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帆叶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美食,探索它们的故事。
胡瓜原产西域,是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汉地,“胡”是旧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人的称呼,所以人们顺其自然的就称呼其为胡瓜,像胡豆、胡萝卜也都是如此。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建立后赵的石勒因为是羯族人,所以汉人就把他们称之为胡人。石勒认为这是一种轻蔑的称呼,下令不准在国内提到“胡”这个字眼,胡瓜于是就改名为黄瓜。
自黄瓜传入中国以后,人们的餐桌上又多了一种食物和水果,为什么说黄瓜在古代属于一种水果呢?因为人们能够吃到的食物太少了。而像胡萝卜直到宋朝时期才传入中国,所以想用胡萝卜丁炒一盘炒饭,怎么也得等到宋朝,最关键的是直到宋朝时期,人们才用冶铁技术制造出了铁锅。
也就是说,在宋朝之前,但凡一切煎的、炸的、炒的你大概率是吃不到的。
一口铁锅引发的饮食革命
秦代以前,你能吃的用手指头都能算出来,盐巴和酒是必备的,就拿肉来说,牛肉不用想了,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基本上是不能吃的。那时候已经开始养猪了,可以吃,但不是主流,譬如鸿门宴上项羽就给了樊哙一条猪腿。除了猪肉可以吃,你还可以吃到狗肉,樊哙此人就是屠狗匠出身,除了狗肉以外,还有羊肉鸡鸭鱼,虽然说不是顿顿都有,但能吃到肉却是真的,譬如这个时候你可以吃到生鱼片。
要是买不起也是可以像李斯一样“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嘛,至于蔬菜有葵菜、韭菜、豆叶、野蒜、葱五菜以及号称“蔬菜之王”的白菜和其它野菜之类的,至于水果则是可以吃到橘子、柑橘,毕竟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嘛。此外梨子、桃子和枣子也是可以吃到的。而食物烹饪方法就只有烤、蒸、煮三种了,由于缺少调料,实际上口感恐怕多是差强人意的。
到了汉代由于出现了张骞这个人,出使西域的时候顺便带回了苜蓿、芝麻、蚕豆、核桃、葡萄、石榴、黄瓜这些东西,不过老百姓想要吃到这些东西还得等上一段时间,因为这些食物要进行推广传播,所以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并不是一带回来就可以吃了,但在汉朝能够吃到我们今天的一个家常菜,就是白菜豆腐。

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豆腐是在汉朝时代发明的,白菜自古有之。汉代枚乘的文章《七发》中对高端食材曾有过记载说:
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胹,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不过考虑普通老百姓的财力,真正能吃到的恐怕也很少,不过少归少,它总归是有了。此外在汉朝还可以吃到饺子和馄饨,不过两者区别不大,直到清朝的时候才称呼它为饺子,由于先秦时代就有了醋,喜欢吃饺子的朋友倒总算能找到一个熟悉的美食了,这一时期葱姜蒜香菜这些调味料也有了。
到了三国时期,人们总算可以吃到馒头和包子了,据说它们是由诸葛亮发明的,不过那时候的馒头和包子区别不大,直到清朝的时候才正式区分开来,另外胡饼这种食物在汉代以后开始流行起来,它也是从西域传进来的,
汉灵帝就很喜欢吃。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饮食还是得到进步,这一时期由于民族的融合是可以喝到羊奶马奶之类的乳制品了,另外吃羊肉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唐宋两朝的主要肉类就是羊肉。另外吃蟹在这一时期也很流行,还有用羊肉煮的羊羹、用醋泡过的生鱼片(鳢鱼脯)、还有鱼和莼菜搭配一起煮的羹,陆机评价这道食物说“千里莼羹”,说明它那时候是比较受欢迎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食主要是做法变多了,但食材的变化不大,主要由于时代动荡,所以很多外面的食材无法传播进来,只有茄子跋山涉水的从印度传入中国。隋朝时期也是如此,到了唐朝时,我们现在熟悉的包子、饼(最流行)、饺子、馄饨大体都成型了,此外还有粥、面片汤,羊肉在唐朝最为盛行,所以制作方法还是很多,但都局限于烤和煮。
前面已经说过铁锅宋朝才有,所以什么“急火快炒”之类的炒菜是没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期像鸡鸭飞禽这些都不算肉,那时候的肉主要指的是畜牧。《新唐书·马周传》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周每行郡县,食必进鸡,小吏讼之。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 费,食鸡尚何与?”榜吏斥之。

唐朝鸡肉不算肉
马周喜欢吃鸡肉,而唐太宗规定御史到地方上出差的时候不准公费吃喝,因为马周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鸡肉,所以被人告了一状。但唐太宗认为鸡肉不算肉,所以把这个告状的人反而批评了一顿。唐朝时期的饮食习惯可见一斑了。此外在唐朝时开始有了无花果、开心果和菠菜。
到了宋朝时,中国的饮食出现了一场革命,除了铁锅的出现以外,宋朝时期没有宵禁,所以在宋朝就有了夜市,这无疑促进了食物的发展。这一时期猪肉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但主流还是吃羊肉,宋朝时期有了用猪肉做的火腿,还有苏轼发明的东坡肉。这个猪肉的流行还和苏轼被贬黄州时有关,他在黄州的时候俸禄很低,不得已还在城东一块坡地上自己种菜,这就是苏东坡的来历。
由于穷,吃不起羊肉,所以他只好买猪肉来吃,在《猪肉颂》中他就写道: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于有了铁锅和猪肉、牛油,宋朝的烹饪方式开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煮蒸烤,有了导热效果极佳的铁锅。中国的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宋朝以前,中国人也像今天的西方人一样采用的是分餐制,这是因为宋朝以前的烹饪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提供各种花样的美食,基本上就是煮或者蒸上一大锅食物,然后分给每个人。

