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袁世凯在内外交困当中去世,在他死前冒天下制大不韪,称帝改元,从此背负起了永远也洗刷不干净的恶名。如今人们在回头看看这段历史,经常会摄像,若是1916年袁世凯没有称帝,那么近代历史上的中国走向会不会有所改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袁世凯在民国总统任上,一直破坏共和,没有可能成为华盛顿。袁世凯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清朝,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推动者。除了众所周知的编练新军外,他还设立天津商务局、鼓励开厂、整顿金融,发展工商业;要求废除科举,大力推广免费的新式学校;在天津开启了中国第一次普选,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直隶自治局”……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促使清帝退位,实现南北统一,这些都是袁世凯的功绩。

但从191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16年6月病死,这4年多的时间里,袁世凯破坏约法、解散国会、伪造民意,先使自己当上终身大总统,又悍然称帝,几乎没做任何有利于共和的事。按照梁启超的说法,“袁氏诚不失为一大人物,然只能谓之中世史黑暗时代东方之怪魔人物,而决非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其人“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因此“袁氏多统治一日,则祸乱之程度加深一日”。①
时人对袁世凯称帝之举,大都无法谅解。胡适听闻袁世凯死讯后,在日记中写道,南北统一时,袁世凯“内揽大权,外得列强之赞助,倘彼果能善用此千载一时之机会,以致吾国于治安之域,则身荣死哀,固意中事耳。”然而,“袁氏昧于国中人心思想之趋向,力图私利,排异己,甚至用种种罪恶的手段以行其志,驯致一败涂地,不可收拾……”②因此,即使袁世凯在1916年没有称帝,期望他成为一位华盛顿,也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只能假设,如果袁世凯不称帝,满足于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及《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做一个大权独揽的终身总统,那么当时的中国政局会有怎样的改变。

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和各国使节合影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会有如下变化
军事方面:虽能维持表面统一,但要消除割据,难度也很大
袁世凯称帝败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军阀割据局面正式形成,此为中外史家所公认。如吕思勉说,“及世凯死,则形式上之首领也失之,而所谓北洋系军人者,争思割据地盘,篡窃政权焉。”由于北方混战,西南军阀也获得了保持割据的空间。那么,是不是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北洋系就不会瓦解,中国就能免于军阀割据呢?

冯国璋
我们应该看到,早在晚清时期,地方督抚即尾大不掉;辛亥革命后,地方割据之势已成。即便袁世凯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同样无法号令各省。于是袁世凯推行“军民分治”,改都督为“将军”,负责军务,同时设“巡按使”管理民政。此举虽然收效有限,巡按使依旧要听命于将军,但一定程度上开始让中央同地方的关系走上正轨。③
再说北洋系内部,段祺瑞、冯国璋早已各有势力,让袁世凯心生忌惮。民初以来,段祺瑞一直任陆军部部长,掌握军权,袁世凯遂另设“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让儿子袁克定编练“模范军”,企图收回军权。冯国璋则坐镇南京,成为“长江三督”(江苏、江西、湖北三省都督合称)的领袖,“俨然藩镇,渐渐不如当年之绝对服从”④。以至袁世凯怕冯国璋反对帝制,而不敢在称帝前告知其真实想法。
由此看来,即使袁世凯不称帝,也只能如北伐后的国民政府一样,让中国大致维持表面上的统一。但是袁世凯面对的内外局面要好很多,日本还没有全面侵华,内部也不存在军阀、革命党外的敌对势力,统一阻力要小得多。
经济方面:省下用于称帝、镇压的大笔开销,能把国家财政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上
由于各省截留税收,北洋政府的财务状况一直都没有好过,常年靠借外债维持。袁世凯当政时期相对较好的情况,随着其帝制自为,也迅速恶化。如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理循说,“形势本来很好,这个国家自行维持得相当成功,它的财政义务都已履行,可是这项帝制运动一下子搞乱了一切。”“要不是这次动乱,中国在偿付财政义务方面,本来是处于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的地位的。”⑤所谓“财务义务”,指的是中国需按时偿还庚子赔款等债务。

