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七月,在的西北,两个驿卒策马奔腾,他们的马背上背负着两个包裹。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包裹,这包裹是兵部寄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急件,从京城到西安,八百里加急跑了六天,各驿站一刻不敢耽搁。
年羹尧正在大帐中和几个参将议事,听闻有兵部急件,连忙出营帐迎接,打开一看,竟然是两个青花瓷瓶。
原来,岭南的大臣给雍正进贡了一批荔枝,雍正念及年羹尧在西北辛苦,因此将荔枝装在瓷瓶中,火速送往西安,给年羹尧尝尝鲜。
年羹尧,吃过荔枝后,专门写了一道谢恩奏折。
早在八个月前,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继承皇位。
雍正继位后,立即下令撤去抚远大将军胤禵的职务,让川陕总督年羹尧代职。
雍正大位初定,就把西北军权交给年羹尧,足见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
实际上,年羹尧早年便结识(雍正),年羹尧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他一路晋升到川陕总督,除了靠自身能力外,四皇子胤禛在京城的提携非常重要。
康熙五十五年,胤禛纳年羹尧的妹妹为侧福晋,更加绑定了两者的利益关系。
因此,雍正登基后,不信任自己的亲弟弟胤禵,却对年羹尧十分放心。
雍正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帝王,他在给年羹尧的奏折回文上说道: “朕知西北军务紧急,实不知如何疼你……尔此等爱我处,朕皆体得。
” 毫不夸张的说,雍正初年,雍正最信任的大臣,除了怡亲王外,恐怕只有年羹尧能排第二。
年羹尧受雍正如此宠信,但仅仅不到3年时间,这位“年大将军”轰然倒台,让人愕然。
年羹尧倒台的原因,按照《》的说法,是“凭借权势,罔作威福”,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蒙古郡王的额驸来见年羹尧,也要行跪拜礼。
朝廷送来的御前侍卫,要对年羹尧“跪请圣安”,这一一系列做法,视皇权如无物。
其次,年羹尧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他保举的官员,称为“年选”。
另外,年羹尧贪污受贿,在雍正整治贪腐的节骨眼是,年羹尧贪腐数额高达百万两。
雍正对年羹尧一忍再忍,在西北大胜之后,雍正开始敲打年羹尧,但年羹尧没并有妥协之意。
最终,在四川巡抚蔡珽的举报下,雍正正式查办年羹尧。
四月,雍正解除了年羹尧的职务,让他交出大将军印信,贬为杭州将军。
所谓,众人看年羹尧失势,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揭发其种种罪行。
更有人拿出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箴言,来说年羹尧有造反之意。
年羹尧因此被下狱问罪,并且连累了他的哥哥年希尧和家人。
实际上,年羹尧的确有许多罪行,但他并没有造反之心。
据《永宪录》记载,年羹尧的罪名被查实后,雍正曾考虑是否放年羹尧一马。
但在雍正三年十月初四晚上,北京城内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京城的正阳门前突然出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额头生有白毛,在大街上乱窜,咬伤几十位百姓。
雍正大惊,急派九门提督阿奇图带领官兵前去捉拿,这只老虎被一路驱赶,最后到了一处宅院门口,一跃跳了进去。
这只老虎最终被阿奇图的火枪击伤,然后被长矛刺死。
京城是皇城所在地,人口众多,这只老虎到底从何而来,竟然没有人看到,就在正阳门突然出现,而且正好逃到年羹尧家中。
白虎乃大凶之兆,雍正右想,觉得还是不能放过年羹尧。
雍正对阿奇图说:“这不是偶然,该是年羹尧的死期到了。
”于是,在雍正三年的冬天,年羹尧被赐狱中自裁。
从八百里加急赏赐荔枝,到白虎入门,狱中赐死,年羹尧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领略了雍正的爱与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1岁中进士,30岁便被封为四川巡抚,深受帝的赏识和垂青。
