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代名人是如何评价扬雄的?评价属于正面还是负面?

时间:2024-01-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扬雄虽无史学专著传于后世,但他曾经续修《史记》,古代知识相当丰富。

扬雄的古代观和政治观深受儒道思想影响。

他十分注重“时”的观念,并从哲学高度深刻论证了社会古代和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因革、损益的进展变化过程。

他还提出了“立事”、“品藻”、“实录”的史书体例及著述原则,倡导“立政中和”、“为政思”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扬雄关于当代人物的简要评论,直接对班固《汉书》产生了主要影响。

下面趣聊古代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桓谭:文义至深,论不诡于圣人。

  班固:雄之自序云尔。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

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姚铉:如刘向、司马迁、扬子云,东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后代之法,张大德业,浩然无际。

  萧纲: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

  曾巩:衰,先王之迹熄。

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

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臆,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

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

萧望之是什么样的人?是社稷重臣,还是弄权小人?

还不知道大儒到底是社稷重臣,还是弄权小人?死于道还是死于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人一旦成名,成了大人物,就需要追根溯源,拼命往高门上靠,于是大儒、一代帝师萧望之就成了第六世孙。 这到底是真是假?很多人争论不休,但这其实。 未必你是就真正了不起,不是就什么都不是。 萧望之之死,世人喊冤,这也真有些冤,所以后面的、等人就以社稷重臣许之,惋惜不已。 但是却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颇为鄙夷,认为萧望之不过是一弄权小人,下场必然。 说这话的是荀悦、王夫子等人,这可也都是经学通人,名闻古今。 所不同的只是,后者还多以思想家著称,非一般数经论典之辈可比,这可就大有些意思了。 我们且就以萧望之生平,萧望之之死辨一下双方高低吧。 老鱼大体却是倾向于后者的,没办法,老鱼一向对儒家主笔之史大为怀疑,总想要跟他们说这样一句话: 别特么告诉我什么是对的,那只是你觉得对。 萧望之先生是真正有学问的,大儒,所以他可能很有资格去拽,真正是爱咋地咋地。 萧望之早年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拒绝受辱,宁不做官。 当时大将军正刚刚将密谋刺杀他的左将军上官等人除掉,大为紧张,特殊戒备,所以他就下令凡来见他的人,统统都要脱衣检查。 而萧望之不但拒绝检查,还在霍光破格接见的时候,指责霍光大失待士之道,辅政之气,你这样做,天下之士就不会伸长脖子踮起脚,没命地往这跑了。 萧望之就因此失去做官的机会,好几年才混到一个郎官,代理了一个什么小苑 东门侯。 当初与萧望之一起去拜见霍光的王仲翁,在这几年里却已经是御史大夫、给事中的高官了,此人因此有一次见了萧望之就嗤笑道:阁下不肯从俗,现在怎么只做了一个守门官? 而那萧望之却傲然答道:人各有志。 萧望之是一位儒者,儒者崇尚其道,所以萧望之在当时及后来就一直为人称道。尤其是那些儒家、儒士。 然而你如果认为萧望之一生的失败,最终之死,正在这所谓的性情、气节之上,那可就了。 这事更不只是奸邪之争那么简单,非止于一般争斗,它其实牵扯到一个硕大的政治问题。 《汉书·萧望之传》中所列各事,大体应是褒扬,这自然是按照儒家的观念, 我们现在不妨,就先来说说这些事。 萧望之是儒者,要以儒术治国,所以他当年对汉宣帝便是这样一些贡献: 元康二年,当西羌叛乱,朝廷要出兵征讨时,京兆尹张敞因军粮缺乏,曾建议准轻罪之人以谷赎罪,以弥补粮困,萧望之立刻举牌反对。 他引经据典说道,这是纵容犯罪,无益教化,这会导致贫富异刑,法不统一。 礼乐教化向来是儒家最推崇的东西,萧望之说的也大有道理,然而粮困怎么解决呢?这却就不是萧望之之流关心,并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了。 儒家官员所做的往往总是以德义,以经学挡道,具体问题从不负责。 神爵二年,乌孙请求与汉室联姻,众人点头,宣帝准许,可是萧望之又反对。他说乌孙动摇不定,不守盟约,太不可靠,于是宣帝改变了决定。 然而这到了五凤年间,匈奴内乱,有人因匈奴为害日久,建议趁机讨伐,宣帝召集大臣商议时,萧望之却又以春秋大义为例,认为兵不伐丧,大国不,应讲仁义,该加以羁縻了。 其后匈奴单于来朝,在接待规格上,萧望之更认为不应该以诸侯王对待,而应执以平等之礼,示以谦逊之德。 乌孙不可靠,难道匈奴就可靠吗?也难怪王夫子要大肆批评,说匈奴为害日久,从来做不成友邦,不趁其内乱微弱兴兵,反救其灾患,大讲什么仁义之道,是大为失策了。 “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谊足以动诸侯,非可以动夷狄者也。”