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时间:2024-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历史的朋友圈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庙号或谥号称呼,例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赵匡胤,而明清皇帝习惯用年号称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万历皇帝朱翊钧、乾隆皇帝弘历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探究,耐人寻味。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上图_ 清 陈书.岁朝丽景图

要弄清这种现象,只要梳理一下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关系,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首先来看庙号。

商朝讲究祭祀和敬拜,建设专门的家庙,追加庙号,供奉先王。

周朝继承了商朝的谥号制度,废止了庙号制度。

秦朝因庙号和谥号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双双废止,庙号制度一度中断了数百年。

汉朝建立后,重启了庙号制度,从此成为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延续到了清末。

庙号的评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礼纪》明确记载:祖有功而宗有德。

功是指开国或奠基的功业,德是说守成之德。

祖和宗之间是开基和承嗣的关系。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上图_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庙号:太祖) (谥号:高皇帝)

开国皇帝常用的庙号有太祖和高祖,两者可以指一个人,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死后,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官方正式名称是汉太祖高皇帝。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任性地将庙号和谥号揉合在一起,尊称为高祖,造成后世误读,一直以汉高祖称呼刘邦。

太祖和高祖也表示血亲之间的不同关系。

《尔雅·释亲》中解释:曾祖之父为高祖,烈祖之父为太祖

三国时期,曹丕登基建魏,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丕死后,谥号皇文帝,庙号高祖。

既表明两人是魏国的奠基开国之君,也是父子关系,追尊的庙号没毛病。

在南北朝时期,庙号被玩坏了。

石勒、刘裕、陈霸先等人均打了高祖的庙号,甚至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刘义隆被弑杀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这位皇二代,却享用了开国皇帝的庙号,后世议论纷纷,指摘不断。

与祖类似,宗的庙号同样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第二任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宗。

在大一统王朝中,汉、唐、宋、元、明、清等六朝的第二任皇帝刘恒、李世民、赵匡义、孛儿只斤·窝阔台、朱棣、皇太极均被尊为太宗。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上图_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年号:永定) (庙号:高祖) (谥号:武皇帝)

庙号还有褒贬之分,举例来说,褒义的有世祖、圣祖、成祖等,代表有二刷天下之功,有仁宗、孝宗、睿宗等,说明是仁爱孝顺的贤君,贬义的庙号有肃宗是指中兴未成之主,高宗是由盛转衰的君主。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个特例,他发动了靖难之役,病逝后庙号太宗,明世宗朱厚熜后来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拥有庙号最多的皇帝是明末崇祯皇帝。

他死后,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尊其为思宗,后改为毅宗,隆武帝朱聿键即位后,三改庙号为威宗,满清入关后,四次改庙号为怀宗,最后追谥为庄烈帝。

直到民国时期,明思宗才成为崇祯正式的庙号。

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字数过长,例如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称呼上多有不便。

官方改用庙号作为称呼,久而久之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比如唐高宗、宋仁宗、元世祖等,从此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上图_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谥 号:武穆、忠武)

其次,该聊聊谥号了。

庙号和谥号有交集,也有差异。

两者都是历史人物死后,统治集团对其一生所作所为,给予一定评价意义的称号,对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

此外,两者同样包含了褒、贬和同情的成份,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死后,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帝,原因不言自明。

与庙号不同,谥号的应用范围更大,皇帝、妃嫔、诸侯、大臣以及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等都能得到谥号,例如岳飞的谥号是忠武,乾隆帝嫡妃富察氏谥号孝贤纯皇后,同时,统治集团可以将执政理念与谥号结合在一起,汉朝倡行孝道,在评定皇帝的谥号时,加缀孝字,例如孝文、孝景、孝武等。

在隋唐以前,谥号只有一两个字,简明扼要。

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的字数逐步增加。

清朝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最长的,多达25个字,在读之前,请先深吸一口气,ready go: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读完有木有缺氧的赶脚?皇帝的正式称号应该庙号在前,谥号在后,合二为一,构成先王的全号。

在奏折中,大臣称呼乾隆皇帝时,用高宗纯皇帝就可以了。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上图_ 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谥号:纯皇帝) (庙号:高宗) (年号:乾隆)

与庙号和谥号不同,年号是封建社会用来纪年的名号。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宣布以年号纪年,目的是以年号纪录君主的在位年长,首个年号是建元,此后逐步制度化。

由于年号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建元成为帝王开国的重要象征。

明清之前的历任帝王,对待年号相当任性,凡是天降祥瑞或发生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就会更改年号,此举与汉武帝的初衷背道而驰。

明清帝王基本是一帝一元,既通俗易记,又体现时间顺序,因此,用年号称呼明清皇帝成为习惯,其中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前的年号是正统,夺门之变后,他复辟成功,再次登基,改元天顺,是明清皇帝中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

历史上的年号超过了500个,常见的年号通常有两至四个字组成,例如汉武帝的元狩、王莽的始建国、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

