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代青楼女子寿命为何那么短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古代青楼女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古代的时候,为什么青楼女子都很短命,而且有孩子的很少呢?

  导读:妓女是指从事特殊服务的人,是剥削制度的产物,马克思把妓女看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受害者。在任何社会里,妓女过的都是非人生活。

  她们被人当做玩物,肆意蹂躏,没有尊严和人身自由。了解中国古代妓女史之后,你会发现:妓女下场都非常悲惨,不但非常短命,而且很少生孩子。

image.png

  为什么会这样?说来让人心酸。

  妓女的来源有一下几个:

  一是家境贫寒,难以维系温饱,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卖身。

  二是父母负债累累,为了抵债狠心将女儿出卖。

  三是人贩子引诱百姓家妇女,将她们卖到青楼逼良为娼。

  无论什么来源,妓院的投资人老鸨,在招收妓女的时候,都是要付出的。

  购买她们的时候,需要一大笔钱;购买之后不能立即上岗,还要聘请人对她们进行培训,要她们学习房中之术,学习歌舞和琴棋书画,以及待人接物的知识,这样肯定还需要一笔可观的投入。

  说白了,妓女就是老鸨的赚钱机器,是一笔投资。既然是投资,投资人就要获得回报,而且是高额回报。老鸨们恨不能让她们一天到晚工作,为自己创造价值。

image.png

  可是女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有性生活就会怀孕。女人本身一个月就有一周的月经期,如果怀孕之后,几个月不能工作,这对老鸨来说是巨大损失,所以老鸨要想方设法避孕,不许她们怀孕。

  在长期的实践中,她们琢磨出很多避孕方法。

  现代人避孕有安全套,还可以避开排卵期,也就是安全期。古人科技不发达,不能制造出工艺精湛的避孕设备。

  古代的人生理知识有限,也不懂什么排卵期。而且即使知道排卵期,他们也不会采用,老鸨希望妓女满负荷工作,根本舍不得让她们休息。所以老鸨只能采取药物方法,让妓女避孕或者流产。

  是药三分毒,避孕药也是如此。科学研究发现,妇女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后,身体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口服避孕药里面包含有雌激素,服用后会产生恶心,头疼,乳房触痛等副作用。

  我们上面说的是现代避孕药,古代科技落后,避孕药的毒副作用更大。古代一般采用的避孕方法五花八门,其中有两种方法应用比较普遍,一是红花二是麝香;除此之外,还有水银、砒霜、马钱子等。

  据说藏红花是宫庭传出来的避孕秘方,为什么会从那里传出?

  因为皇帝的女人只有生了孩子才会得宠,有的嫔妃不希望看到竞争对手生孩子,那样的话自己就会失宠。

image.png

  因此皇帝的女人们苦心钻研或者是重金求购,得到很多行之有效的避孕或者流产偏方。

  宫廷剧《甄嬛传》中的华妃以为是端妃害了自己的孩子,就给端妃灌了好多红花,让她一辈子都断了这个念想。

  《独孤天下》中的般若发现自己怀了太师的孩子之后,也是想用红花打下腹中的孩子。

  古代皇帝如果一时冲动临幸了哪个宫女,又害怕他怀孕而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就会让太监把这个宫女倒挂起来,给她用藏红花液清洗下体,据说这样可以将宫女体内清洗干净。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肚贴,放入女人的肚脐可以避孕。

  比如堪称古代“红颜祸水”教科书人物的赵飞燕和赵合德两姊妹,就是采用这个方法避孕的。当然,赵飞燕和赵合德两姊妹怎么也不能算是妓女,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据说这种肚贴的主要成分是麝香,贴在肚脐上,持续一个月之后,女人受孕功能就会丧失。

  不过这种肚贴的制作方法和具体成分不见文献记载,恐怕只是传说。但是麝香可以流产,却不是传说。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发现了麝香可以流产。

  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别录》中记载说:

  麝香“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破产,堕胎,去面黔,目中肤翳。”

