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历史皇宫里边宫女那么多 古人是怎么选拔宫女的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历史皇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皇宫中的宫女动辄上万人,那么历史是如何选拔宫女的呢?

  宫女当作历史皇权社会的产物,在历史皇宫中担任着极为主要的角色,最多时一度达到上万人,宫女按职责大致可分为管理皇帝平常生活事务的女官,以及皇宫中负责最底层的侍婢、织婢等。那么,数量庞大的宫女又是如何来的呢?按照选拔方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汉朝以前,汉朝至明朝时期,以及清朝时期。

image.png

  汉朝以前:宫女重要来源于战俘

  汉朝以前,由于宫殿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宫女的数量本来并不多,甚至在西汉初年时,宫女也只有十几个人而已。在加上西周以前实行的奴隶制,以及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战乱,战争中的女俘便成为了宫女的重要来源。

  西周以前,奴隶制中生活在最底层的奴隶,便重要由战争中的战俘来组成,而其中一些女俘便被挑选出来进入王公,承担起服侍皇帝的工作。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奴隶制开始被废除,但长期战乱仍然带来了大量战俘,而其中的女俘同样被挑选出来充入了王宫,运气较好的可能会成为妃子,而大部分则成为了最底层的宫女。

  由于战乱,这些女俘的成分通常比较复杂,既有被掳掠的普通民女,也有敌国的宫女、官员亲属,乃至于皇帝嫔妃、宗室之女等等。

  汉朝至明朝:从民间选拔“良家女”

  从汉朝开始,随着皇宫规模的扩大以及制度的完善,宫女规模开始扩大。到汉武帝刘彻时,宫女数量突破一千,而到汉桓帝时则达到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宫女则开始突破万人,而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后宫人数甚至跃升至四万,此后数量又开始减少,到明朝时宫女的数量便被维持在了万人上下。

image.png

  由于宫女数量的激增,再加上战争频率的降低,为了维持宫廷的正常运转。朝廷便开始派出大量人员,在百姓家中挑选年龄13岁以上20岁以下的“良家子”,经挑选之后充入宫廷。而所谓的“良家子”,这里的“良”不是指犯罪与否,而是指“良民、贱民”之分,即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的子女。

  早期的选拔比较简单,核心条件便是“良家子”,例如《晋书·武帝纪》记载,泰始九年(273年),“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这一年,司马炎下诏选拔公卿以下的女子充实后宫,选拔没有结束,便暂时禁止天下女子婚配。而到了泰始十年(274年),《资治通鉴》记载,“诏又取良家及小将吏女五千人入宫选之,母子号哭于宫中,声闻于外”,一次便选了五千人进入宫中。

  而随着时代的进展,“选秀”的过程开始逐步规范和标准化,我们以明朝为例。到选秀时期,凡是13岁至16岁的“良家子”都要参加选拔,例如纪昀《明懿安皇后外传》中便记载,明代天启元年,熹宗帝王曾选天下淑女13至16岁五千人,集于京师,将她们分为几十个组。首先由内监察视挑选,第一天将稍高、稍矮、稍肥、稍瘦的淘汰;第二天则检查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将不周正者淘汰,并听其声音,稍有雄厚、粗劣、难听、混浊、口吃的都淘汰;第三天则量其手足,再让她们走数十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

image.png

  经过三天的选拔之后,剩下的一千多名宫女将被充入宫中当作宫女。然而这还不算完,帝王又令宫中稳婆将她们区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再选出三百人为宫女头目。在宫中生活一个多月后,又根据她们的性情、言行以及皇帝的喜好,选出五十人为妃嫔。

  清朝时期:同为“选秀”方式不同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宫女制度,但其选拔方式和选拔范围却有巨大不同。清代选入宫中的女子有两种,一种是秀女,一种是宫女,在清初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才将秀女和宫女分开。秀女是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以选为妃嫔或指配给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宫女则是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供内廷役使。

  清朝时期,所有在旗女子都会登记在案,且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选秀,若因故没能参加,下次也得补上,而没有加经过选秀的,严禁私自聘嫁。到了选秀的日子,首先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参加选秀的女子资料全部报户部,然后由帝王决定选秀日期,之后由户部再行文各旗都统,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北京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

  凡是经由田间挑选而被淘汰的,便可返家自行聘嫁,而通过筛选被记名的,则还要再次进行挑选。通过初选的秀女会由太监引入宫中,在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由帝王或太后选阅,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

image.png

  而经过选中的秀女,通常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帝王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帆叶网,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帝王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终,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而除了以上之外,往往还会有官员将自家女子送入宫中,以求获得帝王宠幸。不过这类女子相对于庞大的宫女数量,只是少数而已。

