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为什么说自己是大将军?千牛卫是什么东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神探》当中,李元芳一直都跟在狄仁杰身边保护他的安全,也听从狄仁杰的安排去做一些事情,但看过第一部的人知道,李元芳一开始和狄仁杰没有关系,他是后来才跟着狄仁杰的。

而李元芳经常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这个千牛卫到底是什么官职,真有那么厉害吗? 首先要来说明一下,这个千牛卫确实是真的存在的,而且有一个全称:左右千牛卫。
这个机构是负责专门保护皇上的,所以这些人肯定身手不凡,而最高的职位则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在时这是正三品的官职,这个品级已经很高了。
因为李世民以前也就是二品大臣罢了,为了避嫌,唐朝的品级制度的确是从三品开始的,而狄仁杰当时是朝中宰相,职位也很高,但也就是正三品罢了。
他是身边的人,与皇帝每天都可以见面的。
那么他与常人相比,自然是地位更加的尊贵。
在官职上来讲,他就是比他旁边的狄仁杰仅仅低了两个官阶而已。
他是十分厉害的一个人,但是他却没有真正的实权,他只是拥有的这个官职给他带来的薪水,以及一些丰厚的待遇,所以他才会一直跟在狄仁杰身边。
在皇帝外出或者是狩猎的时候随行的就是千牛卫了,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保证好皇帝的安危,其次还要起到仪仗队的作用,但是这只军队的人数却是不怎么多的,也就最多2000人的编制,但是因为李元芳的官职中带有检校这两个字,就说明了李元芳只能享有职位的待遇,不能拥有这个职位的实权。
所以一直都充当的是狄仁杰的护卫这一个角色。
一部《神探狄仁杰》,捧红了梁冠华和张子健。
梁冠华饰演的狄仁杰,和张子健饰演的李元芳,可谓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尤其是“元芳体”的走红,“元芳,你怎么看”?不仅成为一句网络热门用词,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元素符号。

关于狄仁杰的身份,大家都知道,他是唐朝的宰相,《神探狄仁杰》里,他常常说自己是“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宰相的别称。
他是山西并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人。
可是李元芳呢?据历史考证,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是小说虚拟的一个人物。
但是由于《神探狄仁杰》三部曲的影响力之大,和张子健的演技高超,一般人都认为李元芳真实存在的! 在看《神探狄仁杰》的时候,肯定有不少观众都注意到了,狄仁杰到地方上之后,只要亮出他的“凤阁鸾台平章事”,各地的官员对狄仁杰是毕恭毕敬的。
而他的跟班李元芳,当时的官职叫“千牛卫大将军”,我们可以看到,李元芳在有机会的时候,也会见人就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千牛卫大将军”,地方官员也会给几分面子,毕恭毕敬的。
那么,李元芳的这一职位到底有多厉害的呢?接下来,作者细细为你解读。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唐朝的“”体系。
据记载,以前的唐朝,继承的是北朝和的制度,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
当时唐朝的,分南北两衙。
他们的职责都是保卫皇宫,其中北衙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军队,听命于由皇帝指派的亲信,一般的武将是用不动的。
而南衙禁军就是国家的军队了,一共分为“十六卫”,其中前“十二卫”是统领全国府兵的,剩下的四“卫”分别是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他们不负责领兵,主要职责就是安保工作。
同时, 十六卫 中的每一卫都设有 上将军 一人、 大将军 一人,最高长官为大将军,而千牛卫正是十六卫其中的一卫。
这些将军在战时负责领兵打仗,平时则负责皇宫的保安警卫工作。

