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苏东坡竟是“萝莉控”?写露骨诗词调侃老夫少妻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老来雄心在的张先80岁时娶了一位18岁的“萝莉”为妻,还十分恩爱。

一次宴会上,颇为得意的张先调侃自己的新娘说:“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网络配图 一般来说,没有夺得绝对的伦理话语权之前,老男人的日子还是过得蛮滋润的。

政治人文环境一宽松,文人潜意识中的那种情绪及心境就会得到很大释放。

像苏东坡这种大文豪,不管身处顺境逆境,也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遭受贬官流放,身边都一直不缺以他为偶像并十分钟情于他的红颜知己。

据《春渚纪闻》记载,就是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日子里,身边甚至一度连个亲人都没有,每日混迹于普通老百姓之间,居然也能吸引一位当地知名歌女李琪的青眼,坚持要正被“双规”的倒霉东坡赐诗。

据说他是在出席当地官员的一次宴会时认识这位名歌星的。

东坡虽然还在落难,不过他的文名早已满天下,很多人都喜欢索要他的墨宝,喝酒兴起的苏老爷子也乐呵呵地写啊写,从不吝啬。

李琪一听到文豪苏东坡来了,也不可免俗地连忙向夫子求诗,并且要求写在丝罗袖衫上,就像现在的追星族让把名字签在汗衫上舍不得洗一样。

苏东坡也不扮大牌,立马就写在了美女的长袖上:“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写了这两句无头无脑又平淡无奇的断头诗后,就把美女晾在了一边,继续和旁边的人饮酒作乐,当女歌星透明了一样。

就这样打发了?李琪不服气,也不相信夫子就这么点本事,于是又央求苏东坡再写。

看到美女美目顾盼,苏东坡也不再矜持:“却似西川,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两句猛啊,用典精美贴切,大意就是说美女李琪好比是一朵艳丽海棠,而我老夫子就好比是,海棠虽好,诗圣杜甫从来没为海棠写过一首诗,而我却给美女签名惠赠。

这下意境全出来了。

想不到东坡的一次无意“调戏”,居然让一个小歌女名留青史!网络配图 有一次更搞笑,在一富豪家喝酒时,主人“出侍姬十余人”,大家唱唱跳跳蛮尽兴,可坏就坏在座中有个叫媚儿的高个子美女,奉主人之命索取东坡“”的诗句。

可惜她不是喜欢的长发飘飘的那种类型,她人高马大的,哪里娇俏可人?特别喜欢离经叛道的“萝莉控”猛人苏东坡,就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奚落意味很浓的所谓诗句:“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无情嘲弄媚儿人高声大不像女人。

原以为是夸她的媚儿一脸得意,等弄清楚诗意之后,只能恼羞成怒地夺门而去,苏东坡的“坏男孩”形像也跃然纸上。

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被人亲切称为“张三影”的北宋词人张先,是苏轼的好朋友,两人均是“萝莉控”。

老来雄心在的张先80岁时娶了一位18岁的“萝莉”为妻,还十分恩爱。

一次宴会上,颇为得意的张先调侃自己的新娘说:“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在座的另一“萝莉控”苏东坡立马意味深长地和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既暧昧又贴切,一言尽得风流,两个“萝莉控”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网络配图 本文摘自《百家讲坛》2011年第14期作者:鼎湖听泉原题为:苏东坡曾是“萝莉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普:阴谋大师?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金牌策划”

