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一封封家书成为抗战战场和家乡亲人之间唯一的连系。如今,战争远去,家书仍在,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从今天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中,首次集中展出十余封珍贵的抗战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这些书信,依然能读到那时的硝烟和苦难、战士的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热血青年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家书故事
赵一曼 牺牲前留遗书 21年后才被发现
宁儿: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摘录)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1936年8月牺牲。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赵一曼毅然抛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她深知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临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张仅存的合影。
1936年,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俘牺牲。在牺牲前,赵一曼给儿子写下了这封遗书。但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女杰,女英雄的故事也被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
此时,她的丈夫与21岁的宁儿观看了这部电影。但他们哪里想得到,这荧幕上的抗日女杰赵一曼就是他们朝思暮念的妻子和母亲。
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重读抗战家书》节目中回忆说,父亲知道以后,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他觉得他的母亲是很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心里很难受。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后来连烈士证和抚恤金都没有去领,因为他觉得那是用自己母亲的鲜血换来的,他不敢去碰那个证。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被翻译成中文的遗书。
陈红说,父亲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上。
如今,家书传到了陈红的手上。陈红说,自己后来也做了母亲,对这封家书的感慨就越来越多。
左权 战场叱咤风云 书信展铁汉柔情
志兰: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须(需)人照顾的。
……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叔仁
五月二十二日晚(摘录)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血洒十字岭,时年37岁。
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5月牺牲的前三日,左权给妻子刘志兰写了十多封信。这些信不但谈论战争及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妻子的关爱、对不满两岁女儿的牵挂,体现了这位抗战将领的铁骨柔情。
在左权将军牺牲四十周年时,女儿左太北才第一次读到家书。那时她42岁了,才知道,有一个多好多疼爱她的父亲。

也就是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她多次前往太行山,走遍了父亲和战友们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2005年展览家书时,只是搁在展柜里。这一次,采用幻灯投影的方式,把家书投放到墙上,便于观众阅读。
而在展示左权将军家书的时候,同时展出了他的话语,“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据介绍,这句话也是首次展出。
家书摘录
抗日将领吉鸿昌写给妻子的信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抗日将领蔡炳炎写给妻子的信
志学内子雅鉴:
连日致书谅已恭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 ,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
新四军军部后方医院医疗队长刘宗歆写给妻子的信
舍子:
十日来信收到,我在义乌诊治鼠疫病人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发病后一天内服药者多治愈,二天后服药者多死亡),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涛子很好,有潘家叫人何小姐照料大概还可以,家乡雅世伯来信平安我怕不能回乡啊。
何太太让她同斯炎走吧!你可设法同信客回乡转衢,行李等物要当心,到家后就写信给我,朋子可能时带来较好,寄给人家总不方便,你到家来信时若疫势平我可设法回乡,若病人仍很多那倒困难了,且等到乡后再说,钰弟来信说愿同来也很好!