类似于像吃大锅饭似的,每个人分到食物以后就坐在各自的“案桌”面前自己吃自己的,而这里的“坐”一般是指席地而坐,而不是指坐在椅子上。实际上在隋唐之前,汉地是没有床和椅子的,人们睡觉一般都是席地而睡(明清时代才开始睡床),席地而坐。这一传统直到如今依然被日本保留,日本是受唐文化很深的一个国家,很多消失的文化传统可以透过他们得以窥见。
魏晋南北朝时代,椅子才开始传入汉地,那时候叫“胡床”,是一种坐具,而不是卧具。所以李白写了一首《静夜思》,关于里面那句“床前明月光”究竟是指卧具还是坐具还引发了一番争论,但最大的可能性还是指坐具。有了椅子,再加上烹饪技术的多元化,宋朝人就不再席地而坐,面案而食了,而是围坐在一起开始了合餐而食。
宋代的饮食非常丰富了,基本上我们市面上能吃到的肉类都能吃到,大部分水果也有了,像西瓜就是这一时期传入宋朝的。总体来看,宋代的饮食大致还是以清淡鲜美为主,重口味的人必须等到明朝末年辣椒传入中国以后才能吃到麻辣类食物。但毫无疑问在宋朝时期我们已经能够吃到大部分的食物,譬如想吃火锅,就调料来说,除了没有辣椒以外,像大蒜、香菜、胡椒、芝麻都已经具备了。
到了元朝时,饮食总体没有大的变化,终于到了明朝,中国的食材又迎来一次较大的变化,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郑和下西洋以及西方国家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辣椒、菠萝、玉米、土豆、红薯、花生、番茄、南瓜和向日葵相继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尤其是玉米、土豆、花生和红薯的传播,那是极大的缓解了中国人的饮食压力。
因为这些食材产量高,而且可以作为主食来食用,中国的人口增长就是从明朝时期开始逐年递增的。明朝时期饮食进一步的丰富,譬如你可以吃到番茄炒鸡蛋了,也可以吃到青椒土豆丝,还可以吃到煮玉米,烤玉米,炸花生之类的,食材的丰富让食物的搭配也开始变得多元。
《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中有一份洪武年间的菜单,可以大体窥见那时候的饮食和烹饪技术:
羊肉炒,煎烂拖虀(jī)鹅,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
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bó)肉,筭(suàn)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
20世纪才传入中国的甘蓝油菜
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煎炒蒸煮已经相当成熟,猪肉终于在坐了几千年的冷板凳后,在明朝时期开始走上餐桌,在清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类。到了清朝时,人们总算可以吃到苹果了,此外草莓、洋葱、木瓜也相继传入中国。另外我们现在经常吃到的菜籽油,实际上在20世纪才传入中国,这种在春天开成一片的甘蓝油菜原产欧洲,新中国从成立以后才引入并大面积推广。
清朝时期的美食很多,由光绪年间的举人徐珂写的《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就记载了清代时期的美食高达300多种,可以说是先秦至清代以来中国饮食发展的巅峰了。也是在清代,中国的饮食口味最终形成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民国以后,经过厨师们的不断创新,最终构成了我们今天的饮食文化。
每个朝代都有削藩,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了
让皇室子弟领兵,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导致兄弟阋墙,手足相残。 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分封的异侯王存在,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况就变了。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的,没有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形成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不信任,对继位的和诸侯王来说,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还不如自己身边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之前的积累,朝廷已经有能力对这些地方直接进行控制,不需要通过诸侯王来控制了。而诸侯王经过之前第一代人的积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轻而易举的放弃,这就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所以,时期,这些宗室诸侯王对朝廷来说,是需要依赖的力量。到了时期,一开始汉文帝入朝继位时还很怕功臣集团,就是因为有宗室诸侯在外面夹辅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长安当皇帝。这时候的总是诸侯也还是在发挥正面作用。 但等到汉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团打压下去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局面,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而是能否把诸侯王控制的地盘也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但这时候朝廷的实力还达不到,所以刘濞颉抗朝廷,汉文帝也还是忍让。 到了的时候,朝廷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就开始考虑逐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的问题。