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晋国国君:晋襄公的生平简介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晋襄公(?-前621年),晋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家,,名驩,是和逼姞的儿子。

晋襄公于公元前627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 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 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

学者全祖望的《鲒崎亭集外编》将晋襄公列入之一。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史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秦史及著名学家李伯谦等学者均认为晋襄公为当时的霸主。

童书业在他的《春秋史》中对晋襄公有很高的评价,他把襄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

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

晋襄公本性宽厚,不像其父手腕强硬,因为是父亲打下江山,晋襄公的任务就是 萧规曹随 ,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晋襄公都让他们官居原职,使晋国在核心领袖晋文公死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也就不容易发生骚动乃至叛乱。

晋襄公采用的垂拱而治,固然与其性格有关,但在当时政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这本就是招妙棋,晋襄公基本得到父亲的所有遗产,包括霸主的权威与地位。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

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

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

郑国烛之武夜见,离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秦国与郑国结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杞子、逄孙、杨孙帮助郑国防守。

晋文公见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国。

鲁僖公三十二年,帮助郑国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他掌管北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夺取。

秦穆公很感兴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商议。

蹇叔坚决反对,认为长途行军,不能保密,劳师远征,不会获胜。

且在过崤山谷地时,将会遭到晋人的攻击。

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

秦国军队走到滑国(今河南巩县境),遇到前往周王朝做牛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

在这紧急中,他一面假装是郑国派来慰劳的使者,向主将孟明视献上4张牛皮和12头牛,一面派人快速回国报告。

孟明视等真以为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认为郑人已知秦军将到,偷袭不成,攻不下郑国,又没有后援,是不能攻打郑国,于是灭掉滑国就回军。

秦军东进,正是晋文公去世,晋襄公新即位之时。

中军元帅先轸主张趁秦军回军途中袭击他们。

于是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

当秦军到达晋军伏击圈后,遭到突然攻击,致使,孟明视等三员大将被活捉。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女儿,晋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晋襄公将三位秦将释放,让他们回秦受罚,以免影响两国关系。

三位秦将才得脱身回秦。

秦穆公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将,向他们作自我检讨,把失败的责任承担下来,仍然任用孟明视主持军政事务。

孟明视治政养民,准备向晋报仇。

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将兵伐晋,晋先发制人犯秦,战于彭衙,秦军大败。

同年冬天,晋率宋、陈、郑之兵伐秦,夺取汪、彭衙。

秦穆公仍用孟明视。

晋襄公四年(公元前624年),秦军 过河焚舟 ,上下一心要报仇。

晋军坚守不出,秦穆公率大军攻下晋国的郊(今山西闻喜西)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然后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崤山谷中,掩埋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秦穆公发表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

这篇讲话就是《尚书》中的《秦誓》篇。

秦穆公于是率军返国。

秦国由于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塞,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晋襄公,善纳箴言,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

初立,尊王室;联齐、郑;数败嬴秦;抑克荆楚,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晋朝的开国帝王是他,可能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

是极不受待见的朝代,其王朝的奠基者父子三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权臣。而代魏建晋的又穷奢极欲、无政治远虑,其继承者更是位白痴,无理政的任何能力。以致天下一统后的不几年,晋宗室为了争权夺利而爆发了“”,祸害了整个中原地区。才有了后来的事起,北方汉人几被杀绝的灾难。 所以,会有很多人遐思,假如当初代魏建晋的不是晋武帝司马炎而是他人。那么,会不会就没有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灾难。其实,在魏晋禅代之际,无论是论才能还是按宗法,都有一人优先於司马炎而更该成为晋朝的开国之君,此人便是的次子司马攸。 那么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而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为何在宗法上,司马攸更该成为司家族的宗子呢?据《》所载:..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聪慧)。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司马炎)之右,宣帝(司马懿)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 司马攸幼而聪慧,很受其祖父司马懿的喜爱与器重。而司马师无子,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待司马攸成年后,无论是才能与名望,都胜过了司马炎。所以,虽然司马攸属司马昭的次子,但在宗法上,司马攸却属长房长孙。如果司马师不是死得太早的话,那么晋朝的开国君主,无疑就是司马攸。 再据《晋书 帝纪第三》:..初,文帝(司马昭)以景帝(司马师)既宣帝(司马懿)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司马师死时,司马攸年仅十岁,才将大权交给了司马昭。在宗法名分上,晋室江山在司马师一脉,而司马昭又系司马攸的生父,也很怜惜司马攸的才能,想立司马攸为世子,说自己只是替司马攸看守江山。但是司马昭想传位於司马攸的想法,遭到了群臣们的反对才不得不作罢。 如果当初是由司马攸嗣位,而建立的晋朝,那么后来的历史发展,肯定会要好一些。司马攸对政治形势的警觉要比司马炎好很多,曾经就看出了并州(今山西境内)胡人部落迟早是朝廷的祸害,而劝司马炎除掉匈奴贵族头领,结果没被采纳。 而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虽也参入了“八王之乱”,但司马冏的才能在晋宗室诸王中,也还算是较为杰出的。司马冏死后,平原王司马干(司马师、司马昭同母弟)非常伤心,而对身边人说:“宗室日衰,唯此儿最可,而复害之,从今殆矣!”司马攸父子在晋宗室中,可以说是最为卓尔不群。当初晋室江山要是传承到司马攸一系,社会秩序会更稳固一些,也不至于爆发那么严重的民族灾难。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口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圣巴特岛圣巴特古斯塔夫三世机场,跑道仅640米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

