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中国式悲情英雄熊廷弼如何死于残酷的官场下!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明天五年(1625),八月的一天。

56岁的囚徒熊廷弼,被押往刑场。

提牢主事张时雍,看到熊廷弼的胸前挂着一个小布袋,问他: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 熊廷弼答:我的无罪申辩书。

张时雍又问:你没读过《传》吗?里面怎么说的,“囚安得上书”(囚徒不能上书)! 熊廷弼驳斥他说:是你没读过《李斯传》。

这句话是大奸臣说的。

说完,将申辩书交给张时雍,请他转呈天启。

引颈就刑。

一代守辽名将,悲情收场。

朱由校没有替他平反。

随后继位的皇帝,也没有替他平反。

大约100年后,敌人的后代、早已坐稳了帝国江山的,读到熊廷弼的事迹,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之晓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

读其《陛辞》一疏,几欲落泪!而以此尽忠为国之人,首被刑典,彼其,弃祖宗基业而不顾者,尚得谓之有人心,具天良者乎? 明朝自坏长城,该死。

熊廷弼第一次被派往辽东,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

任务是,调查镇守辽东的老将。

那一年,熊廷弼40岁不到,李成梁82岁。

万历朝的边疆危机一度得到缓解,两员大将居功甚伟:东南,东北李成梁。

李成梁前后镇守辽东近30年,拓疆千里,战绩卓著。

清人写《》,评价他说:“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 其实,早在万历十九年(1591),李成梁已遭弹劾去职。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整整10年,没有李成梁的辽东,屡易总兵,都无所作为。

朝廷没办法,只得返聘李成梁,老将再出马。

重新出山5年后,出事了。

辽东总兵李成梁与辽东巡抚赵楫,擅自弃地八百里,将万历初年开拓的宽甸六堡(今属辽宁丹东)让给。

当地居民六万户被迫回迁内地,流离失所。

事情闹得动静很大,朝廷明令彻查。

李成梁解释,弃地是一项奇谋,作为诱饵,诱降努尔哈赤。

熊廷弼认为,李成梁与赵楫之罪,“献地不止弃地”,“通虏不止啖虏”,根本就是献地私通女真人。

罪可至死。

熊廷弼是出身,不是职业军人,但他性格刚烈耿直,具有大无畏精神。

万历皇帝派他巡按辽东,调查李成梁,估计正是看中他这一点。

传说,熊廷弼巡行到金州,是年大旱。

他到城隍庙祈祷,约定七日内要带来雨水,不然就毁掉其庙。

随后他离开金州到了广宁,超出约定期限三天了,天仍不下雨,于是他派人持剑赶回金州毁庙。

派去的人还没赶到,风雷大作,暴雨如注。

他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调查的深入,熊廷弼发现了李成梁更多的问题。

李成梁是辽东本地人,以前作战神勇,全赖他的一帮家丁。

这帮家丁与李成梁结成利益共同体。

早年,集团为了自身发展,想要建功立业,与国家想要御虏靖边的意志一致。

因此,虽然不时出现冒领战功、掩败为胜的事,但总体上,李氏集团破敌立功,战绩还是辉煌的。

不过,朝廷第二次起用李成梁后,李氏集团的利益已经板结,无论对内对外,他们都宣称并由衷地认为:辽东一块土,没有李氏是镇不住的。

这时的辽东,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整个官员系统都出自李氏门下,其他人一去,待不了几天就会被轰走。

万历皇帝选中熊廷弼进驻辽东巡视,目的已经很明显。

最怕的事,不是外族寇边,而是内部形成地方山头,尾大不掉。

所以任命文官武将,一定要形成牵制,防止一人独大。

当时,多少名将的悲剧,均是肇始于这种政治平衡术。

但熊廷弼,似乎没有觉察到自己成了皇帝的枪手,更没有预料到李成梁的命运,将来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他认真做事,详细调查,欲置李成梁于死地。

在他眼里,李成梁的,根本不是为了国家边境安全,不是为了辽东的安定,而是为了个人及集团的私利。

老道的万历皇帝觉得可以收网了,下了一道诏书,称赞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应予以恤典。

让李成梁体面地退休,逐渐让出了山头。

不让任何势力占据绝对优势,这是皇帝们的领导艺术。

熊廷弼第二次被派往辽东,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准确地说,是该年六月,后约3个月。