被杀之前之所以受到汉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景帝削藩出主意,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说是景帝削藩逼出来的。 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进行一些政治上的监视和控制之外,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政治、经济都是自己控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军队,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老百军。 西晋是第二个让总是诸侯王领兵的失败例子。 在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到时期主要也还是、曹休、,曹操临死前甚至有意让他的儿子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时候对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对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让他们独立领兵镇守一方。 曹操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经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严密控制,逐步崛起,最后果然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皇权。 在之后,司马懿吸取曹魏防范宗室过严导致皇权旁落的教训,就开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权,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镇守地方,握有兵权。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先后掌权之外,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分别掌握兵权,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他的侄儿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地方上掌握兵权了。 之后,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带有将军军号,征镇安平都有,。这是为了防范当时的世家大族像司马懿一样篡夺皇权,夹辅王室,但结果是在中央出了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最后发展到征召外地的宗王率兵进京解决,从而演变成了,一直到西晋在中走向灭亡。 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各朝都分封宗室为诸侯王,领兵镇守地方,作为朝廷的声援。但在皇权继承交替之际,就容易出现宗王直接率兵进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况。当然,在南朝也出现了一些朝廷混乱的时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续国祚的情况,比如之乱后,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乱,继位为梁元帝。 初期也大量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兵权,但结果同样是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情况,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自己的亲儿子率兵叛乱的事情。但在篡夺皇权的时候,一些宗室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一直到后,还曾试图让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镇守地方,平定叛乱,但很快都被肃宗压下去了。 五代时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五代时期政治混乱,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义子,但最后却出现了亲儿子继位后,被干儿子起兵夺权的情况。比如庄宗是的亲儿子,但最后起兵反对他的是李克用的干儿子,也就是。 建立之初,人心还没稳定下来,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死后,被亲弟弟夺取了帝位,他的两个儿子反倒没什么好结果。登基后,才开始改变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对宗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防范,宗室不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担任实际职务,也没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初期,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地方,并以护卫的名义给以一定数量的兵权,并且沿边的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都有带兵出征的经验。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历史又重演了一遍。建文帝继位以后,试图削藩,却被燕王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随机文章美国三叉戟洲际导弹,4000万美元一枚可摧毁任何导弹发射井滚筒洗衣机羽绒服爆炸,别担心/专家教你怎么避免危险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传闻千年女尸复活走出古墓,开口说话吓晕专家/10小时候再次去世民国第一欲女余美颜,4年玩弄3000多男人/酒店裸睡纵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宋朝第几位帝王,他是个怎么样的帝王?
