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王聪儿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花木兰的名字,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她代父从军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
但花木兰是否在古代上存在一直都有争议,学术界对此至今都无定论。
不过古代上类似花木兰的人物很多,比如清朝就有一位侠女,号称“花木兰”,当然,她不是代父从军,而是女统帅,率领农民起义,打的清王朝气踹嘘嘘。
她领导的农民起义,历经风流皇帝乾隆和嘉庆两代皇帝,清朝花了9年时间才把这场起义镇压下来。
王聪儿出身社会底层,幼年丧父,她跟母亲相依为命,母女二人为了讨生活,只好走向街头,靠着杂耍本领,以江湖卖艺为生,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日子。
后来王聪儿结识了一个叫齐林的人,此人是当时一个谜团宗教——白莲教的首领。
白莲教的来源,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元末的时候就已经存在,韩山童、明太祖朱元璋本来都是出自于该教。
白莲教实际上是部分被剥削的底层民众组织在一起的氏族团体,他们以原始社会那种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平均主义为教义,倡导一种公平的氏族社会。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白莲教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潜伏在民间,每到社会不公加剧的时候,他们就出来了。
清朝风流皇帝乾隆后期,和珅掌权,朝政腐败,贪官横行,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大批无地可耕的农民只好拖家带口的到处谋生,据说当时流民高达百万之多,多集中在两湖、陕西一带,所以,在湖北、河南一带,白莲教又盛行起来。
有个安徽人叫刘松,到河南传教,利用给百姓治病的机会,劝人入教。
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出现新的全球,入教的人都可以分到土地。
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够地主剥削,渴望得到土地,听了这个宣传,纷纷参加白莲教。
而齐林大概是白莲教湖北分部的首领,他见王聪儿母子有点本领,舞刀弄枪样样精通,而且王聪儿估计也长得漂亮,但她们又无依无靠,所以,他极力邀请她们母女加入白莲教。
王聪儿母女俩思考一番后,决定加入白莲教。
王聪儿进入白莲教后,齐林利用身份的便利,进行和王聪儿沟通,二人也日久生情,最终干脆结为夫妻,一起为反抗腐败的清朝。
王聪儿其实就智勇双全,武艺高强,再加上她是齐林的妻子,所以,她在义军内部声名鹊起,影响巨大。
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随着白莲教声势日益强大,当作白莲教徒在湖北宜都、枝江等地的首领齐林奉命提前起义。
没料到,就在准备行动时,风声走漏,朝廷安插在起义军中的探子将消息送给了朝廷,朝廷立刻派兵前来镇压,齐林和另外数百名教徒被捕,随即就被清政府杀害。
齐林被杀后,王聪儿担负起了义军首领的责任,她决心给丈夫和起义的同伴们报仇,就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顿起义队伍,不出一个月,就组织了一支四五万人的起义军。
他们带领义军杀了当地的贪官,并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穷苦的老百姓,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拥护和欢迎。
而王聪儿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的白莲教徒纷纷响应起兵。
后来起义队伍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新皇帝嘉庆帝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大小官员,派出大批人马镇压。
面对气势汹汹的朝廷大军,王聪儿并没有害怕,因为她知道这些朝廷队伍,平日里享乐惯了,那懂得什么打仗,她将自己的起义队伍分兵三路,避实就虚,打不赢就跑,从湖北打到河南。
而且相比朝廷队伍,起义军灵活机动,敌来我跑,不正面迎战,虚虚实实,而且以偷袭、袭击战为主,结果搞得朝廷镇压部队,时常摸不清头脑,搞不清楚起义队伍在哪,疲于奔命,这如何镇压呢?
