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俄罗斯,相信在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名词,那就是“战斗民族”,都认为这个民族及其的彪悍善战。但是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早在公元13世纪蒙古的铁蹄滚滚西进的时候,俄罗斯人曾经被蒙古人的铁蹄摁在地上摩擦长达200多年。那么俄罗斯人是如何反杀成功的呢?一举成为了蹂躏蒙古人的战斗民族的呢?那就不得不提到那场库利科沃之战了。

库利科沃战役,可以说是堪称东欧历史转折点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中,莫斯科大公国及其盟友与金帐汗国双方倾囊而出,进行了一场决定东欧命运的惨烈战争。此战对于蒙古后裔的金帐汗国来说,无疑是决定他们能否重建自己对东欧的霸权,以及对那些本国地头蛇们的控制;而对于莫斯科大公国来说,这场战役则决定着这个饱受对方摧残的国家,究竟是彻底毁灭,还是重获新生。

▲16世纪有关库利科沃战役的绘画
这场战役爆发的原因,在于14世纪末,已经从蒙古征服阴霾中走出的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加快对周围小公国和游牧部落的兼并。这一过程,自然引起了莫斯科大公国和其宗主国金帐汗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大公德米特里也开始尝试挑战金帐汗国的权威。1374年,金帐汗国统治者马麦汗的使者,在经过下诺夫哥罗德时,遭到莫斯科军队的扣押,最后在使者尝试逃脱时,被莫斯科军队连同他的仆从一起杀害。

▲马麦汗,他曾经试图扶持莫斯科来稳固金帐汗国的统治,但是最终却养虎为患。
马麦汗对于莫斯科大公国的反叛自然绝不姑息,况且此时金帐汗国中央权力衰落,分裂的趋势愈发明显。马麦汗继续一场大胜来重振汗国权威。因此在他眼中实力较弱的莫斯科大公国,就成了最好的目标。然而几乎在战争一开始,他手下的米尔扎(意为首领)别基奇就在梁赞附近的沃扎河之战中遭遇惨败。虽然随后马麦汗报复性的摧毁了梁赞公国,但是却让鞑靼人在战争一开始便蒙上了阴影。

▲金帐汗国军队
马麦汗所率领的军队总兵力,根据现代俄罗斯史学界的观点,应该是在6~15万左右。根据编年史的记载,由于马麦汗的常年战争,他手下的鞑靼人早已疲惫,因此他听从了谋士们的建议,招募了大量热那亚人、切尔克斯人、亚索夫人等作为步兵或者骑兵炮灰,来填充自己的军队。但是关于金帐汗国在库利科沃之战中具体的作战部署,目前还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此战马麦汗将热那亚步兵布置在军队中央,而将精锐的鞑靼骑兵布置在军队两翼。但这些热那亚步兵其实全程划水,只有鞑靼骑兵参加了战斗,因此马麦汗的军队参战的士兵数量,要远小于他的军队总数。

▲热那亚雇佣兵
莫斯科一方军队数量上要少于金帐汗国的军队,并且其来源大多是以莫斯科大公国和弗拉基米尔大公国为主,加之其他罗斯公国,以及来自立陶宛大公国控制下一些罗斯公国的援军。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的军队,在结构和战术上,类似于金帐汗国,但是骑兵素养以及装备方面,都要落后于金帐汗国的鞑靼骑兵。唯一能够算得上优势的,是莫斯科一方的军队,由于受到来自鞑靼人多年的压迫,因此此时作战意志极为的坚定,并且士气高昂。这一点,也为最后战争的走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装备简陋,但是战斗意志更强的莫斯科军队
为了弥补己方骑兵战斗力的不足,德米特里大公将军队分成四个部分,有自己指挥的中央大团,由自己的堂弟,弗拉基米尔大公弗拉基米尔·安德列维奇指挥,位于右翼的右手团,由格莱布·布莱恩斯基指挥,位于左翼的左手团,还有一支由位于整个军队前方的先锋团。最后,为了防止鞑靼骑兵侧翼包抄,德米特里还特意调集精锐,组成立一支独立的伏击团。

当然,有关具体各团指挥方面,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并且也有将莫斯科军队描述成分称五个团的说法。出于对鞑靼骑兵机动能力的恐惧,莫斯科军队在到达顿河时,德米特里命令军队渡河,背对顿河与金帐汗国军队对峙,并且摧毁河上所有桥梁,这样一方面迫使自己的军队背水一战与鞑靼人血战到底,也可以阻止鞑靼人对莫斯科军队进行大的战术迂回,从后方进攻莫斯科军队。并且为了能够鼓舞士气,德米特里大公选择站在大团的第一排中,但是同时也为了保险起见,他和自己的亲信米哈伊尔·布莱诺克互换衣服。

