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孙元良军事生涯中为何屡次脱险:擅长化妆为难民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人才辈出将星如云的黄埔系,孙元良的才能不见得特别优异,名气亦只能算是中不溜秋。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斑斓多姿,充满传奇色彩,创造了多项纪录。尤其是此公惯能履险如夷,一再从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毫发无损,端的是福星高照身手非凡。

1924年初,北京大学预科学生孙元良南下广州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三队。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关麟征、杜聿明、黄杰、陈赓等人,均是他的同窗队友。

黄埔一期生共有600余人,号称蒋介石的开山大弟子。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浓眉大眼,一表人才,加之为人机灵,口才便给,很快得到校长青睐。毕业后,历任党军的排、连、营长,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之役。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孙元良出任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这个团长非同小可:所部是黄埔嫡系最精锐的队伍,含金量极高;一期同学当时当上团长的,仅有胡宗南、桂永清、范汉杰、蒋先云等寥寥数人。

北伐军在江西南昌与孙传芳军会战,先胜后败。蒋介石恼羞成怒,将第1师师长王柏龄、党代表缪斌革职,并声称要枪毙自行退却的孙元良,以儆效尤。其实,蒋才不会自翦羽翼。他只说不练,暗中送孙东渡扶桑,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兵。返国后,很快就重新当上主力部队团长。中原大战后,孙元良升任装备最为精良的国民政府警卫军第1师第1旅旅长。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庙行镇击退日军。因作战有功,孙获授宝鼎勋章,先后升任88师副师长、中将师长。

孙元良军事生涯中为何屡次脱险:擅长化妆为难民

1937年底,时任72军军长(仍兼88师师长)的孙元良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后,他化装成难民,躲藏一个多月后侥幸逃出幸免于难,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后奉派游历欧洲,考察军事。抗战后期,任2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在贵州独山击退准备直捣陪都重庆的日军,被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获授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后期,孙元良充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16兵团中将司令。该兵团辖第41、47、99三个军,另有一个快速纵队及战车团、重炮团、工兵团等部队,总兵力约10万人,是淮海战役国军参战的主力兵团之一。

在雄心勃勃别有怀抱的副总统李宗仁的怂恿下,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婉拒了蒋介石要他统一指挥华中(武汉)、华东(徐州)两大剿总的要求,只是表态说届时会以大局为重,按实际情况调动兵力。而徐州由老迈衰朽的“福将”刘峙坐镇,其难以胜任,路人皆知。刘峙倒有自知之明,主动建议遴选一名黄埔一期毕业、曾任兵团司令官以上、资历深而有作战经验、能孚众望者,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负责前敌指挥。国防部长何应钦同意此案,以宋希濂、杜聿明符合条件,签请蒋介石核定。结果宋希濂托辞请免,败军之将杜聿明被选中,勉为其难二进宫。杜从东北抵达徐州时,淮海战役已打响几天。

先机既失,处处被动。先是黄百韬兵团在碾庄顽强抵抗后终被歼灭,接着从华中前来驰援的黄维兵团在蒙城双堆集陷入重围。而打通徐蚌线,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会师的计划又遭遇华野坚决阻击,进展困难。杜聿明下决心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取道萧县、永城,企图出敌不意拊其侧背,解救黄维兵团,合股南撤,为老蒋保留一点老本,藉以拱卫南京、上海,保全东南半壁。但蒋介石一再变更决心,杜聿明则一味服从命令,缺乏必要的机断。结果方向飘忽,行动迟缓,撤离徐州不久,就被华野追尾包围,自身难保。

孙元良认为坐守无异待毙,坚决主张趁包围圈尚不严密之际,抛弃辎重,迅速突围。邱清泉、李弥均表同意,杜聿明随即下了命令。但第74军(孟良崮战役后重建)军长邱维达没有意识到之严重,认为自己尚有战力,以不战而退为耻,拍着胸脯包打。邱清泉本来就担心丢了重武器无法向“老头子”交代,又激于部下的战斗意志,就去跟杜聿明商量,改变成议,依从邱维达的意见,拟硬打出去。李弥表示服从命令,而孙元良深知老同学的性格,回到本部后即着手准备突围,并掐断电话线,以防杜聿明变卦。孙部按原计划单独突围,几乎全军覆没。孙元良化装成农民,再次侥幸逃脱,经信阳、武汉抵达南京。1949年年底去台湾。