于是王聪儿的起义军就在湖北、河南、陕西流动作战,对抗朝廷,之后还跟四川的起义军汇合,结果起义队伍瞬间壮大,拥有十万大军,大家都一致推举王聪儿为首领,王聪儿当然不让,成为统帅,当时她才二十岁而已。
一边是起义队伍的扩大,一边是朝廷围剿的失败,嘉庆皇帝十分头疼,很苦恼,一时间束手无策。
正在嘉庆皇帝不知道如何办的时候,手下有人献计,要各地地主组织武装民团,建造碉堡。
起义军一来,就把百姓赶到碉堡里去,叫起义军找不到群众帮助,得不到粮草供应,必然自我瓦解。
嘉庆皇帝一听大喜,下令立刻采纳,之后起义军的活动果然越来越困难。
后来清军在川北一带抓住机会,极力围攻王聪儿。
王聪儿为摆脱清军围攻,亲自带领二万人马攻打西安,不料在西安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
起义军进退两难,前有地主武装民团的拦截,后有追兵,没办法,王聪儿最后在郧西陷进清军的包围圈。
被包了饺子的王聪儿依然临危不惧,指挥起义军作战,可惜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看来是天要亡我,于是王聪儿跟徒弟姚之富一起退到山顶,仰天长叹一声后,纵身一跃,跳下山崖,英勇牺牲。
王聪儿死后,轰轰烈烈的白莲教起义就土崩瓦解了。
嘉庆皇帝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处理掉了这个让他头疼的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聪儿跳崖的时候才21岁,能做出如此大胆的举动,真的让现在的女人都汗颜。
海兰珠生于1609年,是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之女,父亲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
关于海兰珠的早年经历,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野史传闻,几乎都是一片空白的,而她第一次出现于史料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
据《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 “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
科尔沁部乌克善(海兰珠长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
” 大家可以发现,当时海兰珠已经是一个26岁(虚岁)的大龄女了,这在古代早就嫁人为妻了,因此,有学者猜测海兰珠在入宫前曾有一段时间不短的婚史,至于第一任丈夫是谁,结合她入宫的时间点,察哈尔部汗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虽然海兰珠入宫时已经26岁了,身上却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韵味,再加上她贤淑文静的品性,令十分着迷,因此,海兰珠入宫不久便荣获圣宠。
两年后(1636年),皇太极并封五宫后妃,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封号为宸妃,入主关雎宫,地位仅次于中宫的国君福晋(皇后),在五宫后妃中排第二位。
宸字在古代指的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帝王的代称。
皇太极竟然将帝王封号赐给了一个妃子,不要说清朝仅此一例,就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足以看出皇太极对这个女人的痴狂与倾心。
就在海兰珠被封为宸妃的第二年(1637年),她在关雎宫诞下了一位皇子,即第八子,皇太极听闻后欣喜若狂,命大赦天下,要知道这是立太子才会有的举措,可见在皇太极心中,这位皇八子从一出生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了。
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未满周岁的皇八子夭折,这令海兰珠伤心欲绝,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皇八子夭折后的第二天,庄妃布木布泰便在永福宫生下了一位小皇子,这位小皇子便是皇九子福临,即后来清朝入关第一帝。
皇八子的夭折对海兰珠打击非常大,她郁郁寡欢,再加上当时大清国战事紧张,皇太极经常远在前线,不能陪伴她,由此,海兰珠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入宫仅七年的宸妃海兰珠在关雎宫闭上了眼睛,当时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在听闻爱妃病重的消息后,他立刻地赶回盛京,却不想还是晚了一步,海兰珠至死还是没能看到皇太极一眼。
海兰珠的离去对皇太极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他看到已经没有了呼吸的海兰珠时,竟因伤心过度而数次昏迷,人们纷纷劝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他自己也自责“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
然而,海兰珠的一言一都深深地刻在了皇太极的脑海里了,这令他难以自拔。
最终,皇太极给这位至爱上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由此,海兰珠成为清朝唯一拥有四字谥号的妃子。
这段清朝初年被传为佳话的帝妃之恋告一段落。
清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于盛京清宁宫,无疾而终,享年52岁,庙号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