任务是,作为辽东经略,收拾残局去的。

他当年巡按辽东,三年时间,兴屯田,筑堡垒,严厉整军,从不姑息养奸,使辽东风纪为之大振。

朝廷上的官员有目共睹,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承认:熊廷弼不仅是摧毁地方山头的“枪手”,或许还是能够救时弊、挽颓局的大才。

但熊廷弼多少有些郁闷。

他在南直隶(今江苏南京)学台任上,主持科举考试,秉公录取,淘汰了一批不学无术却企图走关系的官绅要人子弟,而这些子弟大多是后人。

熊廷弼因此得罪了东林党,从此陷入无尽的党争之中。

这时候,因为打死了违规学生事件,熊廷弼遭到弹劾,停职审查。

他返回江夏(今湖北武汉)老家,避见官府,不问政事,只是终日游山饮酒。

表面优哉游哉,其实内心十分痛苦。

国事不堪,正是用人时,而他却被“废置”居家。

他在一首诗中抒发了满腹忧愁: 归来无事乐无休,手倦抛出卧小楼。

百啭鹊鹂惊午梦,数声燕语破眷愁。

数年后,发生了萨尔浒之战。

这次战败,是明朝与后金战争态势的一个标志性的转变。

明军在辽东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形势大坏,由攻势变成了守势,由优势变成了劣势。

如何收拾辽东残局,成为一块烫手山芋。

蛰居老家多年的熊廷弼,才被人想起来。

熊廷弼救国心切,带病每天昼夜兼驰二百余里,奔赴辽东。

当他抵达辽阳,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战败后的惨状:弱兵羸马,朽甲钝戈。

检查军中武器,竟然发现“刀不能刑鸡,棍不堪击犬”。

更可悲的是,辽东民心涣散,“家家抱怨,在在思逃”。

面对困局,熊廷弼采取了持久的防御方针,招抚流民还乡生产,同时整肃军纪,处死了一批临阵逃脱和贪赃枉法的将领。

他上疏弹劾罢免了李成梁的儿子、总兵李如桢,说他“徒知拼死,而不能灭贼”。

有勇无谋,会坏了大局。

经过一年的整顿和治理,熊廷弼在辽沈要地构建起一条依托军堡、积极防御的战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努尔哈赤曾率重兵来攻,结果被明军打得狼狈而逃。

熊廷弼固守的辽东,一时。

然而,这一年,在帝国的核心,一场前所未有的权力重组正在进行。

这年七月,万历皇帝死去,泰昌皇帝即位,仅仅一个月后,又死于。

紧接着,天启皇帝朱由校上位。

朝中党争激烈,你死我活,远在关外的熊廷弼未能幸免。

当初,熊廷弼接手辽东残局时,最怕的不是敌强,也不是兵弱,而是御史言官的牵制。

现在,他的担忧终于成真。

天启皇帝上位后,朝廷中主张速战的一拨人,声称看不惯熊廷弼的防御战略,指责为龟缩战略。

他们要的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为战争做准备。

杨涟,后来的“东林六君子”之一,上奏弹劾熊廷弼,说他镇守有功,但也难辞其咎:“功在支撑辛苦,得二载之幸安;咎在积衰难振,怅万全之无策。

” 随后,大批奏疏告熊廷弼“无谋”和“欺君”。

曾经被认为可堪大用的救时英雄,如今被说得一无是处。

熊廷弼自我辩解说,这些人啊,身居庙堂,只懂议论,却不谙军事。

前年就极力怂恿辽东作战,等到战败,一个个闭口不敢再提战字。

现在我才收拾好残局,这些人又急着催促开战。

这些人啊,都是“,有何真见”? 熊廷弼或许没想到,弹劾他的人,没有真见,却有利益。

说白了,是东林党人看见辽东局势好转,想扶自己人上去。

天启皇帝派了一个叫朱意蒙的人,赴辽东调查熊廷弼。

朱意蒙与熊廷弼没有私交,但他调查后力挺熊廷弼,说:“臣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熊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 有才干,力挽颓局,又有口碑,爱国爱民。