川军名将孙震是孙元良的叔父,著名演员秦汉(本名孙祥钟)是孙元良的第5个儿子。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至此,一代天骄黄埔一期生全部成为过去时。

秦国军事家王翦挂帅领兵 为什么“贪得无厌”讨要封赏?

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在秦王打算出兵灭楚时,已是老将的王翦一口咬定非60万大军不可。网络配图 这几乎是当时秦国兵力的总和。另一位年轻将军李信则表示,灭楚只需20万兵马。嬴政听后,非常欣赏李信,当即命他率兵攻打楚国。王翦因建议未被采纳而告老还乡。 不料,李信被楚军打得,大败而归。嬴政大怒,这才想起王翦,便亲自前去请他出山。王翦答应率兵出征,但提出了新的条件——除了60万兵马外,还要赏赐他大片良田、屋宅。网络配图 “作为大王的部下,我虽立过赫赫战功,却没有资格封侯,所以要趁大王用得着我的时候,多为子孙讨取赏赐以置家业呀。”嬴政笑了,满口答应。 数日后,王翦出征楚国。一路上,他先后5次派人回京向嬴政讨要赏赐土地和房产。嬴政一一答应下来,心想:“王翦这老贼还真贪,不过只要他能打胜仗,就满足他吧。”王翦领到了赏赐,这才全力出战,历经两年终于消灭了楚国。网络配图 事后,有同僚问王翦:“您都这把年纪了,还讨要那么多东西干啥?它们只能损坏您的名声呀!”王翦笑了:“这60万兵是秦国的全部军队,大王能放心让我率兵出征吗?我只有多讨些赏赐,且讨来的这些土地和房产都在秦国,这样才能消除大王的疑虑啊!”同僚恍然大悟,原来王翦是有意增加秦王控制自己的砝码,以消除对他拥兵叛乱的怀疑。王翦多次“讨赏”的做法虽不值得借鉴,但他为了顾全大局,巧妙地将自己以安定人心,却不失为智慧的谋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宰相韦执谊:风波跌宕的宦海生涯

