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坑杀战俘,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战争一定会是长平之战,在这一战中投降被俘的有四十万人左右,最后全部被坑杀,可以说是非常残忍的一种对待战俘的手断了。那么坑杀战俘的目的是什么呢?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喜欢坑杀战俘呢?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带进行战略决战。长平之战从根本上削弱了秦国的的强劲对手赵国,也给其他诸侯国以极大的武力震慑。传统说法是,赵国战死者5万,投降被俘者40万,而被俘者全部被秦军坑杀。
作为古代军事史上的大型战事,长平之战显然不是虚构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其实,不止长平之战,历史上坑杀战俘的事件不胜枚举,而且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发生。秦时的“焚书坑儒”,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项羽也曾“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降卒;三国时期,曹操将一支投降的袁军士兵“尽坑之”……
古人对“坑杀”似乎情有独钟,对待战俘动不动就坑一下,毕竟这种方式对敌人有极大的威慑作用。
当然,关于坑杀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活埋。如长平之战,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白起“活埋赵国40万战俘”。其实,这种理解是站不住脚的,专家对活埋40万战俘质疑不断。

活埋,顾名思义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有时候也把头露在外面。这样做的确有很大的威慑作用,但费时费力,40万俘虏又如何处理的完?秦军即便也这么做,很可能是活埋一批,警示一批,而不是全部的进行活埋。
同时,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现,士兵尸骨纵横交错,但大都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仅有躯干而无头颅,这也间接说明这些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不仅如此,考古还发现,埋葬赵军士兵的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我们口口相传的“白起坑赵”似乎也是半个伪命题。

所以,坑杀理解为活埋纯粹是词语上的望文生义。相反,我们从字面上推敲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史记》“坑”往往作“阬”。二者虽然都有把人活埋的意思,但“阬”却多了一层“
陷害”的意味。长平之战白起“挟诈而尽阬杀之”,显然更倾向于白起“诈”为之。至于说成坑杀多半是故意,其目的就是增加心理压力,威慑对方,警示六国。
从这个逻辑上讲,项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也主要表达侧重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而不单单是活埋这么简单。
长平之战坑杀战俘的数量虽然存疑,但是坑杀战俘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坑杀战俘很多时候是行军途中不方便带那么多的俘虏,粮草根本不能供应,于是很多人就被坑杀了。但是谁能想到坑杀战俘还有一定的威慑意义呢。
面临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是怎么回事?日本为什么仍然一意孤行发动战争
在日本偷袭之前日本的决策者包括领袖就已经预见到了由于资源匮乏导致的必败结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面临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日本仍然一意孤行发动战争呢? 简单的说日本为了以战养战只能在没有希望的战争中狂赌一把,首先日本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导致美国不断收紧对日本的出口,石油、橡胶、粮食越来越匮乏,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对于日本来说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传统强国,必须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入侵中国,1933年日本只能退出,这让日本在国际上臭名昭著,因为再刚加入国联的一段时间里,日本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大国和强国的样子,曾经获得不少西方国家的好感,但现在入侵中国这一恶劣行径已经让日本撕下了和平使者的面纱,这样一来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日趋恶劣,为了逼迫中国赶快投降,日本在中国的西南边境地区也加快了侵略步伐,中日开战后中国被迫切断了海上联络,国际对中国的资源主要是从西南边境通道进行,1940年7月因为英国对日本的,英国一度关闭了滇缅公路,当年9月23日,日本入侵法国控制下的印度支那北部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越南北部,目的是切断滇粤铁路,切断国际对中国的粮食供给线。