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后不久,就迎来了。
、、三个将帝国推向了顶点。

但是到了乾隆晚年,盛世就缓缓落幕了,老百姓的生活止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
官员的贪腐之风已经愈演愈烈,刹不住车了,比如甘肃全体官员贪污赈灾银案件,更令人称奇的是,连前去抄家的总督都被牵连其中。
这位的总督叫做陈辉祖,他可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
他的父亲陈大受在雍正十一年中后,在乾隆朝大放异彩,先后在朝担任过兵部、户部、,又在外历任、两广总督。
最后陈大受是病死在两广总督任上,死后清廷追谥文肃。
作为总督的儿子,陈辉祖没通过科举正途,而是通过朝廷的恩荫而步入仕途。
别人寒窗苦读几十年考中进士后,从七品小官做起,他一开始他就担任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
他的父亲死后,乾隆没有忘记老臣的儿子,并且还高看他一眼,着力提拔他,让他担任过兼任湖广总督、暂署两江总督,最后在乾隆四十六年时,正式出任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成为响当当的封疆大吏。
这时候,有个惊天大案爆发,那就是同为官二代的王亶望一手导演的集体贪腐案。
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期间,向朝廷申请捐监生来凑齐赈灾银。
可是等他凑齐六百多万白花花的银子后,却没有拨付给灾民,而是顺带将乾隆给他赈灾的一百万两,合计七百多万两白银贪污了。

但是王亶望做得非常绝妙,他贪污了其中一大半,另外的钱财,一方面孝敬给自己的顶头上司、甘陕总督,另一方面分给甘肃102个县的大大小小官吏。
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个案子最后水落石出,甘肃官员贪污二万两以上的全部问斩。
陈辉祖也受到此案牵连,这是因为他的弟弟陈严祖担任甘肃理环县县令,也贪了四千八百两。
陈辉祖受到株连,降三品顶戴留任,并罚交议罪银三万两。
本来此事虽然有些无辜,但好歹也就到此为止了。
然而陈辉祖却发挥了不作死不会死的精神,硬生生的将自己的性命给玩掉了。
案件是在甘肃爆发的,但罪魁祸首王亶望之前升任浙江巡抚,因为母亲丁忧而离任,府邸仍在浙江。
因此,乾隆命令侍郎杨魁与陈辉祖一起对王亶望抄家。
《鹿鼎记》中韦小宝奉旨查抄家的一幕出现了,陈辉祖在抄王亶望家时,也被富丽堂皇的府邸、数之不尽的金石玉器、的奇珍异宝而惊呆了。
他才知道别人当官和自己当官的区别,就在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下,他动了歪脑筋。
他将查抄家产另外登记造册,将金器写成银器,将值钱的玉器隐藏起来,贵重物品都据为己有。
(以银换金,隐藏玉器,多将贵重器物占为己有) 不过陈辉祖显然没有王亶望对官场的把控能力强,他手下的浙江布政使盛柱向朝廷检举王亶望家中所查的的物品有疑点,将矛头直指陈辉祖。