我国历朝历代都不乏革新,成败缓急累载史册。有阔斧的改革就有誓死相抗的守旧,两种势力常常演化成朝廷党争或皇室内斗。失败的一方要么被赐死,要么被贬,黜谪戍边屡见不鲜。隋唐至明中,海南一直是贬谪流人的重要去所。往往越是重臣贬得越远,而“唯崖州地望最重”。海岛崖州一地,李唐一代,贬谪于此的宰相就有十多位之多。唐永贞元年(805年),顺宗被迫内禅给宪宗后,发生著名的“二王十司马”事件,宰相韦执谊作为改革核心人物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最后落籍并卒葬于今海口市龙泉镇。 韦执谊(764-812年),字宗仁,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长安乃是官宦世家、名门望族,据考证前后出过十四位宰相。韦执谊自幼敏慧峻拔,德宗贞元壬戌年中进士、殿试策论第一,授官右拾遗。德宗常与之诗歌唱和,甚至允许他出入禁中,以备顾问。母丧丁忧结束后为吏部郎中。顺宗立,中风不能亲政,王叔文专权,提携他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也从此踏上了风波跌宕的宦海不归路。 永贞改革与“二王八司马”事件 韦执谊的政治人生与“永贞改革”紧密相关。顺宗在德宗朝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最后做成哑巴,德宗也因此受打击而驾崩。于公元805年带病继位,是为顺宗。顺宗无法亲政,仅宦官言、美人牛昭容侍奉左右。外面,凡事委托给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伾,史称“二王”,领导改革,起用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革新派,内外编织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行政途径。他们大多是出身低级官僚的新贵,锐意进取,想通过改革改变中道衰落的唐帝国,但也不乏政治投机者。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罢宫市、废五坊使、蠲免苛杂、停进奉、打击宦官、抑制藩镇、裁减宫中闲杂人员,还重停止十年的量移制度。短短几个月,就因成绩斐然以致市里欢呼。是为“永贞改革”。 但改革领袖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二王,贪鄙霸道,且自立朋党,搞小圈子。常日夜与其党故意屏开外人窃窃私语,人莫测其所为,毫无台阁大臣的风度。霸道起来常常失去起码的礼让谦恭。把杜佑、高郢、郑珣瑜几个天下有重望的宰相摒除在改革圈子之外,他们相次引退。 这样缺少政治谋略的做法导致改革失去传统正面政治力量,也让改革的名声大打折扣。正直之士都羞与为伍。在高郢、郑珣瑜退出前,宰相贾耽也因厌恶王叔文党用称疾不出,屡乞骸骨。武元衡(唐代诗人、政治家、曾侄孙)乃才略耿直的君子,王叔文却以小人心态利诱之,不为所动,便谪降之。如此一来,当宦官和藩镇反扑时,就立即显现出改革前途之虞了。也终于在公元805年,藉顺宗再次中风之机,俱文珍等宦官勾结藩镇势力,对改革进行反制,以顺宗多病、口哑为理由,逼迫顺宗退位,改元“永贞”,禅位于太子,是为宪宗。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史称“永贞内禅”。是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韦执谊的贬谪及其政治性格 改革派被驱逐之后,韦执谊也失去势力。他虽然还是宰相,但奄奄无生气,常处于惊恐状态,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听到人脚步声都心悸,一直到被贬。这可见他缺少那种进退寡悔的风度。狭隘的志局使他对高度警惕,也非常好地解释了他的种种依违取巧的行迹。 据新旧《唐书》载,韦执谊因岳父杜之故,惩罚被推迟到最后,但结果更糟糕,被贬到最远的崖州任司户参军。杜黄裳乃一代名臣,曾与裴延龄不和,十年留滞台阁没有升迁,等到他的女婿韦执谊为相,始迁太常卿。杜黄裳劝韦执谊帅群臣请太子监国。韦执谊以那种小心守官的心态劝责他不要刚得一官就轻言禁中事。杜黄裳:“黄裳受恩三朝,岂得以一官相买乎!”翁婿两相比较,可见出杜的高明正直。 韦执谊的这种投机几乎贯彻了他从发迹到流贬的政治生命的始终,也是他与王叔文党保持距离的最好解释。第一次投机是德宗过生日时被东宫召见,太子不知如何展开话题,就随口说了一句:“君知王叔文乎?美才也。”韦执谊因此就开始交好王叔文。这是对未来的政治投资。