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当作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古筝起源于什么时候?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当作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古筝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本来,古筝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朝(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仔细算一下,会发现古筝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古代了哟。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秦国丞相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秦国丞相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朝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进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图片.png


  汉代应劭《习俗通义》载文:筝,“谨5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从应邵的《习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劭《习俗通义》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习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图片.png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帆叶网,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或C调或A调较少使用。

战国时期的卫国为什么没有存在感?最后被谁所灭

历史地看,西周时卫国一度是太行山以东最重要的国家,因为它所在的区域正是当年王都所在。周武王灭商后,封自己的弟弟姬封于朝歌(卫国初都,在今河南省淇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他看住殷商遗民,除此以外,还可以防控西侵。卫国在军事上的作用,实际上比东部的更加重要,所以西周不仅特意在卫国驻屯“殷八师”,还把卫国东部的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选作举行大蒐礼的战略要地,在此检阅和整顿军队、选任将帅、颁布法令。 但是此后的数百年间,卫康叔姬封的后人并没有让卫国壮大起来,卫国始终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准大国。进入东周时期,卫国周边大国迭起,而卫国又屡遭戎狄袭扰(霸业初盛的时代,赤狄攻入卫国,几乎灭掉卫国),再加之破坏性的内乱此起彼伏,终于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卫国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中原地带,卧榻之侧列国环伺,且地邻戎狄,是个典型的,这导致它在外交策略上顾忌太多,倏忽变幻,也是卫国逐渐弱小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弱小,,所以秦国统一天下时,一直懒得灭它。 随机文章晏子使楚原文及详细注释翻译须佐之男简介隋朝末年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晋阳起兵简介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美国发现了一条火龙,特工秘密运回国做实验(找到飞行喷火真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乐羊简介: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乐羊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乐羊,生卒年不详,安邑(今山县)人,先祖,战国时期魏国。乐羊初为翟璜门客,后因大败而成名。 人物生平 乐羊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翟璜举荐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乐羊的故事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察觉到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魏文侯让乐羊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历史评价 刘向《战国策》:“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周昙《春秋战国门·乐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 《说苑》:“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 史籍记载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