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云台二十八将”是什么?邓禹为什么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什么?为什么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云台二十八将,是类似于凌烟阁功臣的那种,在时期,协助恢复统治的二十八位功臣。

不过,既然是武将的排名,自然是有先有后,而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位名叫邓禹的大将。

邓禹是什么人,他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有过怎样的功劳?他又是怎样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位的呢?邓禹有何过人之处?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

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

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

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

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

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

永平元年(58年)去世,元侯。

邓禹少时聪慧 邓禹少时敏慧,13岁便能诵诗,后游学长安。

时刘秀也游学于长安,邓禹虽年幼,但见刘秀后,知其非常人,遂跟随刘秀,数年后方归家。

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

公元23年,称帝,年号更始,乡里豪杰多推邓禹起事,邓禹不肯从。

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往定河北镇抚州郡。

邓禹闻讯,即杖策北渡,追至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始与刘秀相见。

天下大乱 邓禹识得明主 刘秀大喜,遂留邓禹同宿,做彻夜长谈。

邓禹进言说:“更始虽都关西(泛指或潼关以西地区),今山东(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髃聚。

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四方分崩离析,形埶可见。

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列传》)。

刘秀大悦,对邓禹深为敬重,令左右呼邓禹为邓将军,每遇大事,必与商讨。

不久,河北割据势力王郎起兵叛汉,邓禹随刘秀被迫离蓟(今北京城西南角)至信都(在今河北省邢台西南),得军数千人,令邓禹率领,攻拔广阿(在今河北省隆尧东)。

刘秀舍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

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邓禹说:“方今海内肴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

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乎?”(《后汉书·邓禹列传》)。

刘秀闻后非常高兴。

这期间,刘秀选任将领,多先征询邓禹意见,而邓禹每有所举,均当其才,因而刘秀深敬其知人。

后刘秀派攻击清阳不下,为敌所困,率军大破敌解围,生获其大将。

继而又随刘秀连克邯郸及诸州郡,河北略定。

更始二年(公元24年),青州兵西入函谷关。

更始派定国上公﹑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人多,王匡等莫能当。

刘秀估计长安将来必为赤眉所破,想乘机夺取关中于是。

刘秀知邓禹沉深有大度,拜邓禹为前将军,行王事,率精兵2万往,并令其自选偏裨以下的人与其同去,邓禹以韩歆为军师,李文﹑﹑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兵西进。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

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

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

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

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

邓禹交战失利 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

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

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

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

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

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遂定河东。

同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

并说:“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

”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

’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暛尤着。

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敬之哉”(《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时年二十四岁。

邓禹平定河东 大军连连战胜 河东既定,邓禹又率得胜之师于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

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抗拒禹,邓禹败其军。

这时赤眉军已进入长安,赤眉军军纪不好,百姓不知所归。

闻邓禹军纪律严明,沿途秋毫无犯,故所向披靡,降者日以千计。

“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耭,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

(《后汉书·邓禹列传》)光武帝甚为高兴。

邓禹帅军攻入长安城 邓禹部众皆劝入关,直接进攻长安。

但邓禹却取持重态度,不欲速进,面谕诸将说:“不然。

今吾觽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

夫盗贼髃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广人稀,饶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彻养士,以观其弊,乃可图也”(《后汉书·邓禹列传》)。

于是乃引军北向栒邑(今陕西旬邑县),所过郡县,陆续归附。

光武帝因关中未定,而邓禹又久不进兵,遂下诏催促邓禹进兵长安,镇抚西京,诏曰:“司徒,尧也;亡贼,也。

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

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后汉书·邓禹列传》)。

邓禹仍坚持前意,派军攻取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诸县,留将军冯愔、宗歆守枸邑。

自统主力平定北地(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吴忠一带)。

但冯愔、宗歆二人争权相攻,冯愔遂杀宗歆,因而反击邓禹。

邓禹遣使问计于光武帝,光武帝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说是护军黄防。

光武帝猜冯愔、黄防不能久和,回报邓禹说:“缚冯愔者,必黄防也”(《后汉书·邓禹列传》)。

一个月后,黄防果然抓住冯愔。

邓禹受封梁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光武帝遣使者更封邓禹为梁侯,食四县。

时邓禹赤眉内乱,西走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邓禹探得长安空虚,遂引军西来,倍道兼行,径入长安,屯兵于昆明池(在今西安市西南),大飨士卒。