▲亲临一线的大公德米特里
9月8日,早晨整个库利科沃弥漫着浓密的雾气,两军纷纷趁此机会整顿军队排兵布阵。在11点时雾气散去,鞑靼人首先在12点钟时开始对莫斯科军队进行小规模骚然试探。根据一些编年史的记载,在正式开战前,两军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斗阵。莫斯科一方来自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的修道士亚历山大·佩雷斯维特和和一位金帐汗国勇士进行了一对一斗将,结果二人同归于尽,两军接近着展开了交战。

与修道士亚历山大·佩雷斯维特斗将的鞑靼勇士,历史上并无相关姓名记载,最早有关他的名字“楚洛别伊”的记载,是在15世纪的莫斯科文学作品《马麦汗的大屠杀故事》中出现。而且“别伊”一词是克里米亚汗国常用的贵族称呼,而非金帐汗国常用的“米尔扎”。鞑靼骑兵开战后迅速冲散了大团前方的先锋团,然后与德米特里大公率领的大团和左手团混战了一起。与大公互换衣服的米哈伊尔·布莱诺克,很快被鞑靼人误认为是大公本人所击杀,然而大公德米特里本人也深陷混战之中。此时双方军队已经几乎趋于混乱,除了右手团勉强抵挡住了鞑靼人的冲击,大团和左手团完全陷入了和鞑靼骑兵的混战。

▲库利科沃双方布阵和战役图
马麦汗很快发现了他自认为的莫斯科军队破绽。由于莫斯科军队左翼已经陷入混战状态,因此无力对鞑靼骑兵的迂回进行阻扰,因此他果断派遣右翼骑兵对莫斯科左翼进行迂回。鞑靼骑兵顺利的从莫斯科左翼经过,并且迂回到左手团和大团后方,就当他们觉得已经胜券在握时,等待已久的伏击团突然杀出,这些精锐莫斯科骑兵,将迂回的鞑靼轻骑兵直接赶入了顿河。伏击团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战场的局势,原本迂回左手团的鞑靼右翼迅速崩溃。受此影响,整个鞑靼军队开始出现了恐慌。由于马麦汗并没有准备预备军队,因此原本遭到压制的右手团和士气大振的左手团,开始从两翼对马麦汗大营进行迂回,迫使马麦汗丢下自己的军队逃逸。库利科沃最终以莫斯科的胜利而告终。

▲伏击团击溃了迂回的鞑靼右翼
此战可以说是14世纪整个东欧最惨烈的战役。失败的马麦汗带着少许随从逃亡了克里米亚,这场战争让他失去了几乎全部的军队。很快,他对金帐汗国的控制,也被受来自中亚帖木儿支持的脱脱不花取代,他只能控制波罗维亚草原到黑海北岸地区,金帐汗国内部的新一轮内战就此开始。而莫斯科一方,经过库利科沃一战,莫斯科联军丧失了近乎三分之一的军队,以及五百多位贵族。