这样的雄才大将,怎能轻易定他的罪呢? 但是没用。

熊廷弼还是从辽东经略的位子上被撸了下来,郁闷还乡。

熊廷弼第三次被派往辽东,是天启元年(1621)年。

任务仍然是,收拾残局。

此前,他被弹劾下台后,袁应泰接替他出任辽东经略。

袁应泰不懂军事,一意迎合朝廷中速战速决的叫嚣,盲目进攻后金。

同时,为了标榜仁德,大肆收容关外饥民,让努尔哈赤的奸细轻松混了进来。

而努尔哈赤知道他向来视为畏敌的“熊蛮子”被调走了,也。

袁应泰上任仅三四个月后,辽沈之战开打,奸细们轻松打开了沈阳城门。

被熊廷弼称为“神京左臂”的沈阳,很快沦陷。

紧接着,辽东首府辽阳也被努尔哈赤攻占。

明军一路向西,退守到了辽河以西。

袁应泰见大势已去,举家自杀。

朝廷上下,一片悲观、恐怖的氛围。

他们,又想起熊廷弼了。

天启皇帝招其入京,亲自召见,并对他说,朕之前听信流言,错怪你了,现在后悔了,你回来吧。

又对朝臣说,熊廷弼守辽一载,未有大失,换过袁应泰,一败涂地。

为了表示对熊廷弼的信任,皇帝把先前攻讦熊廷弼的言官都罢免了。

上任后,熊廷弼继续坚持他原来的防御战略,以时间换取空间。

但矛盾随之而来。

他在京师时,就向朝廷求兵、求饷,结果到出发时,仍无一着落。

这让他的计划实施陷入被动,用他的话来说,“持空拳而与贼搏”,我没有这个本事,相信也没有哪一个大臣有这个本事。

明朝的财政困境此时暴露无遗。

加上四川发生叛乱,朝廷分身不暇。

首辅正好趁此哭穷,说这些年来为了辽事不断加饷,民力早已困竭,再拖下去,内乱恐怕要比边事更棘手了。

与熊廷弼搭档出任辽东巡抚的王化贞,不仅积极主战,还向朝廷传递了一个信号:让我来,不给钱也能打胜仗。

好了伤疤忘了疼,袁应泰的教训不远,但朝中大佬一听到经济廉价的方案,就很来劲。

而且,王化贞是首辅叶向高的旧日门生,又得到张鹤鸣的赞助。

这样,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陷入手中无兵、徒有其名的境地。

王化贞则独率大军,驻守广宁,被朝廷寄予厚望。

二人观点对立,酿成明朝史上著名的经抚矛盾。

天启二年(1622),五月。

正当兵部尚书张鹤鸣奏请撤掉熊廷弼,而王化贞则高喊秋天即可听捷报的时候,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大军,渡过辽河,轻松拿下辽西重镇广宁。

王化贞仓惶往山海关方向逃窜,途中,遇到率兵前来救援的熊廷弼,。

熊廷弼讥笑他说,说好的六万大军一举荡平辽阳呢? 说罢,熊廷弼带兵殿后,护送溃散的军民撤到山海关。

溃败,结果是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下狱。

虽有少数正直官员为熊廷弼喊冤,说他处处受掣肘,不得施展,不应为战败负责。

但此前力撑王化贞的叶向高、张鹤鸣等东林党人,为了摆脱罪责,不断将脏水泼向熊廷弼。

更可悲的是,一代名将熊廷弼,在狱中竟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熊廷弼下狱三年后,本来有希望活下来,但此时,他却被告发行贿东林党人。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东林党人在天启四年(1624)发起了大规模的弹劾及其的运动。

魏忠贤决定先发制人,对东林党实行反扑。

阉党中有个的人,早年与熊廷弼有嫌隙,为泄私愤,就向魏忠贤献了一条毒计——捏造熊廷弼向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行贿的罪名。