邓禹引兵与延岑战于蓝田,不克。

汉中王刘嘉向邓禹投降。

但刘嘉相倨慢无礼,被子邓禹斩杀。

李宝弟收集李宝余部攻打以禹,并杀将军耿欣。

自冯愔反叛后,邓禹威信稍损,又乏食,归附的人又相继离散。

此时赤眉军复攻长安,邓禹与其相战,败走,退至高陵,军士饥饿,皆食枣菜。

光武帝让邓禹还,告诫邓禹说:“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

无得复妄进兵”(《后汉书·邓禹列传》)。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奉刘秀之命进击赤眉的邓禹,因“惭于受任无功”(《》卷四十一),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潼关东),邀共同迎战赤眉军。

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放其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

邓禹及其部将车骑将军邓弘邀功心切,急于迎战。

邓弘率部与赤眉军大战整日,赤眉军佯败弃辎重退走,车上尽装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军士卒争相取食。

赤眉军乘机还军猛攻,邓弘军大败。

邓禹、冯异合兵救之,赤眉军退。

禹复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

冯异亦被击败,弃战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县西),坚壁自守。

邓禹交战连连失利 邓禹因此战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绶。

数月后,拜右将军。

延岑自败于东阳后,与秦丰联合。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邓禹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击败延岑,邓禹追至武当,再破其军,延岑,逃往汉中,其众皆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

“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

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埶”(《后汉书·邓禹列传》)。

邓禹有十三子,各让其守一艺。

修整闺门,教养子孙。

光武帝更加重用邓禹。

中元元年,再行司徒事。

汉明帝即位后,以邓禹为先帝元勋,拜为太傅,当年病逝,终年57岁,谥元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安禄山如何顺利成为帝王“宠儿”?

