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刘贺被废黜的真相是什么?他为何被封为海昏侯?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2016年3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确认,就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他虽然是废帝,但仍然是皇亲国戚,甚至晚年受到帝王的诸多照顾和优待,那么他究竟为何被废黜呢?又为何要封一个这样的名号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image.png

  1、刘贺的废帝身份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刘彻第五个儿子刘髆的儿子。按理说,皇位这种事跟刘贺没什么关系,他从小就跟随父亲生活,因为父亲有王位继承,他也乐得自在。长大后,刘贺整日逍遥快活,甚至还有些疑神疑鬼,有时也搞一些预示先兆的小故事。

  后来,汉武帝刘彻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去世了,但是汉昭帝没有儿子,所以只能再从旁支找一个继承人。这时,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掌权,他是顾命大臣,冥思苦想之下,终于选定刘贺当作继承人。

  就这样,整日吃喝玩乐的公子哥突然要被拉着去当帝王,虽然比较不乐意,可是有了霍光等人发来的“遗诏”,刘贺又不得不从。就这样,刘贺离开山东,跑到长安去了。

  到了长安,刘贺可是一点没变,整日还是吊儿郎当的样子,甚至还继续欢歌笑语。霍光等人一看,这位帝王实在拿不出手,帆叶网,没办法只好又废了刘贺。好在霍光大权在握,这换个帝王跟过家家是的。不过再换谁呢?想来想去,又把已经下罪的刘病已找来,当了汉宣帝。

  这刘病已是哪位呢?他是汉武帝刘彻大儿子刘据的儿子。按理说本就应该刘据当帝王,然后是刘病已。只是当年,汉武帝刘彻听说有人在用巫蛊之术害人,所以命人严查。这一查连累了几十万人,数万人被杀。而太子刘据被坏人陷害,也牵扯其中,所以无端被废,就连襁褓中的刘病已也受到了牵连。

  霍光也是无奈,看刘贺不可以,这才把刘病已找回来当了帝王,而刘贺只在皇位上待了27天,这也是他废帝身份的由来了。

image.png

  2、刘贺的海昏侯由来

  就这样,刘贺稀里糊涂的跑长安当了一回帝王,又被稀里糊涂的赶回老家昌邑。可是,因为当了帝王,昌邑的封地没有了,这下有点尴尬。好在霍光没把事情做绝,又给了他一些封地,让他不至于饿死,可是世袭的诸侯王王位却没有了。刘贺也心大,反正有吃有喝,又是继续逍遥快活。

  后来,霍光死了,汉宣帝终于大权在握。他上位后就有点心里没底,自己虽然是帝王,可是怎么着还有个“叔叔”当过帝王,虽然被废,他会不会来抢皇位呢?

  虽然刘贺可能没有夺位的心思,可是这怕再来一个霍光样的人物出谋划策啊。所以,汉宣帝刘病已又派了人小心监视他,甚至还派人多次对刘贺试探。

  可惜,刘贺虽然只有20多岁的年纪,可是身体被多年的玩乐造得不像样子,甚至还整日饮酒作乐,毫不在意。根据记载,刘贺光有妻妾就16个,儿女也有20多个。

  汉宣帝看刘贺这个样子就放下心来,知道叔叔不会来抢自己的皇位,所以对他更加优待,更是鼓励刘贺继续胡吃海喝,寻欢作乐,并且于公元前63年封他为海昏侯,封地食邑4000户。

  刘贺被封的地方就是海昏县,在现在的南昌附近,而以此命名他为海昏侯倒是无可厚非。所以,刘贺又从山东的封地跑到南昌去,成功恢复了诸侯王的身份。

  不过,几年后,有一个旧友跑去跟刘贺闲聊,刘贺无意中说出几句稍有不敬的话。此话立刻传到长安去了,汉宣帝立刻下诏书,削去食邑3000户,随后不久刘贺去世,年仅35岁。虽然汉宣帝没有同意海昏侯继续延续,可是汉元帝恢复了刘贺子孙侯位,并且又传了3代,直到王莽篡位。

image.png

  3、海昏侯名字的由来

  看完刘贺波澜“精彩”的一生,无不让人感慨,这位虽然身在皇帝家,可是也遭受了不少的冷眼欺负。好在这位海昏侯心理素质强大,没有影响自己吃喝玩乐的一生。不过,海昏侯这个名字本来听起来实在不好听,那么,它是如何由来的呢?

  首先,海昏县这个地方在很早就有了,所以并不是汉宣帝特意命名此地,又让刘贺去此地当侯王。那么,这个名字看似还是很合理。可是,在汉朝时,南方地区并不是好地方。那时这个地区瘴气横行,百姓稀少,甚至还有很多毒虫猛兽出没。就算是当地深山中有一些土著居民,也是不与中原文明相同的,可不会被拉起来反叛。

  汉宣帝把刘贺封到这里,意思本来再明显不过:他对刘贺打心底里还是不放心的,可是刘贺又没什么出格的行为,不能直接杀了。所以这才把他封到这个地方。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把韩信封到楚地当楚王也是这个道理,虽然你不造反,可是帝王不放心,自生自灭罢了。

  想来,当时汉宣帝已经决定把刘贺封到南方去,可是封在哪里,封号是什么确实是个难题。当他拿起地图在这里来回寻找时,突然看到海昏县这个地方,肯定是心中一动。

  一个“昏”字即代表了刘贺常年的昏沉、不务正业,也代表了他是一个昏庸之才,难当大任。这一个名字就把刘贺狠狠的钉在那里。“海昏侯”既让文武百官和大臣知道帝王对这个人的藐视和敌意,又让百姓产生一种此人“昏庸”的心里印象,就算刘贺将来造反,谁又会跟一个昏昏的人共同起义呢?

  所以,这个不太好听的封号就定了下来,而刘贺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成为了“海昏侯”,无奈又无辜的过完简短的一生,现在看来,实在冤枉了。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卫子夫的母亲卫媪生了大半个西汉?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刘贺西汉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