历史少有的“词帝”,李煜的生平简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

历史上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三十二年(1767),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与户部侍郎、大臣冯英廉最疼爱的孙女冯霁雯成婚了。婚后的和珅夫妇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和珅正是意气风发,他没有在上留恋太长时间,很快的,和珅参加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顺天府乡试。 乡试是四级考试中的第二级,正科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和京师举行一次,遇有开恩加考的则称为恩科。乡试与郡试不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均由皇帝任命,只有获得了身份才可以参加。乡试要考、策问和诗赋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 乡试的要求非常严格,考场称为贡院,在开考前,会给每位考生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房间,称为号舍。考生进入考场之后,必须在该场考试结束才能出考场,三天里答卷和食宿等都要在号内。考生在八月初九日参加第一场考试,首场考四书五经,共要写作七篇八股文,这是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整个乡试的关键。头一场考好了,基本就能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了。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入场,考的是试论,是七篇公文,这考察的是考生对政务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公文写作能力。我们看古人的文章,比如大文豪,有许多是代皇帝写的诏令、诰、表之类,文章炳炳烺烺、,就是这种公文写作训练的结果。 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入场,考察试策五道。这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借古鉴今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处理的能力。这种从开始长期施行的考试时间和内容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了些改变。乾隆二十二年,乡试最重要的首场改为考四书内容的八股文三篇,并考试帖诗五言八韵,第二场则考五经内容的八股文五篇。第三场考试策五道。时间上,也略有调整,即考生八月初八一早入场,初十黄昏出场,休息一晚,第二天黄昏再入场考第二场。 这样,考生在八月十日交卷后,同考官(“房师”)就开始判卷,在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正副主考官就会拟定一名乡试第一场的头名,这称为草元,如果该名考生的后两场成绩也不错,那他就是当科乡试的头名,称为“解元”。明代的大文人、大画家以唐解元的名号闻名天下,即因为唐伯虎当年中的就是江南贡院乡试的头名。而和珅参加的戊子科顺天乡试是乾隆三十三年(1767),正是经过了改革,增加了试帖诗这一内容的考试。 和珅对此次考试是胸有成竹的,他在学校期间,对四书五经是再熟悉不过,并且他长期研习乾隆皇帝的诗歌,在诗歌上也很自负,他认为自己这一次考试是必中的。 客观地说,和珅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满人参加科举考试,难度本来就与汉人科举考试的难度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乾隆时期是的承平盛世,子弟坐享祖先留下的遗产和荣耀,大多不思进取,像和珅这样有才学的八旗子弟的确不多。但是让和珅非常懊丧的是,在这次乡试当中,和珅名落孙山了。 考试的失利对和珅打击很大,但是祖岳父冯英廉的分析让和珅很快振作起来。冯英廉对和珅分析道,乡试的失利,并不代表你的才华比别人差,万万不可。顺天乡试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除了本地户籍的考生之外,所有的八旗子弟考生,还有的贡生、监生,在与他们的竞争当中,有时候才华并不是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 因此,切不可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妄自菲薄、一蹶不振。接着冯英廉为和珅指出了另一条路,冯英廉对和珅说,继续读书参加科举当然不是不可以的,你也有这份光宗耀祖的决心,但是对于我们满人来说,参加科举并不是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甚至都不是正途。 我们满人,是跟着老祖宗依靠十三副铠甲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对满人来说,骑射这样的武功远比走科举这条路要容易得多。如果只是做官,朝廷根本不要求满人必须有科举的出身,通过做侍卫、立军功、做笔帖式都是正途,比如我就是从笔帖式做起的。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家庭是世代将门,如果能入宫做个侍卫,前途一样。 科举只是笼络汉人的途径罢了。听祖岳父说完,和珅觉得好受了很多,难道自己努力学习这么多年,为了学业受尽了冷遇与白眼,竟真要弃文习武吗? 实际上,清朝统治者的确希望不要沾染过多汉习,多次强调旗人要保持自己的骑射传统。比如皇帝就曾针对八旗子弟读书不精反而荒废了骑射这样的状况而专门发表过意见,他认为,八旗读书人,沾染汉习之后,“率多忘世旧”,导致弓马和文章“两歧失进退”,难以有什么成就。 因此,对于八旗子弟来说,通过科举做官,的确是不受重视的。统治者更重视从尚武的角度来选拔满人为官,即通过考校满语骑射,如同冯英廉所说的那样,直接考取笔帖式、中书、郎中、侍卫等官职,然后逐步升迁,这种针对八旗子弟特有的选官方式,对满人来说不仅比科举更是正途,而且升迁也要快得多。对于旗人参加科举,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清初统治者,实际上不鼓励,比如就开翻译科考试,鼓励旗人尽心学习满语骑射,力图阻止满人汉化的趋势。 出于这样的原因,整个清代,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始终秉持着专重骑射而不以文事争能的原则,通过科举起家的八旗子弟大多不受重视,官职都不甚显贵。 冯英廉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和珅讲解科举舞弊的严重,并且告诉和珅,现在八旗子弟不但弓马骑射荒废了,而且大多并不读书,像和珅这样的才华和学识,如果能进宫当个侍卫,凭借他的聪明,在皇帝的身边,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和珅最终被说动了。自己这些年费尽艰辛读书,如此用心的记诵乾隆皇帝的诗文,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吗?常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能获得皇帝的赏识,通过什么途径又有什么重要呢?和珅又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艰辛,他的心里起来,自己要的只是。 不能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坚持原则,不但要实现目的,而且要求实现目的的程序必须正义,有的人则可以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鄙弃不择手段的人,可是在一个几千年来奉行成王败寇原则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要是目的实现了,人们的鄙弃也就会变成艳羡了。 很快的,三等轻车都尉和珅,正式成为一名宫廷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皇宫古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