就连大公德米特里本人也是在战争中昏厥,直到战后,被其他贵族们在一棵白桦树下发现。至此,这场战争就此结束,然而对于莫斯科来说,他们想要的独立还远没有到来,虽然金帐汗国就此分裂,但是莫斯科也无力再支持下一场战争。因此真正的独立,还需要整整三代人的时间才最终实现。
李信简介: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灭燕之战中立有大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领。李信在灭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是秦国少壮派中较有为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俘虏、灭亡后,秦王政派率领数十万大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 攻伐燕国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国太子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到咸阳,以献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名,准备行刺秦王政。结果荆轲行刺失败,被秦王政所杀。秦王政得知是燕国派人行刺他,因此大怒,于是派王翦等攻打燕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突进大败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蓟城(故治在今北京市)坚守。不久,王翦率领大军抵达并攻克蓟城,和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李信率军紧追不舍。代王致信给燕王喜说:“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燕太子丹逃到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此时燕王喜派人斩杀燕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此役之后李信深得秦王政信任。 兴师伐楚 秦国横扫六国,,先后灭亡韩、赵、魏,并数次击败楚军。燕王喜逃亡被灭后,秦王政打算攻灭楚国,完成统一霸业。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断,有一天便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嬴政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于是便派李信和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王翦因不采纳他的意见,就推托有病,回到家乡频阳养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接着乘胜攻克鄢郢,随即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会师。当时楚国将领项燕率领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跟踪追击李信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秦王政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最终,王翦率秦军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平定楚国。 平定燕齐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国民中没有敢于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于是投降,齐国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失败的罗马军制改革——阿德里安堡之战
改革,一直都是帝国遭遇重大危机后的求生方式。强如罗马帝国,也不能例外。然而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崩溃。公元3-4世纪的罗马军制改革,无疑就是越改越差的典型案例。改革的成果如何,在著名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暴露无遗。 颠覆性大改 君士坦丁一世上位前 罗马出现了四帝相争的局面 公元3世纪开始,频繁的内战和挫败的外战一起,交错影响着罗马帝国的国运。大规模内战消耗了各地的国力,诱使入侵并战胜了日趋疲软的罗马军队。 反过来外敌的入侵,又破坏了充当兵源地的边境行省,进一步摧毁了帝国中央的权威和军事实力。破败的地方经济,使军事首领们比过去更有动力去,从而引发频繁而剧烈的恶性循环。帝国的数位都只能在各个边境上同对手周旋,疲于奔命。 3世纪危机中 哥特人第一次席卷了爱琴海与黑海各地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势,皇帝将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改组。