  里面说的“破产”,就是流产。麝香之所以能流产,是有科学道理的。

image.png

  因为它能增强异丙肾上腺素等对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能让子宫节率性收缩增加、紧张度上升。高浓度的麝香,可以引起女子子宫子宫收缩力逐渐增强,节律增快。说白了,就是让子宫不停痉挛(即收缩),将里面的胎儿排出,造成早产。

  而且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麝香有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且随孕期延长,抗孕作用更趋显著。麝香避孕流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阴道给药,一种是从呼吸道吸入。

  因为妓女是长期工作的,怀孕几率非常高,这就意味着,只要她们上班就要持续用药。无论是什么药,长期使用都会有副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只要给小白鼠注射6克麝香酮,就会导致其肝脾胀大,甚至致死。

image.png

  因此长期使用避孕药,一则危害人体健康,二则会导致不孕不育。所以很多青楼女子在从良后,再也不能生育孩子。但是麝香是一种名贵中药,价格很贵,而且要坚持用药;老鸨们一嫌成本高,二嫌麻烦。而且万一妓女不配合或者忘记服用了,就会造成避孕失败。

  所以大多数老鸨都是采用一劳永逸的方法,偷偷在食物或饮料里添加东西,让妓女不能生育,这种方法就水银、车前子和砒霜。

  有句歇后语: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水银比重高,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流产或早产。

  水银还可引起女性月经失调,月经紊乱、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及痛经等。

  连续使用七天之后,能导致女性越近减少或者彻底绝经。

  女子绝经之后,就不能排卵,等于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一招可谓最恨,彻底剥夺了女子做母亲的权利。

  至于车前子、砒霜,都是剧毒药物。车前子是一种毒药,药典中是这样介绍它的:味苦,性寒;有大毒;归肝、脾经。毒烈窜散。

  砒霜更不用说,古代无数凶杀案,砒霜都是主角。

  《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在王婆的撮合下,勾搭成奸。为了达到长做夫妻的目的,小潘在王婆的点拨下,用砒霜毒死了武大并火化成灰。

  砒霜虽然也是中药,也可以治病救人,但是用量非常小,都是以毫克计算的,古人很难把握用量。

  砒霜用量不大的话,不会当场致命,但是会造成慢性中毒,伤害消化系统,损害肝肾;还能导致肺癌、皮肤癌。

  上述三种药物的说明上,都写着孕妇慎服或者忌服。因为胎儿抵抗力更差,即使药物本身没有流产作用,也能将胎儿扼杀于襁褓中。

  所以说,古代妓女寿命不会太长,而且很少会怀孕。

image.png

  古代妓女不会怀孕,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古人寿命决定。

  古代人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好,平均寿命短。宋朝人平均寿命为30岁,明朝达到32岁,清朝为35岁。妇女寿命比男性寿命较长,但也不会超过40岁。

  有句成语: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女人在40岁的时候,对男人依旧有吸引力。

  所以妓女到了魔窟,至少要工作到35岁,老鸨才会放你出来。

  妓女“退休”之后,已经绝经,失去了生育能力。

  现代女子绝经在49岁左右,因为现代女子平均寿命在77岁,比古代女子多了一倍。

  所以古代女子绝经期相对较短,不从事本职工作后,妓女已经不能生育了。

image.png

  而且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妓女是非常瞧不起的,女人哪怕在最美的年华,没有失去生育能力,也很难找到“良人”,为其生儿育女。

  虽然有句俗话叫笑贫不笑娼,中国历史上李自成、韩世忠、钱谦益等大人物也曾娶妓女为妻;但妓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大多数人是瞧不起她们的。

  所以,很多青楼女子在“退休”之后,根本无法找到婆家,只能自己孤独终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李甲对风尘女子杜十娘一往情深,说要娶她。