在当时的党争中,涉及辽东事务,基本可定死罪。

正如东林党人此前在广宁之战的责任承担中极力要甩锅给熊廷弼一样,魏忠贤要置东林党人于死地,就想让东林党人与熊廷弼沾上关系。

结果,一生与东林党人合不来的熊廷弼,变成了魏忠贤对付东林党人的牺牲品。

天启五年(1625),八月。

熊廷弼含冤而被处死,死后“传首九边”。

相比之下,对广宁溃败负有首要责任的王化贞,后来从东林党投靠了魏忠贤,受到庇护,直到崇祯五年(1632)才被处死。

性格决定命运,站队决定生死。

明朝末年,政局黑暗若此,亡了也是活该。

熊廷弼死时,坚信自己是无辜的,要为自己上疏辩冤。

但直到明朝灭亡,他都未能得到平反。

崇祯当政后,魏忠贤伏诛,有正直官员接连上疏为熊廷弼讼冤。

最终,崇祯允许熊廷弼的儿子,为父亲收葬。

仅此而已,没有抚恤其家室,也没有恢复其官爵名誉。

从崇祯的角度考虑,他当时面临辽东更加焦头烂额的局面,许诺他五年复辽,结果却来了个己巳之变。

诛杀袁崇焕,也不能解恨。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怎么可能去为原任辽东经略平反。

在他眼里,要为熊廷弼平反,等真的有人实现复辽希望,也不迟。

然而,终其在位17年,只等来了亡国悲剧,对于熊廷弼的平反,也就不了了之了。

熊廷弼未能平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东林党在崇祯朝得势,向来非我同志的熊廷弼,自然不会被他们奉为榜样。

他们宁愿尽快把他忘记。

熊廷弼这样的悲情英雄,我称之为“中国式悲情英雄”。

他生前死后的遭遇,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典型意义。

在他之前,无党无私的、,命运如斯;在他之后,辽东经略位子上的、袁崇焕,亦面临其命运重演。

是非不清,功罪颠倒。

在党争内斗盛行、价值取向错乱的年代,即便面临亡国危机,国家利益也被各派置于集团利益之下,难怪连乾隆都要骂明朝是“自毁长城”。

极少数像熊廷弼这样的磊落之人,站出来。

有胆识,有谋略,有本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但论是非,不计利害。

最终,却敌不过悠悠众口,孤胆英雄难免悲剧收场。

假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英雄人物,是因为伟大,而不是因为悲情而被历史铭记,那么,“明亡清兴”的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呢? 这是肯定的,但这也肯定只是一种幻想。

明朝末年的坏,是深入骨髓的坏,是台上的派系和台下的派系,都坏。

熊廷弼说过,大丈夫生为孝子,死为忠臣,何惭于圣贤,何愧于天地哉? 但是,明朝政局是该惭愧的,它配不上这样俯仰无愧的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献忠搅乱明朝 他的养子却成明帝国抗清的英雄

