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司马光为什么要将河湟地区割让给西夏?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时间:2025-04-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驾崩后,司马光主持朝政,他出手凶猛,一下子就废除了一多半的新法,但还有“四害”未除。

这“四害”就是变法的核心内容——、差役法、将官法、与重新议和。

如果说司马光废除将官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与西夏重新议和”的问题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原来,为了与西夏和好,他想把王安石用无数将士鲜血换来并多年的河湟地区送给西夏,以示诚意。

此令一出,群臣都懵了,苦苦相劝,“割让土地,事关重大,我等无权决议。

就算要割让土地,也应该找个专业人士问一问。

若那些土地真的没用,再割让不迟。

”司马光一听,,于是请来了久居西北的将领张路。

史料记载,张路听说司马光要割让河湟一带后,彻底疯了,抱着地图就来找他。

看完地图,司马光恍然大悟,再也不提此事,“与西夏重新议和”也只能寻找其他途径解决了。

司马光连地图都没看过,就敢如此大放厥词地要放弃土地,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

只能说此时的司马光为了废除新法,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不久,西夏的大梁病逝,惠帝再次亲政。

李秉常是个坚定的“鸽派”,根本不想与开战,便主动示好,请求休战。

得知敌人“服软”,司马光甚是高兴,与西夏重新和好。

虽然这种和平仅仅延续了七年,但不管怎样,司马光眼中的“四害”算是解决掉一个。

至此,废除差役法和青苗法也要被提上日程了。

然而,司马光惊讶地发现,废除这两法要难得多,因为有个人始终跟自己唱反调,那就是刚刚回朝的。

经过了民间的“洗礼”,苏轼已经从当年那个不解民情的官员蜕变成体贴百姓的好官,他认为差役法利国利民,于是全力反对废除,且常调侃司马光,“您这么做,就像两个鳖互踢一样。

”司马光不懂其意,问:“两个鳖不能互踢吗?”苏轼回答:“就是不能互踢啊!”至此,司马光才明白,苏轼是把自己这番举动嘲讽为两个短腿互踢的土鳖,看着挺用力,实际根本踢不着对方。