这件事迅速在国际上产生连锁反应,英国不仅恢复开通了滇缅公路,而且向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提供了1000万英镑贷款,支持中国的。 而最让日本头疼的是日美关系的急剧恶化,从1938年年中开始美国对日本所有飞机进口实行道义禁运,1940年1月美国开始对本国供应日本的材料开始更加严格的管控,5月珍珠港被指定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这让日本赶到遭遇美国攻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一切都让日本非常恼火,要知道日本一直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很多原料需要进口,1940年日本93%的石油都来自美国。日本侵略印度支那北部也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因为这里不仅是英国和法国,更是美国对中国提供支援的主要通道,美国立刻加大了对中国政府的援助,美国进出口银行向中国追加了500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同时对日本实施金属材料禁运,为了跟美国对抗日本在入侵印度支那北部4天后,就与意大利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日本认为与两国尤其是与德国的签约能对美国形成遏制力量,逼迫美国结束对中国的援助,让日本更快结束战争。 其次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也让日本决定向南发动的决定,日本政府认为向南开战获取资源虽然是一招险棋,但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在日本和美国斡旋期间还发生了一些事件,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在日本看来,加上此前的德国和意大利的条约,整个欧亚大陆都成了同盟,日本也沉浸在虚幻的外交胜利当中。同时这也可以让美国考虑与日本的关系,不会轻易的跟日本开战,另外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而这场战争德国根本没有和日本打招呼,这让日本非常气恼,同时日本与苏联也在不久前签订的条约也显得非常尴尬,在日本看来到底是支援德国攻击苏联,还是向南在太平洋扩张,成为了两难的选择,7月2日日本举行御前会议,在有天皇参加的会议上,日本做出了向南发动战争的决议,日本做出这种决定基于各种考虑,首先日本认为,当时主要的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主要的精力都在欧洲,太平洋地区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东南亚地区大米、石油和橡胶等资源非常丰富,占领这个地区可以大大缓解日本资源短缺的困境,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日本认为刚刚与苏联签约,如果这时跟苏联发生战争,会让国际社会认为日本这个国家太没有信义,如果连这个信义都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与美国谈判的基础。 另外日本认为,在中国东北地区,与苏联开战日本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1935年5月至9月,日本向中蒙边境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双方动用了数十万精锐部队和现金军事装备,展开了一场长达4个多月的激战,结果日本遭到了至以来的首次失败,日本一边跟美国谈判另一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侵略步伐,先是威胁法国在6月22日接受日本所谓的和平占领印度支那南部的要求,又在该地区得到了八个空军基地和两个海军港口,两天后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面对美国的反应,日本没有停步,反而在7月28号日本正式进驻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回应,美国8月1日开始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到了这个地步日本已经走投无路了。迫切需要发动战争来获取资源,而方式这些西方强国的精力主要在欧洲对付,日本此时在不动手可能就会丧失最后的机会。 日本由于长期战争消耗和美国的物资禁运,面临资源的嫉妒匮乏只能铤而走险,趁着西方强国深陷欧洲战场的的时机,挑起太平洋战争,赌一把输赢。 随机文章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探索死亡基因是什么,判断人类几点死亡/抵抗绝症的新方向美国下一代宇宙空间站可能像气球,恐由马斯克的SpaceX负责发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蒙古大军历时36年无数次的强攻下,钓鱼城制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神话
