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密南北朝名将檀道济之死:效命疆场却蒙冤而死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时期,南方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刘宋时期尤盛。

公元431年1月,南朝宋文帝北伐魏国失败,前锋将军到彦之退驻到河南滑台一带。

一代名将檀道济率兵救援,大败魏军,打到山东济南,正在高唱凯歌时,另一魏将叔孙建派轻骑烧了宋军的粮草。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当年,就是因为乌巢粮草被焚,引发连锁反应,最后惨败于。

檀道济不免忧心,加上刚刚得报己方几个士兵投敌,魏将安颉得消息率大军紧追而来,心中暗暗着急。

细细思考后,他有了主意。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

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古时计数的工具,约始于春秋,才被珠算代替)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袋里都是雪白的大米。

魏兵的探子看到后,回去报告。

安颉得到情报,第一反应是自己被前面来投降的宋兵骗了,盛怒之下便杀了那批降兵。

第二天一大早,檀道济穿着便装,乘着马车,带着队伍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安颉以为檀道济用的是诱敌深入战术,便不敢追赶,眼睁睁看着南军从容而去。

这便是“唱筹量沙”的来历,也是檀道济留给后人的第一个。

除“唱筹量沙”外,一生跌宕起伏的檀道济还为后人留下了其它的成语。

檀道济祖籍山东高平,出生于江苏镇江。

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姊妹流浪在外。

生逢乱世,二十多岁的檀道济与兄檀韶、檀祗投到名将麾下,从此开始了百战不殆的战争生涯。

镇压孙恩、桓玄之乱中,檀道济崭露头角,以军功封吴兴县五等侯。

416年,刘裕率晋军伐后秦。

时任将军的檀道济一路飘红,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攻洛阳,次年8月后秦亡国。

刘裕篡晋建后,檀道济作为国家栋梁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宋武帝刘裕死后,帝位经儿子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传到第三子刘义隆宋文帝手中。

因为他名声太高,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部将又个个骁勇善战。

一向以“精明、善忍”的宋文帝对此很不放心。

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挑拨,宋文帝便起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但因念其功高劳苦,又狠不下心来。

近臣也认为,有文帝在,檀道济便可制。

不巧的是宋文帝病了,太医发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

文帝四弟、司徒刘义康和领军刘湛等商议后,假作诏书召檀道济入朝,先撤其官职,次派人逮捕并关进大牢。

更让檀道济的是,朝廷居然宣布他犯“谋反罪”。

檀道济一直单纯地希望自己像伏波将军一样效命疆场,。

但只要谋反罪成立,不但不能上阵杀敌,自己家族也要罹难。

所以,当时他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然后脱下帽子丢在地上,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