司马光大怒,跟苏轼争论起来。

苏轼叹了口气,说起当年的事。

时期,为了对抗西夏大军,宰相建议在陕西一代征召百姓,刺字为军,让他们开赴前线,与敌人作战。

司马光强烈反对,因为这些士兵没有训练过,就是一群炮灰。

可韩琦一意孤行,结果军队死伤无数,还助长了西夏的嚣张气焰。

苏轼说得,司马光就是铁了心,非要废除差役法。

苏轼气极了,下朝回家后大骂:“司马牛!司马牛!这个司马光真是一头倔牛!” 虽然苏轼为司马光起了外号,但也没改变什么。

司马光还是力排众议,废除了差役法。

消息传到江宁府,王安石在确认无误后,无奈道:“此法一罢,天下事尚可为乎?尚可为乎?”说完气得往床上一躺,不吃不喝。

没过多久,王安石在悲愤交加中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就此病逝。

随机文章东大寺简介汉朝屯田的意图是什么?人类杀死了地球原住民,外星来的人类灭杀地球居民蜥蜴人秦始皇陵是龙脉吗,挖秦陵破坏中华龙脉/中国技术太菜不敢挖现代懒人翻身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物勤于思考(未来管理人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说幽州之战是宋太宗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北汉灭亡之后,彻底结束了割据的局面,完成了一统大业。不过,对于伐北汉的这场胜利,历史上却有不同的声音。讨伐北汉之处,宰相就表示反对,以为要谨慎一些。太宗于是询问枢密使,为何在太祖朝两次进攻北汉没有取得胜利。曹彬说,太祖进兵时军营驻扎在甘草地,中原士兵多因,上吐下泻,军中引发疫病,战斗力大减,只能中途退军。作为将军的曹彬,当然希望尽早和北汉决战。 而宋太祖在世之时,就和赵普商议过先南后北的国策,而对于北汉,也一直是把他作为宋契丹之间的缓冲地区。宋太祖一直把收复作为自己的目标。只要燕云之地收复,就割断了北汉和契丹的联系,北汉自然不战而降。而当宋军以倾国进攻北汉之后,在以疲惫之师进攻强敌契丹,却屡遭败绩,最终只能退兵。 宋太宗所率宋军虽平灭北汉,但是几个月围攻太原,宋军粮饷将尽,将士疲乏。宋太宗想乘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取幽蓟之地。曹彬、潘美等宿将多不言语,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揣摩上意,以为机不可失。宋太宗借机发挥,即刻命枢密使曹彬发兵进攻契丹。盛夏七月,率大队身心俱疲的宋军北征,他本人已驾发镇州。由于军士意怠,随从军队都有不能及时赶到的,士气如此,宋太宗仍执意伐辽。 开始,宋军取得了小规模的胜利,可之后辽军由杰出的将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指挥作战,形势大变。而宋军在进攻辽国重镇幽州时,苦战不下。这是耶律斜轸派部将耶律沙救援幽州,宋军及时组织进攻,在城内外辽军合围之前成功击溃耶律沙部队。可是,正当宋军庆贺刚刚的大胜之时,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部队抄小路突然出现,此时,幽州守军也一起赶到,宋军陷入三面包围,高粱河之战最终以宋军大败结束。 高粱河一战,是的转折点,基本上在这次战争之后,北宋就处于下风。而耶律休哥也成为北宋军队的噩梦。宋太宗自己也被流箭射中,狼狈到只能乘驴车逃走,最终也因箭伤发作身亡。 随机文章宋朝有那些州?乡?镇?修行人能看到几维空间,可获得通灵或开天眼能力/最高可达七维海王星的卫星有几个,海卫一直径最大/逆海王星而行(共14个)盘点哈勃望远镜十佳照片,第一名为即将死亡的星球/与太阳相似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中国神话歌颂祖先/西方神话表达现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丁谓为什么会上佞臣榜而寇准却上了忠臣榜呢?