何为策划?按照专业的解释,策划是将宏观布局到细节执行的一个由大到小的完善过程,说白了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筹划的行动执行方案。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策划大师”,但若说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金牌策划”,纵横五千年的小编甜心即可觉得非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莫属了。赵普字则平,922年出生,幽州蓟人。时逢,天下动荡不安,赵普的父亲赵迥举族迁居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942年又迁至洛阳。赵普为人,没有苦读经书,而是从小就学习为官之道。成年后他迎娶了镇阳豪族的女儿。但赵普的仕途刚开始并不顺利,只是担任一些幕僚小官。(影视剧中赵普的形象)但金子总是会发光,后周初年,赵普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的手下做幕僚。不久刘词病死,他在给朝廷的遗表上极力推荐赵普。此时后正在淮南对南唐用兵,率兵刚刚攻克滁州,宰相范质便推荐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赵普来到滁州,正赶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卧病在床,赵普“朝夕奉药饵”,尽心服侍。正所谓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赵弘殷对赵普待如亲族。而赵匡胤通过与赵普的谈话,对他也是非常欣赏,于是保荐他为自己的掌书记,也就是相当于赵匡胤的办公室主任、幕僚长。从此赵普便走向了“金牌策划”之路。此后身为禁军高级将领的赵匡胤在赵普的辅佐下的培植、壮大自己的嫡系力量。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临终前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点检,从而赵匡胤掌握了后周1/2的禁军。虽然手里有了兵,但朝廷大权却掌握在以范质为首的三位宰相手里,而且禁军的调动必须得到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韩通的批准。因此虽然赵匡胤万事俱备,但还欠东风。不过好在他有赵普。赵普帮助赵匡胤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首先伪造边境的战报,说北汉、契丹入侵,使得朝廷派遣赵匡胤出兵。然后在军营中制造赵匡胤醉酒,诸将拥护的那一幕, 接着大军回京,赵匡胤的内应打开城门,最终将赵匡胤推上帝位。这也是赵普为赵宋王朝策划的“第一大方案”。赵宋王朝虽然建立,但外有诸国并立,内有藩镇虎视,仍然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但这丝毫难不倒赵普,他很为赵匡胤开出了对内削除藩镇、对外统一全国的策略。对内,赵普建议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首先将禁军的指挥权收归中央,同时将禁军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再采取兵将分离管理方式。对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削夺其权(派遣文官出任知州),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上缴中央),收其精兵(将藩镇军队中骁勇之士补入禁军)”。对外,赵匡胤、微服出访,在赵普家雪夜定策。赵普认为北汉虽弱,但为北宋挡着来自北方契丹、西北党项的压力,所以应该采取“先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北宋也是按照这条道路走的, 963年平定荆南、湖南,965年灭后蜀,970年平南汉,975年灭南唐,978年吴越、福建的政权主动献土,979年灭北汉,最终完成初步的统一。976年11月赵匡胤暴死,其弟赵光义即位。“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通常是在无子或者子幼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此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均已成年。虽然赵匡胤生前没有立下皇太子,但也没有立赵光义为皇太弟,所以赵光义的即位缺乏“理论支持”,实在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赵光义。(影视剧中赵匡胤的 杯酒释兵权 )981年在已经卸任宰相、被政敌排挤的赵普给赵匡胤上书,说他知道赵匡胤、赵光义之间的一个传位约定。据赵普说,961年昭宪杜,也就是赵匡胤、赵光义母亲,在临终前,赵匡胤侍候药饵不离左右。老太后知道在世时间已不长,就召宰相赵普等入宫受遗命。杜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赵匡胤回答:“能得天下主要是祖宗们和太后的恩泽。”杜太后说:“不是这样的,当时是让个小孩子当,群情不服。如果后周有年纪稍长一点的国君,你怎么能够得到皇位?你与光义都是我生的,你之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四海至广,能立年纪大一点的国君,这是社稷的福分。”赵匡胤一面哭一面顿首说:“怎么敢不如太后教诲的那样去做。”并转身对赵普说:“你把我们说的话全部记下来,不能有所改动。”赵普就在病榻前写成誓书,并在纸末署上自己的名字:“臣普记。”太祖手封其书,将之放到金匮之中,命可靠的宫人掌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也称之“昭宪顾命”。多么生动美妙的故事,但这是赵普编造的。赵普为了投靠太宗,恢复相权,报复政敌,才捏造出所谓“金匮之盟”。自然投桃报李,任命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按照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光义死后,皇位要由他的弟弟赵廷美即位,但这不符合赵光义的心思。于是赵光义与赵普再次合谋,以谋反的名义,将赵廷美贬职削爵,禁锢于房州。赵普为赵光义皇位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990年赵普请求致仕,赵光义任命他为西京留守。此后赵普先后三次上书请求辞去一切职务,赵光义都没有允许。992年7月14日病重的赵普派遣自己的手下去上清太平宫致祷,“神”降下话来,“赵普,忠臣,久被病,亦有冤累耳。”赵普听闻这些话后,“涕泗感咽”。当晚这位阴谋大师离开人世,终年71岁。赵光义追封他为真定王,赐谥忠献,并亲自撰写神道碑。赵普明习吏事,对于了解不多,当上宰相后,赵匡胤常常劝他读书。等到后来赵普,一回到家中,从书箱拿起书来读,而且一读就是一整天。第二天上朝,赵普上朝,处决如流。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书箱,才发现里面只有二十卷《论语》,遂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普一生三大“策划案”,陈桥兵变、巩固北宋王朝、金匮之盟。而后世对赵普的评价不一,大儒朱熹评价道“赵韩王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土国家三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唐亡以后,鄙夫以成奸之习气,薰灼天下而不可浣。”所谓千秋功业后人评,您又是如何看待赵普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信为什么能够忍受“胯下之辱” 三种设想

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网络配图 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关于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韩信年轻时有二种爱好,一是钓鱼,一是剑,当地一个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网络配图 第二种说法是一次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生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将军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作了手下的中尉.网络配图 对于跨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