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黄石公为何要“三约”才可传授兵法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话说张良谋划刺杀嬴政失败以后便隐姓埋名,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随心生不满,但还是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黄石公

黄石公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未到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

以上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但是黄石公为何要选定张良授予兵书呢?既然要授予兵书又为何要来回折腾半月?这黄石公究竟是何意?

如果我们从史记原文现在大致可以找到两种答案,其中一种认可最多的是出于道德的角度来解读的,因为黄石公是老者,所以,是要充分考核,考验张良是否尊重长者,比如原文中说:”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从字面上来看还有第二种意思,黄石公其实是在考验张良的诚意,如: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但是沉醉我的看法与以上两种观点完全不同,首先要把原文倒着看,先看黄石公授予张良的是什么?答:《太公兵法》,好,这个结果确认了,再来分析就清楚了,兵法当中最看重的是什么?答:”先“,也就是说兵家最看重的是”先“或者说是对于时间的掌控,这个”先“字可以是”先发制人“也可以是”先入为主“或者说”先声夺人“总之就是事前准备比别人快,比别人更充足,那么黄石公前两次约张良,张良却都迟到了,让黄石公觉得张良并没有准备好,或者还不具备兵家的基本素质,当第三次约张良时,张良未到半夜就在桥上等候,过了一会黄石公才到,此时黄石公大悦,授予其太公兵法。

孙子兵法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首先让自己不能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出现错误从而战胜敌人,让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在于让自己准备充足布守严密从而无懈可击,最后能不能战胜敌人要看敌人是否露出破绽,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可以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却未必一定能打败敌人。试想一下,如果两军交战,如果一方早于另一方提前到达预定战场,它的好处是什么,首先可以提前勘察地形,占据有利位置,埋伏奇兵,以逸待劳,提前布设阵型,修整军队,如此不但能做到”先为不可胜“而且还可以创造战胜对手的条件,那么后来的另一方呢,匆忙行军,仓促备战,时时处于被对手牵制的不利地位,这就是兵法当中”先“于对手的重要性,先于对手就能提前准备,提前准备就可以时间充足,那么孙子兵法当中还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也说明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做事谋定而后动,而把事情想到别人前面,并做到别人前面,准备就更充足,则胜算就多了。

汉高祖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出身高贵是前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 究竟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还不知道: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西汉王朝的诸多名臣之中,张良的出身是优于与的,因为他的祖父就曾经连续担任过三任的丞相,而他的父亲也担任过韩国两任丞相,但是就在张良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之时,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亡了。这对张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对于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对怀有巨大的仇恨。 张良 最初的时候,张良不断的制定刺杀秦始皇的计划,他曾经招募过一位力士,带着大锤去砸秦始皇的座驾,不过可惜的是秦始皇并不在车驾之中,刺杀虽然失败,但是张良却能全身而退。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良都致力于反对暴秦的统治。不过小编认为张良这样的举措是得到一位老者指点其实并不可信,因为张良确实胆识过人。 张良 起义之后,张良也组织了人马想要回到韩国故国继续对抗秦朝,当时的势力很大,所以很多起义军都依附在项梁的麾下。张良因为与项梁的关系很好,所以就建议项梁将曾经六国恢复,以壮大自己的声势,这样的计策对于项梁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他就同意了张良的观点,并且为韩国进行了复国。 张良 与的军队分头对咸阳进发,因为项羽的军队牵制了很多的主力,所以刘邦的军队的压力相对减轻了很多,而且张良和韩王也与刘邦的军队相汇合,张良在行军的时候多次给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最终能够顺利占领咸阳打下了基础。并且他在刘邦在咸阳陷入到温柔乡的时候,及时于提醒了刘邦,并且坚定的将刘邦拉走,这无疑体现了张良对于刘邦真正的友谊。毕竟此时的张良是韩王的手下,而刘邦则是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张良完全有理由不帮他,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 张良 张良对于刘邦的大恩,还体现在上。我们都知道鸿门宴是项羽与谋士针对刘邦所设置的,但是张良因为与项羽叔父有旧,因此项伯就来到张良的军中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张良,他的意思是想张良能够活命,但是张良这时候的表现却十分的够意思,他急忙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刘邦,并且提前想出了完全的对策,因此刘邦才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最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张良 之后张良还为刘邦能够顺利到蜀地就藩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张良在栈道与刘邦分别,不过不久之后天下大乱,张良不仅很有默契的为刘邦的崛起争夺了时间,还最终投奔了刘邦。他很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比如在韩信想要称王的时候,在最终刘邦与项羽决战的时候,这些重要的事件中都有张良的影子,甚至在刘邦立太子的时候,他还帮助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太子的人选。 张良 西汉建立之后,张良坚决请辞刘邦对他的巨大封赏,他所要的就是分封到自己生活的县中。其实这也是张良为了明哲保身的无奈选择。不过张良在后来还是被吕后给召唤到了自己的身边,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当时刘邦常年征战在外,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吕后进行处理,所以张良的一些建议得到吕后的实施,这些对于的发展意义可谓是十分重大。张良到了晚年的时候,不贪恋该权力,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全身而退。小编认为,张良本就是聪明人,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所以他才会那样进行选择。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