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先秦诸子中有七位最具渲染力的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有哪些著作?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中不仅出了众多英雄,也出了七个最有渲染力的大思想家,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孔子、孟子之外还有五子。接下来菜叶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战国那样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些人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信念,书写了许多创世之作,给世人留下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作当代最耀眼的明星。

  第一星:孔子,名孔丘,又称孔圣,孔子生于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所著的《三字经》《论语》《春秋》是从古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大作。他开创了历史先河,30岁建学堂,广收弟子,我们从小学习的,仁、义、礼、智、信、是从孔子时期延续而来,他引导世人向善,告诉人们做人要以仁爱、正义、礼貌、诚信、忠孝为先。

  第二星: 孟子,名孟轲,和孔子并称孔孟二圣,儒家学派先驱人物,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孟子生于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他长年周游列国,经常批判春秋时期的领导者,他广宣仁善礼义,若说孔子是儒家第一,那孟子则是第二,他的作品《大学》《中庸》和孔子之书齐名,宋代科考之中把《孟子》列为考试题材,此书被后人做为儒家经典拜读,孟子对后期的一些文化名人影响颇大,他主张,为王者要心怀百姓,知百姓疾苦,以民为天,国运方能福祚绵长。

image.png

  第三星:荀子,名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也是儒家早期代表人物,老年游学到齐国,做了兰陵县令。他对各家各派都有批评,与孔子孟子的人性善相悖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恶,凡是没有被灌输过善的思想的都不可能向善,刚生下来的人根本就没有小人与君子之分,人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与他人发生争执,打骂,甚至失去性命,如果是人性本善,孔孟的引人向善的思想就没有丝毫意义。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应后期加以教导约束管制,世人才能向善。他一生代表作很多,有《劝学》《修身》《荣辱》等等。

  第四星:老子,名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老师,道家学派创始人,太极八卦图乃老子所作。春秋战国,天下大乱,战火连天,老子不愿意追求功名,便骑一头牛游历人间,至函谷关遇见非常敬佩他的关令尹喜,为了留住老子,尹喜千方百计阻止他出关,老子无奈,只好著《道德经》相送才得以离去。走到陕西境内,寻了一处风景秀美之地建了座茅草屋隐居后传播道家思想理论。老子崇尚大道至简,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阳光雨露,食五谷杂粮,心无贪念,方为健康长寿之本。

image.png

  第五星: 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有【南华真人】称号,是道派学家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战国时期时局动荡不安,庄子因不愿意参与其中,便退隐群山之中,所著之书《周易》《逍遥游》等书,影响了宗教一批人,也影响了很多帝王将相。庄子的辨证论中,万事万物都有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之理,中医之道和他所创的道派极为相似。庄子教人顺其自然,不要为了一己私欲而毁灭天然,追逐名利。做到天人合一,方可心安理得。

  第六星: 墨子,名墨翟,出生地址不详,春秋末期科学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当时的儒家学派齐名。墨子虽是农民,学问却非一般人可比,他的弟子过百,是最早的民间武装团队,在当时楚国攻打的宋城时带领弟子,守住了城池。近些年有人读《墨子》这本书才发现,里面记载着数学、力量学,自然科学、光学、物理学的理论,可惜的是,这些学问在古代没有被重视,没有被采纳,导致五千年的华夏大地一直轮番遭受战火的洗礼,科学家们近代才领悟出来的道理,在春秋战国时早已有人参透,这足以证明了我们祖先的大智慧。墨子主张人人平等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不存害人之心,这样社会方能和谐。

image.png

  第七星:韩非子,名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期间,韩非见韩国国力日衰,建议韩王变法治国, 可最终没有被采纳,他逐渐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失望,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隐居专心著书,所著之书流传到秦国得到了秦王的欣赏,秦王为了让韩非到秦国效力,便发兵攻打韩国以作要挟,韩国不敌,无奈之下遣韩非出使秦国,在秦期间他被荀子的弟子李斯陷害入狱,后期被迫自杀,一代法学家死于非命。《孤愤》《内外储》流传至今,给后期的法学界的发展起到了非一般的作用。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要想公平公正,必须立法约束,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七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著作,各家学派都有他的一家之长,我们无法评论哪一家的好与坏,各家中都倡导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虽然各家各有论道,其中不乏都是一个宗旨:引人向善,多仁爱少恶行,以和为贵,遵从自然,善待身边的人和物。这些思想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以至每一个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七子们所提倡的思想,将这些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尊儒:并非排斥诸子只因儒家太优秀