他认为内乱的根源是边境将领拥有极大的权力,外战失败则是因为部署在边境的军团调动极为不便。因此将军队分为边防军和野战军,前者由行省指挥官统帅,被布置在边境行省。后者则为了方便集结而布置在后方,由皇帝所掌控。 到公元324年,篡位的君士坦丁皇帝上位,将这一体系进一步强化。他抽调了大批边防军到皇帝直接统帅的中央野战军服役。并将剩余的行省野战军也分散安置在城镇里驻扎,以避免将领控制太多部队,对自己产生威胁。 开启毁灭之路的戴克里先皇帝 如此一来,新体系下的罗马军队,就同过去那些善战的前辈大为不同了。改革后的新军队,往往不再到野外的大军营里驻扎,也就失去了充分的享有训练的条件。层次更低的边防军,被派到到各个小型堡垒里蹲守,成为可以被牺牲掉的炮灰。省级的野战军却能在城市里享受优越的生活,消磨掉了原有的战斗力。只有好一点的精锐中央军,还保持着相当于过去军团的战斗力。但这支部队经常在遥远的地方等待,只有皇帝的命令才能调动。 改革后的罗马边境要塞 远道而来的难民 大量进入罗马边境避难的哥特人 不幸的是,新体系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麻烦不断的帝国,很快将迎来自己的一场巨大劫难。 公元376年,由于匈人在乌克兰大平原地区的征服行动,大批不甘屈服的哥特人来到了多瑙河边避难。他们并非入侵的大军,而是拖家带口的难民。为了获得新的栖息地,哥特人中的特温基部族,派出使者去参见远在叙利亚首府安条克的东部皇帝瓦伦斯。他们提出以提供兵源为条件,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入境许可。 这一决断给罗马的东部边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哥特人在等待皇帝答复的日子里,已经消耗掉了所带的粮食,只能靠的救济生存。但迁入安置亦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监视他们还要调动军队。由一个事件引发的巨大后勤压力,可想而知。东部帝国的官员们只有几个月时间准备,腐败而低效的大政府却进一步加剧了恶劣局面。最终导致供应完全跟不上需要。 蛮族的涌入 压垮了日渐脆弱的边境 于是,哥特人不得不变卖儿女,甚至是以自己的自由为抵押物,换取糊口的食物。罗马官员还趁机从中敲诈,引起了哥特人的普遍憎恨。境内的哥特人遭受苦难,境外的其他哥特人却被拒绝入内。但边防军被大量抽调去监视入境的哥特人,让他们非常顺利的偷渡过多瑙河。在未经罗马当局允许的情况下,成批涌入罗马境内。 此时的局面对罗马来说非常危急。出于缓和局势的需要,色雷斯地区的野战军指挥官卢皮西乌斯,邀请哥特首领们参加宴会。这本是一次带有统战性质的示好行为,却被哥特人和罗马人的矛盾所打断。在城外的营地里,哥特人企图进入城内的市场而罗马人则予以阻止,双方的口角很快升级为武装冲突。这突如其来的战斗使得卢皮西乌斯非常不满,醉意阑珊的他下令抓捕所有首领,屠杀他们的卫队。 罗马人与哥特人之间的矛盾 很快就成为武装冲突 得知大事不妙的哥特首领菲列迪根,谎称自己可以去敉平暴乱,让卢皮西乌斯释放了他。在逃出生天后,菲列迪却根没有履行承诺。发现自己的卢皮西乌斯便调动全部军力攻打对方的营地,不料被正在气头上的哥特人击退。卢皮西乌斯本人则在作战不利时,率先逃出战场。 更要命的事情,很快在附近接连发生。当战争爆发的消息传遍色雷斯各地,一支在阿德里安堡附近驻扎的哥特裔罗马部队,因不堪市民的骚扰而与之爆发冲突。城里的最高指挥官便武装了国家兵工厂的工人去抵抗他们的进攻,结果也惨遭失败。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的这支哥特雇佣军,在进一步权衡利弊后,选择投奔菲列迪根。双方兵合一处,共同攻打阿德里安堡。不过由于缺乏攻城武器,不善攻城的蛮族没有控制城市。眼见大军的粮草消耗殆尽,哥特人便分头劫掠各处的村庄,获取供应。 正在执行劫掠作战的哥特骑兵和民兵 决战前的骚扰 公元4世纪的哥特人比前一个世纪的前辈们装备更好 由于卢皮西乌斯的失败,当地的罗马野战军损失惨重,无力再进行主动的攻击。现在,控制局势的重担就落在了边防军头上。但他们分散在各处小型堡垒中,根本无力进攻哥特人。最多只能在龟缩中,负隅顽抗。所幸哥特人也缺乏攻坚能力,才使局面没有彻底崩坏。 当边防军在尽力遏制哥特人侵略的势头时,西部帝国的援军赶到,在与东部同胞汇合后,罗马军队的反击拉开序幕。公元377年,东西罗马联军采用分队骚扰的方式,袭击哥特人的劫掠小队。这种战术取得了几次小规模胜利,让初获战果的罗马人打算乘胜组织更大的攻击行动。他们开始在阿德塞里斯城外集结,准备攻打驻扎在此地的蛮族主力。 在规模不大的冲突中 罗马军团依然有自己的专业化优势 由于蛮族用携带辎重的大车围成了坚固营寨,进攻者便没有轻举妄动,准备更多的增援到达再行作战。这就给了哥特人同样的准备时间,酋长们趁此机会召集各地劫掠粮草的分队集合。若是过去处于巅峰时期的军团,可能会调集大量的弩炮等武器,远距离攻击蛮族人的车营。然而在军制改革后,此类工兵团体已经从罗马的地方部队中消失。所以军团只能采取强攻的手段来应对车营。 双方集结完毕之后,战斗随即爆发。但战斗较弱的罗马左翼被很快击溃,只能依靠后备军来勉强维持。哥特人虽然付出了不小伤亡,却牢牢的将车营控制在自己手里。双方激战数日无果,罗马人居然先因为后勤问题而先行撤退,重新采用骚扰战术。 已大不如前的罗马步兵很难在战斗中压制哥特人 阿德里安堡的惨败 眉清目秀的皇帝 瓦伦斯 在叙利亚的东部皇帝瓦伦斯,很快就得知了色雷斯地区发生的事情。焦急的他发现自己正身处同波斯人的战争。由于无力维持两条战线,他只能委曲求全的和波斯人停战,抽调亚美尼亚等地的军队赶赴色雷斯。 同时,他还邀请了自己的侄子——西部皇帝格拉提安,派遣援军前来共同作战。