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宋太祖赵匡胤活了多少岁?赵匡胤墓在哪
赵匡胤(927-976年),洛阳人,北宋开国皇帝。他曾是后周王朝的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执掌兵权。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称国号“宋”,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宋太祖死于公元976年,葬于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巩义市宋陵陵区,陵名永昌。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离奇去世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十月十九日夜里,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中国皇帝的死,很多都是非正常死亡的,大多都是被害死的。那么,宋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不是这样的呢?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在历史上可是也很着一个“烛影斧声”事件的,因此,很多人,都在猜测着赵匡胤是被人用斧头砍死的,到底是不是呢?
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记载着宋太祖之死的“烛影斧声”事件,其具体记载如下: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 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因为这个详细介绍,大家对研究其了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死的。
“烛影斧声”被指为宫廷血案,无关“烛影”,有闻“斧声”。“斧”字是诉说这一事件的关键词。一个“斧”字实在是充满杀机,令人顿感险象环生。从来,斧既是工具也是兵器,既可砍柴,又可杀人。一个“斧”字,教太宗如何脱得干系。
那么,根据这个记载,宋太祖是不是被人砍死的呢?
咱们先推测一下宋太祖赵匡胤是被人砍死的吧!
太宗与太祖兄弟长期明争暗斗积怨已久,探病的宋太宗因调戏太祖宠妃惊醒太祖,情急之下,太宗慌不择器。于是,平日不离手的柱斧便要了太祖赵匡胤的命。但是,试想一下,斧柄为钝器,以之杀人,不是脑浆迸裂,也会血肉模糊。但和尚文莹在记载完太祖驾崩的“烛影斧声”之后,居然还有下面一段记载:
太宗受遗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段记载甚为可疑。如果是实录的话,那么则反映了杀死胞兄太祖的太宗在群臣到来之前已经让人为死于非命的太祖清洗整容。在掩盖得几乎不露痕迹的状态下,太宗引近臣观看太祖遗体的动作,实在是显得有些此地无银欲盖弥彰。如果不是实录的话,那就是反映了和尚文莹的狡黠。在北宋,太宗一系承继天下,对太祖之死讳莫如深。即便是含糊隐约的记载也可能带来横祸。所以在记载了“烛影斧声”之后,文莹又以太祖遗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的描述来回环,来强调太祖是毫无外伤的正常死亡。其实,有了“烛影斧声”,这样的回环也形同欲盖弥彰。
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被宋太宗赵光义暗杀的吗?斧光烛影背后的故事!
真的是被暗杀的吗?斧光烛影背后的故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976年(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然二十日凌晨宋太祖驾崩,晋王赵光义按遗照继位,史称。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斧光烛影事件,由于宋太祖突然驾崩,死前又只有赵光义在场,斧光烛影事件的种种谜团造成很多人对赵光义的继承皇位充满了怀疑,再加上赵光义继承皇位后的更加让人们相信: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被他弟弟赵光义谋害的!理由如下: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一、赵光义继承皇位后,不按历代继承皇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匆匆的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元年,所以人们认为正是赵光义心中有鬼,所以的把生米煮成熟饭,以便造成自己已经继承皇位、无法改变的事实。 二、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是死于非命。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武功郡王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光义为了掩盖他弑兄夺位的真相,并且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三、赵光义曾加封皇嫂宋太祖皇后为“”,但是在宋太祖皇后死后,赵光义并没有按皇后的礼仪治丧,这引起了后世很多人的非议,认为这是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表现之处,他对皇嫂没有丝毫尊敬之情。 四、赵光义继承皇位后,一再迫害其弟赵廷美,使其郁郁而终,既然赵光义继承的是其兄赵匡胤的皇位,那么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赵廷美有权继承赵光义的皇位。赵光义迫害其弟说明他根本就不认可兄终弟及的继承法。 五、有种野史说法:在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一直没嗣,据说有天晚上赵构做梦回到了斧光烛影事件发生的现场,目睹了当时的真相,醒来后觉得愧对宋太祖,就立了宋太祖的后人,把大山还给了宋太祖的子孙手中。