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刘备称帝之后,被废为山阳公的刘协为什么大笑三声?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后,得知刘备称帝,大笑三声了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笑:山阳公刘协一笑希望破灭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9岁在董卓的拥立下登基为帝,开启了长达32年傀儡皇帝生涯。“铁打的皇帝,流水的权臣”,权臣从西凉董卓、王允吕布、李傕郭汜、丞相曹操、魏王曹丕走马观花似的换来换去,刘协稳坐九五之尊。他在这三十多年的傀儡生涯中,早已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帝王生活。数月的年轮将汉献帝刘协从血气方刚的少年磨成老于世故的长者。

  司徒王允巧用美人计和吕布联合,除掉大奸臣董卓,给了十二岁的汉献帝刘协希望,认为已经除掉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朝政在司徒大人手中,通过励精图治,可以恢复四百年的汉室江山荣耀,不至于在自己的手里,断送祖宗基业。没想到,董卓人死了,他的手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却贼心不死,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攻进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的复国梦破灭了。

image.png

  经过几年的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刘协终于在董承等人的帮助下,逃出长安,奔赴东都洛阳,发出勤王诏书,兵强马壮的曹操应诏而来。没想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将其控制起来。汉献帝刘协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个权臣而已,这个权臣更加厉害。这次,汉献帝刘协又失望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次日入见帝,奏曰:“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臣敢请驾幸许都,惟陛下从之。”

  现在,汉中王刘备自己称帝,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希冀之心,再一次失望了。刘协发出这“希望破灭”的第一声大笑。

  二笑:山阳公刘协二笑世态炎凉

  新即位的魏王曹丕迫不及待地夺取皇位,将汉献帝从神坛赶下,使其从天下共主汉献帝变成了“山阳公”。之前,汉献帝刘协虽然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傀儡,那也是九五之尊,天下名义上的主人,哪个朝臣都会来朝拜他,对自己三跪九叩,就连魏王曹操也不例外。现在,刘协退位一年,也没有一位昔日汉臣来朝见自己,像躲瘟疫一样躲得远远的。

image.png

  真的是“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刘协在位时,那些汉臣一个个对自己毕恭毕敬,对自己宣誓效忠自己,帮助自己向魏王曹操夺权。其中有数位大臣在自己的血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立志除掉权臣曹操。他们就是御医吉平、国舅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及领兵在外的左将军刘备及西凉马腾。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庆童云:“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马腾五人,在家主府中商议机密,必然是谋丞相。家主将出白绢一段,不知写道甚的。近日吉平咬指为誓,我也曾见。”

  除了刘备,其余忠臣都为国尽忠了,而现在刘备于几年前未经过自己的同意,自立为汉中王,现在,更是自立为帝。刘协发出这“世态炎凉”的第二声大笑。

image.png

  三笑:山阳公刘协三笑错信刘备

  想当年,刘备跟随丞相曹操平定吕布,回到许昌,得到汉献帝的召见。通过交谈,刘协得知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也是如假包换的汉室刘姓宗亲。朝堂之上,汉献帝非常高兴,刘姓宗亲中有刘备这样出类拔萃的大英雄,当场查验家谱,知晓刘备比自己高一倍,乃是自己的“皇叔”。他甭提有多高兴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刘备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任,在衣带诏上宣誓,后领兵在外,时刻和名为丞相实为汉贼的曹操斗争着,屡战屡败,也不折不挠的斗争着。衣带诏上的忠臣只剩下刘玄德,自己对其非常信任,认为迟早有一天,“叔叔”刘备会战败曹操,迎接自己,重掌朝政,恢复汉室江山。没想到,自己刚刚退位,刘备便以自己遇害为由,自己登基称帝了。刘备的这种做法伤了刘协的心,认为自己错信刘备了。因此,刘协发出这“错信刘备”的第三声大笑。

三国时期真正忠于汉室的人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亮 而是此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刘备病故一代奸雄曹操驾崩 孙权为这一天等了30年

核心提示:熬死了,熬死了,天下的威胁已经解除,于是他才堂而皇之地“顺应天命” ,宣布称帝。网络配图 一 于 220 年代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宣布称帝。而孙权从 211 年起, 一直以所封吴王的身份统治江东,直到 229 年, 孙权方才称帝。及其称帝时,刘备已死 6 年, 曹丕也死了 3 年。为什么孙权能够耐住性子,迟迟才称帝呢? 二 第一、担心蜀汉报复, 称臣曹魏减轻军事压力——刘备为夺回荆州,于(221年 7月, 不惜倾举国之精兵,与孙权交战。八月,孙权向魏称臣,刘晔建议乘机进攻孙权,曹丕未予采纳, 只想得渔翁之利, 遣封孙权为吴王。让孙权宽心的是,刘备死后,掌握了蜀汉的大权,迅速更变了与吴交恶的外交策略。建兴元年( 223) , 诸葛亮主动派邓芝为使节,与吴修好。直到此时,孙权方与魏绝交 三 第二、“称王” 与“称帝” 在名义上有很大的区别: 王者, 地方之霸主; 帝者,天下之共主。如果立即称帝, , 孙权就要对全国进行宣传: 曹魏、 蜀汉的,均当为非法的皇帝, 而只有他孙权, 是合法的皇帝。唯有如此, 方才有“顺天应民” 的合法地位。若如此,就明摆着要与曹魏、 蜀汉对立。而只称王,没有关闭与魏进行外交斡旋的大门, 因而消解了来自中原曹魏的战争压力网络配图 四 第三、孙权虽然号为一代英主, 但他对自己的能力估计, 比较保守。评价他说: “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 我不如卿。” 说明在孙策眼中,孙权不具备争夺天下的能力,而只具备保有江东的能力。而且,孙权本人只想划江而治, 成为偏霸之主。这与刘备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理想截然有别。孙权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在与的东吴版“隆中对”中,孙权从没提过统一天下的口号,也没有统一天下的计划和行动,可见孙权的政治理想,远非魏蜀皇帝可比。 五 第四、陈寿以比拟孙权, 甚有理。因为勾践有过的行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屈膝事敌。孙权在夺回荆州后,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就屈膝降魏,与勾践屈膝事吴十分相似。陈寿评以勾践比权,诚非虚语”。可见孙权政治性格中存在可屈可伸的复杂性 六 孙权迟迟不称皇帝, 不仅与当时天下的政治形势有关,而且也与他的个人能力、 以及性格有关。事实上,孙权称王或称帝,与其统治的区域大小没有区别,与其统治的民众多少也没有区别,有区别的只是政治上的名声。因此, 孙权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称帝问题。网络配图 七 那么,孙权为何要在吴黄龙二年( 229) 称帝呢?,因为曹魏第一代皇帝已死,而少有政治实践经验的新皇帝刚刚即位;蜀汉要北伐, 而蜀汉实力很弱, 根本不可能与吴为敌了。相反, 蜀汉北伐, 还需要得到吴的大力支持。当孙权已感觉蜀的威胁已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称帝,再无危险,于是才堂而皇之地“顺应天命” ,宣布称帝。由此可见, 孙权在称帝一事上,极为小心,非常稳重, 表现出隐忍可屈的性格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刘协刘备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