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年生。河南项城人。字慰亭,号容庵。早年屡试不第,遂弃文就武。1881年投靠淮军提督吴长庆,得到提携。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任用和培植了一大批私人亲信。小站练兵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他从此声誉鹊起,扶摇直上。


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伪装赞成维新运动,却暗地出卖维新派,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1899年升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1901年起,袁世凯继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以实行“新政”为名,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袁世凯实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清王室的忌惮,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次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溥仪继位后,袁世凯被罢去一切职务,回籍“养屙”。但他的许多亲信仍占居要职,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10月27日,袁任钦差大臣,11月1日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出兵威胁要挟革命党议和。他逼迫宣统帝退位,从而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
袁世凯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专制独裁统治。为铲除异己,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两千五百万英镑借款;发动内战,镇压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废除《临时约法》,规定可终身连任总统,还可以指定继承人;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援,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1月1日,他登上皇帝宝座,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袁护国运动,就连袁世凯亲信也起来反对他。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皇帝生涯不足3个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众叛亲离,深感绝望,在一片反袁呼声中死去。
1916年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怒骂声中,袁世凯死于北京。
谁害死了光绪皇帝?慈禧、袁世凯、李莲英都有嫌疑
光绪之死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前不久,国家清史编修委员会等单位公布了对光绪头发衣物的化验结果,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在国家有关部门为 *** 光绪死亡之谜所进行的长达五年的化验论证过程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程参与,查阅提供了大量光绪死亡前后的档案。为此,就光绪死亡档案问题,本报采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 38岁的光绪死在74岁的慈禧前一天是偶然吗问:光绪与慈禧的死亡时间只差一天,对此清宫档案中是怎样记载的?李国荣:清宫档案中有一种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生活、言行举止的簿册,叫《起居注》。光绪皇帝最后一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起居注》,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三点信息:一,住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的光绪,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仪銮殿(今怀仁堂),向慈禧太后下跪请安,没有一天间断。直到十月十九日这天,还有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录,说明十九日之前,光绪的身体还是不错的。二,在二十日的《起居注》上,出现了“上不豫”的字样。这一天没有了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载。相反,这天慈禧太后在仪銮殿传出懿旨,让载沣当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被送到宫中教养,显然已是安排后事了。表明二十日这天,光绪已是预料之中将要归天了。三,二十一日的《起居注》记载:光绪“大渐”,也就是病危。“酉刻,龙驭上宾。”光绪在二十一日傍晚死在瀛台,慈禧太后则是第二天下午在仪銮殿命归西天。38岁的光绪皇帝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前后只差一天。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众说纷纭。问:关于光绪被害致死,一直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李国荣:认为光绪是被害致死的,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慈禧谋害说。