如不出来混(“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

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逼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

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打浙江时,曾国藩把一部分湘军划归左宗棠全权指挥,左宗棠很快领军攻克了杭州。

曾国藩就向朝廷举荐,让他担任了浙江省长(巡抚)。

那时气数已尽。

再过不久天京(南京)被克。

就在这本该同饮庆功酒的欢乐时候,曾、左二人的交情却走到了尽头。

事情起因于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

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

两人在()跟前打起了笔墨关系。

曾国藩后来解释说,他最恼恨的是左宗棠影射他在撒谎,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二字,怎么会撒谎? 左宗棠却也不依不饶,说这件事自己的错是二三分,曾国藩的, 错是七八分,他太小心眼。

左宗棠到晚年还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以此为乐。

曾国藩的涵养何等深厚,绝不会因为私怨阻碍国家大事。

左宗棠出兵平定新疆,曾国藩给予大力支持。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一句“自愧不如”,一句“相期无负”,过去的种种争斗、猜疑、怨恨,全一笔勾销了。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又是一番洞天了。

左宗棠虽靠曾国藩提拔起来,但心里从来没服气过。

李鸿章是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晚年提起老师来还敬佩不已。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

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李鸿章也是心高气傲之人,可能因为科举还算顺利,就不像左宗棠那样愤世嫉俗。

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也回安徽老家办团练,但几年之内被打得一败涂地。

李鸿章走投无路,只好去走曾国藩的门路,想投到大帅帐下做个幕僚。

那时他大哥李瀚章已在曾的幕府做事,按理说有这么铁的关系,进曾府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曾国藩非要难为难为李鸿章,杀杀他的傲气,所以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

既收到自己帐下,曾国藩就不客气地把李鸿章当作学生晚辈,敲敲打打,连懒觉都不许他睡。

对左宗棠他是绝不会这样的。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

1860年曾国藩把大营移到安徽祁门,李鸿章认为那里地形太劣,坚决要求移换。

曾国藩开始不听,还挖苦说:谁胆小谁就走好了。

这下两人之间就生出嫌隙了。

接着又发生了弹劾李元度事件,更伤两人感情。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部下,当年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走投无路想投水自杀,幸亏被李元度劝下。

可后来李元度的一些作为让曾国藩难以容忍,决定予以制裁。

李鸿章却坚决反对,还威胁说:老师要是弹劾李远度,学生我也不干了。

曾国藩说:那你请便吧。

李鸿章说:走就走,谁怕谁。

结果曾国藩真的上了弹劾折子,李鸿章也真的走了。

有人分析说,李鸿章是因为看着祁门大营的地势实在险恶,找个借口逃跑的。

但曾、人总是“情丝难断”,后来曾国藩终于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把大营搬移祁门。

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开曾国藩就没法混,又写信回去试探。

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

李鸿章最终还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发达的。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没有那种感情纠结,但他俩的故事很热闹。

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很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

左宗棠评价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他回敬左公的办法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左宗棠没有科举功名,但照样出将入相,李鸿章就给他起个外号,叫做“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说一个举人居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在罕见。

1874年末朝廷上出现“塞防”与“海防”的大争论,参与官员众多,左宗棠和李鸿章分别成为两派的领袖人物。

后来清廷采取了塞防与海防并举的方针,使左宗棠以65岁高龄“抬棺西征”,而李鸿章也得以筹建北洋水军。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左宗棠以弱抗强,为中国保住了新疆的大片国土。

而李鸿章将近二十年的却在甲午一战中。

这种结局固然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与两位主帅的个人素质也是大有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时期如果穷人和富人打起官司来是怎么回事?谁赢的机率大呢