北伐,有基础:北人南渡之初,上下,要求驱逐胡人;有机会:当时北方匈奴与胡羯相争,形势有利于东晋;有成果:北伐八年,连战连捷,收复了几乎全部黄河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迫使“不敢窥兵河南”。但就是这样千载难逢、利国利民的壮举,东晋最高统治者不仅不予支持,反而给予掣肘牵制,祖逖因此忧愤而死,北伐也。每每读史至此,扼腕叹惜之余,总也,疑惑萦绕:晋元帝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网络配图 巩固皇权比北伐重要。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地主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出现了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元帝司马睿作为开国之君,中兴之主,也不例外。西晋末年,司马睿移镇建业,在北方士族大家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 317年,司马睿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东晋,军政大权全归: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司马睿第一天登皇帝位,竟让王导同坐;元帝对王敦,有过“请避贤路”的表示,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皇权不显,帝威不扬,臣强君弱,为历史所罕见。司马睿对大权旁落自然心怀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刘、刁维护皇室威权“崇上抑下”,如大批征调大族家的奴僮和依附客,以充兵役,欲与王氏相抗。当然,巩固皇权必将遭到当权士族大家的激烈反对,而且从结果看,这种努力也并未成功。但是从东晋初年晋元帝的主要活动来看,巩固皇权当推首位,自然比北伐重要得多。 政局动荡,无意北伐。东晋偏安江南,江南虽无西晋末年战乱之祸,却也并不安宁。阶级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南北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非常复杂的政治局面。东晋政权便是建立在各种矛盾之上的。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勾心斗角,为争掌权力经常火并,使东晋政治极不稳定。比如: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几近水火不容。对统治特权的分配和规定,南方士族颇多怨恨。皇室司与侨姓大族矛盾也很复杂。“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王氏扶持在南方尚未站稳的政权,也反映了东晋一代皇室与侨姓大族的斗争。君弱臣强是“共天下”的基础,君强则自然会改变这种局面。网络配图 这方面的斗争也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元帝为加强皇权,内疏王导,外远王敦。王敦为发泄不满,在王导纵容和南方士族的援助下,积极准备内乱,与朝廷相争,元帝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此外,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之间也矛盾重重。总之,面对东晋初年政局的复杂动荡,元帝也无多少良策,时常陷入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尴尬之中。为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对北伐也就无多少热心。 祖逖实力大增之后,司马睿疑忌北伐。祖逖早在东晋建国之前就向司马睿力主北伐,司马睿不便拒绝,任命他为空头的豫州刺史,只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军队则自行招募。但祖逖并不灰心,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屯兵淮阴,铸造兵器,募得二千人,以此北伐。以这不象样的武力,谁能说大有成功?但祖逖居然大获成功。其间原因很多,除了本文开头介绍的以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祖逖对于北伐功莫大矣。 他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不蓄私产、不循私情的高尚人格,审时度势、周密决策的能力。祖逖北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是故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但祖逖实力的发展引起了东晋元帝的不安,害怕势力大了难以控制,乃派吴若思牵制,祖逖感北伐大业难成,忧愤而死,北伐功亏一篑。元帝由于自己不掌握兵力,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一方面有所倚重,另一方面又心存疑惑,这本身就是君弱臣强政治的反映。但元帝显然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明显缺乏一种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网络配图 以北伐为例,祖逖实力发展是一个事实,但倚重他既可防土着豪族的专横,又可防北方胡人的南进,可以说祖逖的力量对于驭内御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码。值东晋政权初立,根基尚浅,而国家又正处危难之际,对祖逖的正确使用上可安社稷,下可抚百姓。可以说天下安危系于祖逖,其说法也不算太过分。更何况,祖逖对晋元帝如果有威胁的话,当时也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因素,而且北伐尚未最后成功。可惜的是,晋元帝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封建君王,他对祖逖的牵制而导致北伐的失败,其后果惨不忍睹,河南尽为王勒复收,322年王敦叛乱,在武昌起兵,直扑建康,晋元帝忧愤病死。这完全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可谓一招失策,千古遗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