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实际战绩,白起在秦国的武将当中都以压倒性的优势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个战国时代的武将放在一起,他同样都在前三之列,然而,这样一位堪称绝世的名将,最终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让后人为之叹息。
那么,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个疑问——白起死得冤吗?

公元前289年9月,秦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赵率军攻赵。
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
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认为没有获胜的机会,表示反对。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
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
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
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
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白起被赐死,主要原因有两个:1,与秦昭襄王有战略分歧,并且始终不愿意改变立场和态度;2,有看笑话、发牢骚的小辫子。
在秦国的历史上,昭襄王的能力才干绝对可以排上前三的,其在即位之后就面临太后执政,外戚当权的不利局面,但是成年之后在范雎的帮助成功收回权力,正式亲政,全力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
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昭襄王是站在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认为当前秦国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乃是尽快灭掉最硬的绊脚石,赵国。
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被极大地削弱,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好时机。
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有很大的损失,但秦国的战争潜力远远高于赵国,故而只要部署得当,全力出击,获胜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白起的反对,主要基于两点:1,邯郸坚城难以攻下;2,其他诸侯国的救援。
坚城难下在投石车得到技术改进之前是古代战争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只要城中有兵有粮,意志顽强,攻击方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和长期的消耗,以秦昭襄王的能力,自然早已考虑到了,战争进程中秦国不断增兵就是明证。
至于其他诸侯国的救援,虽然最终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发生,但实际上赵国是孤军奋战了将近两年之久才得到实质性的救援,魏、楚两国实际上都被秦昭王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的战略恐吓手段给吓住了,换句话说,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
而站在秦王的角度,假设领兵出战的是自己将军中最出类拔萃的白起的话,极有可能加快战争的进程,在诸侯的救援之前解决赵国。
昭襄王赐死白起之时,秦军仅仅是被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击退,由于楚军未到,双方还没有展开战略决战,说明他已经对白起彻底的失望了,一个不能替国君分忧,勇于任事的将军,能力再强也没有意义。
背后对国君的腹诽,则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白起被昭襄王赐死,委实算不上有多冤枉!
盘点三国长寿的名将:田豫竟活到了八十二
时代的武将智勇无双的将才很多,他们其中不乏也有长寿级的人物,他们在三国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都有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 田豫 之奔也,豫时年少,自讬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瓒使豫守东州令,瓒将王门叛瓚,为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劝退之。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瓒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迁南阳太守。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事业未究,而幽州刺史王雄支党欲令雄领乌丸校尉,毁豫乱边,为国生事。遂转豫为汝南太守,加殄夷将军。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喜知帝宝爱,乃密进谗言,由是功不见列。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徵为卫尉,固称疾笃。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子彭祖嗣。 网络配图 晓勇而有计谋。他年轻时作小将,多次跟随其他将领征伐,经常勇冠三军。孙亮继位后,丁奉升为冠军将军,参加了吴魏龙兴之战,大破敌人先头部队,立下了大功,升为灭寇将军。继位后,丁奉帮助孙休用计诛杀了权臣孙綝,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后来,孙休病逝,丁奉等人拥立为帝,被封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几年后,丁奉去世,家人受谗言而被流放。 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本名淳。初为为前将军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景耀五年,率众出狄道,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网络配图 吴大司马。为郡县吏,避乱南渡。统事,岱诣幕府,出守吴丞。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权以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等将兵讨之,遂禽合、狼,五县平定,拜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戚继光抗倭:细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传奇人生