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 几千年来人们绘声绘色的描绘着赵光义如何弑兄夺位、等,但是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以上五点,然而以上五点根本不能证明赵光义杀害了宋太祖赵匡胤,原因如下: 一、赵光义继承皇位后着急改年号只能说明他对得到皇位的迫切心情,而且如果真的是他弑兄夺位的话他难道不懂得隐藏吗?还故意引起大家的非议?赵光义不仅不傻,心机还特别重,他提前改年号大家对他的非议他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那是因为赵光义权力欲特别强,普天之下他只佩服他兄长一样,而且他等待皇位等了17年,现在赵匡胤死了,他再也不愿意忍受,他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二、宋太祖的儿子死于非命是存在争议,但是宋太祖的两个儿子死亡时间距离赵光义继承皇位已经过去几年时间,赵光义的皇位已经稳定了,如果是因为赵光义为了掩盖他弑兄夺位的真相,那赵光义应该在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就下手,干嘛要多等几年?难道是赵光义心慈手软?当然不可能!退一万步说宋太祖的两个儿子是被赵光义害死的,那赵光义也是为了消除自己儿子登基为帝的隐患,毕竟江山是太祖打下的,太祖的两个儿子又比自己儿子年长、更加有能力,这让赵光义怎么能容忍? 北宋版图 三、至于赵光义并没有按皇后的礼仪给其嫂嫂治丧这虽然有失国体,但也不能如此上纲上线,因此就判定赵光义弑兄夺位。当年李世民对李渊、对都是薄藏,难道他们都是弑父吗?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真实情况是当初宋后一直劝太祖立儿子为太子,所以赵光义怀恨在心。 四、赵光义继承皇位后,一再迫害其弟赵廷美,这个和赵光义继承皇位没有关系,而是和传承皇位有关系。到了赵光义当后,大宋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局势稳定文化繁荣,而赵光义的儿子已经培养成才,他担心其弟赵廷美还惦记着兄终弟及继承法,所以他就一再迫害其弟赵廷美。 五、这种野史说法更是无稽之谈,高宗之所以立太祖子孙后代为皇帝,那是因为太宗的子孙后代在之变中被金人屠杀殆尽,已经没有可以选择的对象。宋高宗是。 靖康之变 蜡像 经过笔者翻阅史书,发现赵光义或许有弑兄夺位的想法,但是他没有这个气魄,也没有这个机会,更没有这个能力!事实上宋太祖也确实不是赵光义谋杀的。理由如下: 一、宋太活在那么动乱时代,特别是中原地区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五十三年五个朝代更替、十几位皇帝走马灯般登场,造反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宋太祖本人也正是通过发动陈桥兵变,把皇位从手里接过来的。赵光义的那点心思他能看不透? 二、宋太祖是靠军功起家夺取的天下,他心理非常清楚军队对皇帝的影响有多大,尽管赵光义有一部分军权,但他只统帅四分之一的,其余军队都在宋太祖亲信手中,就是赵光义统帅四分之一的禁军中的将领也是宋太祖带出来的,如果赵光义造反他手中的军队真的听他的吗? 陈桥兵变 三、咱们回到斧光烛影事发当晚,赵光义只身一人进宫在宋太祖清醒的情况下能杀得了宋太祖?有人猜测说,赵光义趁太祖生病杀死的,别逗了太祖皇帝可是出了名会武功的,连中萧峰都佩服的;有人说:也可能下毒,别忘了是太祖请赵光义吃饭,难道赵光义趁太祖说话不注意下的?或者赵光义在宫中亲信干的?可是皇帝吃饭可不像咱们啊,是要经过无数人道检测工序的啊。在太祖皇帝的宫中,赵光义赤手空拳一个人能的杀死宋太祖?他是超人吗? 四、宋太祖一直大力培养着赵光义,让赵光义掌握着军权,并且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太祖让他担任开封府尹。一当就是十多年,从来没有换过人。开封府尹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从五代时期开始,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凡担任京城最高行政长官的人,都是未来的太子人选。开宝六年(973年),太祖更是封赵光义为晋王,朝位排在宰相之上,成为国家的第二号人物。相反对于自己的儿子宋太祖连王都没有封,也从来没有任何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打算的迹象。所以太祖把赵光义作为皇位继承人也培养是很明显的。 五、在宋太祖去世的那年夏天,赵匡胤曾在洛阳盘桓了一个月。临别时,赵匡胤到父亲的安陵祭拜并大哭,说了一句“此生不得再朝于此矣!”随后,他“即更衣,取弧矢,登阙台,望西北鸣弦发矢,矢委处,谓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即墓地)也”(《玉壶清话》),这说明赵匡胤对自己身体生病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对自己的死亡即将来临心中也是有预感的。 斧光烛影 斧光烛影事发当晚,笔者推测,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宋太祖在临死前和弟弟交代后事,太祖对于赵光义在背后做的种种小动作看的很清楚,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人品卑劣,但是自己的儿子又都年轻,全国还没有统一,大宋王朝还没有稳固统治,如果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难保大宋江山被人夺去。 太祖没有办法他只能把江山交给了赵光义,尽管他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但是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他不得不这样做!喝完酒后他把赵光义背后为了夺权所作所为都抖落了出来,把赵光义臭骂训斥了一顿,用引柱斧戳地,大声说道:“光义你不是费尽心思用尽手段要当皇帝吗?那朕就把大宋江山交给你了,好为之!” 。当然历史真相已很难求证,后人只能从史料中进行最合理可能性的推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逃亡帝王”元顺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