现在历史上公认的倒塌源于、等农民军势力大规模起义,造成国家长时间糜烂于战火,以至于被外敌所乘。 崇祯死后,朱明的王爷们纷纷受拥立,希望延续大明国祚,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曾经轰轰烈烈,但最终因为内讧,渐渐瓦解冰消。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南明朝廷在挣扎求生时,其唯一堪称顶梁柱的大将,却本是大反王张献忠的养子。历史惯于搞反讽。当年追随张献忠消灭明军的人,后来却竭尽全力维持明朝余脉而英勇作战。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李定国,曾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西南地区人的缅怀和祭奠。 张献忠的四个养子 从目前比较能确定的史料可知,李定国生于1620年,出身比较贫寒,应为农户之子。1630年,张献忠起事,约十岁的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反军,并在战场上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张献忠非常倚重的养子和将军,智勇双全,有“万人敌”和“”之称。 当时张献忠有四个比较拔尖的养子,依次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张献忠在世时,四人均改为。)其中孙可望排名第一,为张献忠手下首屈一指的战将。李定国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4年,张献忠占据四川,自立为大西。但张献忠没有高兴多久,清兵开始进攻四川。1646年,张献忠战败而死。孙可望暂时成为大西军的首领,李定国为副,两人以及刘文秀、艾能奇带兵逃入云贵,躲避清军追杀。 连杀两王,天下震动 1647年(永历元年),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一齐称王,联合起来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里面,孙可望毫无疑问是老大,但李定国等三人也都有自己的嫡系势力。 李定国认为自己本是大明臣民,如今强大外寇入侵,就应当与明军摒弃前嫌,共同抗清,便经常劝说孙可望联合南明。于是在1649年,孙可望致书给南明永历政权,表示愿意帮助南明政权抵挡清兵。从此曾长期威胁大明朝的大西农民军,竟成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要力量。 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自桂林进攻贵州。李定国请战北伐,率东路军入湖南,连战连捷,之后再进入广西,正绕到桂林孔有德的后面,打得孔有德狼狈不堪。 孔有德乃是当时与、尚可喜、耿精忠齐名的降清藩王,风头正劲,结果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知难逃一死,便杀掉爱妾,将置于室中自焚而死。李定国收复广西。 孔有德一死,四藩变成三藩。后来平三藩,而不需要平四藩,还要感谢李定国的功劳。 收复广西之后,李定国又北上湖南,在衡阳大捷,伏杀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之孙)。自此湖南被明军收复。李定国一年之内杀死两个知名的王爷,天下轰动。 1654年,李定国与台湾的郑成功联系,相约东、西合力收复广东,使明朝控制的领土连成一片,之后再沿长江北伐,可复兴大业。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却未能按时进军,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最终败归。 南明最后的栋梁 随着南明诸帝内讧,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渐渐成为永历帝最主要的军队。孙可望也成为永历麾下第一大将。然而李定国在外战功累累,名气越来越大。1656年,李定国还被封为晋王。孙可望感觉受到了威胁。 1657年,孙可望最后决定杀死李定国,然而李定国却更得士卒之心。孙可望的部下多有倒戈,孙可望兵败,不得已带着六百余人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不但降清,孙可望还献上了“滇黔地图”以及大量西南军事情报,使南明的地利优势丧失殆尽。清朝曾经对南明政权毫无办法,几乎准备放弃西南各省,有了孙可望的情报之后,才又有了进攻云贵的底气。(孙可望病死于1660年,也有传言说其被清人暗杀。) 孙可望一去,李定国成为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最后的中流砥柱。 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南明节节败退。 1661年,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逃入缅甸,之后则独自率军返回。 同年,缅甸发生政变,永历帝被新任缅王献给吴三桂,之后被绞死。 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也悲愤而终。死后李定国受到西南各族的凭吊和祭祀,其葬处建有李定国祠,又被人称为“汉王庙”。 台湾严格来说已经是独立于明朝的政权,故李定国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位栋梁之臣。其在近乎绝境之下,仍坚持抵抗清兵,虽然大事未成,未能逆转朱明的颓势,但仍可称得上是一代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十大死不瞑目的英雄人物:张飞竟排第一!