所以李元芳的“千牛卫大将军”也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注意到在“千牛卫大将军”前,还有一个前缀叫“检校”,是怎么回事?据记载,在唐朝中期以前,加 检校 二字的官职并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事职,相当于 代理 官职。
李元职前的“检校”,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看来,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听上去似乎是个很大的官职,而实际上和狄仁杰相比还是差很多的。
狄仁杰的“凤阁鸾台平章事”是纯纯粹粹的正三品,“千牛卫大将军”虽然也是个正四品,但是行使的职权却差很多。
另外官职前边的“检校”两个字,按现在话来说,就是临时工或者合同工,没有固定编制和保障。
所以李元芳作为一个朝廷临时工加上职权有限,即使他贵为朝廷四品官员,但是实际权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很多地方官员,之所以忌惮他,只是因为他是皇上身边的人。
就和的“”一样,虽然官职不是很大,但是行使事情起来,确是人人惧怕,官官胆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政教合一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影响到中国
翻开世界历史,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宗教和各国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特别是欧洲,以来,教皇是一个强大的力量,甚至在梵蒂冈至今还保留着教皇国,教皇以上帝代言人的方式肆意干涉欧洲国家内政,甚至加冕都必须由教皇主持。 拿破仑 而在中东等伊斯兰教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国家,典型的如一战前的帝国,苏丹既是国王,又是宗教领袖。 但奇怪的是,在如此盛行的中国及东亚地区,却极少甚至没有宗教干政的现象,佛教也始终和中国的划清界限。 奇怪了,同为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扩张力如此强大, 为什么就是没有征服中国呢? 世界宗教分布 1、大一统理论先入为主,外来宗教并无优势 佛教虽然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进入中国却是在时期。而彼时,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已经形成了200多年。 大一统理论下,皇帝们享受着的尊崇和的荣耀,自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此时你佛教来一句,皇帝陛下,其实你还不是最牛的,你知道吗?在遥远的西方,还有个佛祖比你更厉害,你要...... 我相信,皇帝会很快清醒过来,然后让人把你拖出去砍了,然后临死前告诉你:“你看,这就是皇权的好处!” 所以,佛教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优势。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如果不进行本土化改革,外来事物很难有所作为,古有佛教,今有肯德基麦当劳。 肯德基 2、三武灭佛,确定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 佛教自进入中原起,就与本土的儒学和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前期,统治者欲利用佛教轮回的学说麻木和愚昧百姓,便于统治,并给予了相当宽厚的条件,比如寺庙可以拥有田产并不需要纳税。但是很快佛教就利用这一优惠大举扩张,导致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寺庙吸走,进而导致国力衰微,社会开始动荡。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武帝、以及后,针对当时佛教成为国家严重威胁的状况,推动灭佛运动的展开,合称为“灭佛”。 第一次灭佛为北魏太武帝时期,由于当时的僧侣参与到叛乱中,让本来对佛教并无恶意的太武帝下令灭佛,此次行动让北内佛教受到重创。 北周武帝宇文邕 而最严重的一次,要数唐朝时期的武宗灭佛,由于唐朝是,因此灭佛是全国性的,所以此次灭佛让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 因为皇权不遗余力地打压,导致进入中原的佛教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最终达到和道教、儒学“三教合流”的水平,成为皇权的重要辅助,而不是凌驾于皇权之上。 经历了四次所谓“法难”,佛教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的宗颐禅师检讨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由此可见,佛教终于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欧洲中东国家盛行政教合一的疯狂时,中国一直推行皇权至上。正因为没有宗教的干扰,推行政教分离,使中国在此后的千年时间里,在国家制度上保持了强大的优势。 随机文章平凡杨家将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请问宋朝是中国所有朝代法律最完善的吗?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顶级掠食者蛇发女怪龙图片,头大如牛秒杀各种陆地恐龙(体长8米)银河系有多少个太阳系,一千多亿颗恒星与太阳相似/可能有生命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朱棣为什么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开国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却不是这样。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做出此决策,并非一时之念,而是通盘考虑谨慎之为。理由如下: 其一,巩固“根据地”的需要。 我们知道,虽然朱棣出生在南京帝王之家,却由于不是首位嫡子,一直不太可能有传位自己的可能。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到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换句话说,朱棣是从燕王领地起家的,无疑北京就是他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自然最有安全感,也最能够保全和壮大属于自己的或明或暗之力量。 其二,避免“迷说”的忌讳。 中国古人大多很信奉迷信说法,作为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大业,更是不想有丝毫不顺利不吉利。事实存在着一个奇怪的建都现象,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故就此考虑,朱棣也希望可以通过换都方式,讨个民众口彩、求个自我安慰。再者说,中国古代一直有句老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朱棣在南京政变夺权,面临巨大压力,也祈求换个环境可以放松心境、改善环境。 其三,放眼“大局观”的考量。 朱棣看到,明朝设都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而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故朱棣决定建都北京,有两大好处:一是便于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二是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表现出皇帝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事实上,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并推行积极政策与北方友好,形成了繁荣稳定的边境环境,使大明朝无了后顾之忧。 其四,建立“宏图业”的梦想。 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也许正是因为朱棣拥有许多皇帝不敢想不敢做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在永乐年间进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间进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通过以上四点,我们不得不说,朱棣迁都北京这着棋,走的好、走的妙,走出了胆识、走出了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