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朝史上上流妇女穿着暴露:常因衣服宽松而走光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不少人质疑,唐朝的妇女同志们穿衣服个个露着半拉胸部吗?范冰冰为此反驳称当时就是如此。事实情况是,范冰冰说的大致不错,当时的上流妇女们都穿着暴露。至于暴露到什么程度,可以部分参考成人用品店里的情趣内衣。

具体说来,唐朝时皇后在受册、助祭、参加朝会时穿袆衣,其衣颜色为深青色,上有翚翟(一种小而鲜艳的鸟)图案,衣领上是黑白相间的花纹,袖口、衣边用红色的罗为缘饰。腰穿大带,颜色也是深青色。头上要盛妆,插十二枝花,两鬓做宽。说到袒胸,以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为例,画面上仕女胸部的大片留白即是唐妇好袒胸的铁证。唐朝的襦裙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朵奇葩:上襦只下及胸部,下裙则也只上系到胸部,于是胸部成为了上下衣的交接处,为袒胸什么的埋好了伏笔。起初,唐朝直到唐玄宗时的襦裙是“襟袖狭小”,到了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以后,开始流行大袖宽衣。夏天时,女同志们经常因为衣服宽松而不慎走光,但除了自己老公外,别的男人好像并不介意。但到了开成四年(839年),或许是衣服宽大得太离谱了,360度无死角的走光,唐文宗对自己的女儿延安公主的肥大衣裙大发雷霆,立即把延安公主卷了一顿,还连带着把驸马也责罚一番:你媳妇在外面露这么多,家里知道吗?

唐朝史上上流妇女穿着暴露:常因衣服宽松而走光

唐诗中也经常把这种到处走光的场景写进去,“粉胸半掩疑晴雪”就是描写的这种风貌。起初,这种领口开得很低的袒领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豪门贵妇争相效仿,甚至可能当时的平民百姓也在追赶这一潮流。更刺激的是,这种低开领口的襦裙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即仅以轻纱蔽体,这个透明程度大家自行想象一下。这种裙子颜色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杨贵妃曾用郁金香染成了一条黄裙,色泽如花,特别鲜艳,还能发出芬芳的清香,配合华清池那儿的海棠汤中撒入玫瑰花瓣沐浴,杨贵妃的体味基本上应该能够比较好地被遮掩啦。更牛的是,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用百鸟的羽毛制成了一条裙子,谓之百鸟毛裙。这种裙子据说正看、侧看、日中、影中的颜色都不一样,美艳异常,官员、百姓纷纷效仿,以致树林山谷中的鸟兽毛发都被拔光了。武则天时还有一种响铃裙,即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走路时叮当作响,颇为当时人所青睐。

唐朝史上上流妇女穿着暴露:常因衣服宽松而走光

针对袒胸的唐朝妇女裙子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让大家了解个大概,而且唐朝时的女性服装甚至发型本来就千变万化,不少已经超越了我们现在的艺术水平。所以,相比起男性的相对单一和更加正规的形制,在影视作品中体现唐朝女性的服饰上面,本不应过于苛求,甚至必须有些艺术的丰富与夸张,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别穿个清朝的旗袍出来,那就不能容忍了:赶紧换台!