历史上的 历史上的宋徽宗是第八个,他是艺术家皇帝,不爱江山,酷爱书画。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学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政坛上的人对宋徽宗的评价是无能的亡国之君,而在文坛之上他则是一位一流的书法大师,他的“瘦金体”与“花鸟画”受到各朝各代的文人的推崇模仿。 宋徽宗在执政上最大的错误就是特别相信,他几乎是将蔡京当做自已的偶像来看待的。他并不是不聪明,在文坛上能有如此高的建树的人,智商绝对是正常值水平以上。他对蔡京的崇拜就像是现在某的“死忠粉”一样,偶像做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所以他对蔡京的视而不见。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以蔡京为首的行事猖獗,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策反,最后在之乱中丢失了国家的主权。 他原本就不想当皇帝,但是在受当时儒家的“正统说”的影响下,皇位是父死子承、兄终弟继的。明明想要在江湖上过着逍遥自在,且听风月的生活,却在宫城内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他的内心其实是抵触的。既然做了这个皇帝,他索性利用皇权之便,发展他的爱好,他广泛收集民间书画,并且还在全国内推行他的字体,鼓励文人进行书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北宋时期的书法绘画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巅峰之期。 宋徽宗兄弟 宋徽宗是的第十一子,他既不是皇后嫡出的皇子,也不是长子,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兄弟,按理来说皇位与他应是毫无关系的。然而他的哥哥却意外去世了,且膝下无子,当时掌握北宋军权的向就以他“文采风流”而扶持他成为北宋的第八位君主。 宋哲宗与宋徽宗有着很深的兄弟之情,在宋神宗的这么多的儿子之中,他们兄弟俩的感情是最好的。赵煦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10岁登基为帝,由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从公元1085年到公元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已经成年的宋哲宗才自己掌控朝堂。之前受太皇太后的压制太深,使得他像是一个傀儡。他按照高太皇太后的安排学习经史典籍,意图将宋哲宗身上的锐意进取的锋芒抹去,而使他成为一个恪守祖法,听她话的皇帝。他就像是北宋王朝的一个影子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一点权利和自由都没能,所以他的内心是有恨的。因此他自从掌权以来,便阔斧地整顿朝堂,将在高太皇太后执政时期受到重用的保守派臣子,全都降职贬谪。 反之用革新派,重用当初被保守派压制的臣子,恢复变法中的各项税法制度。虽然他有反叛的心思在,但是他的举措的确是使当时内患很严重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他变革的步伐太快,动静太大,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矛盾被更加的放大,造成了朝廷的动荡,国事政局不安稳。他在位仅仅只有15年,真正掌权的时间只有7年,但就在这短短七年之内,他将宋朝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宋钦宗,虽然出身尊贵,但偏偏遇到金人入侵,徽宗钦宗做了阶下囚被软禁;而此时宋高宗却自立,做了南宋开国皇帝。可能赵佶赵桓父子会想着同人不同命吧。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可以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的皇帝。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提起宋徽宗,不得不提他沉迷美色的风流韵事。当时只要稍有些姿色与才情的女会将其收进自己的后宫。靖康之难时,简单统计了一下,有封号的妃嫔女官有143人,无封号的竟然有504个。但徽宗除了迷恋美色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赵佶自创的字体“瘦金体”深受书法家的青睐,而他的花鸟画也自成一派为“院体”。 宋钦宗,也就是赵桓,宋朝的第九位皇帝。生于1100年,即元符三年。他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于公元1125年即位,将年号改为靖康,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4个月。