史书原文作“”,这便是关于檀道济的第二个成语。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被杀。

临刑前,他大吼道:“乃坏汝。

”相传檀道济人头落地之后,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正好应了当时的童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自此之后,大家便常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叫做“自毁长城”,这也是檀道济留给后世的第三个成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晋时期著名将领温峤,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温峤[qiáo],字泰真,又字太真,东晋时期著名将领。 自幼聪慧博学,最初任职司隶校尉都官从事,后为并州刺史,历任司空左长史、平南将军、江州刺史、等官职,受封始安郡公。 后,温峤拥戴南下即位,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不久升职为太子中庶子,辅佐太子。 太子司马绍即位后,史称晋明帝,温峤升任侍中、中书令,曾参与平定了之乱。 晋明帝司马绍病重期间,温峤随王导等大臣被拜为顾命大臣,参与平定了苏峻之乱,因功升任骠骑将军,受封始安郡公。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温峤病逝,时年仅四十二岁,被朝廷追赠大将军。 温峤是个很有趣的人,个性很强,富有幽默感。 他在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喜欢在船上和扬州、淮中一带的商贾赌博,一直赌运欠佳,经常输得毛干爪净,一塌糊涂。 温峤和庾亮关系好,每次输了钱,温峤就站在船头冲着岸上高喊:“卿可赎我!”——老庾啊!快出来赎我啊! 庾亮就会带上钱给那些赌徒,温峤才会被放走。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作为的大舅哥,庾亮相当有钱,可是他再有钱,也禁不起温峤坚持不懈地折腾啊,那段时间被折磨完了。 温峤有个堂姑,因为战乱家人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丽。 堂姑刘氏嘱托温峤,让他给小堂妹找个好人家的好小伙。 温峤当时正赶上妻子去世,见过小堂妹之后,就害起了单相思,心里算计着如何能把小堂妹娶回家。 温峤对堂姑刘氏说:“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好女婿太难得了,像我这样,才智过人的,您说可以不? 刘氏说:“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能从战乱中逃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得以苟且活着,我很满足了,哪敢奢求和大侄子一样的女婿呢? 几天之后,温峤找到堂姑刘氏说:“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已经找到好人家了,门第不错,女婿还是个当官的,人长得帅呆了,一点儿也不比我差。 随后,温峤送给堂姑玉制的镜台一枚,这镜台是征讨得到的,堂姑刘氏大喜。 等到成婚那天,小堂妹拨开纱扇,“”说:“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我早就怀疑是你这老家伙,果然如我占卜的那样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野史秘闻:解密活人殉葬第一人 竟不是秦始皇嬴政

殉葬源于我国奴隶制社会,一开始用活人殉葬,以后推行“仁政”,对殡葬制度实行了改革,“人殉”得以废除,奴隶主死后改用土偶和草人殉葬,“俑殉”取代了“人殉”,以俑殉葬应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为推动社会进步、惠及于民的好政策,却被早于460多年的秦武公彻底“改革”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秦本纪》记载:“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武公为何要承袭以往旧习而遭千古骂名呢?宁公时,武公被立为太子,宁公死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拥立宁公之妾的儿子出子为君主。出子六年,三父等人又杀害了出子。拥立了原太子武公。武公登位三年后杀了三父等人,夷灭了他们的三族。身为太子的武公没有被大臣立为君王,登位后,出于对自己威信的维护,实行了暴政。 武公在位20年虽无大作为,但却开创了自周朝废除“人殉”以来的先河。他的子孙将此传统作了继承和发扬。“三十九年(前621),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秦缪公是个为祖宗基业立下的君主,他在位39年、功城掠地,使秦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避了千里疆土,称霸于西戎地区,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秦缪公还是位极为仁义的君王。 有一次缪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法办。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人。”于是就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义君王,其死后却用了177人陪葬,陪葬的人中还有深受秦国人民敬重的三位良臣。“人殉”的实行毁了缪公的一世英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后各诸侯国的君王包括秦,大多采用了土偶陪葬,但仍然遭到士大夫的反对,曾担心,即使以土偶殉葬也会助长以人殉葬的风气,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言下之意用俑殉葬都应该废除。 在缪公400多年后的秦始皇为了统一版图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征战,一场战役少则数日,多则数年,每次战争都杀人无数,最少六千人,多则数万数十万人,秦赵,活埋降卒四十万。 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地震甚至彗星不断出现,可见残暴之一斑。暴虐的始皇帝在自己死后的殉葬上却实行了“仁政”,制作了大量的兵马俑作为殉葬品,然而他这“美好”的愿望却被二世皇帝击碎。 胡亥秉承了其先祖的遗训,将先帝后宫没有留下后代的嫔妃以及制造陵墓的工匠数十万人全部作了陪葬。“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据有关报道,最近在西安南郊疑为秦始皇祖母的墓葬中发现了“天子驾六”,但没有发现活人陪葬的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不是秦始皇实行“仁政”的又一印证呢?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消息,有专家称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打开墓的时刻,如果消息属实,我们就可以得知胡亥到底用了多少人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同时也可以结束两千多年来关于秦始皇墓葬和兵马俑的各种传说,但是制造活人陪葬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胡亥,而非秦始皇本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