  可是李甲的父母得知未来儿媳是卖淫女的时候,死活不同意这门婚事,李甲被迫放弃,杜十娘彻底绝望,纵身跳进滚滚长江。

  明末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的寇白门,也是一个志存高洁的妓女,但结局也非常悲惨。

image.png

  她17岁的时候,被保国公朱国弼看中娶回家中。明朝灭亡后,朱国弼投降了清朝,竟然无耻地打算将寇白门卖掉。

  寇白门对他说,你就算把我卖了最多也只能卖个几百两银子。但是,如果你把我放回金陵,我一定在一月之内凑齐万两银子给你。

  朱国弼考虑再三后,同意了寇白门的提议。

  寇白门回到青楼之后,果然在一月之内凑齐了银两还给朱国弼。

  经过这次情感风波,寇白门看透了世态炎凉,最后选择了回到青楼,重操旧业。

  由此可见,妓女的命运多么悲惨,一日跳入苦海,难以逃脱。

清朝曾禁娼 因风流皇帝乾隆下江南看上青楼女子而重起

清初亦设教坊,但平定三藩之后,有鉴于之荒淫,遂裁汰女乐官妓,至时则全面禁止官妓,各省也无在籍妓女了。但等到时,国运达于顶峰,连下江南,“夏雨荷”等妓女便在此间选入法眼,各地私娼又潜出为业。 青楼最初的意味和娼妓一样也有所变化,并非指情色场所,而是对门阀大家的代称。网络配图 最近全国扫黄,不少人认为妓女是社会的蛀虫、有百害而无一利,当扫除之。殊不知,妓女乃至青楼,在历史上的作用远没有如此简单。 娼妓,原非今日所说的纯操皮肉生意的失足妇女。从唐高祖设置教坊以来,娼妓(女艺人)就隶属教坊管辖,教坊中的男女艺人必须登记在册,吃财政饭、接受各种艺术教育,完成各种筵席演出、应酬接客甚至陪侍就寝的任务。她们的身份受社会蔑视、一旦年华老去就衣食无着,而且往往战俘、罪犯家属、破产者都会被收入教坊为妓,人所嫌恶就可以理解了。摆脱妓者身份、嫁入大户人家当妾,成为几乎所有娼妓的梦想。 早先的这些地位低下的娼妓要想,必须于诗书文章上有所了解和钻研,唯有如此,在陪伴寒窗苦读、由士而官的宾客时才能不当花瓶、有来有往地聊天,进而产生吸引力挣小费或者擦出爱情火花什么的。 唐宋之时,官吏的一切社交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娼妓歌舞。各地官府均蓄有官妓,至少者数十,多者上千。大致这些官妓分拨值班,遇到官府各种迎来送往的活动宾主入席即选当值的娼妓作陪,至于名妓则非达官名士不见。娼妓们的工作场所即为青楼。 青楼最初的意味和娼妓一样也有所变化,并非指情色娱乐场所,而是对门阀大家的代称,语出魏晋时期。迄至六朝之际,青楼已有了妓馆的含义,到时则比较广泛地指代妓女所居了。网络配图 唐朝时,长安的青楼集中在平康坊,此地离唐朝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皇城仅有一街之隔,但唐朝政府并不禁止官员狎妓。迟至天宝年间,逛妓馆已成了士人之极大爱好。 北宋经济持续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东京已有夜市,燕馆歌楼中的娼妓繁华了城市的文艺生活。《东京梦华录》写娼盛如“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北宋的妓院无论规模、数量、分布情况,较之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临安的妓院伴随着江南的富庶,其规模数量更超东京。由文化相对落后的建立,但他们对教坊娼妓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大肆搜罗乐工艺妓充实教坊。《波罗游记》载:“新都城和旧都近郊公开卖淫为生的娼妓达二万五千余人……每当外国专使来到京都……照例由皇家招待……总管给使节团的每一个人,每夜送去一个高等妓女,每夜换一个人。” 明初建都南京,朝廷在京城内外开设妓院,委派专人管理。明朝中后期,伴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暴富起来的商人们也需要狎妓消遣,民间青楼于是方兴未艾,年间已是“娼妓布满天下……穷州僻邑,在在有之,终日,卖淫为活。”清初亦设教坊,但平定三藩之后,有鉴于明朝之荒淫,遂裁汰女乐官妓,至雍正时则全面禁止官妓,各省也无在籍妓女了。但等到乾隆时,清朝国运达于顶峰,皇帝连下江南,“夏雨荷”等妓女便在此间选入法眼,各地私娼又潜出为业。网络配图 咸丰以后国门洞开,运动除几个最高领导人之外严格禁欲,所经之处取占领区男女分性别各自收入队伍,即夫妻、父女、母子亦不能接触。士人商贾因此麋集于沪上,于是沪上娼妓业后发而居上,但传统农耕文化至此已被近代商业侵袭而凋敝,青楼再也不是原来的青楼了,谈笑和往来以官二代、富二代之白丁者居多,“惟知挥金,不解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清代帝王去猎场狩猎为什么不带内衣内裤?