字数最长的年号是西夏皇帝李元昊使用的天授理法延祚,历时十年,以及他孙子惠宗李秉常的年号天赐礼盛国庆,为期六年。

称呼古代皇帝,为何有的用年号,而有的用庙号或谥号

上图_ 武则天(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年号: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功、神龙)

史上最牛的年号达人要数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女皇武则天这对夫妻了,前者拥有14个年号,后者也用了14个年号,外加4个临朝称制的年号,在21年间用了18个年号。

而梁武帝萧衍共有七个年号,其中的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有同花顺的赶脚。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不是康熙,而是崇祯,公元1628年,明思宗朱由检开始使用崇祯年号。

他煤山自缢后,朝鲜感念明朝助其抗倭的恩德,不但收容明朝遗民,还沿用崇祯年号,直至清末,前后历时265年。

庙号、谥号和年号作用不同,地位不一,是封建帝制的产物,代表了王者至上的礼教,体现了威严神圣的制度,蕴含了内容丰富的文化。

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庙号、谥号和年号也随之而去,成为中国古代的国粹,如今回味,百感交集。

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尔雅·释亲》《史记》《礼纪》

向荣为什么会得到武将最高谥号?真相是什么

三次重创太平军的机会,他一次都没有抓住,却获得了武将最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谥号对于高级官员来说非常重要,是对其一生功绩的浓缩总结。谥号有很多种,其中文臣最高级的是“文正”,武将最高级的是“忠武”。一个忠武的谥号,拥有者是、、、这种级别的英雄,多少名将战死沙场,还,还摸不到这个谥号。在有一个武将,放跑了太平军三次,以至于燃遍江南,然而他死后却享受到了这个殊荣。 这个人就是向荣,他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来以镇压各地起义而成名,在平定张格尔之乱、起义、李元发起义中都有他的身影。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后,他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奉命前去平叛。 等他赶到广西时,已经是遍地狼烟,他甚至分不清谁是谁,虽然打过一些胜仗,但都是写普通流寇。直到呆了足足两个月后,他才认识到、清等才是“群盗之冠”,这才真正和太平军交上火。 不过此时,他虽然将太平军压制,却也是互有胜负,无关痛痒。在永安时,他完全可以将太平军一举歼灭,却活生生错过了这次机会。 当时太平军占据永安,并且初步建制封王。此时向荣带领清军数万人,涌入永安城下。在清军之中,不仅有正规的,还有几支各地助阵的团练,其中江忠源的新宁团练就是重要的一支。江忠源这个人非常聪明,足智多谋,他看到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建议: 太平军困在永安,不足一万人,清军却有数万精兵。应该先将永安团团围住,挖沟筑垒,不断调兵前来。太平军虽然厉害,总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这个围而不歼的方法,在今后湘军对付太平军时,安庆、天京都是这么攻破的,这也是当时的必胜之路。然而,向荣却傲慢地拒绝了这个胜利的方法,他主张重兵攻打永安北部。结果太平军冲出永安,,进而攻打桂林。 第二次是在长沙时,本来太平军以态势围攻长沙,但在、基、、江忠源等人的指挥下,长沙,并压制太平军在东南一隅,形成反包围。 此时,只要有一支部队驻守在河西龙回潭,切断太平军退路,就完全可以瓮中捉鳖。不过长沙兵力都已经派出了,只有向荣带过来的部队没有任务。因为向荣和湖南巡抚有私仇,拒不配合,反而去攻打水陆洲的太平军。 结果向荣带三千多人打又没有打过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让他们打通通道,果真就从龙回潭离开了长沙。 长沙之围是解除了,然而别人道喜的时候,张亮基却拍案长叹:本来按照左宗棠、江忠源的计谋扼守住龙回潭,就是瓮中捉鳖,现在他们逃到洞庭湖那边,试问天下又怎么制服得了! 太平军离开长沙后,又到了益阳,还曾攻打湘阴,但被福等人打退。此时,太平军的形势很危险,必须打通临资口进入洞庭湖。这里的河道已经提前被木板、石块、废弃的船舶所阻塞。 当时有个叫做周清元的人,冒充商人混迹到太平军中,他记下了太平军的数量、枪械等等,并且告诉向荣:临资口到处都是平原,不利于躲藏,是歼灭太平军的绝佳场所。只要扼守各地要道,不让他们逃窜,绝对能建立奇功。 然而,向荣连同为行伍的官员的话都听不进,哪里肯听这个的?他喝退了周清元,并未采纳,这也痛失了最后一个机会。此后,太平军杀出临资口,驰往无边无际的洞庭,并且掠夺了大量的船只。也就是靠这点家底,他们封锁了长江上下,进军南京,定都建国。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太平军在哪里,向荣就在哪里?没错,事实上,向荣打仗不行,尾随却是一把好手。他不仅跟到了临资口,而且还一路尾随,一直跟到了南京城,还建立了江南大营。虽然不敢打什么仗,但好歹在太平军眼皮底下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也许清廷是在用人之际,后来向荣病死军中,为了鼓励将帅同心,明知道他是个常败将军,也让他享受了“忠武”的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后 因截发被打入冷宫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