1916年5月,中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延期偿付”赔款。莫理循说,“‘延期偿付’这个词当时在欧洲刚刚成为一个时兴的名词,中国财界欢迎它,把它当作拯救他们的符咒”,只是如此一来,“人们对袁世凯仅有的一点信任也消失了”。
称帝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袁世凯至少为此花了2000万元,包括称帝前制造舆论的活动经费,如给古德诺50万、给筹安会300万、收买报馆30万;还有准备登基大典,修缮三大殿270万、两件龙袍60万、典礼陈设200万,等等⑥。称帝后,镇压云南护国军、山东中华革命军,更需要大笔军费,让袁世凯难以应付。
可以想见,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一方面能省下一大笔为复辟帝制准备的开支,另一方面不会有护国之役,军费也省了下来,让中国经济少受一次打击。
政治方面:中华革命党将没有重回国内活动的名义,日本也无法从中谋利
袁世凯的称帝,给了中华革命党卷土重来的机会。袁世凯的重要顾问汪凤瀛在《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一文中说,当年“二次革命”时,革命党人打的旗号就是,制止袁世凯的帝制阴谋,但那时民众相信袁,视孙中山、黄兴为“乱贼”。现在袁世凯一旦称帝,那么“天下皆将服孙、黄辈有先见之明,顿长其身价,增其信用……”同时,海外华侨“一旦见祖国复兴帝制……使之为孙、黄之外府,隐资以无限之资财。”⑦

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誓书
果如其所料,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支持下,于山东建立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以居正为总司令,总人数13000多人,先后拿下潍城、长山等县,一度围攻济南,让山东将军靳云鹏逃往天津。这种比较好的形势,随着袁世凯去世,变得师出无名,孙中山给山东党人的电报所说,“袁死,内外情势变,我宜按兵勿动,维持地方秩序,候商黎大总统解决。”其后,这支“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被缩编、解散。⑧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中华革命党就没有这样一次在国内重新发展的名义,可能要更加长期地在海外发展;也不会给日本一个介入中国事务的机会。当时莫理循即称,“袁世凯权力的最后崩溃,无疑是有助于日本实现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计划的。”
袁世凯不会长寿,他不称帝,最大的改变是自己成为一个正面人物

要讨论袁世凯不称帝,中国可能有的变化,袁世凯的寿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否则无法知道他究竟能掌控中国多久。袁世凯称帝时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莫理循说,“他出生于一个寿命不长的家族,身材矮胖易中风。他的身体并不健康,又从不爱惜自己。过去四年我曾不止一次地催促他去接受一个疗程的按摩。因为他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中风病发作的可能相当大”。这让我们想起一直以来的一个传言——说袁世凯称帝的原因之一,是要打破其家族男人活不过60岁的宿命。
称帝后,袁世凯更是备受打击。驻华公使芮恩施从袁世凯身边的人那里了解到,“忧虑和绝望正在摧毁他的身体”“过去他的白莱特氏病虽然有所发展,但他身体强健,顶过去了。现在他陷入巨大的烦恼之中,他的身体衰退了。”周自齐告诉芮恩施,“大总统已经丧失了迅速作出决定的果断力,他在面临困难的抉择时简直不知所措。”⑨最终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于因神经衰弱引起的尿毒症。⑩
毫无疑问,称帝失败缩短了袁世凯的寿命,但是以其一贯的健康情况来看,57岁时的他是很难长寿的。那么对于袁世凯如果不称帝的假设,变得容易起来——他没有太多时间带领中国走向真正的统一,不过能较为从容地解决继承人问题,让中国不至于太过分裂。当然,最重要的改变是,袁世凯将有机会成为一名正面人物。