为防御和抵抗蒙古大军的攻伐,阿拉伯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统帅都在积极谋划并建设一座“永不沦陷的堡垒”,亦即的军事要塞或重要城堡,但在蒙古大军的顽强攻击下,皆,受到上帝之鞭的残酷惩罚。然而,却有一座钓鱼城,在蒙古大军历时36年无数次的强攻下,岿然屹立,历久弥坚,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神话。 1242年,南宋王朝在蒙古铁骑潮水般的冲击下,屡屡败北,城池接连陷落,半壁江山已经支离破碎。在此危难之秋,余玠受命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负责四川地区的事宜。余玠礼贤下士,隐士高人冉琎、冉璞兄弟慕名而至,献防守之策:“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 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其中最重要者即位钓鱼城。这些城池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州郡都制定了屯兵聚粮坚守城池的方案。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城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此后直到1279年,三十六年间,对于蒙古大军来说,钓鱼城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是他们战无不胜神话的终结者,更是他们的噩梦之城,伤心之地!三十六年间,在蒙古铁骑无数次的疯狂进攻面前,钓鱼城“婴城固守,百战弥坚”。1259年,蒙古大汗亲率10万大军进入川峡四路,欲效西晋灭吴之法,先取长江上游,然后水师顺江东下,配合陆路平定江南。然而,大汗蒙哥统帅的蒙古大军横扫四川,周围郡县相继陷落或投降,只有孤独的钓鱼城,中尽显,始终无法攻陷。六月,蒙军总帅汪德臣被城中火炮击毙;七月,蒙哥大汗本人被城中火炮击伤,回营伤重不治而死。一座扼守在嘉陵江上、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钓鱼城,成为彪悍的蒙古大军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蒙哥驾崩之后,为争夺皇位,各路蒙军纷纷回到草原,这使得南宋的历史又延续了20年,也使得蒙古西征的高潮至此终结。在蒙古铁蹄蹂躏下呻吟的中亚各族,闻之额手称庆,留下一句名言:“上帝的鞭子折断了!” 钓鱼山位于嘉陵江转弯形成的河套中,此处又是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江汇合之处,钓鱼城因山势以筑城,周回十余里,总面积有380多万平方米。钓鱼城除了依险峻山势建筑的城墙,在城北和城南还各有一个水军码头。码头当然在城墙外面,然而奇妙的是,在两处码头处,各有一道城墙从山上一直延伸到江中——几乎到达江心。这两道被称为“一字墙”的城墙,不仅保护了南北水军码头,而且封断了整个嘉陵江河套地区。换句话说,它们使得嘉陵江成为钓鱼城北、西、南三面的天然护城河。而且宋军可以依托一字城作战,直接控制嘉陵江水上通道。 在三十六年的攻防战中,宋军除了地理因素外得益于两方面的优势: 一是水军。一字城和水军码头表明,钓鱼城当时拥有一支轻型内河舰队。至少可以在这三十六年中间的很多时间里保持着嘉陵江水上通道的畅通,使钓鱼城得到战争物资的补充,同时也可以协助守城。而在宽阔的嘉陵江上,蒙古铁骑显然没有优势。水军是比较强大的,无论是与金国军队还是蒙古军队进行水战,都有一定的优势。蒙古军队只是在南宋叛将的建议和参与下,才开始发展水军。而钓鱼城水军舰队机动、灵活、快速,战斗力较强,与城防部队相互配合,使得蒙古军队无法在嘉陵江水面上做文章。 二是火炮。在1259年的攻城高潮中,蒙军总帅汪德臣被城中火炮击毙,蒙哥大汗本人被城中炮火击伤而死,表明蒙古军队当时在火炮方面也没有优势。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在与阿拉伯和欧洲军队作战中,就开始使用火球、火炮、火药箭、震天雷等火药武器,当时阿拉伯和欧洲还不知道火药武器为何物,这之后火药和火药武器开始传入阿拉伯,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因此,蒙古军队依靠火药武器占尽了攻防优势。而宋朝最早应用于军事,火药武器的性能应当是领先的。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强大的火炮优势,是钓鱼城军民屡屡打败的蒙古军队的重要因素。 水军和一字城,使得钓鱼城在北、西、南三面都相当安全,基本上只要面对东面从陆地上来的攻城压力。而钓鱼城中居高临下的火炮,又使得蒙古军队从东面的仰攻极为困难。蒙古大汗就是为了更好地视察前线军情,在登上钓鱼城新东门外一座叫做“脑顶坪”的小山丘时,被城中火炮击中的。 钓鱼城最终的弃守,是一次体面的和平。1279年,蒙哥继任者元世祖忽必烈几乎已经攻占中国全境,但钓鱼城仍在宋军民手中。这时南宋已无力回天,谁都看得出再打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为避免城中居民百姓受到伤害,守将王立在忽必烈答应不杀城中一人的条件下,放下武器,自愿终止抵抗。钓鱼台归元后,元军也没有执行二十年前蒙哥临死前留下的要对钓鱼城"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的遗嘱。值得特书的是,钓鱼城守将皆,弃城后,守城的36名南宋将军,没有一个人乞求怜悯,而是全部选择拔剑自刎。 就在钓鱼城和平终战后一个月,背负着南宋最后一个,在崖山蹈海而死,大宋王朝就此灭亡。 随机文章不明飞行物坠落苏州,直径10米球体砸中路人和车辆俄罗斯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10枚25万吨当量核弹头揭秘超人类主义宣言真相,致力于通过科学强化人类人体(成神计划)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怎么查看自己的超能力可行性,三大条件助你觉醒超能力(白费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