所藏18万余件织绣文物中,帝后服装占了将近11%(约2万件),几乎包含自以来所有清代帝后的礼服、吉服、行服、便服,且多属国家一级文物。 清代皇帝服饰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类,皇后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大类。 康熙 明黄色缎绣云龙貂镶海龙皮朝袍 帝后服饰七大类中,有两类(行服和戎服)仅限于男性,它们均带有明显的特色。行服适用于清代皇帝外出巡行、狩猎,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带五部分。 行褂穿于行袍之外,下身系行裳,腰间系行带,行袍的形制与常袍类似:圆领、马蹄袖、上衣下裳、直身袍,只是长度上比常袍短了1/10。为了方便骑马出行,行服右侧前下襟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为单独的一片,用纽扣与袍相连接。 骑马时将右前下襟撩开系上,方便上下马鞍,不骑马则将这单独的右襟系于袍上,构成一件完整的行袍。 清代皇帝大规模的巡幸活动始于康熙,在位61年时间里,康熙身着行服到全国各地巡察多达一百五六十次,尤以南巡江浙和北巡塞外影响最大。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康熙帝大红妆花缎行服袍为故宫藏康熙行服袍中精品之一。 按清制,清代皇帝行服袍应以素色或暗花定制,此袍却以大红彩织妆花缎为匹料,出乎意料,其内絮薄绵,为康熙年轻时于秋冬时节外出巡行所穿。 相传当年常着行服褂迎接征战凯旋的将士,故清代皇帝御用行服褂又称“得胜褂”。不同于清代马褂,“得胜褂”衣袖稍显短、窄,衣身较短,便于飞身上马。 行裳系于腿上是为了保护腿部在骑马时不致磨伤,质地为耐磨的毛织物或较为轻薄的皮毛、皮板。藏于故宫的清帝梅花鹿皮行裳,罕见的以两张小梅花鹿皮拼接而成,花纹左右完美对称,尤为珍贵。要知道,即便在雍正朝,能找到如此绝配的梅花鹿皮也十分难得,行裳上系黄纸签墨书“用不得”,想必节俭的四爷舍不得用它,只想将其当作艺术品好好观摩。行服带相当于现在的多功能野外生活包,里面放有装食品的荷包、防身或食肉用的鞘刀、取火用的火镰、辨识方向的指南针等,后来随着皇帝着行服机会越来越少,行带实用功能下降,慢慢成为装饰性物品。检阅军队时,皇帝须着戎服(又称大阅甲),由上衣下裳(分左右两块)、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左右袖、前挡和左挡十一部分组成,大面积用金,借以凸显的效果。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于康熙年间成立,营运至一九二四年。造办处由皇帝特派的大臣管理,先后设有六十多个专业作坊,与皇室的起居息息相关。除制造、修缮、收藏御用品外,还参与装修陈设、舆图(地图)绘制、兵工制造、贡品收发、罚没处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是宫中具有实权的特殊机构。 清代的造办体系分别设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位于紫禁城养心殿的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