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版“建国大业”中,“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的作用居功至伟,萧何主抓后勤保障,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则专职统兵作战。说到韩信,的确是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战场上可谓用兵如神、算无遗策,其中攻灭赵国一役尤其能体现出其高超的技战术水平。
赵国原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亡于秦王嬴政,秦末汉初短暂复国。这个国家不仅地广人稠、兵强马壮,而且占据河北、控扼黄河,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是楚汉两家争霸的必取之地。刘邦棋先一着,于汉王三年(前204年)派大将韩信、张耳经井陉口东取赵国,赵王歇与相国陈余闻讯,亲帅大军号称20万在井陉口布阵,抵御汉兵。交战之前,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建议,由他率兵从小道抄袭汉兵的运粮车队,断绝他们的粮草供应,而陈余可以“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这样,汉兵进退失据,饥困交加,不出十天必然大败,而且李左车信誓旦旦的宣称,如果采用此计,“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但如果不这样做,赵国命运堪危。
按说此计阴狠毒辣,确属绝妙高招,然而却被骄傲自大的陈余断然拒绝。陈余认为韩信劳师远袭,兵困马乏,而自己则在家门口作战,大可以逸待劳,轻松打垮汉军。并且,陈余内心处也极看不起韩信,认为这个曾接受“胯下之辱”的家伙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凭借着自己的兵强马壮,轻松地动动小指头就能捏死对手。陈余要为自己的傲慢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
韩信悬着一颗心度过险境,靠近井陉口布阵并向赵军下战书。为迎接到来的战斗,韩信做了两个战略部署:主力先锋部队背靠泜水布阵,迎接赵军的进攻;另选轻骑兵2千人从小道偷袭赵军营寨,乘两军主力交战之际,占领敌方的老巢。针对后者,众将士并无异议,但对前者难以理解,意见纷纷,在他们看来如同儿戏,幼稚万分、危险万分。面对异议,韩信尽露“一意孤行”的霸气,坚决不为所动,众将力争无果,只能心中骂着娘接受军令。
决战之日,韩信、张耳亲帅先锋部队背水作战,吹吹打打向赵军发动进攻。陈余一看到韩信布阵之法,马上做出一个自认为高明加三级的判断:韩信属于业余加三级的统帅,如此布阵,纯属作死!陈余心里乐开花,马上派兵迎击,大战良久,汉军佯装不敌,开始后撤,后撤途中还丢下大量的军需品当诱饵。赵军尝到了甜头,更是倾巢出动全力进攻,汉军继续后撤,终于达到泜水边上,背后已是滔滔河水,此时已无退路,只能抱着“进着生、退者死”的心态拼死反击。
吃粮的碰到玩命的,赵军即使战斗力再强也扛不住,纷纷后撤,结果还没到大营就傻了眼:老巢被端,“壁皆汉赤帜”!原来汉军的2000轻骑兵乘两军主力交战之际,“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不明就里,以为老巢被端,赵王自然也被汉军抓获,于是大败亏输、四散奔逃,像决堤的洪水般任凭谁也拦不住。见此情形,汉军乘胜追击,最终“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于泜水上,禽赵王歇。”
凭借背水之役,韩信一战“封神”,成为众将士顶礼膜拜的偶像。在庆功会上,“稀里糊涂”赢得战斗的众将士纷纷向主帅提出心中的疑问:我们是怎么赢得?韩信满脸的傲骄,缓缓道出其中原委: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此言一出,众将皆叹服,视韩信为“神人”,从此对韩信的崇拜真可谓“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如此看来,韩信之所以能赢得背水一战,归根结底还在于他对人性的洞悉。求生欲是人的天性,处于生死一线的“悬崖边”,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人心底往往能激发出强大的求生潜力,这潜力一旦爆发,往往效果惊人。韩信知己知彼,明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要想求生求胜,唯一能做的便是激发出每个将士心中的求生欲,并将这种求生欲转化为战斗力,不仅自保,还要变守为攻,克敌制胜。他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取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这便是所谓的“两强相争,勇者胜”,韩信的取胜之道,莫过如此。
严嵩是公认的奸臣,为什么还会有人崇拜他,为他修祠堂呢
在史书中有不少的忠臣良将,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人称颂,但是也有一类人,也在史书里面,他们留下的,却是千古骂名,《》等书上,都有专门的章节,讲述那些奸臣的事情,大汉奸秦侩的跪像,更是流传到了现在。 基本上,所有的奸臣都是遭到别人唾弃,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极其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江西新余的这个地方,不仅不唾弃他,还为他建立了祠堂。 这个严嵩就是新余人,弘治十八年的时候,他中了举人,于是就进了官场里,但是他一直没得到重用,一直等了十年之后,才成为了武英殿大学士,至此,他才成为了内阁中的一个人物。 