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仅仅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大人;而其间的因缘际会,仅仅因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溜须”事件。 关于溜须事件,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升官进入中书省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二人成为同事,关系也非常亲密。寇准曾多次向担任丞相的进士同年推荐丁谓,但被李拒绝。寇准问其原因,李回答说:“看他这个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能始终压抑他屈居人下吗?”然而,有一天,中央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会后,身为内阁成员的寇、丁二人都参加了宴会。宴会间,寇准的胡须上沾有一些饭粒汤水,身旁的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这一举动在同事兼好友间,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准不以为谢,反而板起了脸,冷笑着说了一句让丁谓下不了台的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网络配图 那么,丁谓为什么会上佞臣榜,而寇准却上了忠臣榜呢? 先来看丁谓这个人吧。 丁谓的遗憾也许就是现代人的遗憾,现代人的遗憾也就是寇准的遗憾。 丁谓,字谓之,后改为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966年,正牌的进士。丁谓年少的时候就以才出名,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看到丁谓寄来的作品后大惊,以为自唐、后,二百年来才有如此之作。可见他仕途起点之高,令人头晕,也就不足为怪了。淳化三年,也就是初登进士甲科之时,就担任了大理评事、饶州通判,相当于副省长。只过了一年,就调回了中央,以直史馆、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去采访。回来之后,就当地的茶盐等重要问题写了篇调查报告,引起了的重视,当上了转运使,相当于节度使,并且还兼职三司户部判官。不过,由于派系斗争的传统,丁谓仕途后来也有起伏。 丁谓的才干,其实远在寇准之上。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说的就是丁谓。大中祥符年间,禁宫失火,楼榭亭台,。命晋国公丁渭担负起灾后重建的重任,修葺宫廷。丁谓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将街衢挖成壕沟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沟,以便将城外的建材通过水路运进城中,等房屋建好后,那些壕沟又成了废墟垃圾的回填场所,不仅“省费以亿方计”,还大大缩短了工期。这样精巧的规划、缜密的思维,即使是现代都市的规划师也未必想得到,只要看看城市里的马路有人恨不得装条拉链就知道了。网络配图 再看他另一件大事。丁谓官拜副相之后,四川一带发生了以王均为首的少数民族叛乱,中央先后征调大批兵马前往平乱,都被叛军打得。丁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深入蛮地,竟然以兵不血刃之势,安抚了叛乱。 接下来看看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比丁谓大五岁,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寇准之所以能,其实也只因一件事,那就是中学课本里讲的“”。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宋真宗渡河亲征,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暂时稳定了局势。《》上提到寇准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正直”。不过,说他“直”,没话讲;说他“正”,就值得重新考量了。 “澶渊之盟”后,有人对皇帝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博就是倾其所有,寇准就是把您当作他的“孤注”啊。这个比方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当时的中央并没有势力和辽国抗衡,会盟前,寇准曾经威胁和谈代表,说要是超过了某某数,就要砍他的头。想来皇帝听了这话,心上一定会隐隐作痛吧。 寇准一生为官远不止“三起三落”,但都是因其不“正”而导致的。仗着“澶渊之盟”有功,寇准的权力欲达到顶峰。“契丹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虽上亦以此待准极厚。”因而,寇准得以毫无顾忌地,实行宰相专政,常常居高临下地左右皇帝。特别是在人事任免上,包括本来依制度不应由宰相插手的御史任用上,寇准都大权在握。史载:“准在中书,喜用寒峻,每御史阙,辄取敢言之士。”寇准以“进贤退不肖”为己任,而不愿遵守规定,“尝除官,同列屡目吏持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器百官,若用例,非所谓进贤退不肖也。’因却而不视”。当时中央流行着一种偏见,瞧不起南方人,寇准也终生瞧不起南方人,一直排斥南方人。景德二年,14岁的以神童召试,时任宰相的寇准因为他“(属)江左人”,也想压制他。所以后来丁谓偏要把他贬到南方之南的雷州,让他病死在那里。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在的力荐下,寇准重回权力之巅,任西府枢密正使。两个人本来应该同心合力,但寇准似乎不大瞧得起这个晚于他为相的同年。因此,他不是以合作的态度与王旦共事,而是不时地给他找些麻烦。史载:“(寇)准为枢密使,中书有事送枢密院,碍诏格,准即以闻。上谓(王)旦曰:‘中书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则?’旦拜谢曰:‘此实臣等过也。’中书吏既坐罚,枢密院吏惶恐告准曰:‘中书、枢密院日有相干,旧例只令诸房改易,不期奏白,而使宰相谢罪。’”就是说,寇准对东府送来的文件,总是要地找差错,找到了,并不与东府商量,直接呈报给皇帝,借皇帝来责罚王旦,有意出东府的丑。 一报还一报,后来,东府的人也有样学样,凡西府送去的文件,他们也找岔子,以报复寇准。但王旦却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直接把文书退给了枢密院,没有报告给宋真宗。当枢密院吏把这件事汇报给寇准时,寇准感到非常惭愧,第二天,见到王旦,对王旦说:“王同年大度如此耶!”网络配图 王旦的行为虽然让寇准感动不已,但寇准还是一有机会就不放过攻击王旦。他的行为与后来王旦处处保他相比较,真是“复复何言”。 当寇准得知将要被罢免枢密使时,便托人求王旦要更高一点的官(使相)。对于寇准这种跑官要官的做法,王旦感到很吃惊,说使相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并表示他不私下接受别人的请托。王旦这种态度使寇准又羞又恼,“深恨之”。但当宋真宗问起王旦,寇准罢枢密使后应当给他个什么官时,王旦却说:“准未三十已蒙先帝擢置二府,且有才望,若与使相,令处方面,其风采亦足为朝廷之光也。”在寇准为使相的任命颁出后,“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是!’上具道旦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出语人曰:‘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 王旦为相12年,病重之际,宋真宗让人把王旦抬进宫中,问以后事:“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开始并不直接回答宋真宗的提问,仅说:“知臣莫若君。”宋真宗没办法,只好一一点名来问,王旦都不表态。最后,真宗只好请王旦直说:“试以卿意言之。”王旦这才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但宋真宗对寇准的性格不满意,说:“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这时,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不知也。” 然而,这一次,寇大人一上来就碰上了丁谓这样一个才气和才干都比他高的对手。寇准在和丁谓的争斗中,因为看不起刘皇后而得罪了她。担心自己的处境,寇大人决意发动政变。然而,机事不密,一次,自己走漏消息,被丁谓的亲信觉察到了,很快寇大人就走上不归路,曾被寇准压制过的等多人纷纷出了口恶气。半年后,真宗还念念不忘:“寇准之居相位,多致人言。” 莫名其妙的是,“多致人言”的寇大人竟然也能名垂青史!唉,说到这里,不得不叹,有些事情,原本就不该这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