为了表达康熙对自己的破格提拔和重用,曾经专门写奏折给康熙,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后来在平定四川叛乱和打败准噶尔部落试图入侵西藏的企图中,充分展示了年羹尧杰出的军事才能,地位节节攀高,从此平步青云。
到了雍正即位后,年羹尧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威震西北,同时又管辖云南,此时的年羹尧俨然已成为雍正在外地的主要心腹大臣。
一次年羹尧的妻子病了,雍正亲自命人带着人参等滋补药品前去探望。
更有甚者,雍正为了让年羹尧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八百里加急,下令六天之内必须把荔枝从京师运到西安。
在雍正的宠信中,年羹尧志得意满,渐渐地觉得自己了不起,作出了一些超越本分的事情。
他把自己看成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贵人,的对说,自己的军队只知道年羹尧却不知道皇帝。
试想你是皇帝,听到这句会作何感想? 雍正对年羹尧的表现可谓是怒火攻心却隐忍不发,只是到年妃的宫殿中让她“卸甲”。
此时的雍正其实已经起了杀心,却有所顾虑,未下决断。
只是让朝廷中的诤臣孙嘉诚随军,让其在暗中监督年羹尧。
却没想到年羹尧对这些浑然不觉,过了没多久便杀了孙嘉诚,公开向皇帝叫板,还一不小心把“朝乾夕惕”这四个字给写错了。
他趁年羹尧在和蒙古王公寻欢之际,派端了他的老巢,出任新的大将军。
而那个狂傲的年羹尧在被夺了权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呢?他在任杭州将军时还翻牌子,吃小炒肉,种种表现都是为了与雍正斗一把。
他把妻儿送走,这是因为他也知道斗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死,而就算是死,自己也要斗一把。
雍正越是要贬他,越是有更多的官员要参他,他越要斗争。
他想不明白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仍随身带着雍正给的那串念珠,自己还记着主仆二人的情分,可为什么雍正还要惩罚自己。
他想不明白,也不再想,只是用自己的黄马褂做出自己的选择。
雍正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不要杀年羹尧,他只能去问张廷玉,张廷玉的一番话让雍正最终下定了决心,让去赐自尽。
张廷玉之前是劝勉过年羹尧的,可那时的年羹尧既不想听也不会听。
这段戏是《雍正王朝》这部剧中的一个高潮,是年羹尧与雍正这条线上的戏核,是。
穿着黄马褂的年羹尧坐在杭州城门前,灰白的须发,闭着双眼的他在想些什么?自己被贬,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饶,没有一个人去保他,家人已远去,自己孑然一身,这大概就是最孤独的模样。
只有每天傍晚,那个小牧童,唱着牧歌,从夕阳处跑来,这是自己每天最开心的时候。
孩提无忧无虑,没有勾心斗角,只有真性情。
自己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忘掉那些斗争,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自己才能卸掉心中的盔甲,做一个纯粹的人。
为什么要写年羹尧和牧童下棋,在我看来是要刻画年羹尧,刻画他好的一面,他不是那种大奸大恶之徒,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这样一个有善心的人却马上就要被杀了,是谁的过错,不是年羹尧,也不是雍正,而是残酷的权力斗争,而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当然年羹尧和牧童下棋也有另外一种含义,一个统领二十万的大将军沦落到和一个牧童下棋,此时他已经明白输赢早就不重要了,自己只不过是别人的一颗棋子,而不是下棋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关于雍正和年羹尧之间我们可能还忽略了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索。
