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明朝将领吴高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将军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信仰、捍卫爱情的感人事迹。
一、吴高的生平简介
吴高,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因其勇敢善战而备受尊敬。然而,关于吴高的生平资料并不完整,我们只能从散见于各种史料中的记载来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据史料记载,吴高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投身军旅,屡建战功。
二、吴高的军旅生涯

在明朝时期,国家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动荡。作为一名军人,吴高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为国家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三、吴高的爱情与信仰
在吴高的一生中,爱情和信仰是他最重要的支撑。据传,他与妻子感情深厚,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然而,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吴高选择了坚守信仰、捍卫爱情。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四、吴高的结局
关于吴高的结局,历史记载并不明确。有的说法认为,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也有的说法称,他因病去世。但无论他的结局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吴高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五、结论
明朝将领吴高的故事,是一段承载爱情与信仰的生死离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只要我们坚守信仰、捍卫爱情,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对吴高的评价,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张献忠搅乱明朝 他的养子却成明帝国抗清的英雄
现在历史上公认的倒塌源于、等农民军势力大规模起义,造成国家长时间糜烂于战火,以至于被外敌所乘。 崇祯死后,朱明的王爷们纷纷受拥立,希望延续大明国祚,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曾经轰轰烈烈,但最终因为内讧,渐渐瓦解冰消。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南明朝廷在挣扎求生时,其唯一堪称顶梁柱的大将,却本是大反王张献忠的养子。历史惯于搞反讽。当年追随张献忠消灭明军的人,后来却竭尽全力维持明朝余脉而英勇作战。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李定国,曾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西南地区人的缅怀和祭奠。 张献忠的四个养子 从目前比较能确定的史料可知,李定国生于1620年,出身比较贫寒,应为农户之子。1630年,张献忠起事,约十岁的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反军,并在战场上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张献忠非常倚重的养子和将军,智勇双全,有“万人敌”和“”之称。 当时张献忠有四个比较拔尖的养子,依次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张献忠在世时,四人均改为。)其中孙可望排名第一,为张献忠手下首屈一指的战将。李定国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4年,张献忠占据四川,自立为大西。但张献忠没有高兴多久,清兵开始进攻四川。1646年,张献忠战败而死。孙可望暂时成为大西军的首领,李定国为副,两人以及刘文秀、艾能奇带兵逃入云贵,躲避清军追杀。 连杀两王,天下震动 1647年(永历元年),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一齐称王,联合起来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里面,孙可望毫无疑问是老大,但李定国等三人也都有自己的嫡系势力。 李定国认为自己本是大明臣民,如今强大外寇入侵,就应当与明军摒弃前嫌,共同抗清,便经常劝说孙可望联合南明。于是在1649年,孙可望致书给南明永历政权,表示愿意帮助南明政权抵挡清兵。从此曾长期威胁大明朝的大西农民军,竟成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要力量。 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自桂林进攻贵州。