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意为皇后或太后临朝管理朝廷事务。
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临朝听政的太后,比如战国时期的宣太后、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等。
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北魏,历史上也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这两位太后的结局和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

一、冯太后
冯太后(442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
冯太后是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冯氏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
正平二年(452年),冯氏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十六岁的冯氏被文成帝册立为皇后。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冯氏可谓是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冯氏更被尊为皇太后。
当时鲜卑贵族乙浑篡夺大权,诛杀朝臣,这引起了北魏上下的不满。
在此背景下,冯太后密定大策,诛除乙浑,开始临朝听政。
随后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又趁南朝宋内乱,派兵攻占青、齐二州。

皇兴元年(467年),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还政于献文帝。
不过,冯太后与献文帝的矛盾日渐激化,至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崩后,拓跋宏即位,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因为拓跋宏这位皇帝比较年幼,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自太和元年(477年)起,开始变革吏治,颁行俸禄制度,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以巩固北魏的根基,增加朝廷收入。
到了太和十四年(490年),冯氏在平城病逝,享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史称文成文明皇后。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冯氏为人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
在北魏历史上,她两度临朝称制,被认为是北魏太和改制的实际主持者。
其支持的变革为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基础。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冯太后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

二、胡太后
宣武灵皇后胡氏(?—528年5月17日),一般被称为灵太后、胡太后,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人。
胡太后是是宣武帝元恪嫔妃,孝明帝元诩生母,司徒胡国珍之女。
胡氏嫁给宣武帝元恪,受封充华。
永平三年三月十四日(510年4月8日),胡氏在宣光殿生下元诩。
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尊为皇太妃。
同年八月初六(515年8月30日),胡氏被尊为皇太后,是为灵太后,群臣奏请由她来临朝称制,辅佐幼主。
九月初五(515年9月28日),灵太后正式宣布开始亲理朝政。
根据《魏书》等史料的记载,胡太后精于权谋,特别是在除掉皇太后高英和权臣高肇后,她成功掌握了北魏大权,时人将其与孝明帝并称为二圣。
不过,胡太后的能力和水平完全比不上先辈冯太后。
她重用妹夫元乂、侍中刘腾,酿成宣光政变,被囚禁于北宫。

后来,胡太后联合高阳王元雍夺权,再度把持朝政。
孝明帝离奇去世后,胡太后拥立皇女元姑娘即位。
迫于宗室和舆论压力,废黜元姑娘,拥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即位,史称幼主。
到了武泰元年四月,大将军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胡太后遭到杀害,葬于双灵寺。
孝武帝即位后,以皇后之礼安葬,谥号为灵。
不过,胡太后不仅自己不得善终,而且在她的折腾下,北魏的灭亡进程也被加快了。
西汉窦太后简介 窦太后如何从小宫女上位成为太后
窦简介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位的皇后以及太后,但是其中最为知名的窦太后就属西汉时期的皇后、的母后。窦太后相关简介:窦太后名为,出生在初年,出生地为清河郡观津县。出生贫寒,她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乱,隐居河边却不幸坠河而死,留下了她和两个兄弟。 关于窦太后的介绍:汉初,朝廷到清河来招募宫女,窦氏被选入进宫。公元前195年,汉高祖驾崩,作为皇太后掌管政权。当时,吕后挑选了一些宫女赏赐给各个诸侯王,而窦氏就在其中。窦氏被分给了代王,并且深得刘恒的喜爱,将她封为美人,并与窦氏生有一女二男,女儿叫刘嫖,儿子分别叫和。 高后八年,吕后去世。群臣拥护刘恒回京即位,为汉文帝。在汉文帝即位数月之后,有司上书请求立太子,此时,由于先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都相继病逝,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司认为窦氏所生的刘启可以立为太子。汉文帝同意有司的看法,于是在元年立刘启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由于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王后已经去世了,因此在他即位之后一直没有皇后。等到立太子完毕之后,有司上书请立皇后,薄太后建议让太子的母亲为皇后。于是,汉文帝立窦氏为皇后,并且赏赐天下贫苦百姓布匹棉帛、粮食、肉类等物品。 窦太后与汉武帝 窦太后与汉武帝均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两人皆有政治才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窦太后与汉武帝乃祖孙关系。 窦太后出身贫寒,年幼便以家人子的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吕太后赐给代王刘恒。虽然她开始并不情愿到代国,可这一去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受到刘恒的独宠,刘恒登基后她被封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启登基她被尊为皇太后,之后汉武帝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他天资聪慧,有政治才能。在其母和的帮助下登上太子之位,景帝逝世后,年仅16岁的他便登上大位。然而此时的汉武帝还受到两股势力的压制,一个是外祖母窦太后,一个是母亲王皇后。经过他的坚忍和努力,最终成就了西汉的繁荣。 汉武帝即位时,因为年纪太小,初期在朝政上有祖母窦太后听证,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这让初登大位的汉武帝多少有些怨言。但他们二人最大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理念的不同。窦太后喜好黄老思想。而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刘彻却渴望改革当下的一些礼制规范,他认识董仲舒后决定推崇儒术。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窦太后的黄老思想是相左的。这引起了窦太后的不满,强制干涉他停止了改革。汉武帝对此有怨言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与祖母抗衡,他开始坚忍,不露锋芒。最终在窦太后离世后,他掌握大权,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 汉武帝对窦太后干涉朝政虽然有怨言,但他也感谢窦太后在初期帮自己稳定了局势。 为什么窦太后宠爱刘武 刘武是刘恒和窦漪房的小儿子,也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胞兄弟。窦太后偏爱刘武,甚至想让刘启传位与刘武,这种违反祖制的事情,聪明绝顶的她为什么执意这么做呢?她会为了个人喜好来拿这种事情开玩笑么? 其实不是,刘启和窦太后的争夺,其实就是黄老之术和儒家的争夺。当时刘启曾经在宴席上亲口说要将皇位传给弟弟,但是朝中的袁盎等人坚决不同意,刘武一怒之下甚至找人暗杀他。自刘邦自来,兄终弟及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所以刘武是不可能当皇上的,何况刘武的年龄不一定比刘启年轻多少。 但是窦漪房还是坚持己见,有人分析,窦漪房这样做是为了继续掌权。但是刘启在位的时候,大权依然在窦漪房手中,换不换一个儿子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她何尝不明白,袁盎等人敢这么的反对刘武,是刘启这个皇上在背后支持,但是她必须这样,才能推行黄老之术。 刘启本人对于黄老之术都是不大在意,曾经有一个儒生因为在窦太后面前说了一些黄老之术不好的话,被窦漪房发配到野猪圈,差点成了烂泥,要不是刘启相助,早就没命了。一旦刘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窦漪房的控制力就没有那么强了,推行黄老之术是必然的,后世证明也是如此。西汉的局势不适合推行儒家之术,正是由于刘启儿子的做法,让走了下坡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网络配图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了。 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网络配图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 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网络配图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己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我和崔浩一起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么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己。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责任推得,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