有汉一代,其情形正是如此,王夫子之言真是见血封喉。 萧望之甚至还曾做过这样的事呢: 那年西域莎车人杀死大汉任命的莎车王及使者,依附匈奴,汉使者当机立断,调兵平乱。 捷报传来,宣帝与群臣都认为应该大肆宣传,封赏冯奉世,但是萧望之却说:冯奉世擅自用兵,虽然有功,但不可以为后法;冯奉世如果加封,大家都会群起效仿,争功争利,那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瞧吧,这特么算什么道理,这难道还不是依仗名声、圣宠的弄权小人吗?道理如果如此,那就什么好事都不可做了。所幸宣帝只是点头,却并没有听从。 宣帝这点头而不从,却是暗藏深意的。 这意思非常之深,也大不可量。 汉宣帝在武帝时却是受过牢狱之苦,曾经深入京都三辅之地了解民情的,所以他做了皇帝后就能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有那著名的,而得“孝宣中兴”之治。 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所以也就能主张王道、霸道杂治,反对儒术独尊。 这就是说宣帝虽注重礼仪教化之功,却更重务实的循吏、法家,儒家基本是他用来点缀、辅助的。 此所以当为太子,劝宣帝说陛下用刑太深,宜用儒生时,宣帝会。 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更曾因此而叹:乱我家者,太子也。其失望溢于言表。 儒家不通实务,厚古薄今,不知真正所守,向来以虚实迷惑他人,汉宣帝对儒家的认识真是深透无比。 他当初也正是因为此,为是否该任用德名无双,学问超人的萧望之做丞相大为踌躇,所以他就曾把萧望之推出去,先后让他去做平原太守、左冯翊,想试试他的政事能力。 可是派萧望之做平原太守的时候,他不愿去,上书说朝廷应该把他这样的经学之士、精于策划之士留在朝中,参与政事;这样才能被诸侯称道,建立太平盛世。 他这里自然又说的头头是道。 到派他做左冯翊的时候,萧望之则干脆就装病了。却是宣帝知道他的病因,派人去告诉他这是用来考察你的政绩的,他这才一骨碌爬起来,赶紧卖力表现去了。 这家伙满口仁义道德,动辄春秋大义、君王天下,却竟是这么干的。 然而他到底也没能做上丞相。 这恐怕不但是他的表现没能使宣帝满意,还因为他对丞相邴吉的态度。 萧望之的傲至于霍光,那算义不受辱,但他对邴吉的傲,却就是真正的傲了。 也不单单是傲。 此事起因于大司农耿寿昌设置常平仓的一个建议。 这常平仓就是古代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低价时大量购买提高粮价,高价时低价出售加以平抑,此即是所谓的一防谷贱伤农,二防谷贵伤民。 此举对百姓、国家都大大有利,宣帝非常支持,但是萧望之又反对。 他不久便借着灾荒开始批评朝政,借机发挥,说百姓贫困,盗贼不止,这都是二千石官员大多无能,不够称职的缘故。三公不合适,所以日月星无光,今年初日月少光,这是臣等之罪。 二千石大员多不称职,这难道不是丞相之罪?日月星各对应君臣,灾异之事往往导致君臣引咎,但这种引咎一般是轮不到萧望之这样的官员的,他这又是说的什么? 很显然,萧望之话说的漂亮,这矛头其实是指向丞相邴吉的,大约他反对设置常平仓,也即是要丞相好看——宣帝就因此不高兴了。 邴吉是一代名臣,非常得力,宣帝对他一向敬重,所以他就派了好几个大臣去诘问萧望之。 史载,萧望之面对大臣诘问,竟是摘下帽子对答的,可见他当时有多么不服,态度有多么不逊。这事越发让宣帝厌恶。 他可是大儒,最讲礼仪、镇静功夫的,而且那是代君诘问啊。 其后大臣们上报,萧望之却还不止是这种举动。 他对钦差谒者竟只是拜了二拜而已,谒者问他话,他却又故意伏地不起,不好好回答。他自己已经无礼,可是却还曾指责谒者礼节不周呢,谒者代表皇帝,你难道要指责皇帝吗?你身为大儒不自检点,现在却仍旧要引经据典指责他人失礼,这岂不可笑? 这分明就是一个只能看到他人之黑,完全不肯认错的儒者嘛。你的谦逊呢?忠君呢?你莫非只能对匈奴谦逊,只能在君主爱你的时候谦逊? 不过不管怎样,就是萧望之不接受诘问,百般抵赖,他对丞相邴吉的态度也水落石出了。 按照惯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是必须当日前去探病慰问的,可是萧望之哪一次也没去。 丞相为首辅,按照礼仪,御史大夫遇见他当身居其后,非丞相谦让,不得前行,但是萧望之每每与丞相并行。 而且萧望之一旦与丞相意见不合,就动辄说这样一句话:君龄尊高,难道能与我父亲同年吗? 这叫什么话!丞相如果比你年龄小的话,这就不是丞相了,就可以不讲官礼了吗?而且这是论事之道?这邴吉对你可还有引荐、提拔之恩呢。 萧望之这个大儒的不守儒道,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他这样的人其实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的,大家都敬而远之。 萧望之还有其它事。 身为御史大夫,不守礼法,居然用官家车马照料家事;其少史头戴法冠,其妻子居然前行引路。其下属为他经营生意,并私赠钱款,共计十。萧望之受贿牢狱赃款达二百五十万之多。 这特么现在便是一个伪道学了,假大师了。 萧望之本想扳倒丞相邴吉,却不料自惹一身骚,宣帝于是立刻下旨,把萧望之狠狠责备了一通,说的非常不堪。 不过宣帝却没有将其下狱,而是免去其官职,让他做太子太傅去了。 宣帝说是不忍处分,这恐怕还是顾忌萧望之的名声,顾全萧望之颜面的缘故。萧望之学问还是有的,让他教太子读书,也算正当。 宣帝甚至还不准萧望之去谢恩呢,那就是表示不想看到他,其厌恶已不难想见。 宣帝的点缀还是必须要的,料想以他之英明,以太子关系之重,他一定会嘱咐太子如何掌握分寸,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只是宣帝却没有多少时日可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秘历史上的李光地是好人还是坏人?

