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菜叶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垓下之战项羽节节败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作为楚汉争霸之战的终极之战,垓下之战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天下的归属,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登基称帝。那么,一向以正面作战见长的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被韩信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呢?事实上,在撤往垓下途中,项羽已经接连受挫,后路被断的他撤往垓下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他的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垓下之战以前,局势对项羽已经极为不利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八月,项羽与刘邦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对峙,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事实上,此时的局势对于项羽已经极为不利。

垓下之战前局势
1、天下大势层面。在双方在荥阳对峙早期,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项羽甚至占据着一定的上风,然而随着两年的经营,到“鸿沟和议”时,刘邦已经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游说等方式,先后攻占魏地、代地、赵地、齐地,降伏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从而掌控了天下绝大部分土地,并从东部和北部对项羽的控制区实现了半包围,而项羽的势力则毫无发展。可以说,此时的战略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刘邦。

2、军队战力层面。荥阳对峙期间,楚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长期占据着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军队战斗力却是在持续下降。对于刘邦来说,他的背后是自己直接占据的广大地域,在萧何的经营之下,粮草兵员源源不断,这使得他的军队战斗力始终较为均衡。反观项羽方面,由于其远离自己的控制地区,补给线不仅比刘邦更远,而且长期遭受彭越的骚扰和阻截,在后勤补给、军队士气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也是他被迫主动议和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从荥阳对峙到垓下之战,由于刘邦和项羽的此消彼长,战争天平已经一步步倒向了刘邦,其实在垓下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便几乎已经注定了项羽的失败。
项羽撤退途中接连受挫,退路被断的项羽只得撤往垓下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率兵东撤,刘邦则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协议率兵追击,同时令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尽数挥军南下,又令刘贾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对项羽展开合击。简单介绍一下整个追击过程:

刘邦追击项羽路线
项羽撤退至阳夏后,被刘邦大军追杀,项羽战败,楚国大将周将军被俘,项羽被迫退至固陵,并留钟离眜驻守固陵保证后路安全,刘邦追击至固陵,被断后的钟离眜击败,不得不暂时停止追击,项羽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刘邦见追击受阻,于是命令刘贾渡过淮河,攻占寿春,阻断项羽逃回会稽的归路。同时,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周殷随即叛楚,帮助刘贾、英布攻占九江。

向南退路已断的项羽只得向东撤退
与此同时,灌婴、靳歙等人已经攻破楚都彭城,并率领骑兵向固陵挺进,与刘邦在固陵东边颐乡会合。项羽得知灌婴、靳歙等率领汉军东来后为防自己被包围,只得向南退守至陈县,集结剩余兵力意图做最后决战。
汉五年(前203年)十月(注:秦纪年以十月为岁首),刘邦率军再败楚军于陈下,楚将灵常、陈公利几降汉,项羽只得继续撤退,意图退往会稽,但由于向南退路已经被刘贾、周殷、英布截断,最终只得向东撤往垓下,而刘邦追击的同时,刘贾、周殷、英布同时率军向垓下挺进。

项羽大势已去,韩信、彭越出兵
与此同时,韩信、彭越见项羽大势已去,也只得率军前往与刘邦会合。至此,五路大军尽皆会合于垓下,面对处于绝对优势的汉军,项羽已经很难翻盘。
五路大军合击项羽,垓下战败项羽乌江自刎
汉五年(前203年)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率领残余的十万疲惫之师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十二月,韩信、彭越、英布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兵力大约七十万的汉军,已经处在了绝对优势。