格拉提安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叔叔的请求。但他的计划被身旁日耳曼侍卫泄露了出去,莱茵河对岸的阿勒曼尼人趁机发动入侵。这一突发事件,逼得皇帝带着大部分援军赶回高卢,在击退了入侵者后才重新出发。但宝贵的时间也就被耽误了间。 苦等许久的瓦伦斯没有等来期盼的援军,却将适合作战的夏季荒废了大半。哥特人也很快有了动作,他们移动到了阿德里安堡与瓦伦斯的30000大军对峙。 公元4世纪的罗马野战军团步兵 面对突然到来的敌情,自持武力占有的瓦伦斯并没有恐惧,反而觉得有机会一举获胜。斥候带来了情报显示,哥特人中的士兵其实仅有10000万。而瓦伦斯的部将塞巴斯蒂安,也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夺回了不少战利品。恰巧在此时,哥特领袖菲列迪恩派了一名基督教牧师带来求和的密信。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都让瓦伦斯的虚荣心开始作祟。于是他不顾西部皇帝格拉提安和们的劝阻,执意立刻开战,企图独占胜利的光荣。 8月9日,瓦伦斯将他的军队带出营地,赶赴8英里外的哥特车营。直到下午才赶到目的地,罗马人在大半天的烈日下行军,几乎没有任息。急不可耐的瓦伦斯却命令他们按照作战队形展开。但由于长时间的分散驻扎,各军事单位间都缺乏协同作战的必要训练。这就使罗马人在混乱中又浪费了很多时间,一直到开打的前夕也没有将战斗队形布置好。 哥特人的骑兵 正当罗马人乱哄哄的排兵布阵时,哥特人的大部分骑兵还在远离营地的地方搜集粮草。兵力不足的哥特人,只能用和谈争取时间。瓦伦斯更需要时间将部队布置完毕。于是双方你来我往的“和谈”了几个小时。烈日下数小时对峙和谈,没消磨了罗马士兵的耐心和体力。早已忘却了纪律为何物的军团开始骚动起来,位于右翼的骑兵首先按耐不住,率先发动攻击。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也迫使得部分哥特人迅速后撤,退入车营中去负隅顽抗。 右翼的短暂胜利,也拉开了罗马一边的全线总攻。但乱糟糟的逐个攻击,并没有让胜利女神立刻垂青罗马人。一直到此时为止,罗马人的左翼还未完全列阵完毕,仓促开战让他们更加混乱。完成布置的中路和右翼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缺乏重型攻城机械撕,他们只能高举盾牌掩护自己,希望用人海优势去冲入车营。也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能培训和在高强度下作战的磨练,这些军团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差劲。人数更少的哥特人,背靠辎重车掩护,一次次挫败罗马人的企图。 罗马人与哥特人的近距离交战 目睹此情此景的瓦伦斯,只能不断派遣预备队去增援第一线的战斗。但有限的空间内,过多部队的拥挤反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混乱。这就让双方在车营附近的战斗,彻底失控。 正当战况胶着之时,在外搜集粮草的哥特骑兵正巧赶了回来。他们刚刚抵达战场,就出现在罗马人的左翼。看到罗马人乱哄哄的拥挤在一起,就迅速的发动了冲锋。突如其来的攻击使得还未布置好的罗马左翼骑兵立即溃散,速度之快甚至连步兵都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哥特人也顺势冲入队形混乱的步兵当中,以瓦伦斯不敢相信的轻松,击垮了整个罗马左翼。 阿德里安堡战役形式 原本作为预备队的二线部队,已经被被拖入车营附近的战斗,无法阻止左翼的整体性溃败。于是,哥特骑兵进而席卷了无暇他顾的罗马中军,并一直杀到对手的右翼。战线上的罗马人被骑兵分割包围,又开始遭到车营内反扑出来的哥特步兵夹击。加上身边同伴的挤压,很多人都难以抽出胳膊挥剑。由踩踏引起的大面积伤亡,也就随之而来。 自知大势已去的瓦伦斯,只得仓皇逃跑。但在哥特人的追击下,他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跑掉。慌不择路中,他选择躲入附近的一间农舍。尾随而至的哥特人,也不言语,直接纵火焚烧农舍。东部帝国的瓦伦斯皇帝,便在熊熊烈焰中结束了自己悲哀的一生。 正在夹击罗马步兵的哥特步骑兵 纵观混乱不堪的,瓦伦斯皇帝犯下了不少错误,但失败却并不完全归咎于他个人。新式罗马军队的弊端,可谓始作俑者。几位雄才大略之主,都将他们设计为适合打小规模战斗的治安部队。也让很多晚期的罗马军团,对祖先所擅长的大规模会战,很不适应。瓦伦斯之后的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也正是利用一系列小规模骚扰,迫使哥特人再次臣服。 一度在战场上被包围的瓦伦斯皇帝 只是小规模骚扰和破交战,并不可能让所有对手都乖乖就犯。哥特人的临时反击,也只是更大风暴来袭前的预演。得过且过的罗马人则继续维持自己大而无当的军队,迎接5世纪后的终极悲剧 随机文章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室将变得多热,90年上升7度(持续升温将面临末日)未来主要交通工具的单人飞行器,我国四旋翼载人飞行器成果喜人揭秘英国恐怖骷髅头洞穴,不少潜水员被骷髅头吞噬(魔鬼之地)现代企业管理十大法则,上下级沟通/避免破产/激烈员工等技巧梦魇女妖莉莉丝传说,因不满性爱位置而背叛亚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