历史学家评说,多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总结。我觉得这话有道理。汉初的局面有点小百家的样子。前文说过的、、张苍、叔孙通、陆贾,都注重在笔头上练点功夫,于是“文学彬彬稍进”,文化活动稍得到复兴。为始禁锢的《诗》、《书》在民间也时有发现。“文学”在古代是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范围比现今所称的文学为广。 手下,萧何刀笔吏出身,可算法家,叔孙通、陆贾是儒家,、曹参自然是道家。《·自序》说:“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显然是个人才济济小百家的局面。而曹参的“荐盖公言黄老”,成为汉初用黄老思想的第一个倡导者。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神龙一流的人物,我说这话是百分之一百的敬畏。老先生们如三青山上的云气似的缥缈不可捉摸,身份地位不详,籍贯室家不详,高矮胖瘦不详,隐然民间,可闻而不可见,却又如月色的反光,虽不能自身建业垂名,却可以假借高徒之手,四两而拨千斤,对历史的未来施加巨大的影响。圯上老人之看中,盖公之教授曹参,比比皆是。 盖公自然是神龙,其人身世隐在历史之后,只知道他的学派主修道家。为胶西太守时,就多方寻觅他的坟墓、子孙后人,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做盖公堂,撰《盖公堂记》,聊表心思。史书上说,乐臣公学、,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乐瑕公、乐臣公皆是名将乐毅后人。(《史记·乐毅列传》)当时,曹参任齐相,曾请来很多名儒巨学求教安邦治国之道,可是人言人殊,各人的主张都不一样。他听说胶西有位大学者叫盖公,就向他请教。盖公给他点拨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用此思想治齐取得成功,而后继萧何成为惠帝的相国,把无为思想带到庙堂,因此演绎了“萧规曹随”的美名。黄老政治推行的结果是,人口增长,财富增加,地方粮仓爆满,国家粮仓因存粮太多以致霉变,库存的钱因为长期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被虫蛀断。史书的文法是“衣食滋殖”、“刑罚罕用”、“天下晏然”。 用“黄老”的思想,在历代帝王中,突出的例子是。读《道德经》很有心得,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术也”。认为道家并不是、餐风饮露、炼丹求仙之一流,而是有很多的国家经验在里面。他在亲自撰写的《道德经序》中深有感触地说,自即位以来,对前代哲王的治国之道一无所知,心里很是着急(宵昼遑遑),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一天偶然读到《道德经》,见书上说“,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早上十人被杀,晚上仍有百人铤而走险,这岂不是和经书所说的一样?于是罢极刑,而改为劳动改造。 野史上说,朱元璋一次独上寺院,一高人在寺壁上题了一首的诗,劝朱元璋行政不免和气些。作为故事来听,自然有趣,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明初的反省刑法苛刻,如朱元璋所说,实是受道家的影响。而把思想收编到儒家上来,这是建元元年(前140),也就是即位初年的事。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可是历史上极重大的事,直接影响了往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史家多以“禁锢思想”一说来认为此政策提出的负面性。已归道山的柏杨(先生千古)就说:“的思想学术自由的,开始夕阳西下。”我却不这样认为。 ,也就是六国的多辩士。这和封建时代的用人制度有关。封建时代,从天子以至官吏都是世袭,龙生龙,凤生凤,一般的读书人想参知政事,只有一途,自荐与游说。鼓起如簧巧舌,奔走游说,情形有点像现在的推销员。一次遭毒打后,回家问妻子,我的舌头在吗。回答说,在。张仪说,这就好办。韩非舌间功夫不强,口吃得厉害,只得以书面上陈见解,错过了与的见面,因而见杀,这不是韩非的错,这有历史的因缘在里面。而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唐宋的,是把布衣读书人的入仕之途全面开放了,只要有本事,考个进士,自然不愁无用武之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遑遑然如。 历史之所以选择儒家,自当有其选择的理由。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故在先秦时,尽有百家争鸣,而秦汉以后,表面上似乎各家都已,唯有儒家独行其道。按诸实际,殊不尽然。此因中国学术精神,乃以社会人群之一人事问题的实际措施为其主要对象,此亦为中国学术之一特殊性。儒家思想之一主要理想,及其基本精神即在此。”钱穆先生持此说,是有理有据的。班固就认为,诸子之说虽然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但合其要归,也是六经之支与流裔,源头都可以归到六经上来。换句话说,儒家在吸纳的过程中其学术思想是优于各家的,此即历史独青儒家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墨门社团领袖墨子

关于波诡云谲又大开大阖的战国时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将相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无法忽略也不该回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1. 他爹老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的思想大致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2.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基础上又归纳成了十家,比司马谈多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类; 3. 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则又添进了兵家﹑术数﹑方技这三类。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着脸讲一讲战国时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出于对游侠刺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热爱,首先要讲的便是墨家。不过看官们放心,作者的整个战国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诸子百家也尽量不让大家打瞌睡就是了。墨家的创始人是。(读者:那不是废话吗,这学派叫什么,创始人不就叫什么子吗?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创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诸子也没有一个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据考证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 墨子自己曾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统治别人,也不用亲自从事耕稼,那岂不是非官非民?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本来么,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奢靡礼乐﹑久丧厚葬,可是墨子不习惯这些,他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乐”、 “节用”、“节葬”,总之怎么俭省怎么简单就怎么来。所以后来墨子就另立山头,并终成一代大家。但看官们以为,墨子就只是一个光会空谈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吗?No no no. 他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巧匠,他谙熟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那他除了谈点认识论和逻辑学、会点手艺,不就是个有着文艺心的技术工人吗?No no no. 人家还懂科学理论,什么几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猎,想想也是,没有理论指导,手艺怎么可能巧呢?那看官们以为,墨子也不外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科学理论知识又会手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还是社团领袖,还会打仗。当然了,根据墨子“非攻”的反战理念,墨子军事思想的关键还在于防守,比如《墨子.备城门》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战的经典篇章,里边说了十二种攻城方式和相应的守城策略。 但墨家做为战国显学之一并且一度风头胜过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个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坚韧不拔,必要时还能豁得出命来,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其次,墨家对组织和徒的要求苛刻严厉,却没有像宗教那样描画天堂或来世那样的美好愿景,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还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这种觉悟?还有,战国时诸侯延揽墨者,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手工技术或墨侠的武力,哪里会真正采纳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到了秦统一六国,及至汉初,干戈止息,墨家这样一个对统治阶层有威慑力的民间组织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到时,独尊儒术,加之对游侠、豪强的打击政策,从江湖到庙堂,曾经名噪一时的墨家就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留给后人的是记录着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的墨家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