赵桓可以说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懦弱无能,就是因为他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撤免了,向金国求和。而金国则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围攻燕京,历史上称“靖康之变”。宋钦宗赵桓无力对抗金兵,最终被当作俘虏,贬为庶人。至此,北宋灭亡。虽然往日尊贵的皇帝被沦为阶下囚令人同情,但造成这一切的推手就是宋钦宗与宋徽宗父子。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 宋高宗,也就是,在发生靖康之难后,他侥幸逃回都城,做了南宋开国皇帝。甚至是等到宋钦宗的死讯传到南宋时,他还表现出放下心来的喜悦。在位期间,由于金朝的压迫。他迫于形势任用、等人一同抗金,但最后还是将岳飞处死。除了这些国事,还有赵构的书法值得提一提,他精通书法,落笔有神流畅,有草书《洛神赋》流传下来。 宋徽宗 为什么要将宋仁宗和宋徽宗放在一起说?这二人到底有什么联系?按照辈分来算,宋仁宗该是宋徽宗爷爷的堂叔,但二者在历史口碑上真得是天壤之别。 宋仁宗,大宋王朝史上的第四位皇帝,出生于公元1010年,七年后被立为太子。之后逝世,年仅13岁的赵祯即位,改元天圣。要说这位皇帝,娓娓道来的就是天性待人宽厚,喜怒不于言表,且善治国,会用人。宋仁宗是整个大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他似乎有个癖好,就是喜欢改年号,在位时期前后共更改了9次年号。在位四十一年间,对属下宽厚,善于纳谏,在任时期屡次触犯仁宗,赵祯都没有怪罪于他;仁宗让百姓休养生息,一度使得宋朝发展处于顶峰状态,史称“仁宗盛治”。 宋徽宗赵佶,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皇帝,没有治国之才,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生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于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在位时期,只能用昏庸无能、沉迷美色形容,但又不能否认他的艺术贡献。“徽宗是个十足的有才之人,但独独不适合做皇帝”,只能说如果他不是出生于皇族,可能他也不会有那些骂名。对于宋徽宗,他的命运也确实有些凄惨,不仅沦为阶下囚,连妻子儿女都成为俘虏,但又不得不说,造成这个结局也是宋徽宗一手造成的。 宋徽宗宋高宗 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同是宋朝的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而宋高宗是宋朝的第九任皇帝。宋徽宗赵佶与宋高宗赵构两人还是父子关系,宋徽宗赵佶是宋高宗赵构的父亲。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是宋哲宗的弟弟。赵佶曾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赵佶本来是没有机会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哥哥宋哲宗年纪轻轻在二十三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并且还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就只能从宋哲宗的弟弟里面挑选继承皇位的人。按照长幼之序,本应是最为年长的大宁郡王赵佖继承皇位,然而因其患有眼疾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于是最后皇位落到了赵佶身上,总共在位二十五年。 赵佶即位后,成为了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赵佶非常热衷于追求奢侈富贵的生活,为此耗费了很多钱财,还曾在南方开采“花石纲”,命人搜寻收集奇花异石送往开封,用来修建装饰自己的园林和宫殿。除此之外,赵佶在位时还重用蔡京、等奸佞之臣,放任他们强收苛捐杂税,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使得全国各地发生民变。 在赵佶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事件——靖康之变。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底,金兵攻破宋朝京都汴京,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赵桓被金帝废为庶民。第二年3月,金帝将宋徽宗、宋钦帝以及后妃、宗室、朝廷官员等数百人当作俘虏,以及众多珍贵的事物押送至北方,至此,北宋灭亡。总的来说,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人都不是优秀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