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曹操能降服张辽和臧霸 高顺能力那么强曹操为何将人杀了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曹操为何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死最有能力的高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吕布作为群雄之一,以其勇武而名动天下。有着飞将军的美誉,但是其人品实在是过于败坏,先后杀死自己的义父董卓和丁原。可见吕布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真小人。而在兵败于曹操之手之后,吕布被杀,其部下有三名大将,分别是张辽,臧霸和高顺。而在这其中,为什么曹操只降服了张辽和臧霸,而杀死了最有能力的高顺呢?接下来就从正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这件事情。

image.png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吕布兵败被杀的过程。

  当时吕布击败了在徐州的刘备,占据了小沛。刘备败亡之后并不甘心于失败,而是选择去投奔了曹操。曹操听从刘备的意见率领大军征讨吕布,最早曹操本想招降吕布,言明利害关系。但是吕布的手下陈宫因为与曹操有嫌隙,强烈反对吕布投降而作罢。于是吕布一方面坚守不出,另一方面派人找袁术求救。

image.png

  但是吕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兵败被杀的命运,当时他的一匹宝马丢失了,当时负责看守的部将侯成很是焦急。但是随后又失而复得,故而侯成宴请部下。恰巧当时被吕布发现,因此吕布大怒,侯成担心吕布迁怒于此。故而与宋宪等人反叛了吕布,吕布被曹操所擒获。

  而据史书记载:

  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由此来看,当时的吕布已经有了投降曹操的心思。但是恰巧刘备当时在曹操身边,于是刘备对曹操说:您还记得丁原和董卓的下场吗?曹操于是决心处死吕布,自此一代枭雄吕布身死。但是可以说是罪有应得,毕竟吕布人品太差,且没有容人之量,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其次再来说一说高顺是何许人也。

  许多人对于高顺的熟悉主要是来自于传闻中其麾下的陷阵营。这支部队在三国历史当中可谓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支军队的实际上的统帅就是被杀死的高顺。

image.png

  据史书记载: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陷阵营最早成军于吕布占据濮阳时期,当时吕布在长安败亡,仅仅有百余人跟随。再加上后勤等问题,于是命令高顺铸造铠甲,招募士兵。而这也就是陷阵营最早的雏形,其实陷阵营是吕布为了配合骑兵进军而铸造的产物,其本质来说属于一支重步兵。

image.png

  而陷阵营最大的作用就是破开敌军方阵,为后续骑兵的冲击做好准备。而陷阵营也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创下了诺大的名声,先是参与了吕布与袁术之间的战争,又帮助吕布击败了拥有着关羽张飞的刘备势力。可以说其声名赫赫,骁勇善战。

  而作为陷阵营首领的高顺,可以说是对于吕布忠心耿耿。当时吕布深深知道其忠义,但是因为魏续与吕布结亲,二人更为亲近。就让魏续负责陷阵营事务,而高顺仅仅是负责指挥作战。但是高顺仍旧毫无怨言,以至于最后吕布被擒获时慷慨赴死,可以说是忠良死节之臣。

image.png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张辽和高顺到底谁更加优秀。

  其实总的来说,张辽和高顺并不一样,张辽是与吕布一起起兵的一支人马。早在丁原时期,张辽在并州军事集团当中就是与吕布地位相当的人物,后来虽然听命于吕布,但是仍旧独自带领一支军队。而张辽投降曹操是在吕布败亡之后,说不上背叛旧主。而高顺是吕布部将,也就难怪二人做出来不同的选择了。

  而就能力而言,高顺并不是张辽的对手。如果论大军团作战,张辽在后期负责整体部署曹魏对东吴的防线,威震逍遥津,在东吴可用于止小儿夜啼。而且在镇守南方的十几年间,东吴数次进犯都被其击退,可以说是有着大将之风。

image.png

  而如果说小规模作战,高顺虽然有着陷阵营之强,但是其战绩并比不过张辽。白狼山一战当中,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张辽仅仅率领前锋军队就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仅仅此战当中就斩杀了游牧民族首领蹋顿,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

