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神策,唐朝,皇帝,直接,掌握,一支,庞大,禁军,边军,成了,相关的知识】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唐代神策军从天宝十三载,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到天复三年被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49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间,神策军走过的历程有其独特性,即在中国历史上它是一支罕见的由宦官掌握的军队。整体上看,神策军与宦官集团同兴同衰,故而神策军在它的兴起和消亡过程中都与宦官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策军的兴起
“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黄河九曲,请分其地置洮阳郡,内置军焉,以成如璆为太守,充神策军使。”神策军之名即起于此。但这只是唐朝为防遏吐蕃而设置的戍边军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唐朝禁军——神策军。
安史之乱期间,神策军一部千余人由卫伯玉率领,赴中原参加平叛。乾元二年九节度兵败相州后,退驻陕州,作为防备安史的二线军队,不久,卫伯玉和继任神策军节度使先后调离,神策军权为宦官鱼朝恩所掌握。
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禁军不集,征召离散”,代宗仓皇奔陕,“朝思率神策军以迎,兼护车驾,幸共营焉。京师克平,朝恩以所统军归于禁中。”正式成为禁军。不过,这时的神策军已不是最初卫伯玉所统领的千把人马,而是大大扩编后的万人大军。
《新唐书·兵志》说:“广德元年,代宗幸陕,朝恩举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指明当时驻防陕州的军队已全部为鱼朝恩兼并,编入神策军了。
神策军成为禁军后,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扩编,一次是在代宗大历初年,一次是在德宗贞元年间。安史之乱和此后唐朝与地方割据的尖锐矛盾,迫使统治者建立一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军事武装。
因而,神策军入归禁中后,由鱼朝恩专掌,再次进行扩编。这次扩编仍以大量吸收和收编其它方镇军队为主。如:“李光弼……封为上谷郡王,为神策京西将。”;“李晟,号‘万人敌’......令朝京师,代宗留居宿卫,为右神策都将。”
神策军这次收编的都是久经沙场,惯于作战的方镇军。经过这次扩编,神策军的势力大增,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它不仅几次出征河朔叛镇,更重要的是在建中四年“泾原之变”的危难岁月里,孤军奋战,剪灭朱泚,收复京城,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再次为唐朝立下了汗马之劳。
神策军将领李晟等,两面受敌,粮草不继,而能相互激励,密切配合,表现了很高的组织才能。这协就加强了唐王朝对神策军的信赖,于是在贞元年间对神策军进行第二次扩编。
在建中四年的动乱中,有两股力量为唐王朝立下了殊劳。一是神策军,一是宦官集团。在径原乱兵占据京城,德宗出奔奉天,在此期间,文臣武将逃亡、投敌者甚多,而宦官却无一人叛变,忠心耿耿,随驾扈从。
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军最为亲信,宦官最为可靠。于是,决定把神策军交由宦官执掌。“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确立了宦官统率神策军的制度。同时对神策军再次进行扩编。
这次扩编与以前稍有不同,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继续收编其它方镇军队。如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自华引军戍良原,元光卒,军入神策”;第二,以“神策行营”的名义,将京畿和关内诸军强行兼并,隶于神策麾下。如贞元十四年,以邢君牙为“右神策节度使。”
第三,召募新兵。见于记载的有两次,一是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汝阳,进围襄城,德宗令神策军使白志贞“为京城召募使……得三千人,号‘子弟军’”;一是贞元初,李泌把天宝末年以来因陇右失陷而留居京师的西域朝贡酋长及其子孙四千余人,“尽以隶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
显然,前两种方式所收入的都是有较强战斗力的方镇军队,是这次扩编的主要方式。后一种方式,即以召募所增加的兵力不多,在这次扩编中居于次要地位。经过上述几次扩编,神策军的兵力达十五万人,可为它的全盛时期。
神策军的消亡
由于神策军是宦官代表皇帝所统率的一支军队,因而,它在政治舞台上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与宦官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如果皇帝能够驾驭宦官,二者之间保持比较正常的君臣关系,则宦官必然执行皇帝的旨意,使神策一军在维护封建皇权的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失调,皇帝不能驾驭宦官,反而为其所控制,则神策军往往成为宦官擅权的工具。