年羹尧本来是雍正对付集团的一把利刃,没想到他先于胤禩集团走向覆灭。
雍正之所以地收拾年羹尧,其根本原因在于年羹尧触及到了雍正的最大忌讳,这就是有关他皇位的继承问题。
年羹尧在雍正的眼中是一个有“前科”的人。
早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因为年羹尧曾示好于皇三子胤祉的门人孟光祖而大动肝火,骂年羹尧是“恶少”,还威胁说要到面前去揭发,搞得年羹尧不得不俯首帖耳。
网络配图可是,年羹尧毕竟是封疆大吏,胤禛没有直接统属年羹尧的权力。
最让胤禛深感忌讳的是,皇九子曾派人拉拢年羹尧,幸运的是年羹尧不为所动,而胤禟此举却被胤禛深深得记在了心里。
但在整治胤禩这件事上,雍正和年羹尧是有分歧的。
年羹尧不支持雍正用激烈的手段对付胤禩、胤禟和胤褆。
年羹尧因为就近监视胤禟,自然就少不了打交道。
在年羹尧看来,胤禟并无才具,不值得下大力气提防。
只要看管得当,就不会出大纰漏,没有必要。
年羹尧的这种念头导致了他在胤禟、胤禩的问题上含糊不清,这就给雍正造成年羹尧不再像以前那样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错觉。
雍正最担心的是以年羹尧这样的身份和这种“糊涂心思”一旦被胤禩集团利用,那就麻烦大了。
年羹尧手握重兵、远悬西北,如果有人以他为外援的话,就会给雍正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年羹尧随着恩宠的加重,不但没有提高自身的谨慎,反而侍宠若骄,他给督抚、将军的行文不以对等的口气,而是用长官训诫下属的口吻,这就等于把自己凌驾于督抚之上。
同时在年羹尧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官员,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雍正当年依靠结党获取皇位,所以他对臣下结党最为忌恨。
年羹尧几乎没有遮掩地提拔他的亲信,虽然雍正在这方面也给予了他一定的特权,可年羹尧错误的理会了雍正的真正意图,雍正是要他谨守臣节而不是飞扬跋扈。
网络配图种种诱因让雍正觉得除掉年羹尧比清洗胤禩集团更为重要,一是年羹尧的实力看涨,他不同于胤禩他们已经被列为异党,而是以的宠臣面孔出现,如果不及时除掉,必然会有更多的臣僚加以追随,尾大不掉的形势就会日益加重。
年羹尧能从川陕总督变成一等公、抚远大将军,也能从一等公变成一等罪人,这些天壤之别都来自于皇帝一人的手段;三是清洗年羹尧能让胤禩党人彻底断了借此人兴风作浪的念头。
雍正首先命年羹尧的好友、直隶巡抚李维均疏远年羹尧,紧接着,高其倬等封疆大吏都先后收到雍正的密折批示,要他们逐渐和年羹尧划清界限,站到皇帝的这一边来。
与此同时,雍正提拔年羹尧的对立面李绂、蔡铤,二人当年本是年羹尧在雍正的面前提拔起来的,后来因为一些个人恩怨,双方闹得不愉快,雍正利用这一点,给他们打了招呼,让他们出面揭发年羹尧。
同时,雍正也开始有计划的敲打年羹尧,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告诉年羹尧,既然做臣子的守功难,那也就别怪做君主的“保恩难”了。
网络配图雍正的诸多反年的举动,很快就让大臣们明白了心思,年羹尧一旦失宠,他的朋友忽然都变成了仇敌。
李维均首先大骂年羹尧“冒滥军功、侵吞国帑”,继而便直接请求雍正处死年羹尧,镜也主张诛杀年羹尧。
雍正三年九月,雍正下令逮捕年羹尧,十二月议罪,给年羹尧列了92款大罪,并于当月赐死了年羹尧。
在杀年羹尧这件事上,当时民间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一些知识分子对年羹尧很同情,很多人也曾善意的提醒年羹尧要注意皇帝“”的举动,可惜年羹尧没当回事。
而作为后来即位的,也对年羹尧抱有很大的同情,他坚持认为像年羹尧这样难得的名将应该留下来应对西北的战事。
乾隆的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从后来雍正在西北两路用兵缺乏得力的大将这一事实来看,乾隆的观点还是比较准确的。
其实,雍正何尝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只是在当时看来,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自己皇位的稳固为前提,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