1916年,袁世凯的葬礼
注释:
①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梁启超全集5》,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939页;②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1915-191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1、402页;③马平安:《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收入苏智良等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④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72页;⑤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尼·莫理循书信集(下)》,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554、555页;⑥姜立新:《从一份账单解读袁世凯的帝王梦》,《文史知识》2006年第7期;⑦汪凤瀛:《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美)古德诺《解析中国》附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64页;⑧王友明:《中华革命党山东反袁斗争述论》,《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⑨(美)瑞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⑩(加)陈志让:《袁世凯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51页。
湘军集团首领曾国藩不称帝:真相原本如此
在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网络配图 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三点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 其一,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保卫明教。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网络配图 其二,曾国藩即使想当,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承认。网络配图 其三,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谋圣”张良的千古之谜:张良为什么不称王
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指的就是张良。张良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诗圣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有意思的是,历史老人在张良身上涂抹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张良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谜团:张良的籍贯;张良“拾履得书”的故事流传了千载,他的智慧真的来自于神助吗?身处英雄辈出的乱世,张良为何不称王……2000多年来,张良的历史谜案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但时至今日,张良的身上依旧迷雾重重。也许,这就是张良的魅力所在吧! 五世相韩: 张良籍贯在何方 虽然张良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古籍对张良的籍贯却无明确记载,张良的身世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不但其出生年月不详,其籍贯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所谓“神州处处张良祠”,出于对历史俊杰的膜拜心理,人们都喜欢与名人“攀亲结缘”,古往今来,全国各地兴建的张良祠竟然达上百座之多!不但安徽亳州等地宣称是张良的故乡,在我们河南,郏县、新郑两地对此也有争议。前不久,省会的一家媒体还发表了大块的专访文章,地称张良的故乡在禹州市的张得乡,因张得是张良的爹,所以此地名叫张得…… 谈到张良的籍贯争议颇多的“热闹”现象,原新郑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郑中智说,在《》中写得明白:“(张良)父平,相王、悼惠王”,因此,张良的故乡在禹州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郑中智先生推断说,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韩”,即张良的祖辈有5人先后担任过韩国的国相。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相韩41年,父亲张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而新郑当时系韩国的国都所在地,张良家当在韩都新郑。张良的父亲张平卒于公元前250年,当时张良应当还很年少,因此,张良的出生地当在韩都。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消灭了,此时正值张良的父亲张平死后20年,郑中智先生据此推断,在韩国灭亡时张良至少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了。韩国灭亡了,张家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因此张良对秦始皇无疑结下了国仇家恨。 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60公斤的大铁锥。等秦始皇出巡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博浪沙时,埋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锤偷袭秦始皇的銮驾,可惜误中副车,没有砸中秦始皇的坐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上下连续10天大肆搜捕刺客。 壮志未酬的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到江苏的下邳躲避了9年。在、起义之后,张良聚集了百余人参加了反秦的农民战争,投奔了。精通兵法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最终消灭了秦国,为韩国报了灭国之仇。夺取天下后,张良被封为,成为名垂青史的不朽人物。 根据史实,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编辑赵宪立也认为:既然张良是韩国五世相门之后,张良的先世必然世居于国都所在地新郑,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居住。韩国灭亡时,张良家仅家僮就有300人,这样的大家族只能在韩都才有。据此推断,张良的出生地在韩都新郑。 拾履得书: 传说张良智慧来自神助 投奔刘邦后,张良辅佐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烧栈道瞒,修栈道渡陈仓,屡次麻痹项羽,为刘邦的军事行动遮掩;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共同抗楚的计谋;有意与项羽的叔父项伯交友,以财物贿赂项伯,通过项伯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从容斡旋于“”,使刘邦免遭杀身之祸;鸿沟议和后,谏议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使…… 逃到下邳的张良后来成为一代杰出的谋士,他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传说张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记》等史籍对这个传说有详细记载,智慧来自神助的传说使张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有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游玩。