穆宗以前,尽管宦官已十分骄横,但尚能为皇帝控御,如肃、代两朝的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人,培植私党,擅权不法,为代宗所疾,不久就一一被除。因而这一时期神策军在抑制藩镇,维护皇权,稳定唐王朝的集权统治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第一,神策军十余万大军驻于京城和京畿关内各交通要塞,不仅有效地保障了京师安全,而且稳定了唐朝在京畿和关内地区的统治。贞元以前,京畿和关内地区几次出现动乱,其中,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和建中四年的“泾原之变”,都使唐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大历初年周智光割据同华和建中元年刘文喜径州之叛,也对唐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然而,自贞元年间神策军全面控制了京畿和关内地区之后迄唐末黄巢玫入长安之前,这一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上述现象,形成了近百年之久的稳定局面。诚然,我们不能把功劳全部归于神策军,但对于它在其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则应给予足够的估计。
第二,神策军作为一支机动的打击力量经常被派遣出征,或阻遏吐蕃的侵扰,或讨伐藩镇的叛乱,实战经验非常强,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治。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成分。神策军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对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继续维持一百多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策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这就使京畿和关内相对稳定,使唐朝获得稳固的立足点。不仅一般方镇不敢睥睨朝廷,就是河北藩镇也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敢公然割断与唐朝的联系而割据称王。
文宗朝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曾说:“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圆仁上述评断是符合实情的。因此,如果说唐王朝在安史乱后一百多年的统治得以继续维持,经济上主要得力于江南八道财赋的支撑,那么,军事上则主要由于神策军的存在。
这一时期,神策军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亦表现出若干消极因素。神策军布防于京西北一带,本来负有“与节度使犄角相应,以备御吐蕃”之责,但神策军往往以“入京远取中尉处分”为辞,保存实力,不肯出战,以至吐蕃常常进扰,俘掠人畜。
同时,神策军在各方面的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也引起关内诸军的不满,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某些藩帅发动叛乱的借口。建中四年,李怀光谋叛,以神策与诸军待遇不平为辞,日:“寇未平,军中给赐,咸宜均一。今神策独厚,诸将皆以为言,臣无以止之,唯陛下裁处。”
穆宗以后,皇权一长期为宦官集团控制,因而,神策军在继续对唐朝起支持和稳定作用的同时,还在宦官废立皇帝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宦官擅权的主要工具。穆宗以后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均为宦官所立。敬宗虽然不是宦宫拥立的,却死于宦宫之手。
宦官何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文宗不愿受制于家奴,两次依靠朝臣谋诛宦官都不成功。第一次还未行动就被宦官发觉,贬除了宰相宋申锡。第二次失败的更惨,凡参予者以及一大批无辜的朝官被杀。宦官依恃神策军的力量控制着皇帝,更加肆无忌惮,为非作歹,加速了唐朝的腐朽。
懿宗、僖宗以后,唐朝更加腐朽,起义此伏彼起。这一时期,神策军一方面仍为宦官擅权服务,另一方面则充当了镇压义军的打手,也从而使自己受到沉重打击。与藩镇军队比较,神策军对于义军的态度要更顽固一些。黄巢率军入关,神策军两千余人据守潼关,溃不成军。僖宗南逃入蜀。
后来,在神策军与各地官军合力之下,终于又收复长安,并于中和四年六月彻底平定黄巢起义,僖宗也于中和五年三月回到长安。然而僖宗却于回京前夕身染重病,回到长安没几日便驾崩。
昭宗即位后,不喜宦官之强横,支持宰相崔胤除宦官的建议。于是,崔胤引朱全忠进京剿灭宦官,接下来的历史舞台就是朱全忠(后梁太祖朱温)的时刻了。事实上,神策军此时已经消亡了。崔胤与朱全忠商议铲除宦官,同时将神策军正式废除。
神策军与宦官集团几乎同时消亡,而神策军的消亡也就意味着唐朝从此没有了军事力量的保护。崔胤诛杀宦官废除神策军并不是要将唐朝灭亡,只是为他独揽朝政铺路,而朱全忠这么做却是为了取唐而代之。故二人联手杀宦官废神策,只是崔胤为朱全忠做好了嫁衣,而失去武装保护和宦官力量的唐王朝自然也就只有灭亡这一条途径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