在清宫影视剧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画面,百姓击鼓鸣冤,请求官员重新审判自己的案件,更有极端者事先打听好出游的路线,在皇帝出宫私访时拦截皇帝的撵轿,将自己的冤情上报给皇帝,请求皇帝为自己做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 这还要从的规矩说起,清朝是建立在之后的朝代,清初时,清朝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是并不完善,随着清朝的稳定发展,清朝在明朝法律的基础上,对其深化改革,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法律体系,被大家熟知的《大清律令》就相当于现在我国《宪法》的地位,《大清律令》规定了大体内容,一些小律令是它的延伸,将其细化。 清朝是我国进入现代史以来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处理人事纠纷的问题上,清朝设立了衙门,双方的事情不能私了时,就会上报给衙门,请官员为自己做主,熟称打官司,那么在清朝,穷人和富人之间打官司,谁赢的几率大呢?一位外国人说出了答案 人和则国和,只有百姓稳定,国家才能稳定。人是群居动物,时间长了难免会发生纠纷,为了保正事情的公正,设立了层层组织,小的事情,会交由当地的政府来处理,比如牲畜问题,田地问题;涉及范围较广、与性命相关的事情,会交由上级部门来处理。 皇帝认为,经过这样的一套程序下来,必定会将百姓的琐事稳妥解决,但是这些都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皇帝似乎未将人性考虑在问题之中,平常百姓之间的纠纷,清朝的法律或许能给予一些帮助,但是若发生纠纷双方的本身存在不公平性,就很难保证案件的结果。 比如穷人和富人,两者有较大的经济实力差距,当富人犯罪时,富人为了避免牢狱之灾,会利用自己的人脉以及钱财使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富人暗地里将钱塞给审判人,暗示审判人偏袒自己,金钱代表了荣华富贵,代表无尽的享乐,是很多人的一辈子的追求。 所以当人类面对巨额的财富时,很少有人会保持自己的本性,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举动。这种行为在古代被称为打点关系,在现代则被称为贿赂,这种行为更是在一位英国人的笔记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朝时期涌入了大量的外国人,其中英国的殖民者居多,人们将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统称为洋人,洋人被中国华丽的服饰和悠久的民族文化所吸引,大批量的外国人来华造访学习经验。 在一位英国人的笔记中,曾经对清朝时期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作出评价,笔记中写道:“在中国,人们为了办事便捷,常常会选用上礼的方式,办事者将钱财或是一些名贵的字画暗地里送给执行者,称为上礼。” 收了贿赂的官员自然倾向着富人,对穷人的说辞置之不理,造成了大量的冤案错案,这种行为在清朝末期尤甚,当穷人的存在阻碍了富人的利益时,富人甚至会虚构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联合官员将地位低下的百押进监狱,一关就是数十年。 这也是造成清朝末期犯人众多,监狱爆满现象的主要原因,民间百姓,而处于庙堂之高的皇帝,竟毫不知情,生活在官员为自己编造的太平盛世的假象下沾沾自喜,这为大清的灭亡结局埋下了伏笔。 随机文章商朝地图【全图高清版】关于詹姆斯·布坎南总统单身生活的175年历史月球的背面是什么,二战飞机和外星人基地现身月球(谣言)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黄河水变清是什么异象,民间认为是吉兆/专家称可能为不祥之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马希声简介 马希声生平事迹

马希声(898―932年8月15日),字若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次子 ,时期南楚第二任君主,930年―932年在位。 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早年经历 马希声,字若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南楚武穆王马殷次子。马殷建立南楚政权后,任命马希声为判内外诸军事。 继承王位 长兴元年(930年)十月,马殷病危,派遣使者前往后唐,请求后廷把职位传给马希声,后唐怀疑马殷已死,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任命马希声为武安节度使,兼任侍中。 十一月初十日,马殷去世,临终前遗命诸子要兄终弟及,并放置一把宝剑在祠堂内,说:“谁要是违背我的遗命,就杀死他!” 十一月二十七日,马希声继位,声称奉马殷的遗命,除去建立楚国的规制,恢复节度使藩镇的旧制。 十二月二十一日,后唐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加官兼任中书令。 去世追封 长兴三年(932年)七月,马希声因湖南连年大旱,下令关闭南岳以及境内诸神祠的大门,最终还是没有下雨。七月十一日,马希声去世,其弟镇南节度使马希范继位。 马希声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趣闻轶事 起初,马希声听说后梁太祖嗜好吃鸡,很是羡慕。等到他继位之后,每天杀五十只鸡供膳食之用,他正居于服丧之期,也没有悲伤的样子。长兴二年(931年)十二月初七日,在衡阳安葬父亲马殷,将要发丧,顿时吃下数盘鸡汤,前吏部侍郎潘起讥讽他说:“从前居丧吃蒸;哪一代没有‘贤人’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