李光地是著名的清官,深受信任,生前死后都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去世后,追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列清初一氏名宦。 从从政为民方面来看,李光地的确是一代好官。他入仕之后,始终清简勤政,辅助帝业,为国为民。网络配图 在爆发之后,李光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将靖南王耿精忠的盘踞在福建的情况,包括粮草病马,所处位置,存在的缺陷劣势等都写成密疏,让自己的仆从带着蜡丸密疏进京,最终帮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保证了国家的统一。 后来有心要收复台湾,面对盘踞台湾日久的家族,以及其汹涌彪悍的海军,李光地以全家性命作保,力荐专征台湾。满清统治者马上征天下,说到骑兵在当时自然是凶悍异常的,但是水军却是清朝当时最为薄弱的地方。 李光地力保施琅,训练清朝海军,最终成功收复台湾,可谓贡献颇大,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光地为政以仁,设义仓,护国民。爆发灾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当地方长官之时,带领官员兴修水利,利国利民,得到百姓称赞。“自任直隶巡抚以来,每年雨水调顺,,官吏兵民无不心服”。他上奏废除自秦以来的“十家连坐法”和“凌迟”、“灭族”等酷刑,使得许多人未曾因为冤狱而失去性命。 除此之外,李光地还时常力保好官,为清明的吏治做贡献,康熙帝南巡的时候,江南总督阿山乘机向陈鹏要求供奉、馈赠,增收百姓地丁银,以讨好皇上。陈鹏是一位为民的地方官,所以对此表示了拒绝。不久之后,阿山以“大不敬”的罪名诬陷下狱,马上将被论刑判斩之时。李光地上书为其争论,最终使其保留了性命。网络配图 李光地在世之时,康熙帝赞扬他:“编修李光地不肯从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来密陈地方机宜,具见矢志忠贞,深为可嘉”,“卿才品优长,文学素裕,宽宏休容,得大臣之体。自简任机务以来,恪共清慎,益著勤劳。”。李光地去世之后,康熙帝也不吝啬对他的赞扬:“李光地久在讲幄,简任纶扉,谨慎清勤,始终如一。且学问渊博,研究经籍,讲求象数,虚心请益,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亦无有过于光地者。倚任方殷,忽闻患病溘逝,朕心深为轸恻。所有应得恤典,该部察例具奏。” 李光地在为政上面,确实使人诟病的地方,但是在私德方面却存在着他一生的污点。全祖望说他:“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这么一看,李光地就是一个伪君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李光地之所以能在康熙一朝受尽康熙帝宠信,平步青云,全都在于他在三藩之乱时的表现。当时李光地被靖南王耿精忠给予伪朝廷之职,李光地忍辱负重,最终以蜡丸密疏帮助朝廷取得对耿精忠的作战胜利。网络配图 但实际上在密疏中对耿精忠形势的分析,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同样还有被耿精忠逼迫,一直没有任职伪朝廷的陈梦雷的功劳。但是李光地在上书的时候,却将陈梦雷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功绩隐去,一人独占所有功劳。最后使得陈梦雷声名败坏,差点就被朝廷处以斩首之刑。面对李光地的背信弃义,陈梦雷上书言李光地的丑事,出现争议很大的“陈李之案”。尽管后来在陈梦雷被判处死刑,李光地也没有动作。最后还是徐乾学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最终陈梦雷才被免去一命,判为流放,但是一生的前途都毁里。 还有就是晚年之时,李光地前往妓院狎妓,后来使得妓院女子怀了他的孩子。面对亲生骨肉,李光地不仅没有资助母子两人,甚至还将两人视为一生的污点,不愿相见。不管女方地位多么低贱,但是孩子总是他的骨血,李光地却视而不见,实在心狠。 所以说,李光地在政事上没有令人批判之处,但是私德却让人诟病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