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盘点:历史上有多少位帝王是从“晋王”登上皇位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在我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就是,皇帝在这个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有很多人为了皇位都是费尽心思。

而我国古代皇帝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按照规矩正常的皇位继承,像、等人;第二种,靠自己的能力发动起义打天下,像、等人;第三种,发动政变,用非常规的方式夺取皇位,像李世民、等人。

在这三种皇帝的产生方式中,按正常方式继承皇位的人数是最多的,因为无论是发动政变还是靠自己能力发动起义的风险都很高,成败是的。

而对于这些按照正常规矩,继承皇位的继承人来说,他们中间还有很多人是通过一个名叫“晋王”的爵位,才登上皇位的。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晋王”这个爵位到底有何奇怪之处,为何这么多的皇帝都是从这个爵位登上皇位?其实其中的原因实在是复杂,有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之处,也许这就是历史对他们的选择。

而笔者今天要位大家介绍五位通过“晋王”这个爵位从而登上皇位的人物,他们同样也都是。

第一位、。

曹魏后期,曹魏政权被独掌,皇帝俨然成为傀儡皇帝,后来司马昭又杀掉曹髦,立为魏国新帝,并强逼曹奂封自己为“晋王”。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晋王之位。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曹奂退位,并让位于他。

从此司马炎彻底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

第二位、杨广。

在建立之后,将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其次子杨广被封为晋王。

公元589年,隋文帝命杨广为兵马大元帅,带兵五十万,全力讨伐陈国。

杨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就灭了陈国,使得分裂200多年的华夏大地再一次得到了统一。

在隋文帝统治后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终杨勇被杨广打败,从而丢了太子之位,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

公元600年,隋文帝封晋王杨广为太子,隋文帝杨坚去世以后,杨广继承皇位,成了历史上那位恶贯满盈的隋炀帝。

第三位、唐高祖李治。

在唐太宗老年时期,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立谁为皇位继承人。

同样,李唐皇室诸位皇子之间的矛盾也日渐严重,唐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和他父亲李渊晚年时一样的苦恼之中。

后来身为太子的见登基无望,于是被迫举兵造反,结果没能斗过李世民,失败被废,而同期参与争夺皇位的也被李世民废掉。

在此之后,可以继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晋王李治一人了。

公元643年,李世民正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入住东宫,并开始监国理政。

公元649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作为太子正式登基称帝,史称。

第四位、唐庄宗。

在末年,为了巩固江山,不但册封了多位节度使,而且还册封了很多异性诸侯王,唐昭宗就曾经立为晋王。

在李克用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李存勖接任晋王之位。

李存勖继承王位以后,多次与后梁政权展开激战,最终打败了后梁军队,铲除了他称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后世称他为唐庄宗。

第五位、。

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后,登基建国,开创了宋王朝。

他为了封赏助自己建国的有功将士,就封自己的弟弟赵匡义为晋王,赵光义在赵匡胤建国的过程中立下。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以后,赵光义不知道用了何种手段登基为帝,成为宋太宗。

对于这桩千古疑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人说赵匡胤是赵光义害死的,继位诏书是他伪造的。

同样,也有人说赵匡胤就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

而那段历史到底有怎样的真相,估计也只有死去上千年的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清楚了。

实际上,这几位“晋王”能够登基为帝,靠的就是他们杰出的政治才能。

同时这也反映了“晋王”这个爵位到底有多么吃香,基本上只要登上“晋王”之位,基本上都可以在进一步成为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历史上的宣皇帝司马懿装病获江山:装病亦是权谋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汉司空的听说非常有才能,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

得到的消息却是,司马懿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

曹操本人就奸诈多端,马上就猜测这是司马懿的借口而已,自然非常恼怒。

他立刻就派人扮做刺客,去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风痹。

刺客于夜深人静时,翻墙翻窗进入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但司马懿卧床上不起,完全是风痹瘫痪的样子,面对利刃,丝毫不为所动。

刺客见状收起利剑,。

网络配图 事实是怎样的呢?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

司马懿是名门之后,虽然已经洞悉汉室衰微,大权已经落入曹操手中,但是曹操是宦官之后,名声极差,自己司是世代簪缨贵族,实在不好投奔于他,于是便装出了这一出。

当然,他的这一招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需要有对刺客来头和用意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在仓促之间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对利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这场险剧。