经过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白发老人面前时,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吩咐张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闻听此言,张良很气愤,但见老人年纪比较大,就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又地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强压怒火,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后老人笑着离去,但走了一里多地后,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小子有培养前途!5天后,你还来这里见我。” 5天后的一大早,张良依约来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满脸怒色说:“年轻人和老年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回去!5天后再来!” 又过了5天,张良鸡鸣之时就前去赴约,但还是迟到了,老人又让他5天后再来!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出发,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张良的真诚经受住了老人一连串考验,老人高兴地说:“这样做才对!”然后拿出一本书说:“你把这本书读透了,就可以为帝王之师!”说完飘然而去。 天亮后,张良发现老人送的书竟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太公兵法》,传说此书是西周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后,张良,果然成为智谋奇才。 谈到“拾履得书”一事的真伪,郑中智先生笑着说,此事应当也是张良的一个计谋。当初,张良曾经是个“愣头青”,年少气盛,血气方刚,史籍记载,直到“居下邳”时,张良依旧“为任侠”。不过,在“居下邳”的几年中,张良实际上处于反思学习阶段,可能学习了姜太公的很多军事思想,渐渐走向成熟。在封建社会,某些人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利用群众的迷信思想,杜撰出一些神话为自己服务,在当时这种手段相当管用。张良可能杜撰出这个神话,借以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 性格决定: 张良因何不称王 刘邦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起辉煌的,张良功不可没。刘邦曾赞扬说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与、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有句名言道,“不想当元帅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细读历史,很多人不免生出这样的遗憾:张良为何只是老老实实地屈居人下做谋臣,而不去称王?他的主子刘邦系痞子出身,为什么却能当? 郑中智先生分析说,张良不是没有为王的雄心,实际上他也有称王的机遇。陈胜起义之初,张良也曾聚众百余人,为何他不去称王,而一心要去投奔刘邦呢?因为在古人的脑子里,忠君忠主的思想比较重,这种思想也可能统治着张良。 郑中智先生说,张良的城府很深,就像下橡棋一样,常人只能看一步,张良却能看三步。张良对时事看得很透,历代君王都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坐上王位的,而张良却不是这样的人。张良还有,他认识到自己没有做王的政治手腕,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充其量就是块做谋臣的“料”,他与刘邦只能是“帅才”与“将才”的关系。如果勉强为之,不一定会成功。 赵宪立认为,张良的胸襟也决定了他不会称王。当初,张良投奔刘邦的目的在于报国仇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推翻了,张良目的也就达到了。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刘邦封侯,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作为封邑,但张良只要一万户,张良还说了一通,《汉书列传》记载的张良的这段话就足以说明问题:“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兔死狗烹: 张良为何能独善其身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包括韩信、张良、萧何在内的7个异姓功臣为侯,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昔日的功臣,找机会将这些人罢官夺爵,开国功臣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不过,的是,“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迷。 郑中智先生介绍说,在之后,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老却激流勇退,称病不上朝,过起了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不再过问政事。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封侯之后,张良“乃学辟谷”,声称从此之后要追求修道成仙。“辟谷”就是不吃饭。刘邦的夫人当年就很不理解张良的行为,劝张良说:“人生那么短暂,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郑中智先生分析说,张良的这些作为都是表面现象,其实是“明哲保身”之举,这也是张良的一个计谋。以张良的聪明劲,他早就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明白这样的历史规律: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君王可以和臣下一道同甘苦共患难去打天下。然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君主们却不能和功臣们一同分享胜利的成果去坐天下了,他便会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怕功臣会威胁他的王位,“”是必然的。历史上开国功臣大多数结局都很悲惨,善始善终者能有几人呢? 郑中智先生认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良也早就看透了。所以,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聪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学道,去游玩,闭门不出,逐渐“名正言顺”地从官场中退出,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种超脱之举,才使得张良与众不同地落得善始善终的结局。 当初,张良曾劝韩信也要,可惜的是韩信不听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韩信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在被杀之前,韩信曾发出了那句流传千载的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应当说,“兔死狗烹”的结局张良早就心明眼亮了,这说明张良想得高远,看得透彻。张良之举虽说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张良也只能如此。 张良能安然无恙,刘邦的老婆吕后也起了很大作用。郑中智介绍说,有段时间,刘邦欲废掉吕后的儿子,改立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想保住儿子的王位,却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张良求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4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就不会废掉太子了。”吕后按照张良的计谋而行,果然使儿子的王位得以保全,吕后当然对张良十分感激。通过这件事情,颇有计谋的张良自然又多了一把“安全锁”。从这一点上说,还是张良的智谋救了他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