在光绪身边任职近20年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曾写过一本《崇陵传信录》,书中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当慈禧太后重病后,光绪的脸上有了喜色,慈禧听说后十分愤怒,脱口说出“我不能先尔死”。慈禧在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将光绪害死。二,李连英谋害说。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三,袁世凯谋害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四,被人暗害说。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写过一篇《诊治光绪皇帝秘记》的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而且脸色和舌头都是黑的。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症状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吗问:光绪皇帝死前,对自己的病情知晓吗?李国荣:根据光绪本人或亲口讲述或亲笔述写其病史病状的原始记录《病原》,我们可以看到,光绪的确是自幼体弱多病,而且长期遗精。光绪临死前的一年,37岁时,在亲自书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冬天较为严重。可见,光绪体质一直不好。光绪死前的一年间,胸闷咳嗽,浑身乏力。光绪对自己的身体久治不愈每况愈下十分焦虑,在《病原》档案中,常常看到光绪大骂御医的记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光绪斥责御医们:“服药总觉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又说:“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实在可叹!”这些不留情面的斥责,在光绪的《病原》中屡屡出现,反映了他焦躁绝望的心情。问:档案中,对光绪临死前的症状是怎样记载的?李国荣:太医院的御医在为皇帝治病的过程中,留下专门的诊治档案,这就是《脉案》。这些档案,十分详细地记载了是哪位御医、在什么时候给皇帝看的病?皇帝的病情怎样?最后给皇帝开的什么药?以备将来查考。从光绪临终前的《脉案》来看,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杜钟骏等为光绪诊脉,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处于病危状态。杜钟骏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十九日,光绪的病象呈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全身疲倦乏力。二十日已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在轻轻颤抖。当夜,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气儿。拖到傍晚,终于六脉断绝与世长辞。持被害说的学者就此提出:光绪确实一直体弱多病,就在病重的时候,在慈禧死前的一天,而被加害。国家权威部门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后,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而《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的症状,也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光绪之死与御医有直接关系吗问:有书籍说,光绪临终前半年,曾从很多省份招选地方名医,有这回事吗?李国荣:在清宫档案中,专门设有一种《带医档》,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太监或内务府大臣每天带领御医给皇帝看病的具体情况。根据《带医档》记载,光绪临终前半年,其病势已十分严重,宫中御医已均无良方可施,眼看光绪就要不行了,清廷这时急忙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来京入宫诊视。紧接着又向各省总督、巡抚发出电旨,令各处精选名医。各省封疆大吏接到朝廷电报,很快就保送来一批地方名医进京,为光绪看病。问:从档案上看,光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料理朝政的?李国荣:光绪朝的《上谕档》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这天,共有12件奏折呈递上来,军机大臣分别拟写了批示,最后特地说明:“以上12件,遵旨拟批,如蒙俞允,是否用朱笔恭代,请旨遵行。”同页《上谕档》上还有这样几个小字注明:“内奏事口传,派醇亲王恭代批折”。说明这一天开始,朝廷已把批阅奏折这样的大事交给了醇亲王载沣。问:据说光绪死后,给他治病的御医被革职了。光绪的死与御医有直接关系吗?李国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御医们在皇帝身边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的。明朝的李时珍,就因为不能忍受宫廷御医的巨大压力,而辞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在清朝,如果皇帝患病,医治无效,以致驾崩死亡,御医不论怎样尽心,都要受到处分。比如,同治皇帝得天花病死去,慈禧太后把太医院的两个主管御医一起革职,命令他们“带罪当差”。由此看来,光绪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人“均著革职,带罪效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处分仅仅是例行公事,没过多久,受处分的御医们又都照样行医了。问:您怎样看待光绪死亡档案的作用?李国荣:在国家有关部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考证过程中,光绪死亡档案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光绪死亡档案仍有许多隐情没有解开,还有待更深入的发掘研究;而且仅靠光绪死亡档案,恐难完全 *** 光绪死亡之谜。李国荣简介李国荣,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主持明清皇宫档案编纂出版项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清代军机处电报档》、《雍正谕旨汇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等,担任过28集纪录片《清宫秘档》总撰稿、策划、历史顾问;12集纪录片《故宫》清宫档案总顾问以及纪录片《光绪之死》历史顾问等。 以上就是关于谁害死了光绪皇帝?慈禧、袁世凯、李莲英都有嫌疑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满清的八大疑案至今尚未破解 你知道哪一个