毕竟刀剑无情,万一真的砍将下来,司马懿一定当场毙命。

装病也是技术活儿,司马懿的装病,装得非常彻底和长久,装得连家中下人都被骗过。

又一次,他叫人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在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

结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司马懿立马叫夫人将这名侍女勒死灭口,正因为此,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

可是病也会有好的时候,曹操也一直没有忘记他。

七年过后,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觉察到以曹操的个性,如果再次找借口不肯应召,自己一定会大祸临头。

审时度势后,司马懿到曹操处报到。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

到了即位时,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

魏明帝死后,太子即了位,就是魏少帝。

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

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

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

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网络配图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以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

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

司马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狐狸,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儿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

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儿。

司马懿干脆推说有病,不再上朝。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虽然正合心意,但毕竟有点儿不放心,就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的住处打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

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

单纯的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于是跟司马懿聊天,无奈司马懿老态龙钟,几乎什么都听不清楚。

李胜回到曹爽处,告诉曹爽,司马懿就剩一口气了,大可放心。

曹爽听了,更加得意。

249年新年,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

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司马懿的病瞬间就好了。

他披戴起盔甲,,带着他两个儿子、,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网络配图 平时只知的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

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

曹爽乖乖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依靠装病装傻,韬光养晦,司马懿终于将魏国实际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入阁?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赵贞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一方面是的弟子,属于倒严派内,算是“正派”人物阵营,另一方面又在剧中长袖善舞,逢迎,世故圆滑,令人厌恶。

记得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因为严世蕃造了天孽,下令毁堤淹田,导致两县百姓沦为灾民之际,专程去找他借粮赈灾。

但是赵贞吉的回答却是:无粮可借!面对胡宗宪,赵贞吉倒也坦诚“你我二十年的故交,豁出去我给你交了底。

朝廷有人跟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粮给你。

”胡宗宪追问是哪一边的人,赵贞吉“两边的人都不希望我借粮给你。

”面对一脸惊愕的胡宗宪,赵贞吉振振有词说道“事情已经洞若观火。

浙江不死人,这件事便完不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逝者如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你和我都挡不住。

”相信观众在听到这一段话时是何等的惊愕! 从胡宗宪的话里我们得知,赵贞吉是个理学之臣,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与胡宗宪能有二十年交情,那么早年间定是个仗义执言,立志为民请命,匡扶社稷之人。

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定是宦海沉浮,渐渐磨掉了自己的棱角与锋芒。

目睹了越中四谏、戊午三子,想必为官也越来越谨慎,面对受灾的两县数万百姓,面对挚交胡宗宪借粮救百姓的大义请求,也要深思熟虑,避免引火烧身。

这种变化着实恐怖,这是数十年的官场哲学彻底腐蚀掉了他的书生意气。

后来在主持浙江大案中,赵贞吉借力打力,明哲保身的官场权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水平甚至在杨金水之上。

在整个办案过程中,赵贞吉的心思压根就不在案子身上。

这起浙江大案全然成了他的升迁良机,面对几方的势力,他游刃有余,两不得罪和稀泥。

案情激烈之时,赵贞吉完全是在隔岸观火,让冲锋在前,无论将来风向如何,他自己绝不会首当其冲。

他的目的便是借这件事情,让嘉靖看到他赵贞吉是一个老成谋国、能为解君忧,敢辞其劳之臣。

工于心计,爱慕功名,圆滑世故,这就是剧中的赵贞吉,其实不只是在大明帝国,历朝历代都很容易看到的这种官僚。

他们往往,谨慎细微,所以仕途平顺,能左右逢源,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治国之才,却只为谋一己私利。

赵贞吉正是这种官僚的杰出代表。

赵贞吉并没有胡宗宪身上的公忠体国,为国为民,但是他最后却能入阁,成为最年轻的内阁成员,比起杨金水装疯、胡宗宪隐退确实成功了很多。

但就在赵贞吉入阁不久,海瑞便上书了,顿时朝野震惊!此时的赵贞吉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内阁重臣,面对海瑞与王用汲的当堂反驳,在陈洪的逼迫下,会理屈词穷地说出那两个字:朋党。

这两字一出,形象尽毁!赵贞吉明明有宰辅之才,可堪大用,但是圆滑,缺乏君子的刚韧!比起徐阶、、来,又缺少一种担当!其实本可以在大明帝国黑暗官场下春风得意,无奈他碰到了海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