他已经六十三岁了,才做到这个位置,一般古人七十岁,就是长寿之人了,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当几年首辅,然后就应该退休了,但是这个人,比较长寿,六十三岁入阁,整整掌握了二十年朝政大权。 后来他被抄家,他的儿子就被斩首,当时史书上就说,他就是一个大奸臣,说他玩弄权柄,说他在职期间,勾结大臣,铲除异己, 说他是一个居心险恶的人,一直到今天,电视上的严嵩,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 但是在江西新余的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在新余的分宜县,有一座严嵩的墓园,甚至还有宗祠,不仅严家的后人,对自己的老祖宗很崇拜,当地的人民,也都很推崇严嵩,当地的电视台,专门拍了一部关于严嵩正面形象的电视剧。 而且外地要是有人去旅游,是不能说严嵩的坏话,不然当地人就会反驳,还有甚者,会直接骂人,其实,就是因为严嵩这个人,首先是为自己的家乡,修路、修学堂,他为自己的家乡,做了很多的好事,所以人们都喜欢他。 还有一点,就是他究竟是不是一个奸臣,有学者认为,他其实就是个替罪羊,为背锅,可以说他是个权臣,在赈灾救济方面,他也做了很多的好事,有人就认为,很可能他只是一个牺牲品。 不过忠奸善恶,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分出来,也不能看他做了什么事情,就把一个人定性,说不定是另有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人 因为他一个人却处死900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封建社会刑法严苛,有形形色色的处死死刑犯的的方法。最普通的比如砍头、绞刑,这属于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的。但还有更加恐怖的比如凌迟处死等,这些刑法的血腥程度简直,所以一般是用来处罚危及统治者王权的人。 也许说到这里,你已经感受到古代刑法的残酷,但这些刑法总归是只处罚当事人,还不殃及到家人。而有这么一种更加残暴的刑法会祸及其所有家人、亲戚,这就是株九族!这种刑法殃及人员之广可以说是所有刑法之最,但历史上更有甚者,被诛灭了十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发上在,主人公是明初大学士方孝孺。方孝孺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分好学,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他在十五岁时开始,师从当时的大学问家翰林院士宋濂;经过宋濂的指导以及多年的刻苦专研,方孝孺在文学造诣上成长很快,仕途一片光明。 作为宋濂最骄傲的学生,方孝孺很快就被恩师引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初见方孝孺觉得他、学识渊博,就有意留在身边,让他去教育自己的子孙。 朱元璋死后,方孝孺从小看着长大的学生继位。朱允炆小时候经常受到方孝孺的教导,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继位之后,方孝孺一路高升直接进入了翰林院,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文学上的问题朱允炆都会咨询完方孝孺再下决策,他在朝中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但就在方孝孺平步青云准备辅佐新皇帝有一番作为的时候,朱允炆削藩的政策触怒了自己的叔叔燕王。要知道燕王朱棣屯兵北方,他的军事实力是当时整个明朝最厉害的,所以惹了朱棣就像小孩子淘气捅了马蜂窝一样后果可想而知。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领兵南下开始进军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朱允炆慌忙应对但无奈是以卵击石,只应战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将皇帝宝座给丢了,自己只能逃亡在外。 但想想就知道,朱棣之日起就是他与大臣们斗争的开端。数千年以来,浸润了“君臣之道”的大臣们怎么能容得下一个“谋逆篡位”之人来当皇帝!这里面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方孝孺! 燕王朱棣南征期间,朱允炆处境十分危急,但方孝孺始终坚守在朱允炆身边,直到最后一刻南京城门被攻破也没有投降,随后方孝孺就被关进了大牢。占领皇宫之后,朱棣就开始谋求登基皇位。 燕王听说方孝孺学识很是渊博,所以就准备让他帮忙写登基诏书。但方孝孺一身傲骨怎会服从!被召见进宫写诏书时,他便穿上一身丧服跟死了亲爹一样跑到了皇宫里给朱允炆哭丧,朱棣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但方孝孺却对此,因为他从心底就觉得朱棣登基就是在谋朝篡位,是大逆不道! 他心里想:“我活着进来,就没想着能活着出去!别看我方孝孺是个柔弱书生,但也是个有骨气的书生!”于是方孝孺呵呵一声,就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朱棣看到之后脸一下就被气绿了,他指着方孝孺说:“你就不怕我杀你九族嘛?!”方孝孺听到又呵呵了一声:“九族?有本事你灭我十族!怕了我的名字倒着写!”朱棣顿时被气得话都说不出来。 本来历史上没有过诛人十族的,但是的朱棣管不了那么多,就立即下令杀了他十族人!此时的十族人除了包括方孝孺原有的九族又加上自己的学生算作一族。这样一来,方孝孺一人之罪牵扯了他的十族,将近有900人统统被杀,没能留下一个活口…… 历史上名臣被杀的案例比比皆是,像岳飞、文天祥是其中的代表!但他们的死也仅仅是波及到了自己的妻儿老小,殃及的人数和惨烈程度远远不能和方孝孺相比。 方孝孺因为不肯屈服于朱棣惨遭灭门,前前后后一共死了将近900人。虽说他的忠心与骨气是值得千古流传的,但可怜了他的数百亲人和学生成为了朱棣的刀下冤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