母亲劝劝她说我明年一定来看他,保重身体要紧
再见!
宗歆上
十二,二十六
梁红玉如何从一个官妓成为南宋抗金女英雄
是时期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其丈夫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梁红玉据说出身微贱,但是却跟随着自己身为武将的父兄学会了不错的武功,后来跟随着韩世忠更是转战各地,所以梁红玉在军营中耳濡目染学会了如何带兵打仗,于是梁红玉成为了韩世忠的左膀右臂,最著名的典故就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下面做一下梁红玉简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梁红玉的生卒年份为1102年和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出身武将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的武将,后来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贻误战机,战败之后被问罪而死,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但梁红玉精通翰墨,天生神力,能挽强弓,箭术,所以平常少年子弟大都是入不了梁红玉的法眼,梁红玉身上丝毫没有娼家气息。后来平定方腊后,在回京途中来到了京口,梁红玉与诸妓陪侍酒席,在席上梁红玉与韩世忠一见钟情。从此梁红玉成为了韩世忠的妾,之后韩世忠的正妻去世,梁红玉成为了正妻。 御营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拥众作乱的时候,梁红玉被苗傅派去距离京师几百里的秀州劝降韩世忠,但是梁红玉却引韩世忠帮助宋高宗平定了叛乱,于是梁红玉被封为“安国夫人”,韩世忠也因此被授予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 1129年,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了江浙一带,后来在回军途中遭到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的阻击,被困在长江48天之久,梁红玉在与金军的作战中亲自击鼓作战,大大的鼓舞了士气,也成为了后世的美谈。金军突围之后,梁红玉亲自上疏弹劾自己的丈夫“贻误战机”,因此被广为赞誉,被封为“杨国夫人”。 长江之役结束之后,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区司令(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驻扎楚州(今江苏淮安),经过韩世忠夫妇的,韩世忠驻守楚州十几年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1135年,在抗金的前线去世。 杨国夫人梁红玉 杨国夫人梁红玉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巾帼英雄,她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曾经做过武将。梁红玉从小就跟着爸爸练武,所以有一身好武艺。但是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关于她名字的记载,只是称呼她为,至于红玉两个字是在她去世之后从各种野史以及小说中得到的名字。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双烈记》中,里面说她的小字是红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国夫人梁红玉出生于1102年,祖籍是在安徽省的池州地区,但是她出生的地点却是在江苏的淮安。杨国夫人梁红玉在宋朝时期十分的有名望,曾经参加过许多抗击金兵的战争,并且都有着不俗的表现。1129年,梁红玉参加了平定苗溥叛乱的战争,并且在战争中立下了特殊的功勋。她在一夜之间跑到数百里之外将韩世忠带来一同打击敌人,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在嫁给韩世忠之后,杨国夫人梁红玉又跟随丈夫多次踏上战场。 1130年,梁红玉参加黄天荡之战,在战争中她和丈夫一起指挥战争,成功的阻拦了金兵四十八天的时间,此后,她被天下人所熟知。后来杨国夫人梁红玉还曾经独立带领军队跟随韩世忠四处征战,多次成功的打击了金兵。然而在1135年的时候她却因为战争而死在了楚州地区,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刻她仍就在和敌人斗争。也正是因为如此,梁红玉的威名才被流传了下来。 梁红玉的故事 梁红玉是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的一个南宋抗金女英雄,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本人出身于武将世家,后来祖父与父亲因为在平定方腊的战斗中贻误战机,被问罪处斩,梁红玉也沦为了官妓。梁红玉这个人物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过,梁红玉的故事有很多,下面就介绍一个梁红玉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梁红玉幼年的时候就跟随着自己的父兄学习武功,并且在武将家庭中长大,所以对于带兵打仗并不陌生,后来更是嫁给了南宋一代抗金名将韩世忠,跟随着韩世忠转战南北,所以耳濡目染学会了如何用兵,如何打仗,甚至是对此非常的精通。 