清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是最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历时276年,在这两百多年里面,一直存在着几个疑案侦破纪实:有些至今尚未能有定论,你知道其中的哪一个呢?疑案1:孝庄太后下嫁谜团。孝庄太后就是顺治皇帝的母亲,皇太极病逝之后,顺治继承了皇位,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清军入鼎中原以后,多尔衮经常初入宫闱毫不避讳,于是有闲言碎语传出,之所以怀疑孝庄与多尔衮有染,有四点原因:第一,满族传统,兄长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嫂;第二,当时明朝遗臣张煌言做了一首诗,就是描写这段荒唐的事情,张煌言虽然是明朝遗臣,但是他并不是胡言乱语之人;第三,多尔衮是摄政王这件事不假,称呼却几次发生变化,最终一次是皇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是什么意思?第四,孝庄太后病逝后,并没有被送回沈阳与皇太极安葬,而是被埋葬在了孝陵附近。疑案2:顺治出家谜团。古代上对顺治在二十四岁那那年到底是因为天花而驾崩,还是因为爱妃董鄂氏的死而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一直持有争议,最有利的证据就是康熙继位以后几次去了五台山,所以都认为顺治是出家了,而非驾崩。疑案3:雍正的皇位是不是抢来的?野史上一直在说雍正的这个皇位坐的是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这个皇位,给康熙皇帝喂了一碗参汤,康熙驾崩,其实康熙老儿是要把这个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遗诏被雍正给改了,十四阿哥又出兵西北,一时半会儿的也赶不回来,等他回来也晚了。疑案4:雍正的死。雍正仅仅在位13年就驾崩,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三天,以他的身份,他的条件,什么病能一下子要了他的命,也太快了吧,于是谣言传说当年雍正皇帝的死并非是正常死亡,是被吕四娘行刺而死,割下他的脑袋后逃走,所以现在的棺材里面躺着的雍正没有头颅。疑案5:风流帝王风流皇帝乾隆的身世。传说风流帝王风流皇帝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生的是女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将自己所生的格格与当时陈阁老夫人同日生的儿子给调换了,骗雍正自己生的是个阿哥,风流帝王风流皇帝乾隆下江南几次住在陈阁老的家中,就是为了认亲。后来风流帝王风流皇帝乾隆经常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至今故宫中还有风流帝王风流皇帝乾隆皇帝身着汉服的画像,可是光是根据画像就认定风流帝王风流皇帝乾隆是汉人,那么至今宫中还有雍正皇帝头戴英国假发套,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香港电视剧中律师打官司的标配,那么雍正皇帝是老外?疑案6:同治到底死于梅毒还是天花。当年同治小皇帝19岁驾崩,可是却传出同治帝因为自己的媳妇与老妈慈禧太后太后不和,不让他跟阿鲁特氏在一起,他便经常与恭亲王奕?的儿子载澄出入八大胡同,染上了梅毒,发病以后,慈禧太后太后大发雷霆,于是让御医以天花的方法进行诊治,耽误了病情,导致了同治小皇帝最终驾鹤西去。疑案7:慈安太后暴毙谜团。慈安太后在盛年的时候病逝,而在当时慈禧太后太后太后正在休养身体之中,消息一传出,所有大臣都以为是慈禧太后太后太后病逝,而且慈禧太后太后还比慈安大两岁,结果却是慈安病逝,于是便传出慈安是被慈禧太后太后所杀,各种版本都有,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当年咸丰皇帝留下遗诏,如果懿贵妃有任何妄为,皇后都可以拿此遗诏加以制裁,后来慈安被慈禧太后太后割肉做药引所感动,将遗诏焚毁。慈安太后一向喜欢吃小吃,一天午后醒来,正赶上慈禧太后太后太后派来了两个小太监给她送来了饵饼,慈安为了显示对慈禧太后太后的重视,不顾体统,直接用手抓起来吃了一块,尝过之后,味道非常好,于是连续吃了好几块,没多一会,毒发身亡,两个小太监也神奇失踪。疑案8:光绪死因谜团。1908年光绪与慈禧太后太后双双离世,光绪比慈禧太后太后早一天,光绪正值盛年,慈禧太后太后不过是一个已经73岁的老太婆了,为何光绪会比慈禧太后太后还早一天呢?于是出现了好几种的版本,第一种就是被慈禧太后太后毒死,小太监给光绪送去了一碗酸奶,酸奶满语称作“塌拉”,光绪进完这碗塌拉,他就塌了;第二种说法却是被李莲英毒死的,李莲英是慈禧太后太后的人,经常被慈禧太后太后派去监视光绪皇帝,有一次,李莲英一个躲闪不及,一头撞在了光绪的身上,光绪二话没说上去一个大嘴巴子,可见光绪厌烦至极,所以李连英胆怯慈禧太后太后病死以后,光绪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他;第三种的说法就是被袁世凯毒死,光绪一开始拉袁世凯入伙,袁世凯假装应允,却背地里告状,结果光绪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太后老太太囚禁在瀛台,光绪想杀袁世凯,他一直都知道,所以袁世凯干脆一咬牙一跺脚,不是他死就是我亡,先把光绪给嘎嘣了,袁世凯是毒杀光绪的罪魁祸首,宣统皇帝溥仪所著有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所记载,他的这段话极具权威性,成为袁世凯毒杀光绪的最有利的证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