垓下交战示意图
汉五年(前202年)一月,楚汉双方展开决战,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正面迎战项羽,侯孔藂率军为左翼,费侯陈贺率军为右翼,刘邦则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则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首先亲率汉军发动进攻,初战受挫,韩信后退。楚军追击韩信时受到左右两翼汉军的夹击,双方陷入混战之中,此时韩信整军回身再战,楚军受到三面夹击,一场大战之后楚军战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夜间
,双方各自回营休战。汉军采取心理战攻势,命人高唱楚歌,此举导致项羽的疲惫之师士气降到了极点,项羽见大势已去后只得趁夜率领八百精骑突围南逃,在汉军的追击下,最终于乌江自刎。
汉朝版锦衣卫:汉武帝刘彻创立的绣衣使者逼死太子
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秘密警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对于这类特殊力量,汉武帝给他们冠名曰“绣衣使者”,也称作“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等,有时也简称“直指”。 网络配图 据考证,“绣衣使者”最早出现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当时,“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所谓的“直指始出”就是“绣衣使者”诞生的标志。作为御史的一种,“绣衣使者”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设官员,但这些人是汉武帝专门挑选、为办理专案特设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直接对皇帝负责,,不讲情面,很能震慑大小官员。 从史料记载看,“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的事。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汉武帝是个能君,也是个能花钱的主。抗击匈奴也好,奖赏将士也好,通使西域也好,也好,庞大的开支耗尽了以来的积蓄,各种负担最终变相地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造成大量农民破产流亡。到元封四年(前107年),关东流民达二百多万,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天汉二年(前99年),农民起义频发,天下骚动,起义遍布豫、楚、齐鲁、燕赵,声势浩大。 网络配图 对于当时的风暴,蔡邕也曾言,“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为此,汉武帝派出“绣衣使者”,督促各地镇压农民起义,上至州刺史、郡太守,下至一般小吏,凡对起义镇压不力的,一律就地处决,称“沉命法”。此外,他们“奋斧钺而并出”,手持武器,对农民镇压也很残酷,有的地方只有几千人起义,他们屠杀的甚至上万。暴胜之、王贺等人都是此时充任绣衣的,而真正将“绣衣使者”干到巅峰的,当属。 江充本名江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服饰轻细靡丽,谈吐出色,后被汉武帝任命江充为“直指绣衣使者”,一跃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近臣。他负责监督贵戚和近臣的言行,看看有没有僭越的,有没有过于奢侈、犯法的。 任职期间,他行事果决,,“买卖直邀宠”,立功心切,专找达官显贵的麻烦,对皇亲国戚也不徇私情,有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栽赃嫁祸。西汉著名的“”就是江充受汉武帝密令,凭借“直指绣衣使者”的特殊身份亲自办的,结果皇太子被迫起兵造反而身死,造成宫廷惨剧。 网络配图 从西汉后期至时期,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赋役更加沉重,农民起义不断。从史料看,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天凤二年(15年)等时段,也常有“绣衣使者”出没各地。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沿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时期的“内卫”,时的“”,这些直属中央的秘密警察,虽名号各自不同,但都有当年汉武帝“绣衣使者”的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楚霸王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真的是怕丢面子吗?
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以他自刎于乌江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以女词人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另一种以诗人为代表的,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未可知。”诗中句句写到项羽是一个缺乏自信和毅力的人,对他自刎的行径表示惋惜和失望。20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项羽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的原因。 网络配图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为人有些刚愎自用,喜欢独断专行,这也是导致他在与对峙的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但根据最早的史料记录,项羽是因为失败,没有脸面再见江东父老,才自刎于乌江而不过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问题“怕丢面子”。据《·项羽本纪》中记载: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他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再来不晚矣。然而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没有过江,拔剑自刎而死。这是的一种说法,因为他与项羽之死年代非常接近,描写得又极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所以这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而且后世有关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出自此处。 说到项羽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宠妾,据传,项羽的自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虞姬的影响。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听闻,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便挥剑自刎。网络配图 项羽是个刚愎自用、死要面子的人,眼见自己最心爱的侍妾都已经被逼自杀,心中自然是既伤心,又羞愧难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楚军伤亡惨重,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定会觉得自己羞耻难当,再无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便不肯过江,自刎于乌江江畔。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卷土重来,而是他根本就没有了渡江的机会。现今有学者研究认为,项羽当初并不是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项羽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仓皇出逃到江东方向,因为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地盘。而且他的那些部下还是非常效忠于项羽的,尤其是南楚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与刘邦对抗到底。如果项羽能够顺利渡江的话,一定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的。然而历史是不会再给一次重来的机会。即使项羽想要渡江,可是逃至东城时就已经被汉军包围,在混战的过程中再被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二百四十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但这种说法也同样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和遐想,而且遭受到众多学者的反对。网络配图 但毋庸置疑的是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因为司马迁的年代与仅有70年的历史,所以他更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其实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项羽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而又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的人,这些才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因而显得慷慨壮烈,为后人所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