解密: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帝王孝武帝司马曜

在我国历史上有载的就有300多位,这三百多位中非正常死亡的就有很多。诸如明帝自缢身亡,以身殉国,赢得后世的赞誉。但若谈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非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莫属,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何说他死的最窝囊呢?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 孝武帝司马曜是东晋第九位皇帝,是简文帝第六子。372年,10岁司马曜即位,但朝政一直被权臣把持,帝位一直不稳。桓温死后,朝政由堂嫂临朝听政,直到376年,司马曜才正式亲政。司马曜是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一直想恢复司的皇权,因为在东晋之前的历史上,士族一直把持这朝政。 383年,司马曜在宰相的辅佐下,在击败前秦大军。以谢安为首的家族虽然挽救的了东晋王朝,但司马曜很快就“”,安排自己的 弟弟为宰相,排挤谢安等士族。当他的权力达到顶峰后,便开始肆意享乐,沉湎酒色,每天晚上都在宫中开party,酒杯只要一端起来,直接喝到天 亮,以至于“外人罕得进见”,逐渐堕落,离窝囊皇帝越来越近。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司马曜晚年最宠爱两个妃子陈淑媛与张贵人,特别是张贵人,“宠冠后宫,后宫皆畏之”,司马曜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死在这个心爱的女人之手。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接着看。 396年9月20日夜,孝武帝司马曜在后宫清暑殿举行一场非常隆重的party,歌舞、乐队全都参与其中,孝武帝也许喝多了,宴席间对张贵人开了一个玩笑。网络配图 时间来到了下半夜,司马曜已经喝的了,侍从们就安排他在清暑殿就寝。但张贵人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她先是赐皇帝身边的侍从们饮酒,然后就把他们 遣散了。接着张贵人与自己的亲信侍婢来到了清暑殿,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张贵人只剩下无尽的仇恨,她命令侍婢用被子蒙住司马曜的面部,将他活活捂死,就这样,司马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可怜的司马曜稀里糊涂就丧了命,死因竟然还是因为酒后的一个玩笑。更大的玩笑还在后面,司马曜被杀后,张贵人”重赂左右“,谎称皇帝是在睡梦中“魇 崩”的。当时朝政掌握在司马道子的手里,他巴不得皇帝哥哥驾崩呢,所以没有追查此事。此后皇太子即位,但这家伙是个”智障“,连冬天、夏天都分辨 不出来,更没有能力为父亲报仇了。 醉眼迷离的司马曜看着眼前的妙龄少年,又看了看张贵人,于是对她说: 汝以年亦当废矣,吾意更属少者。 当年张贵人年近三十,年纪虽然不算大,但正所 谓”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这个道理张贵人还是懂的。张贵人不禁,但没有发作,司马曜也喝多了,没觉得自己玩笑开大了。 时间来到了下半夜,司马曜已经喝的不省人事了,侍从们就安排他在清暑殿就寝。但张贵人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她先是赐皇帝身边的侍从们饮酒,然后就把他们 遣散了。接着张贵人与自己的亲信侍婢来到了清暑殿,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张贵人只剩下无尽的仇恨,她命令侍婢用被子蒙住司马曜的面部,将他活活捂死,就这样,司马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网络配图 可怜的司马曜稀里糊涂就丧了命,死因竟然还是因为酒后的一个玩笑。更大的玩笑还在后面,司马曜被杀后,张贵人”重赂左右“,谎称皇帝是在睡梦中“魇 崩”的。当时朝政掌握在司马道子的手里,他巴不得皇帝哥哥驾崩呢,所以没有追查此事。此后皇太子司马德宗即位,但这家伙是个”智障“,连冬天、夏天都分辨 不出来,更没有能力为父亲报仇了。 司马曜只活了34岁,他用生命告诉世人,不要乱开玩笑,更不要在酒后随意开玩笑,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有些偏激的人,因为这是有生命危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真实的赖文光是什么样的?阵斩八旗第一名将,戏耍曾国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传奇战将赖文光:阵斩第一名将,戏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谈到中的名将,萧朝贵、罗大纲、曾天养、林凤祥、陈玉成、石达开等必定榜上有名。萧朝贵,人称“冲锋陷阵第一,勇不可挡”,从金田起义到攻击长沙,一直都是充当前锋主将。罗大纲,著名水师大将,没有他拼死杀出重围,太平天国国运止于永安。曾天养,力大无穷,人称再世,六十来岁参加金田起义,以败军之余阵斩湘军水师总统褚汝航。林凤祥,勇猛战将,率2万广西、湖南老兵挥师北伐,一路杀到天津城下,吓得差点逃回关外老家避难。陈玉成,青年将领代表,打仗悍不畏死,天国顶梁柱,“三河大战”中全歼湘军6000精锐,威震敌胆。