(查出王站柱底册不符,抽换显然) 乾隆派心腹大臣去核实,阿桂也查明陈辉祖确实在查抄王亶望的时候隐藏了不少好东西。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阿桂提出要处斩陈辉祖,乾隆却表示:陈辉祖确实罪无可恕,但与王亶望终究不同(辉祖罪固无可逭,然与亶望较,终不同)。
因此,陈辉祖只被判了斩监候。
当时人纷纷传言这就是乾隆的御下之术,与其养一批明目张胆的欺压百姓之臣,还不如养弄点小偷小摸的偷盗之臣。
陈辉祖就是这样的偷盗之臣。
但更多的人却认为这是因为陈辉祖与关系要好,乾隆罢了。
不过,陈辉祖的政绩和人缘确实不行,乾隆都已经开恩了。
但接下来半年时间内,浙江巡抚福崧、闽浙总督富勒浑、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等重量级高官纷纷上奏,从不同方面对陈辉祖进行攻击,都指责他当政期间,无德无能无才,其罪和王亶望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种压力下,乾隆也不好死保到底,最后还是将其赐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雪芹祖父曹寅:给康熙帝王当了20年的密探!
这个名字,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他是我国之一《》的作者。然而关于他的家世,他的祖父曹寅等情况我们是知之甚少的。在《百家论坛》中,又有了这样一种论断,说曹雪芹的祖父竟然给皇帝当了20年的密探,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难道真有其事吗? 在中国古代,天气、天象等息都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所以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国家的天气情况,这些情况也都被认为是国家的机密,不允许更多的人掌握。在康熙年间,我国自然灾害尤为严重,旱灾和蝗灾总是频频发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皇帝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了然于心。在康熙在位的61年之中,他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或是异常的报告。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君主,早在康熙初年,他就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察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情况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全国各地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帮他观察与记录各地区的天气情况。康熙希望能够从记载下来的这些文献中找到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预防那些自然灾害。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安排在南方的一名帮他记录天气情况的密奏使。他的密奏中有关于区域性的天气、粮食价格以及盗匪等问题,这种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农业国家的手段之一。康熙帝非常重视他赋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后代曹颙、曹頫頫等人的这项特殊政治任务,允许他们“专折密奏”江南地区的官风民情,并“亲手写奏帖来”, 对于曹家来说,这种待遇可以说是一项特殊的使命。 曹寅将一方写过字的纸熟练地折成复杂的六角形,上面的“报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这张纸在康熙的手中打开后,是一张1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密奏。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这张纸大约要20天左右。这项在曹寅和之间的秘密传送工作,一直进行了20年之久。因此,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称曹寅为“康熙的密探”。 曹寅将他折成六角形的密报,放在一个用封条封好的小信封里,封条的上面写“固”,下面写“封”,信封上写着“奏折”。他又拿出一只大信封,套住这只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纸条扎住,他在纸条下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白纸包好,同样在白纸的包装口下方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最后用来封箴的几个字是“臣寅”“叩首谨封”。 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后,无论康熙爷怎样批注,最后都会被一个朱红的“封”字封过后,再传到曹寅的手中。 曹寅、李煦等人给康熙的密奏中,有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有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有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贪廉,这些都是远在京城的康熙帝所关心的。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这些利用秘密渠道传输的情报,可以算是一种内参形式了,通过这些内参,康熙皇帝可以对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心知肚明”,“明察秋毫”。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赫治清在《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中说:“康熙年间旱灾尤为突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不遇的旱情就出现过12次;康熙四年、三十五年的风暴潮灾,风助浪势,冲入沿海一带就是数百里,这样巨大的风暴潮不仅淹了江浙沿海地区,把今天的上海和苏州也淹了。” 赫治清说,在曹寅密报给康熙的奏折里,就雨雪分寸的测量、雨水入土几分、冰雪凝结几寸都有清楚的记载,这对于位居北国的帝王了解长江流域和沿海农耕情况起着至关重要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曹寅等康熙皇帝的密探定期或是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上面为大清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明朝第一巨贪 连帝王的儿子都要向他行贿
的开国出身卑微,了解民间疾苦,对于官员的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为了杜绝贪官,老朱制定了严酷的刑罚,比如剥皮填草等等,希望为大明朝的吏治清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可惜,在当时的历史局限下,朱元璋的美好愿望并未实现。到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年间,出了一位巨贪,他的名字叫做。 要说严世蕃,先要说说他的爸爸。严嵩是进士出身,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直到六十多岁了,才终于挤进内阁。严嵩能入内阁,并且能够在之后把持朝政长达二十年之久,靠的是的赏识和信赖。赢得嘉靖的赏识,严嵩靠的是三招。网络配图 第一招,迎合上意。 大家知道,嘉靖皇帝一生痴迷道教,甚至痴迷到了魔怔的地步。有一回,他赐了几顶道士的帽子给内阁的几位大臣,希望他们戴着道士帽上朝。可是,大臣们是有操守的,怎么能戴着道士的帽子在朝堂之上谈论国家大事呢?于是,最终只有严嵩一人戴着道士帽上朝。诸位大臣对之纷纷侧目,但他却赢得了嘉靖的好感。 第二招,善写青词。 什么是青词呢?就是道教的教徒们在祷告上苍的时候,烧给神仙们的一种文章。作为“道教迷”的嘉靖,时常要用到这种文章。内阁的大臣们,都会写青词。但唯有严嵩写得最具文采,“最合朕意”。嘉靖因此对严嵩更加青睐。网络配图 第三招,善于揣摩皇帝的想法。 按照今天的标准,嘉靖应该是个精神病。他整天神神叨叨的,行事异于常人。比如,他向内阁大臣们下达指令时,从来不直接说,而是用一种猜谜语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写成一个字,或者一句诗,让内阁大臣们去解谜。每当此时,严嵩总能解得最准确,解得“最合朕意”。人生难得一知己。嘉靖几乎离不开严嵩了。 此外,严嵩是个特别低调的人,城府极深,不张扬、不得瑟,因此能够平稳地做了二十年内阁首辅。 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却不是这样。严世蕃异常聪明,异常自负,也异常贪婪。到了严嵩晚年的时候,由于精力不济,很多事情就交给严世蕃去代办了,严世蕃因此成了隐形的“内阁首辅”,权力极大。 贪婪的严世蕃利用一切机会敛财。家里存放的金银珠宝之多,连严嵩初见时都吓了一跳。更严重的是,严世蕃的贪婪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连皇帝的儿不放过。 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被封为裕王。因为前面的两个哥哥都英年早逝,所以,裕王实际上就是储君,是皇帝的接班人。网络配图 裕王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别的进项,王府的一切花销,全靠朝廷的“岁赐”。但嚣张的严世蕃,竟然让户部停发裕王的“岁赐”,长达三年之久。最后,裕王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只好借了1500两银子送给了严世蕃,这才拿到了被拖欠的“岁赐”。 哎呀,堂堂皇帝的儿子,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严世蕃嚣张到如此地步,连上天都看不过去了。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蕃被弄了个谋反罪,斩首示众。他的老爹严嵩,虽未被杀,但因为家产被抄没,年纪又大,最终活活饿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