李定国请战北伐,率东路军入湖南,连战连捷,之后再进入广西,正绕到桂林孔有德的后面,打得孔有德狼狈不堪。 孔有德乃是当时与、尚可喜、耿精忠齐名的降清藩王,风头正劲,结果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知难逃一死,便杀掉爱妾,将置于室中自焚而死。李定国收复广西。 孔有德一死,四藩变成三藩。后来平三藩,而不需要平四藩,还要感谢李定国的功劳。 收复广西之后,李定国又北上湖南,在衡阳大捷,伏杀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之孙)。自此湖南被明军收复。李定国一年之内杀死两个知名的王爷,天下轰动。 1654年,李定国与台湾的郑成功联系,相约东、西合力收复广东,使明朝控制的领土连成一片,之后再沿长江北伐,可复兴大业。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却未能按时进军,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最终败归。 南明最后的栋梁 随着南明诸帝内讧,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渐渐成为永历帝最主要的军队。孙可望也成为永历麾下第一大将。然而李定国在外战功累累,名气越来越大。1656年,李定国还被封为晋王。孙可望感觉受到了威胁。 1657年,孙可望最后决定杀死李定国,然而李定国却更得士卒之心。孙可望的部下多有倒戈,孙可望兵败,不得已带着六百余人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不但降清,孙可望还献上了“滇黔地图”以及大量西南军事情报,使南明的地利优势丧失殆尽。清朝曾经对南明政权毫无办法,几乎准备放弃西南各省,有了孙可望的情报之后,才又有了进攻云贵的底气。(孙可望病死于1660年,也有传言说其被清人暗杀。) 孙可望一去,李定国成为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最后的中流砥柱。 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南明节节败退。 1661年,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逃入缅甸,之后则独自率军返回。 同年,缅甸发生政变,永历帝被新任缅王献给吴三桂,之后被绞死。 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也悲愤而终。死后李定国受到西南各族的凭吊和祭祀,其葬处建有李定国祠,又被人称为“汉王庙”。 台湾严格来说已经是独立于明朝的政权,故李定国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位栋梁之臣。其在近乎绝境之下,仍坚持抵抗清兵,虽然大事未成,未能逆转朱明的颓势,但仍可称得上是一代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隔河两宰相”——明朝能臣胡广与解缙的轶事
在中国历史上,的胡广与解缙应该算是名人,尤其是解缙号称“大明奇才”。他们二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可谓同庚、同乡、同学、同僚、,演绎了许许多多是是非非的故事,至今为故乡人。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639年),素有“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吉水县,恩江两岸先后曾有两个婴儿诞生,犹如两颗冉冉东升的“文曲星”,为庐陵大地争光添彩。 恩江与赣江交汇的东岸是古老的吉水县城,太平山下,鉴湖侧畔有一家破落的“”,男主人解开曾是元末进士,二魁胄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政知事不拜。后,回乡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明初曾授以官,他又不授,家道中落,生活拮据,兼业作豆腐卖贴补家用开销。女主人,名妙莹,字淑婉,也出身于书香门第,贤良淑慧,从小,不仅自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是解缙的蒙老师。解缙出生于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更兼颖悟过人,出口成章,应口成对,素有“神童”之称。 恩江西岸再沿着赣江东岸往上行十公里,有个山清水秀、树木葱郁的村庄———胡家边。是年,胡家边“长林书屋”诞生了一位小主人,名广,字光大。 胡广的故里胡家边村可谓风水宝地,地处吉水与吉州交界点,面临清澈逶迤的赣江,前面有孤兀青翠的螺子山,文风深厚的白鹭洲;背靠天玉名山,后面有铜壶滴漏瀑布,圣地青原山净居寺。正如胡广与解缙后来的好友,同僚(今泰和县人)到访赞语:“前有金螺、白鹭之胜,后有青原、石垅之奇,芙蓉、天狱诸峰,截然相望于左右,实江南胜处。”胡广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实乃名臣胡铨之后裔。胡广的高祖胡敬之系胡铨七世孙,仕南宋末修职朗,率家族由庐陵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迁居吉水县大洲上(今青原区天玉镇胡家边村)开基兴业。胡广的曾祖父胡弥高、祖父胡鼎享,父亲胡寿昌皆业儒,以德行称乡里。胡寿昌在明初洪武年间,列文学之选,被任命为御史,出任广西按察佥事,后改任彭州知府,官终延平府知府。