  在后来的合肥之战当中,张辽更是以八百军士冲阵,打的孙吴十万大军落荒而逃。成就了威震逍遥津的美名。帮助曹魏稳定了南方防线。由此看来其实投降曹魏的张辽,其实力要高于当时宁死不屈的陷阵营统帅高顺。

许田围猎时关羽想杀一代奸雄曹操,刘备为什么拦着他?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接回汉献帝后为什么要迁都 所谓洛阳破败是不是真的

还不了解:迁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迎接天子后,为什么选择将都城迁往,其原因何在?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强迫献帝及文武百官迁都于许昌,即许都。 迁都许昌,原因真在于“洛阳破败”吗? 非也。 洛阳,虽因的一把大火,昔日繁华,但是它毕竟是帝国百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政治地位。 当时多数士人,乃至是诸侯的心中,都有这么一个观念:占洛阳者为正统。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代汉建魏要重新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因为洛阳才是正统。 曹操迁都许昌,根本原因不在于“洛阳残破”。 残破,对曹操来说不算什么,他要真相修缮洛阳,不出数月便可将它修缮,虽不能完全恢复洛阳往昔的繁华,但身为帝都的威严却尚可彰显。 迁都,归根在于彼时的洛阳,曹操根本就守不住。 当时的曹操并非是北方第一诸侯,只能说是北方比较有实力的一股诸侯势力,、、郭祀、李榷、、,都不比曹操弱上多少。 以洛阳为中心,此时曹操若定都洛阳,北有袁绍、张扬,西有马腾、郭祀、李榷,南有,可以说洛阳在当时就是,根本就守不住。就算曹操守得住,他也需要时刻面临着四方诸侯的,根本就不可能有安心发展的机会。 不迁都,对曹操来说,别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恐怕没多几年,就会被耗死。 因此,迁都是必然的。 那为什么要迁都许昌呢? 很简单,许昌既是曹操的大本营,也是当时曹操的势力范围中最合适定都的。 对于曹操而言,定都许昌,对他的宏图霸业极其有帮助,因为许昌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 当时,曹操所占之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块“死地”,被几个当时东汉末年实力最强悍的几大诸侯四面包围,强敌环伺,根本就没有逃跑的机会。 北有诸侯第一人袁绍蠢蠢欲动,东有吕布、等豪强虎视眈眈,东南部则是盘踞淮南的,南部则被刘表荆州军所威胁,西南部张绣占据南阳,关中、洛阳地区散布着众多零零碎碎,实力不俗的反曹势力,如盘踞在长安的郭祀、李榷等。 此时,对曹操而言,要想争霸,要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首要做的就是一座能够让他在这的四战之地存活的大本营,也就是东汉天子的居所。 许昌,此时无疑就成为了曹操最佳选择。 许昌,西部、南部和西北部皆为山地丘陵地区,西北背靠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中部、东北为平原地区。对古代而言,许昌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此时,已许昌为都城,曹操只需在后方稍布置些精兵,就可抵挡住后方诸侯的窥视。尔后,曹操便可集中兵力去防备和进攻他前面的敌人。 除此,许昌与长安、洛阳自西向东连为一体,向北行二百余里即可直抵黄河,向西北经禹州、登封等地行三百余里便可直抵洛阳。与南阳又互为犄角,更为宛、洛东进必经通道。 以此,选许都为都城,曹操既可远离四战之地,又不至于太过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 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所言:“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邓实包淮、汉之防,许亦形胜之区矣”许昌对曹操来说,就是天选之地。 当然,曹操选许昌为都城,除了许昌具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在于许昌是东汉末年最为富庶的其中一块地区,能充分保障曹军的粮草供给。 许昌在秦时,便已是鱼米之乡,农业、渔业、畜牧业都很是发达,在“小农经济”的封建时代,许昌至东汉末年已属于高度发达的大中城市,经济十分发达。 此外,许昌的交通也极其便利,北临黄河,东接黄淮平原,南通江夏郡,西南与南阳盆地相望。这种地理优势极有利于曹军调配各方资源,赶赴前线。 总的说,曹操迁都许昌,根本原因在于许昌是当时想要争霸天下的曹操的最佳选择,“进可攻,退可守”“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