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有几个儿子结局都是什么? 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个儿子:
长子赵元佐,赵元佐(965年—1027年),字惟吉,初名赵德崇,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元佐禀性聪慧机警,历封卫王、楚王,后被废为庶人,宋真宗时复封其爵位。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去世,其子宋仁宗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牧,增加赵元佐的食邑。天圣五年(1027年),赵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其子赵允升继嗣,追赠河中牧、凤翔牧,追封齐王,谥号恭宪,陪葬永熙陵。明道二年(1033年),改封潞王。后又改封魏王。
次子赵元僖 昭成太子,初名赵德明、赵元祐,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次子。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封广平郡王。次年,进封陈王。雍熙年间,任开封尹兼侍中,进封许王,加中书令。病卒,追赠皇太子,谥号恭孝,性沉默寡言,为开封尹五年,政事无失。
三子赵恒,帆叶网,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帝王,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继位,改名赵恒。
四子赵元份,赵元份(969年-1005年):宋朝皇族,宋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初名赵德严。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出阁读书,改名赵元俊,拜同平章事,封冀王。
五子赵元杰,越文惠王,字明哲,初名赵德和,北宋时期藏书家、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第五子。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端拱初年,加侍中、成都尹、迁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淳化年间,徙封吴王,领扬润大都督府长史、淮南镇江军节度使。至道二年(996年),改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宋真宗即位后,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徐州大都督,武宁泰宁等军节度使,并改封为兖王。咸平年间,加守太保。咸平六年(1003年)七月去世,时年三十二岁。死后,赠太尉、尚书令,追封安王,谥号文惠,后改邢王,又改陈王。性好学,多贮图籍,建书楼藏书至2万卷。善属词,工草、隶、飞白书。

六子赵元偓,赵元偓(977—1018),字希道,镇恭懿王,是宋太宗的第六子,字希道,为人厚道、寡言,晓音律。端拱元年出阁,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
七子赵元偁,赵元偁(981-1014)宋太宗第七子。楚恭惠王,初授检校太保、右卫上将军、泾国公。宋真宗即位后,加封其为同平章事、安定郡王,进检校太傅。公元1014年去世,谥号恭惠,后改封蔡王。
八子赵元俨,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时期封周王。据《宋史》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中,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
九子赵元亿,崇王赵元亿,宋太宗赵匡义第九子。早亡,追赐名,封代国公。徽宗即位,加封崇王。
历史上的北宋名将杨业实际留有几个儿子
生年不详,在公元986年去世,也有人说他原来的名字是重贵,而杨业是后来改的名字,也有的戏文立称呼杨业为杨继业。祖籍是并州的太原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抗辽将领。北宋杨业曾经官拜云州观察使、大同军节度使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活在北宋杨业青少年时期风流倜傥,对于骑射都非常的精通,虽然不是很喜欢读书,但是对于狩猎等活动却非常的热衷。为人英勇善战,并且怀有强烈的忠心爱国的思想,对于行军作战等方面也很有智谋。杨业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的将领,他最初是在担任河东节度使,因为能力出众,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声名远播,被听说后,宋太宗对他非常的欣赏,于是在北汉覆灭之后,将杨业收到了北宋的帐下。在杨业从边疆回朝之后,被宋太宗封为代州刺史。 后来宋太宗开展北伐战争,杨业跟随部队作战,后来又毅然而然的亲自带兵出去作战,这场战争打的异常的激烈,开始的时候杨业率领宋朝军队取得了初步胜利,可是到了在陈家谷作战的时候,紧要关头却求不到支援,最后他的部队所有士兵全部牺牲,杨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亲手斩杀了百八十号人马,但是最后还是被敌人擒获,杨业为了表示对国家的忠诚,杨业绝食而亡。 北宋杨业为了宋朝的安稳和发展,先后收复了云州等多处失地,为宋朝立下巨大功劳,最后却因为没有援军而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惜可叹啊! 杨业几个儿子 杨业是北宋时期著名杰出的将领,他曾经为北宋的统一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可惜最后却在跟随宋太宗北伐的战争中被敌军擒获,最后绝食而亡。就是从杨业之后开始活跃在宋朝的战场上的,当时人们对于杨家将赞赏有加,而杨家将大多数时候所指的就是杨业和杨业的儿子后代们。