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韩信被灭三族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古代资料小编一起欣赏。
有一个典故叫做“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于兵仙韩信来说,不管指挥多少人,都跟指挥一个人是一样的,指挥的人数越多,所能够发挥出来的威力就越大,这点是非常难的,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哪怕是当过纪律委员都有可能得罪大半人,何况是管理无限多的军人呢?

src="" />
由此便可见得韩信在军队管理方面,具有着何等突出的才能,而这也让他获得了震动当世的功业,以及千古流传的声名。帮助亭长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平定四方,让他取得了楚汉争霸的最后胜利,而韩信本人也成功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开国元勋。
韩信的功业开始于汉元年(前206年),这一年楚汉战争爆发,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出重围,与楚霸王项羽所封的三秦王秦国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展开决战。曾经打败了众多农民起义军,差点就保住了秦国的三秦王在韩信凌厉的攻势之下,完全无法匹敌,秦国名将章邯自杀,司马欣与董翳投降,汉军成功获得了坚险而丰饶的关中。

src="" />
楚霸王项羽虽然失去了关中,但是麾下依然兵精将广,与汉高祖刘邦陷入了正面对峙,同时从属于楚霸王项羽的众多诸侯国,也对于汉军造成了极其强大的威胁。韩信在平定关中之后,又带着人马平定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等四方敌国,为汉高祖刘邦攻占了广泛的地盘,收拢了众多的人口,也让楚霸王项羽主力渐渐沦为孤军,楚汉战争的胜利天平彻底偏向汉高祖刘邦。
汉五年(前202年),韩信当作汉军大将军,指挥了彻底歼灭楚霸王项羽的垓下之战,他使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战术,动摇了楚军的军心,最后成功全歼十万楚军,让曾经威压当世的西楚霸王楚霸王项羽,最后迎来了乌江自刎的凄凉解决。

src="" />
这个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生功业的最巅峰,然而巅峰之后,便是急转直下。汉高祖刘邦得知楚霸王项羽已经被平定以后,直接孤身一人进入韩信军营之中,夺取他的军权,随后又将他的爵位“齐王”改封为“楚王”,后来又贬为淮阴侯。
到汉十年(前197年)的时候,韩信更是被夷灭三族,虽然说这是吕后所做的事情,但如果一定要说汉高祖刘邦完全不知情,或者说汉高祖刘邦从来都没有这种心思,那么显然是没人愿意相信的,应该是汉高祖刘邦平日里有流露出杀掉韩信的心思,甚至是可能有这样的密令,所以吕后才会下手去灭掉这样一个的功臣全家。

src="" />
韩信为汉高祖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最后的结局却很是凄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自己总结真相说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固然也符合我们一贯的认知,说的是皇帝为了自己皇权的稳固,而消灭那一些有可能造成威胁的人,这是汉高祖刘邦对不起韩信,但司马迁对此事早有定论。
对于韩信被灭三族,司马迁的结论是“不亦宜乎”,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恰当的事情吗?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迁陈述了一大堆的理由,“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总的来说本来就是两个字:骄傲。

src="" />
韩信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就,重要就是来源于他的骄傲,哪怕是穷困落魄的时候,也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万户侯。但等到他真正成就了功业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的骄傲,对自己的功劳与能力丝毫不加掩饰,甚至还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以至于在天下安定的时期还想要造反,如果他没有那么骄傲的话,凭借他的功劳与能力,那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周公、召公、太公那样的人物,但就因为太过骄傲,最后导致了三族被灭。