导读:先来一个候补华雄:出场很是威风的华雄,再连斩了多员将领后,更是,令得众诸侯脸上一点无光,正在高兴头上呢,就出现了,连个招呼都不打,连个长相尚未看清,上来就是劈头一刀,正待要挡格的,可这手偏偏不听使唤了,头也不知何时落入了人家的手里,眼睛都还没闭上呢,这冤枉官司找谁去打。 TOP10 曹性 其实,也不能怪别人,只怪自己,没有把箭法练好,本想是射脑袋的,却击中了夏侯敦那家伙的眼睛,可大发了,人没射死,倒是将狂人的血性给激发出来了,,对着自己就是一下子,想躲也无处躲,眼睁睁的看着刀子在自己的脖子上划过,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这样被了结了一生,实在是难以瞑目。 上榜理由:这一箭,射得…… 菊花评:射中了马蜂窝。 惨死指数: 1 冤枉指数: 1 综合指数:1 TOP9 夏侯恩 给主子背剑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既没有多大的风险,又有高收入,还可以跟着领导吃香的喝辣的,随时腐败一下,可到了夏侯恩这里就说不通了,剑背得好好的,却不知在何时从何地,冒出一个常山人来,简直就是一个活土匪,见了宝剑就抢,抢完了还不够,怕丑行被暴露出去公之于众,竟做起了杀人灭口的勾当,至此之后,给主子背剑成了一个高风险行业。 上榜理由:没有前途。 菊花评:半路杀出个赵子龙。 惨死指数: 2 冤枉指数: 2 综合指数:2 TOP8 夏侯杰 这声音能杀人,夏侯杰倒是头一回见识到,他先前是不的,就是打死也不信的,可这回他真的信了,因为这音波杀人的第一个实验小白鼠就是他自己,等他明白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那个天杀的黑,也真够黑的,说好只是试验的,只用一成功力的,临上场时,却卯足了劲,将当初的约定全都抛在了脑后,他可成了名。 上榜理由:你玩我呢! 菊花评:不是玩,阴你来着。 惨死指数: 3 冤枉指数: 3 综合指数:3 TOP7 定军山的天实在是热,夏侯渊有点扛不住,不用等多久,他也不用再扛下去了,因为山上的,将会将这所有的一切都给终结掉,从此再也没有了痛苦,没有了悲伤,夏侯渊当时还不明白,当黄忠如天神般从山上冲下来时,他稍微有点明白了,但非彻底明白,当他进一步,想去探究事实的真相时,黄忠却不让他多想了。 上榜理由:天神下凡。 菊花评:凡人遭殃。 惨死指数:4 冤枉指数: 4 综合指数:4 TOP6 丁原 人生中有很多的痛苦事,最为痛苦的,要数丁原的这件事了,不知不觉中,就让自己所看重的干儿子给做掉了,到底是为何呢,至死也不明白,对他待遇不错,感情也不错,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照顾到了,可这小子还是吃里趴外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怎么也想不明白啊,这死又怎么瞑目得了? 上榜理由:养你这么大,不容易啊。 菊花评:这就是报酬。 惨死指数: 5 冤枉指数:5 综合指数:5 TOP5 养了一头狼在身边,却当是忠心的狗崽,万般的宠爱,千样的爱护,怎么也不能将他驯化成狗来,董卓怎么也弄不明白,竟然会成为身边的祸害,临到死时,还呼唤着他的名字来保驾,呼是呼出来了,可吕布先生专干事与愿违的事,保驾的事做不来,杀起人来,倒是挺利落,连一点情面都不顾及,董卓这意外的,连头掉了都还没醒悟过来。 上榜理由:我儿奉先何在! 菊花评:就在你身后磨刀。 惨死指数: 6 冤枉指数:6 综合指数:6 TOP4 这哥们,也算是河北一地响当当的男子汉,叫得上号的,曹魏诸将便似等闲,一顿敲打过后,各自做了,这等的威风,何人来争锋,可曾想又突然之间冒出了一个关老二,也不上来通报一下姓名,正等着他给点反应,他却只知道胡砍一通,就这样着了他的道,不明不白的枉送了性命,这也太有点那个了。 上榜理由:俺也是一号人物! 菊花评:没名,俺还懒得理你。 惨死指数: 7 冤枉指数:7 综合指数:7 TOP3 铁哥们颜良的死,对文丑的打击很大,关羽这个巨大的阴影,始终存在了心里面,难以消除掉,当真正面对时,这阴影化为锁链,将自己的脖子牢牢地扼住,连气都喘不过来,想来是要多招架几回合的,可这身子就是不听话,竟想着往回跑,再快能有人家赤兔马快吗,还不是给追上了,脑后一凉,就见了阎王,还不知道他收不收。 上榜理由:速度也太快了。 菊花评:就指望这成名的。 惨死指数: 8 冤枉指数: 8 综合指数:8 TOP2 别人叫他,扯嗓子喊几声,他也真扯着嗓子喊了起来,这样听话的人儿真是少见,也就是给人卖了还帮人数钱那种,等到第三声还没喊完,这躁音污染社会环境必将受到惩罚的后果,终于显现了出来,早就等在一旁的,这可抓到了机会,抡起刀来就是一甩,你不是很有能耐吗,砍得就是你,还瞪着眼干吗,这头都没了。 上榜理由:喊出来的祸害。 菊花评:这里不是歌唱比赛。 惨死指数: 9 冤枉指数:9 综合指数:9 TOP1 张飞 这位老兄,是典型的死不瞑目,因为张三哥有一个爱好,就是睁着眼睛睡觉,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在修炼哪门子的神功,范疆、张达二人差点就被这一假象所迷惑,没有下得手去,等听到了打呼噜声,才明白这世上是存在着这等高人的,也就胆子壮了几分,手脚也麻利了许多,乘着夜黑风高,将我们的张结过于睡梦之中。 上榜理由:睁着眼睡,也被你们发现了。 菊花评:混口饭吃嘛。 惨死指数: 10 冤枉指数: 10 综合指数: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