那么杨业几个儿子到底是谁,又做出了怎么样的贡献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一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玉、杨延朗、杨延训、杨延浦、杨延环、杨延贵和。除了七个亲生儿子之外,杨业还有第八个儿子,杨八郎是他收养的孩子。 杨业几个儿子除了杨六郎杨延昭之外,纷纷战死在沙场上。尽管如此,但是其他儿子的都没有特别出众的表现。根据一些影视作品和历史书籍的记载可以得知,杨大郎该独自一人和十八个辽国士兵作战,筋疲力尽的他最后在马下横死。杨二郎跟随父亲杨业出征,在战场上为保护父亲丧失了生命。杨三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被敌军的乱马踩踏成泥。杨四郎虽然没有死,但是最后却辗转流落到番邦之中,和辽国公主成了亲。杨五郎见父亲兄弟全部身死,之下到五台山出家成了和尚。杨七郎也是比较厉害的一个人,他在跟随父亲作战过程中,见情况不妙,飞身上马向雁门关求救,但是潘仁美却拒不支援,不仅如此还将杨七郎绑了起来,在一棵花椒树下将杨七郎乱箭射死。 杨业怎么死的 杨业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杨家七个儿郎的父亲,他是宋朝杰出的著名将领,带领着宋朝军队一举收复了云州等地方,为大宋创建下了,一度为人们所崇拜和敬仰。杨家军的名声也渐渐传了起来。宋朝人们无人不知杨业的名字。虽然宋朝的史册上并没有这么多杨业功绩的记载,但是在《》中杨业却被辽国视作洪水猛兽,也看成是他们辽国的头号劲敌。那么杨业怎么死的?着其中又存在什么波折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宋太宗通知时期,辽国那时候因为国内的事情而边防空虚,宋太宗想要抓住这个机会,于是派出三路军队进行攻击辽国的战争。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尤其是杨业所在的军队,他们越战越勇打败了一批批辽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业当然不会死。可是到了后来,辽国势力组合起来,三路军对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失败。杨业的军队也不例外,在雁门关外,杨业因为兵力悬殊不敢轻举妄动,只好让儿子杨七郎亲自骑马找到潘仁美求援,想要靠着援兵的力量扭转局势。可是潘仁美不但不对杨业给予支援,反而想要趁机杀了杨七郎。先是派人在他毫无防备的时候命令弓箭手将杨七郎乱箭杀死。杨业本来还在等待支援,可是到后来却发现再没有可能扭转局势,最后杨业被敌军抓住,可是杨业忠心爱国,怎么可能愿意成为俘虏呢?于是绝食三天,就这样去世了。 但是关于杨业怎么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杨业是因为等不到援军,又不想受到敌人的折辱,于是自己碰头自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那么恨孝章宋皇后?真相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为何对嫂子充满仇恨,死前,她说的话有很大关系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来说说开国赵匡胤的第三位妻子,他就是孝章宋皇后。孝章宋皇后出身异常显赫,祖母是义宁公主,义宁公主是的闺女,孝章宋皇后的母亲是,永宁公主是后汉太祖的女儿,她的妹妹也都嫁的非常好,其中孝章宋皇后的小妹嫁给的就是著名宰相,这样说的话,孝章宋皇后的家世确实是比较厉害的。 而孝章宋皇后本人更是贵不可言,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大宋的皇后,孝章宋皇后嫁给赵匡胤的时候十七岁,这时候赵匡胤的大儿子都比她大,天下之母的身份,在一个十七岁姑娘的头上,可以说孝章宋皇后一生都会很幸福的,然而,天不遂人意,孝章宋皇后从二十五岁之后,不幸就来到她头上了,即便是死后,她都是非常不幸的。 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此时的孝章宋皇后只有二十五岁,按照现在来说,二十五岁的孝章宋皇后还是一个妙龄少女,然而,这时候她却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转折,给她带来转折的就是宋朝未来的皇帝赵光义。 孝章宋皇后当皇后的时候,赵匡胤已经有两个孩子了,我们上文说的赵德昭,当时他十八岁,还有一个叫赵德芳的孩子,当时他只有十岁。赵匡胤死后,孝章宋皇后为了不沾嫌疑,和赵德芳保持距离,不过孝章宋皇后对十岁的赵德芳比较好。 司马光有一本叫《涑水记闻》的书,在这本书中,司马光记载了赵匡胤死之前的一些事情,他在这本说中写到,太祖驾崩后,孝章宋皇后跪在太祖灵柩前面,孝章宋皇后当时派遣内侍王继恩前去找赵德芳前来,当孝章宋皇后看见王继恩匆匆前来,于是孝章宋皇后问了四个字“德芳来耶?” 按照司马光的描述,虽然皇后让王继恩找赵德芳了,可是王继恩并没有按照孝章宋皇后的要求去做,王继恩出去后直接找到是赵光义,把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告诉了赵光义。当王继恩将这一消息告诉赵光义的时候,赵光义是犹豫不决的,但此时王继恩说了一句话:“事久,将为他人有”。 这里的“他人”是谁呢?就是孝章宋皇后看好的赵德芳或者赵德昭了,于是赵光义和王继恩直接就前往皇宫了,当孝章宋皇后看到这两个人的时候,无奈的说到:“吾母子性命,皆托于官家”,听了孝章宋皇后的话,赵光义来了一句,别担心嫂嫂,我们一起富贵。(共保富贵,无忧也) 后来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了,他当上皇帝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孝章宋皇后赶出东宫,皇后不在东宫的时间长达十二年,可见赵光义对自己嫂嫂多么薄情寡恩。公元995年,四十四岁的孝章宋皇后去世,去世光义命令群臣不能参加她的葬礼,她也没有和赵光义合葬,更没有被供奉在太庙中,有些大臣建议赵光义应该将皇后和太祖合葬,赵光义直接将大臣贬官了。 赵光义如此对待自己的嫂子,后世之人对他有很大的争议。先贤李贽说,赵光义之所以痛恨自己的嫂子,就是因为她知道斧声烛影的内幕,但无论是李贽的说法,还是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孝章宋皇后说的一番话,这些都已经注定她以后的悲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