src="" />
本来骄傲这件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能够没有的,哪怕生活再难,依然不改傲骨,不挫锐气,尽管身居斗室,犹然心系天下,能够有这样的情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src="" />
然而对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来说,再骄傲就要不得了,这个时候就得“谦卑”,就如老子所言“功成,身退,天之道”,只是能够做到这点的人终究很少,哪怕是韩信那样纵横沙场的绝世人杰也没有做到,以至于身死族灭。
蒙骜简介:战国末期秦国将领,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他的战功能与岳飞齐名,但是他的一个习惯,却让他死得毫无价值
有位和齐名的大将,多年战斗在抗金一线,保卫大山,安抚一方百姓。感念其功,封他为涪王。他就是。我国古代,最讲血亲,异王,可见其功。 吴玠是甘肃省静宁人,他自幼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从小就是个当兵的好材料。长大之后,果然参军人伍,被发往泾原。泾原位于陇西地区,常常遭受西夏兵马的进攻。每有战事,吴玠总是积极参加,他作战勇敢,多次射杀西夏将士,屡立战功,成为南宋西部抗击外敌一股重要力量。 当时,金军势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东西两路都对南宋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东线,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赵构差点放弃繁华的临安,逃亡海上,辛亏等忠臣良将力战,才勉强保住希冀偏安东南的赵构。 当时完颜宗弼的军队在横扫江,已撤至淮北。已成的宋高宗十分担心金兵再次南下攻掠,于是指示镇守西北的张浚主动出击,以牵制金兵南下。 当时张浚有四十多万人,可以说和西北的金军相比,优势非常大。但这四十多万人,分为几路,互相之间没有配合,各自为战,因此没有形成合力,被金军在陕西富平一带大败。 这时的吴玠在张浚帐下效命,他自荐,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和尚原。说是一支军队,其实不过几千人多的残兵败将。而和尚原这个地方可以说是 死地 一个。无山无水无城池,什么都没有,完全无险可守。 那究竟吴玠为什么要守和尚原这个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是金军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汉中一旦不保,四川就完了,四川一完,南宋也就被灭了。之后的蒙古人灭南宋就是这条路线,所以和尚必守。 但是吴玠的部将看得没这么远,心说我们这几千人刚打了败仗,士气本来就低落,你又让我们守这个无险可依的地方,这不是让我们送死吗。有人干脆建议吴玠,退守汉中算了,我们在汉中好好修整,在那抵挡金军,不是一样能保住四川吗。 吴玠明白士兵们刚打了败仗,想撤往后方。这时他作为军中主帅要做士兵们的思想工作,他一边以忠义感召大伙,一边给大家宽心,说这一带的老百姓本来都是臣民,他们肯定不是真心归顺金国,如果有老百姓给我帮忙,运送粮食,传递情报,我们还怕什么呢。 吴玠不愧是领兵的好手,一番动员,将士们的情绪都上来了,史书上说: 将士皆感泣,愿随将军杀敌,生死不退。 这一带的老百姓也被吴玠他们这几千人的忠义感动了,纷纷把自己家里粮食拿出来,肩挑背扛,运到和尚原来。毕竟大家都是宋人,老百姓的心还是向着宋军的。 这时的金兵可不干了,就在渭水边截杀那些给吴玠送粮的百姓,还定下了一系列的连坐法,吓唬老百姓,一人犯罪,全家被杀。即便如此,这里的老百姓也偷偷地给吴玠送粮,一直持续了有两年之久。 这时的金军统帅是完颜宗弼就是历史小说里的。他根本不把吴玠这区区几千人马放在眼里,派了两个偏将去攻打和尚原。 吴玠毕竟是宋人,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他领兵虚虚实实,一会掩杀,一会埋伏,金军那两个偏将还没和吴玠的主力交战,就被杀败了,而且还丢了不是粮草马匹。 完颜宗弼没那么多耐心,干脆自己上阵,号称率领十万人,兵发和尚原。吴玠只有区区数千人,按数字来说,这得一个打20个左右才能赢。但是打仗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对一的较量。吴玠他们看得很清楚,金军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刀比较长,而且马队厉害。因此吴玠在营前修了许多栅栏等土木工事。他还专门准备了打马的武器——床子弩。据说这种武器弓箭的最高配置。要用绞盘才能拉开,箭类似于标枪那么长。可见,这床子弩是一种远程武器。 吴玠他们这几千人躲在栅栏背后,看到金兀术的金兵来了就放床子弩,金兵无论是连环马还是什么骑兵,都抵不过这种强弓硬弩。结果刚一交战,金兀术就吃了败仗。回营后,夜里又被吴玠带领的宋军偷袭了一把。这时候军心就有点不稳了。 这时吴玠的弟弟也在军中,就劝他哥哥说:听说金军这十万人马的粮草都在一个叫东关的地方,不如派一千多人去把他的粮草给烧了,这样十万大军就了。 吴玠觉得他弟弟说得有道理,就依计而行。第二天,吴玠出营和金兀术交战,两军对垒,宋军士气很高,喊杀声震天,勉强正面抗住金兀术。吴璘则悄悄绕到背后,烧了金军的粮草。 就在金兀术和吴玠交战的时候,身后一阵大乱,只见自己囤粮草的地方火光冲天,心想不好,赶忙回身救援。 这时金兵乱成一团,逃的逃,散的散,吴玠率军乘势掩杀,金军大败。金兀术为了逃命把胡子割了,盔甲战袍都丢了,十分狼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玠以弱胜强,终于保住了南宋的西部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