石达开,善于打运动战,在清领导下,,在湖口、九江、樟树打得曾国藩怀疑人生。这些人,堪称名将。不过,此次“纵横国史”要谈的是太平天国另一位传奇名将,他在太平天国灭亡后继续举起反清大旗,阵斩八旗第一名将,戏耍湘军统帅曾国藩。 赖文光,广西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州市),太平天国后期著名战将,受封为遵王。1851年,洪在金田举起义旗,赖文光以“团营”成员身份参加起义,追随大部队作战。不过,赖文光并未领兵作战,而是干起文秘工作,因为他是天国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此外,赖文光是的小舅子,也算是皇亲国戚,自然用不着上阵杀敌,过着“刀口舔血”之生活。所以,早期的赖文光并没多大贡献,除了“国舅”之身份值得炫耀,别无谈资。 1856年,9月“”爆发,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开国元勋死的死,走的走,天国顿时陷入“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之危险局面。在此情况下,洪秀全只能让这位“国舅爷”投笔从戎,由文转武。1856年底,赖文光受命去江西招兵,而后督师江北,保卫天京。 赖文光回到江北后,隶属英王陈玉成麾下,并追随其攻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贡献颇多。1860年夏,湘军围攻安庆,陈玉成携带赖文光等从苏南战场回师西征,进驻桐城西南挂车河,试图直接救援安庆。无奈,陈玉成无法突破八旗名将多隆阿之防线,只能撤往庐州休整。1861年初,陈玉成西征武昌,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杀到黄州城下。由于李秀成迟迟未到,安庆又连连告急,陈玉成只好立刻东征,而留下赖文光守卫黄州。 由于各路将领心怀鬼胎,再加上制江权被湘军掌握,陈玉成救援安庆失败,被迫撤退。此时,赖文光向陈玉成提议去湖北发展,“务宜北连张苗以因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可惜,陈玉成未采纳,而是直接北上庐州孤城,以致陷入绝境。 陈玉成败退庐州后,多隆阿便一路尾随而至,步步紧逼。为了打破困境,陈玉成派遣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成富、枯王蓝成春等率军远征河南、陕西,“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可惜还没等到赖文光“扩招兵马”,陈玉成就因亲信摇摆分子苗沛霖而遭逮捕,并于河南延津县受凌迟而死。 陈玉成死后,陈得才、赖文光受李秀成节制,继续挥师西征陕西,并一直攻打到汉中,“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队伍扩大到20万人。1864年初,湘军吉字营几乎合围天京,洪秀全于是下旨让陈得才、赖文光等回师救援。接到命令后,大军分三路南下,沿途不断冲破清军封锁。很遗憾,赖文光还没赶到京师,天京已经陷落,救援行动失去目标,军心动摇。11月,扶王陈得才兵败霍山,自杀身亡,除赖文光外,各路将领几乎都投降。 陈得才败亡后,赖文光处境十分险恶。为此,赖文光联合张宗禹、任化邦等部,并将两支军队进行整编,组建新捻军,继续打着“太平天国”之旗号作战,“誓同生死,万苦不辞”。鉴于捻军骑兵较多且北方多平原之特殊情况,赖文光决定“易步为骑”,增加骑兵,减少步兵,以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从此,赖文光承担起了匡扶天国之重任,“以期复国于指日”,开始了之征战。 整编后的太平军(新捻军),骑兵数量众多,来去如风,纵横中原大地,处处攻击清军。为此,决定让八旗第一名将僧格林沁督师,统帅所部蒙古、东三省马队围剿赖文光大军。1865年5月,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在山东高楼寨设下伏兵,而后引诱蒙古马队追至预伏地点,阵斩毙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将官,消灭其所部7000多人。 僧格林沁是晚清满蒙集团中少有的能人,他阵亡后,满蒙集团已经拿不出之猛将。为此,清廷决定起用曾国藩,让他统帅湘军围剿捻军,承担起中兴大清王朝之重任。曾国藩当时威望相当高,手下战将更是,如、鲍超、李续宜、,等等。不过,曾国藩不适统帅大军上前线,因为他所亲自指挥的大会战无一不是以惨败告终。此外,曾国藩战术很呆板,只会搞“龟壳战术”,搞“围堵”,这招对以骑兵为主的捻军不是很灵。 1866年5月,曾国藩被捻军几经折腾与捉弄后,决定采取四面合围之策,将赖文光围困在鄂、豫、皖交界地带,而后全歼。为此,曾国藩在西至沙河、鲁河,南至淮河,东至运河,北至朱仙镇、开封、黄河南岸挖壕设防,拿出打“呆仗”的看家本领来对付赖文光。可谁知,赖文光与张宗禹在邓州汇合后,趁着湘军壕沟尚未完工之时,随即出动,经尉氏、中牟北趋,进行突然袭击。9月,赖文光从开封南面突破包围圈,直奔山东,曾国藩河防计划宣告破产。 赖文光突破曾国藩包围圈后,继续纵横中原大地,甚至还差点活捉了淮军首席大将刘铭传。可惜,赖文光所部捻军缺少根据地,常年四处流动作战,粮食物资等补给遇到极大困难,以致力量不断削弱。1868年1月,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被俘虏,受凌迟处死。死前,赖文光直言:“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拒绝向清朝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