1129年,金兀术率领金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了江浙一带,由于孤军深入的时间太长了,金兀术最终决定回军,但是在来到长江天险的时候遭到了韩世忠率领的八千人马的阻击,梁红玉在战斗中亲自上阵击鼓助战,在那个年代,军队的进退调度都是通过击鼓和旗帜来指挥,不同的鼓声向士兵传递的是不同的进退信息,而敌我双方的旗手和击鼓的鼓手都是自己的敌人首先要攻击的目标,因为杀死了旗手或者是鼓手,就意味着敌军的指挥系统崩塌,所以作为鼓手的梁红玉一定是整个军队中最容易受到攻击,最危险的一个人,正是因为梁红玉亲自击鼓助战,使得士气大作,梁红玉与自己的丈夫韩世忠仅仅依靠八千人功的将金军阻截在长江一带达48天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很多文艺作品中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通过梁红玉的故事“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可以看到梁红玉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更是一个能够带兵打仗的巾帼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末年的女英雄虞夫人:巾帼英雄死后化身女神
虞夫人护寨御寇壮烈捐躯的英勇气概深深地感动着村民,绅士徐志道等人捐资在麻寨南坡为其立“寨将夫人祠”。此后,村民们每逢节日都来祭祀,在崇拜与祈盼的氛围中逐渐将她神化。不久,有关虞夫人“得道成仙”、“显灵护民”等神话传说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并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武功过硬人称虞夫人 唐末,吏治腐败,赋敛繁苛,民不聊生,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各地的盗寇也趁农民起义之机兴风作浪,大肆抢掠财物,而地方官员多不作为,致使社会治安愈演愈乱。面对乱世政局,一些有势力的村寨为求自保,纷纷组建民团武装捍卫家园。浈阳城郊麻寨片村(今英城马口一带)就是这样。麻寨寨主曹福被周边各村推选为总团练长,负责组织训练片村青壮年,以打击来犯盗匪。 曹福之妻是麻寨虞湾村人,家中父母早亡,由家兄关照长成。她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活泼开朗;但很要强,喜欢像男孩子一样舞枪弄棒,拜师学艺,练就一身过硬的武功。嫁予曹福后,常与寨内男子们一起巡逻山寨,切磋武艺。寨里人都尊称她为虞夫人。 护寨御寇壮烈捐躯 乾符六年(879年)六月,黄巢军攻占广州,很快发展到50万人。十月,黄巢主力取粤西入桂林,逾岭北上两湖作战。其部将鲁景仁因养病滞留广州,未跟主力北上。其后,他率千骑夺取连州,建立政权,武装割据近20年之久。这支部队北上途经今英西浛洸时,纪律欠佳,有扰民行为。英西贼匪乘机发难,甚至打着起义军旗号胡作非为。时有一个叫王朝的贼首,因其姓名与黄巢同音,便假借黄巢之名纠集歹徒抢掠百姓财物,并一度攻占当时的浛洸县城,周边群众深受其害。 麻寨长径是浈阳城西的隘口,本有兵丁把守,但到乱世时期,官兵们早作了,浛洸贼匪便时逾长径来麻寨一带骚扰。曹福带领训练有素的民团,凭着险要的地形优势,与来犯盗匪打了几场硬仗,每次都把盗匪击溃出境。有段时间,盗匪暂停骚扰,曹福以为盗匪害怕,不敢来劫掠,便麻痹松懈起来,结果误中盗匪突袭之计,被乱箭射死。 虞夫人得知丈夫被害,悲愤交加,单骑怒冲匪阵,挥刀乱砍,好几个匪兵在嚎叫中人头落地,阴阳两隔。盗匪们从来未见过如此勇烈的女子,甚为惊恐,又见麻寨的救援主力冲杀上来,便乱了方寸,匆忙撤退到20里路外的铜锣庙。虞夫人的英武气概赢得片村群众的衷心拥戴,一致推举她为御寇新指挥,尊称她为“寨将夫人”。虞夫人见群众御寇情绪高涨,便趁热打铁,派人联络其他村寨自卫武装,协调行动,分进合击,实施以攻为守斗争策略。他们一鼓作气追杀盗匪,直捣浛洸贼巢,杀得王朝匪部,遁入英西山林,再无进击力量。在这场恶战中,民团武装也死伤惨重,作为总指挥的虞夫人也身受重伤昏迷过去。当她苏醒过来时,曾激动地大叫一声:“我终于为丈夫报了仇啦”!言讫又昏死过去,再未醒来。 日久神化获朝廷加封 虞夫人护寨御寇壮烈捐躯的英勇气概深深地感动着村民。村民中绅士徐志道等人捐资在麻寨南坡为其立祠、塑像,称为“寨将夫人祠”。此后,村民们每逢节日都来祭祀,在崇拜与祈盼的氛围中逐渐将她神化。不久,有关虞夫人“得道成仙”、“显灵护民”等神话传说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并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嘉泰年间(1201-1204年),英州知州念虞夫人“生前曾未闻有尺寸之封,殁后仅庙食兹土,又僻处山谷”,遂特呈朝廷封赐。朝廷准奏,赐为“冥助”。乡民乃改“寨将夫人祠”为“冥助惠妃祠”。嘉定六年(1213),英州城邑曾遭山贼突袭,经过激战,被军民击退。事后,邑民纷传虞夫人“显灵护城,吓退攻城山贼”。知州深不疑,乃将“显灵”异象呈朝廷,得到御批,赐封为“显佑夫人”。嘉定十五年,这位宁宗又加封虞夫人为“正顺夫人”。这样一来,虞夫人总的称谓变成“显佑正顺惠妃夫人”,正式登上庇佑众生之神坛了。当地群众则尊奉她为“曹主娘娘”。 此后,有关曹主娘娘“显灵庇佑”的神奇传说不断传出,祭祀曹主娘娘的庙宇也不断增加。据英德林超富先生调查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德境内有曹主娘娘神位的庙宇共48座,遍布大小北江两岸。其中甚多有规模的庙宇,如英城麻寨庙、英南江口咀庙、大庙峡的大庙、英中琵琶山大岗庙、中隅龙角庙、中隅榕树庙、上隅三圣岩庙、英北沙口长江古庙、英西浛洸曹主娘娘庙、英东长河神前庙等,都以曹主娘娘为主神。英德境外,阳山黄坌、黎埠,广州西林增埗等地,都发现有曹主娘娘庙宇。除庙宇外,英德的民间醮仪文化活动中不少唱词都与曹主娘娘有关;清远清西平原地区的《禾楼歌》中的唱词也有曹主娘娘“洒乳汁壮谷穗”的内容。以上史实说明,在封赐和祭祀文化的抬升下,生前为巾帼英豪的虞夫人,死后逐渐走上神坛,历千年之演变,已华丽转身为北江地区的一位女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