他为官清廉,风纪秉正,爱国恤民,深得黎民百姓称颂。胡广从小长相端庄,生性聪慧,好学上进。 胡广与解缙同年(1639年)出生于吉水县恩江两畔,同出身于书香门第,可谓同庚、同乡、同出身,初见二人的缘分。 解缙的“学前教育”得益于慈母高妙莹。高氏是位才女,更是贤妻良母,一面体谅丈夫在外教馆辛苦,操持家务,作豆腐卖贴补家用;一面做女红,兼做解缙启蒙老师,督促小儿识字读书,对课吟诗。解缙稍长,拜师于街坊邻居,解开的好友徐泰先生。徐先生是吉水县平湖村徐家人(今青原区天玉镇平湖村)是个举人。他欣赏解缙的正直品格和敏锐才华,将小女素娇许配给他,成为解缙的泰山老岳父,这是后话。后来,解缙直接受教于父亲解开,并与胡广同学。原来,胡广八岁丧父,由他的叔祖父胡子贞调教,少长,胡广师从鸿儒黄仲器,后慕解开的才学和名气,又有远房姑表老亲的关系,拜教于解开老先生,与解缙有了直接的交集,同窗切磋,友情日深。 解开老先生才学渊博,可惜一生不甚得志,年长后辞官不授,专心致志办学,硕果累累,甚可了得! 洪武廿年(1387年),小儿解缙参加洪都乡试,名列榜首,一举成了江西解元。 洪武廿一年(1388年),金陵会试,解开的两个儿子解纶、解缙及女婿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传遍了,实在太厉害了,解开老先生教育真是有方! 好戏还在后头。历时十一年后,明建文一年(1399年),解开先生曾经的学生胡广在乡试中荣获第二名。翌年,他参加京城会试夺得了第八名。殿试对策以“亲蕃陆梁,人心摇动”等语攫取帝心,甚合帝意,建文帝遂亲擢其为第一名。胡广高中状元,走出了故里。 解缙与胡广两位同学先后科考进士。胡广高中状元,解缙本来也是状元人选。据说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主考官本来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名次往后排列,屈居第七名。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丝毫遮掩不住他的才华和名气。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事变”燕王兵临金陵城下,惠帝玩失踪,同朝为官的解缙偕胡广附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重用了解缙、胡广等一批旧朝名臣。 明朝自案后,废置丞相一职。朱棣组建文渊阁替代丞相参与国家的和战、立储、用人、征调、赋役等军政决策,直接听命于皇上,利于朱棣掌控朝政。文渊阁如此重要,能被朱棣挑选进内阁的人当然非同一般。他们有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内阁七人解缙首辅。解缙与胡广两位吉水老乡、老庚、老同学再次成为新朝同僚,当然还有泰和县的杨士奇,新干县的金幼孜,可见吉安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稀世罕见。 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1403年至1407年),这是解缙为官最辉煌的时期,他担任文渊阁首辅,主持政务,制命典策,总裁《太祖实录》,主编《》,筑起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金字塔,光耀史册,。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解缙因“立储之争”遭奸臣谗害被朱革职。胡广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胡广心思细密,行事谨慎,多次随成祖朱棣北征或出巡,从其左右,出谋划策,每每建功立业,勒石立碑,帝必命善书的胡广书之,深得朱棣信任。胡广还阻止了成祖封禅意图,并进言停止了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重要缔造者之一。至今,吉水流传“隔河两宰相”指的就是吉水恩江两岸的解缙和胡广。 胡广和解缙同在文渊阁共事。有一次朱棣赐宴他俩。席间,朱棣说:“你们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解缙有个儿子,胡广可把女儿嫁给他。”胡广回答:“我妻刚刚怀孕,尚不知男女。”朱棣说:“一定是个女儿。”后来胡妻果然生了个女儿,应了朱皇帝的“”。朱皇帝指腹为媒,解缙与胡广成了儿女亲家。 据传,解缙被革职后,胡广悔婚,其女宁死不悔,最终与解祯亮完婚。此事遭人非议,实际上胡广一生谨慎,居官缜密,屏绝私情,能“讲政治”,故始终得到成祖信任。胡广从永乐五年(1407年)接替解缙任内阁首辅,历时十一年,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朱棣深为之悼惜,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成为明朝首位封谥号的文臣。 永乐十三年(1415年)解缙冤死后,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下诏赦还所抄家产。成化元年(1465年)下诏为五十年前屈死的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 胡文穆广公、解文毅缙公,这两位庐陵贤达都为明朝永乐盛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故乡人民为他们备感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