也确实得到可观的回报。顺宗即位后,王叔文欲专国政,首引执谊为相。但韦执谊与王叔文并不完全一条心。在处置窦群、、羊士谔的问题上,韦执谊也一再否定了王叔文的意见。 韦执谊并不是在坚持正义,而只是想通过与王叔文等保持距离来掩盖他依赖王叔文发迹的事实。事后又派人向王叔文道歉:“非敢负约,乃欲曲成兄事耳!”看出改革没有前途后,他越发不听指挥,以致王叔文党日夜计划复出,且决心必先斩执谊而尽诛不附己者。可惜大势已去,永贞内禅之后,好端端的改革也就这样被断送了。而韦执谊的才略也不足以自保,先是派人监视太子,后又不听岳父杜黄裳劝拥立太子,以致虽然与王叔文保持距离,终必遗其咎。虽有杜黄裳援救,还是被贬到崖州去了。贬韦执谊崖州司马的制文说他“官由党进,政以贿成”。可见,永贞改革集团的身份是韦执谊被贬的根本原因。 另据《旧唐书》载,在韦执谊还没显达时,就不喜人言岭南州县。等到为郎官后有次看四方地图,当看到岭南时就闭上眼睛命令撤走。入相后,所坐堂有图,十多天后才发现是崖州地图,深感不祥。这些暗示一切都是命定天数的叙事,不妨作为韦执谊对宦海风波险恶常怀惊惧的心理注释。 贬谪贵人的德泽、胤祀遍天涯 “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韦执谊终被贬到最害怕的崖州。然而虽遭贬谪,却有幸得到地方官员的优待和重用。据非正史的《太平广记》记载,此时崖州刺史李甲特意写信给地方官说“多谢珍禽不随俗,谪官犹作贵人看”,要求他们善待韦执谊。这在贬官多被监视受尽屈辱的古代是非常罕见的。韦执谊也尽职尽责,用他的才干认真协助管理起一州事务来。几年时间,他兴修水利,教民垦殖种养,兴教育才,传播中原文化等等。据说都干得十分出色。尤其是他在当时的郑都兴修的岩陂塘水利,可谓恩泽一方。7年后,韦执谊病死于崖州。一年宰相,七年流贬,死时年仅48岁,后人称其“韦崖州”。 韦执谊的墓葬位于今天的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雅咏村,坐北朝南,背倚山丘,面迎荷塘,半圆形的石砌围墙环绕在整个墓区的后面,墓冢用雕琢规整的石块叠砌而成。墓前树立着一块的石碑,碑刻“唐始祖赐进士翰林院礼部尚书延英殿相韦执谊文静公杜夫人范夫人墓”。 韦执谊死后子孙落籍琼山,他也被尊为渡海琼公。现在可考的海南韦两支:一支是年间琼山郡守韦公干的后裔;一支便是韦执谊。据《韦氏族谱》记载,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时,随带来杜、范二位夫人和三子、弟韦执询、执询子及妻弟杜宰。不久朝廷有诏“以事可原,蒙旨诏还,未及而卒”,于是“葬衙土,后诏归葬京兆”;又云“祖妣,丞相杜黄裳公之女。生子六人:曰承讽、曰承训、曰承议、曰承诰、曰承谕。当元和八年,特旨诏归京,各自受封,惟讽在琼邦,委……”。承讽当时定居在崖州郑都(今琼山十字路镇)韦村,承讽之孙韦文宣“移高岭,后化为黎”。韦执谊之弟韦执询之六世孙韦彦陵“入赘黎女,后化为黎。先三更,后包雷各村”。 想其显赫至相却又遭贬崖州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感慨。虽有政敌之嫌的对其颇有微词,但私德之外,从历史大势而言,其在朝主持改革,在贬所传播文化,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清代以来,对永贞革新的评价逐渐增高。 就永贞改革中的韦执谊而言,则尤其得到后世改革者们的推许。韦执谊被贬的40年后,另一个流贬海南的宰相李德裕在祭拜韦执谊坟墓时撰文祭悼之。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韦执谊和李德裕这两个共贬崖城的唐代在感情上连在了一起。面对青冢孤坟,李德裕万分伤感。他高度称赞韦执谊的文学才华和治世谋略,认为他“德迈,公宣吕尚”,也为他遭受贬谪表示出极大的不平和愤恨,感叹其“一遘谗疾,投身荒瘴。地虽厚兮不察,天虽高兮难谅。野掇涧苹,晨荐柜鬯:信成祸深,业崇身丧”。李德裕之外也赞其“急于褒拔”。的确,韦执谊在其《市骏骨赋》就已表达了自己重视人才的思想。“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称赏韦氏为“天下奇才”,赞其文笔超群、策略异等,还特别肯定他完善修史之法。韦执谊重视实录,为做到真实客观,在监修国史时始创“日历”,较好地克服了“褒贬伤独见,编纪虑遗文”这一修史弊端。海南乡贤、清探花郎张岳崧曾以“祖德树宏谟,训主一经,三相高明照北阙;宗功垂大业,田开万顷,两陂利泽遍南溟”赞颂韦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