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乌江自刎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音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项羽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秦末起义军领袖、西楚王朝(公元前206年四月--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建立者,著名军事家、“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同叔父项梁在会稽郡斩杀郡守之后迅速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项羽不仅武勇出众、气魄盖世,还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风云,写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话。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在垓下被韩信、彭越和英布合力打败,在乌江边自刎,年仅30岁。
纪晓岚与蔡以台——《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蔡以台的故事
时期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无疑就是。纪晓岚生于二年,即公元1724年,年长蔡以台5岁。但他年寿康永,一直活到十年(1805年)。因此,一生所获名位、事功为蔡以台远远不及。倘若从乾隆三年(1738年)纪晓岚与蔡以台一同拜董邦达为师学习书法、绘画算起,到蔡以台离京探母止,纪、蔡两人当有二十多年的交往。在这期间,纪晓岚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考中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蔡以台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考中状元(进士第一名)。璀璨人生的起步,他们算是肩并着肩的兄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的生活有了大波折,他被流放去了新疆。此时,回了南方故里的蔡以台或许已经染病辞世。厄运临头,处于寂寞中的纪晓岚或许有梦梦到了师弟蔡以台。于是,他把蔡以台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蔡季实殿撰有一仆,京师长随也,狡黠善应对,季实颇喜之。忽一日,二幼子并暴卒,其妻亦自缢于家,莫测其故。姑敛之而已。其家有老妪私语人曰:是私有外遇,欲毒杀其夫,而后携子以嫁,阴市砒制饼饵,待其夫归,不虞二子窃食,竟并死,妇悔恨莫解,亦遂并死。然妪昏夜之中,窗外窃听,仅粗闻秘谋之语,未辨所遇者为谁,亦无从究诘矣。其仆旋亦发病死,死后,其同侪窃议曰:主人惟信彼,彼乃百计欺主人,他事毋论,即如昨日四鼓诣侍班,彼故纵驾车骡逸,御者追之复不返,更漏已促,叩门借车必不及,急使雇倩,则曰:风雨将来,非五千钱人不往。主人无计,竟委曲从之。不太甚乎?奇祸或以是耶?季实闻之曰:是死晚矣,吾误以为解事人也。 陈枫崖光禄言:康熙中,枫泾一太学生,尝读书别业。见草间有片石,已断裂剥蚀,仅存数十字,偶有一二成句,似是夭逝女子之碣也。生故好事,意其墓必在左右,每陈茗果于石上,而祝以狎词。越一载余,见丽女独步菜畦间,手执野花,顾生一笑。生趋近其侧,目挑眉语,方相引入篱后灌莽间。女凝立直视,若有所思,忽自批其颊曰:“一百余年,心如古井,一旦乃为荡子所动乎?”顿足数四,奄然而灭。方知即墓中鬼也。蔡修撰季实曰:“古称盖棺论定。观于此事,知盖棺犹难论定矣。是本贞魂,乃以一念之差,几失故步。”晦庵先生诗曰:“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谅哉!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这两则故事都提到了“蔡季实”。“季实”是蔡以台的字,“殿撰”与“修撰”意思相同,是蔡以台当日在翰林院的职衔。前一则故事,讲的是因果报应,蔡以台是当事人,表现出诚笃、仁厚的性格,估计纪晓岚先前对师弟的易轻信他人的毛病是有较深印象的;后一则因为事情“发生”在枫泾,所以自然想起枫泾籍师弟蔡以台的评论。或许这个故事原本就是蔡以台讲给纪听的,纪现在写成文字,自然有份缅怀的感情在。 除纪晓岚外,乾隆朝最优秀的诗人钱载、最优秀的戏曲作家蒋士铨都和蔡以台有过交往。钱载是浙江嘉兴人,与蔡以台有同乡之谊,彼此间有书画、诗文往还。蒋士铨有一首题为《迈陂塘.题潞河送客图饯蔡兰圃归觐次戴匏斋韵》的词传世,其中的“蔡兰圃”就是蔡以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智积一辈子“胆小怕事”,保全性命的故事
他贵为皇亲国戚,身份显赫又颇具才华,本来可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一辈子小心翼翼,收起自己的锋芒,无所作为。最终他用这种方式得以善终。他就是的侄子杨智积,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他的故事,他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留给大家评判。 杨智积的父亲杨整是隋文帝的亲弟弟。他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在隋朝建立之前与的一场战争中,杨整。而隋文帝杨整的儿子杨智积也是格外照顾,为他加官进爵,奉为蔡王,并任命他为同州刺史。就连杨智积去同州上任前,都是隋文帝特意亲自为他践行,还派了一直豪华的鼓乐队一路相送,让杨智积十分风光。但是杨智积到同州上任后,却是异常的低调,除了处理一些公事,几乎整日待在家中足不出户,也无所作为。就连隋文帝亲赐他的鼓乐队,他都从来不敢用,除了过年过节偶尔请出来为母亲王太妃助助兴。大家不禁疑问,杨智积身份显赫,又得到隋文帝的厚待,为什么却如此清心寡欲、胆小甚微呢?原来这件事是有渊源的。杨智积的父亲杨整虽为朝廷立下大功,但是在世时素来与隋文帝不和,后来兄弟俩各自娶妻,嫂子与弟妹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积怨颇深。事情虽然过了很多年,杨智积总觉得隋文帝对自己抱有戒心,所以做事谨小慎微,生怕被抓住一点把柄。杨智积的“胆小怕事”具体有三方面表现。 第一,杨智积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在同州任职期间却刻意缩小自己的交际圈。他除了公事之外,几乎不与当地的结交,终日闭门家中以吟诗读史为乐,家中偶尔出现的一些客人也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没有的人。留客人吃饭也是只备一些简单的点心,喝酒也是适可而止,从不敢山吃海喝。 第二,杨智积没有给自己和家人置办任何家产。在古代,能拥有他这个职位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家产丰厚,金银遍地,但是杨智积却从不去追逐金钱,与家人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第三,杨智积不只自己为人低调,还“扼杀”了儿子的前途。在教育儿子方面,他只让儿子研读《论语》、《孝经》,不允许他读任何其他的书籍。以杨智积的能力,足可以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杨智积愣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庸才”,阻止了儿子的发展。他常说,才学太多会招人嫉妒,从而惹来祸端。 就这样战战兢兢过了很多年,隋文帝把杨智积召回了京城,给他一个虚职安享晚年。杨智积从此便把一切公事都交给下属处理,自己再不过问政事,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按时去叩见皇上。后来,隋朝杨玄感兵变,隋文帝派杨智积去驻守弘农郡,杨智积率将士连战数日,使敌人寸步难行,保卫了隋朝的疆土,再次向隋文帝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隋朝末年,杨智积得了一场大病,自知命不久矣。然而一向胆小怕事的他,面对死亡确是非常从容,他淡然地对家人说:“现在我终于可以保住我的脑袋去见阎王了。”有人认为杨智积一生做事如履薄冰,在惶恐中度日,实在窝囊。也有人认为正是由于杨智积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才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