,是“”的罪魁祸首。《·安禄山传附子庆绪传》谓“禄山父子僭逆三年而灭”,到宋人等编《新唐书》则把安禄山列入《逆臣传》中。史学家从来把“安史之乱”称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是直接把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拖入衰败深渊的元凶。多年来,人们对于时代之“盛世”的解说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如果考察安禄山的一步步发迹到走上叛乱之路,对于透析天宝盛世的景况尤其是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现状,会很有意义。网络配图 安禄山自长安三年(703)出生,在至德二年(757)55岁时被自己信任的部下和儿子安庆绪合谋杀死。纵观他的一生,在13岁以前是一个漂泊的孤儿。大约从15岁开始到30岁,他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商人。他从30岁步入军旅,仅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在进入军队最初的十年当中,即安禄山39岁前,他的仕途与人生道路也有过波折起伏。他曾两次,却最终。刚刚步入40岁门槛的那年(天宝元年)正月初一,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循资格”的任官体制下,创造了在和平年代中边疆番帅仕途腾达的神话。他42岁时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治今北京);45岁,加兼御史大夫;46岁,即天宝七年(748),朝廷赐之铁券,加实封三百户,柳城郡开国公;48岁(天宝九年五月)赐爵东平郡王,此举开创唐朝将帅封王的先例。天宝十年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又兼河东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自40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所获得的荣耀与君宠达到顶峰。从50岁开始,有迹象表明他开始一步步策划变乱。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起兵叛乱,第二年称大燕雄武,55岁的那年的被杀。 安禄山在政治上的一步步崛起以及他在边疆的卓绝“战功”,无疑是建构唐玄宗盛世的重要内容。即使是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发动的叛乱,长期以来也被史家视为天宝盛世败落的标杆。历史从来无法接受假设,但是,如果安禄山的叛乱没有发生或者这场叛乱不是由安禄山发动,后人在解读天宝盛世时,又该从何处着墨,又该因何人落笔呢?这里,我们不妨重新粗线条地梳理安禄山一生的几个阶段,对无法假设的历史轨迹做一个摹写,至于按照历史的逻辑和理性探究安禄山的政治发迹,就留待历史研究者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吧。网络配图 少孤生活与第一次人生转折 历史上,安禄山的身世虽然留有很多疑问,但他的出身还是清楚的。《旧唐书》说他是“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少孤,随母在突厥中”。荣新江教授经过研究,说安禄山是出身昭武九姓(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粟特人。粟特是一个擅长经商的民族。粟特人在经营商业的过程中,足迹遍布整个古代欧亚大陆,“他们穿梭往来于粟特本土、西域城邦绿洲诸国、草原游牧汗国和中原王朝之间。”(荣新江:《安禄山和种族与宗教信仰》,载《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安禄山之母阿史德是个突厥姓氏的巫婆,她是向轧荦山祈祷,神应得子。因为她后来嫁给胡将军安延偃,才给本无姓氏的孤儿取名为安禄山。安延偃在开元初归顺唐朝,安禄山也一同居住在营州一带。开元年间,唐朝地方官在营州“招辑商胡,为立店肆”,这种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了大量善于经营的胡商。营州的经济总量增长很快,几年时间,这里“仓廪颇实,居人渐殷”(《旧唐书·良吏传下·宋庆礼传》)。渐渐长大的安禄山“为人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通九番语”,遂在范阳(今北京)做了互市牙郎(经纪人)。在几年商场经营中,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转折。 安禄山30岁的时候,他在生意场上“盗羊事发”,范阳节度使张守将他追捕归案,本欲将他“棒杀”。生死系于一线,张守竟然“奇其言貌”,将他释放。那么,安禄山相貌如何?又出何等言语?为什么会使张守改变主意?史书上一说是见其“肥白”,一说是“伟而皙”。看来,正值壮年的安禄山之相貌不仅身材高大、皮肤皙白,而且体态丰肥。既然说张守“奇其貌”,大概在他眼中(或者按照唐人的审美观点)安禄山是个不同寻常的胡人。然而又为何“壮其言而释之”?安禄山之言是:“大夫(张守时兼加御史大夫的宪衔,此乃是尊称)不欲灭奚、契丹两番也?而杀壮士。”安禄山此言又何以能够打动节度使张守呢?唐玄宗时期,东北地区的契丹与奚力量强大起来。他们都系东胡种,早年被强敌匈奴所破,退居北方。后来,奚与契丹以射猎游牧为生。契丹东邻高丽,西即奚,南境即为营州(今辽宁朝阳),北为、室韦等族。唐太宗时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首领赐。后契丹屡降屡叛,唐王朝或讨或抚,双方在幽州(今北京)、营州一线相峙。奚也在太宗贞观时入朝纳贡,其西为突厥,南为白浪河。其首领与契丹俱得尚唐公主,但亦常附契丹为患。奚、契丹常被称为“两番”。网络配图 他们强大以后,对唐政权之东北的威胁增大,范阳、平卢节度使的重要职责就是扼制契丹与奚两番的侵扰,确保东北地区边境局势的稳定。因此,担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的人选不仅要统兵临戎,而且更能威服边圉、绥靖两番,使边境无风尘之警。安禄山所言,说明他在经商过程中对唐帝国的边疆政策和边境态势非常了解。他不仅相貌奇异,而且一番言语也的确不同寻常。张守竟然改变初衷,不仅没有杀他,而且留之军前驱使。就这样,安禄山得到机会进入唐朝的边防军中,从而得到机会施展他的聪明和机智。这成为他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转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梁朝:曾向“蛮夷”称臣的正统王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