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三卷·百病主治·火热 【释名】 有郁火、实火、虚火,气分热、血分热、五脏热、十二经热。
【升散】 柴胡: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除肌热潮热,寒热往来,小儿骨热疳热,妇人产前产后热。
虚劳发热,同人参煎服。
升麻:解肌肉热,散郁火。
葛根:解阳明烦热,止渴散郁火。
羌活:散火郁发热。
白芷:散风寒身热,浴小儿热。
水萍:暴热身痒,能发汗。
香附:散心腹客热气郁。
【泻火】 黄连:泻肝胆心脾火,退客热。
黄芩:泻肺及大肠火,肌肉骨蒸诸热。
肺热如火燎,烦躁咳嗽引饮,一味煎服。
秦艽:阳明湿热,劳热潮热骨蒸。
连翘:少阳阳明三焦气分之火。
大黄:泻诸实热不通,足太阴手足阳明厥阴五经血分药。
栀子:心肺胃小肠火,解郁利小便。
地骨皮:泻肺火肾火胞中火,补正气,去骨间有汗之蒸,同防风、甘草煎服。
石膏:除三焦肺胃大肠火,解肌发汗退热,潮热骨蒸发热,为丸散服。
食积痰火,为丸服。
小儿壮热,同青黛丸服。
白颈蚯蚓:解热毒狂烦。
犀角:泻肝凉心清胃,解大热诸毒气。
【缓火】 甘草:生用,泻三焦火。
黄芪:泻阴火,补元气,去虚热。
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人参、黄芪、甘草:益气泻火、除肌热燥热之圣药,甘温除大热也。
麦门冬:降心火,清肺热虚劳客热,止渴。
五味子、人参、麦门冬:清金滋水、泻火止渴、止汗生脉之剂。
天门冬:肺劳风热,丸服。
阴虚火动有痰热,同五味子丸服。
甘焦根、菰根、芦根、天花粉:并主大热烦渴。
栝楼根:润肺降火化痰。
饮酒发热,同青黛、姜汁丸服。
妇人月经不调,夜热痰嗽,同青黛、香附末服。
山药:除烦热,凉而补。
梨:消痰降火,凉心肺。
脉有伏匿图 【滋阴】 生地黄:诸经血热,滋阴退阳。
蜜丸服,治女人发热成劳。
蜜煎服,治小儿壮热,烦渴昏沉。
熟地黄: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虚燥。
同生地黄为末,姜汁糊丸,治妇人劳热。
当归:血虚发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日夜不退,脉洪如白虎证者,同黄芪煎服。
丹参:冷热劳,风邪留热。
牡丹:治少阴厥阴血分伏火,退无汗之骨蒸。
知母:心烦,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热劳。
泻肺命火,滋肾水。
黄檗:下焦湿热,滋阴降火。
【各经火药】 肝气,柴胡。
血,黄芩。
心气,麦门冬。
血,黄连。
脾气,白芍药。
血,生地黄。
肺气,石膏。
血,栀子。
肾气,知母。
血,黄檗。
胆气,连翘。
血,柴胡。
小肠气,赤茯苓。
血,木通。
大肠气,黄芩。
血,大黄。
膀胱气,滑石。
血,黄檗。
胃气,葛根。
血,大黄。
三焦气,连翘。
血,地骨。
包络气,麦门冬。
血,牡丹皮。
【各经发热药】 肝气,柴胡;血,当归。
心气,黄连;血,生地黄。
脾气,芍药;血,木瓜。
肺气,石膏;血,桑白皮。
肾气,知母;血,地黄。
胆气,柴胡;血,栝楼。
小肠气,赤茯苓;血,木通。
大肠气,芒硝。
血,大黄。
膀胱气,滑石;血,泽泻。
胃气。
石膏;血,芒硝。
三焦气,石膏;血,竹叶。
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