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南倭北虏”是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庙在台州市椒江区东山西坡,明初时为海门城隍庙,戚继光在台抗倭时多驻于此,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必祀戚继光,现为戚继光纪念馆。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生于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国之志。当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中国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长期生活在沿海的戚继光对此十分痛心。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上任伊始,戚继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南倭”,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此后的十余年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光的威武身影,就有“”的猎猎旌旗。 戚继光率军之初,同僚和敌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一支800余人的倭寇窜到浙江慈溪一带沿海,将数倍于自身兵力的明军打得大败。戚继光率军救援,他跳到一个高处,弯弓搭箭,一连三箭,把三路倭酋一一射倒。贼首束手就擒,敌人作,明朝将士连连称赞。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戚继光虽然以三箭退敌,但他深感明军存在严重问题,整肃军纪、加强装备、提高战斗力才是致胜的关键。原先世袭的旗军战斗力太差,戚继光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他说:“现在的官军,平时不训练,行军不带粮,打仗时没有统一号令,驻扎时不会,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挡身经百战、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他终于被获准招募新兵。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筛选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军。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战术,统一编组、统一口号、严肃军纪,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戚继光对属下士兵要求极其严格。一次,有官员到前线视察军队,突然间,其它官兵一阵骚乱,有的甚至离队避雨,只有戚继光的军队,军容整齐。戚继光对军队严格要求,自己同样以身作则。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浙江乐清,恰逢天降大雨。当地的士绅百姓邀他入室避雨,戚继光说:“士兵们都在外面淋雨,统帅怎么可以独自进屋避雨呢?”戚继光治军有方,培养了严明的军纪。他领导的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台州迎击来犯之敌,救出上万名被俘百姓,打出了戚家军的威风。浙江倭寇被消灭后,戚继光又转向福建,成功地捣毁了倭寇的老巢。凶残的倭寇心惊胆寒,畏之如虎,他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此后几年,戚家军驰骋海疆,。嘉靖四十五年,在中国沿海横行200年的倭患终被肃清。隆庆元年,刚刚平定“南倭”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抵御“北虏”。他先被任命为京军神机营副将,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负责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军政事务。这一时期,戚继光做了两件大事:练兵、修长城。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已经摸索出一套练兵的成功经验,但在关系复杂、积弊尤重的京畿地区,推行这套经验却实属不易。戚继光认为,要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普通百姓训练成有纪律、听指挥、技艺精、战术强的士兵;二是把军人培养成卫国保民、爱卒恶敌、谙韬略、习武艺的良将;三是改善武器装备,充分发挥其威力和作用。 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明朝北部最强劲的敌人、蒙古贵族俺答汗就放弃了敌对态度,接受明王朝的封贡,并表示永远不再南下骚扰。戚继光知道,俺答汗放弃对抗愿意合作,原因之一就是蓟镇的强大军事压力。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操练。 隆庆六年,兵部官员汪道昆到蓟镇巡视。戚继光组织了一次有数万士兵参加的军事演习,步兵、车兵、炮兵等多兵种联合参与,既有基本技能的表演训练,也有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规模之大,气势之伟,令观看演习的戚继光本人都深受感动,相“边事真有可为”。 戚继光在蓟镇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筑、加固长城。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最完善,也是保存最好的长城,而戚继光所修的蓟镇长城则是整个长城的精华。着名学者、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说:“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以及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它们代表了古代长城的最高建筑水平。 在修筑山海关长城时,戚继光发现长城东端与大海接合处防御薄弱,敌人很容易乘机而入,必须想办法堵塞漏洞。他与参将吴惟忠彻夜商量,决定建造“入海石城”,将长城一直延长到大海深处,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老龙头。 入海造城的难度极高,投资也很大。消息一经传出,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都想获得修造权,从中牟利。有位商人想方设法找到戚继光,送上一大笔贿赂。戚继光沉思良久,留下了银两,让商人先回去,然后请参将吴惟忠前来商量。不一会儿功夫,吴惟忠走进戚继光的营房,却见后面还跟着一个军卒,也挑着担子,竟然也是那商人送来的贿赂。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这些银子分明是毒呀!如果咱们将帅贪财,必然造成千秋工程质坏命短,祸国殃民。太可怕了!”戚继光和吴惟忠把贿赂银交给财务管理部门,并以此事教育部下,要求各级官员不得“吃拿卡要”,必须高质量地修好入海石城。老龙头长城完成后,戚继光亲题“天开海岳”四个大字,并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蓟镇长城自昌平至山海关,长达1200里,戚继光在此增筑空心台1017座;在险要地方修筑复线长城,增筑烽墩。今天人们看到的如同天梯般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就是戚继光督建的。身处其间,人们惟有惊叹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聪明智慧,三道关堪称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筑大大增强了京畿重地的防御能力。隆庆和议后,对明朝北边构成较大威胁的只有蒙古族土蛮部。万历二年,朵颜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企图入京骚扰,被戚继光打退。第二年,董狐狸又率部南下,戚继光俘虏了他的弟弟长秃。董狐狸等人见戚继光,长城防线,就率部属亲族300人叩关请降,“北虏”问题最终解决。明代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景象。 戚继光在北边巡防驻镇16年,修边垣、筑关塞,整训马、步、车三军,有效地保护了京畿和华北地区的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