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3岁登基,7岁退位,从皇帝到战犯,一口气看完溥仪的一生

时间:2024-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他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三岁登基,七岁就退位,十八岁时被赶出紫禁城,二十八岁时与日本人勾结,建立伪满洲国,成为傀儡皇帝。

三十九岁时日本人战败,他被苏联红军俘虏,成为战犯,接受劳动改造。

四十岁时出席东京审判,把七个战犯送上绞刑架。

五十三岁时被特赦,回到北京,成了一个普通工人。

五十八岁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到劳动改造的犯人,再到一个普通工人,人生的大起大落,没有人比他更丰富了,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3岁登基,7岁退位,从皇帝到战犯,一口气看完溥仪的一生

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自知时日无多,而自己的继子光绪皇帝又不听话,所以她决定带他一起走。

为了弥补皇帝的空缺,她紧急下旨,召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进宫,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并成为皇帝继承人,那一年,溥仪才三岁。

溥仪进宫仅仅三天,慈禧和光绪皇帝就整齐的归天了,一个月后,他们就给溥仪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改年号为宣统,他就是宣统皇帝,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溥仪的父亲载沣任摄政王。

溥仪登基之后,清政府就昭告天下,定于宣统八年,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也就是之前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极力争取的制度,但是时代已经不给他们时间了,第二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腐朽的清政府根本无力镇压,而北洋的新军,他们又指挥不动,于是只能请已经下野的袁世凯回来。

而如同东汉末年何进请董卓进京一样,袁世凯回来后的第二年,就逼迫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让宣统皇帝退位。

经过袁世凯的一番恐吓利诱,和清廷的一番讨价还价后,隆裕太后于1912年颁布退位诏,宣布退位,存在了200多年的满清帝国画上了句号,而刚刚退位的小溥仪,才六岁而已。

退位后的皇室其实也不错,因为他们还可以生活在紫禁城里,伺候皇族的太监宫女也没有减少,民国政府每年还要拿出一大笔钱来供养他们,如果能一直持续下去,那和君主立宪的结果也差不了太多。

3岁登基,7岁退位,从皇帝到战犯,一口气看完溥仪的一生

然而已经当了大总统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他在1909年称帝,改年号为洪宪元年,他的本意,是自己当皇帝,然后实行君主立宪制,让他的袁家世代享受皇家待遇。

然而历史的机会早就过去了,袁世凯一称帝,全国一片讨伐之声,结果他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在国人的骂声中气死了。

不过住在紫禁城中的旧皇帝一家,仍然安安稳稳的过着自己的太平日子,然而到了1917年,张勋带着5000辫子兵回到北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个被圈禁了5年的皇族非常高兴,认为大清可以中兴了。

但是仅仅过了12天,张勋就被打跑,溥仪也被赶下了他的宝座,仍然去当他围墙之内的皇帝,如果能够按照《优待条例》一直住下去,日子应该也还不错。

可是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当时的总统曹锟,随后又把矛头对准了,住在紫禁城里的小皇室,带兵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3岁登基,7岁退位,从皇帝到战犯,一口气看完溥仪的一生

永远享受优待的美梦破灭了,溥仪带着他的家眷,搬出了他住了十六年的紫禁城,先住进了他父亲的醇亲王府,之后又搬到了天津居住。

从紫禁城出来的那一刻起,溥仪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他的复辟大梦,到了天津之后,他跟日本人联系,企图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帮他恢复大清。

终于,在1934年,溥仪实现了他的复辟梦,建立了满洲国,第三次坐上了皇帝宝座。

然而,他只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虽然是个皇帝,但是没有权力,就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人,他的复辟真的成了一个梦。

然而即便是个梦,也很快就醒了,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日本关东军很快溃败,溥仪见大势已去,企图坐上飞机逃往日本,但是在飞机起飞的前一刻,被苏联红军抓住,他一下子从一个皇帝,变成了监狱里的战犯。

1946年,溥仪作为证人,到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作证,并展现出了强大的气场,在那一刻,他真的像一个帝王,他在法庭上揭露日本战犯的罪行,协助法庭把七名战犯送上了绞刑架,这或许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大的正面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被移交至抚顺战犯监狱,生平第一次开始擦地、洗碗、摘菜,学习缝洗衣服、做园艺管理,并交代九一八前后与日寇勾结的历史真相。

1959年,溥仪被特赦,并回到了北京,成为植物研究所的一名普通工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到了这一刻,他或许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

两年之后,溥仪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开始发挥自己真正的价值。

1967年,溥仪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

看完溥仪的一生,真的是感触颇多,有句话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任何一个人,都是在时代的裹挟下往前走的,即便是贵为皇帝,很多时候也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也要随着时代大潮随波逐流,让人感受到在时代大潮下,个体生命的卑微与渺小。

李渊被逼退位后,想出一个“毒计”来应付唐太宗李世民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渊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皇室之中,父子之情、兄弟之谊大都比不上龙椅的诱惑,最好的证明便是初年的“”。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伏击了太子和齐王李元吉。这两个人分别是李世民的大哥和四弟,而且还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李建成和李世民都非常优秀,二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李建成常年辅佐李渊,深谙政务;李世民则常年征战沙场,手握重兵。 二人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只能选一个,但他始终坚持让兄弟二人共同掌权。如果李世民心里没有当的想法、愿意一心辅佐大哥的话,那可谓是皇室之中兄友弟恭的典范了。但李世民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比任何人都渴望皇位。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既是君又是父的李渊也有一部分责任。所以政变发生之后,李渊也只能吞下这个苦果——退位。 当然,如果李渊赖着不退休,李世民自然是不敢直接杀了他的。但是一连死了两个儿子、十几个,李渊已经没有了当皇帝的心思,既然李世民要这皇位,给他便是。再者,李渊已经根本不信任李世民了,万一他再效仿弑父,自己恐怕也。李渊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虽然听着比皇帝还威风,但已经没有了实权。即便是不能干涉李世民治国,李渊也不想让他好过。 另一方面,自己退休了也挺无聊的,所以他要求李世民给自己找点美女。自此以后,李渊在后宫里坐着“羊车”,晚年生活好不快活。李渊快活了,他的目标也达成了——给李世民添了二三十个弟弟妹妹。李渊的生育能力不可谓不强,当李世民都抱上孙子了,他还在生儿子。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儿子,李世民的孙子都比他年纪大。 随着弟弟们年龄的增长,李世民也只能一个个的给他们封王。封王可不仅仅是给个封号,还得给他们土地、给他们财产、给他们差事。自“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没有了敢和自己为敌的兄弟,所以对自己的这些小弟弟们宠爱有加。毕竟对自己没有威胁,再下杀手就说不过去了。再加上李渊对他们,所以这群弟弟都是不让人省心的主。 比如李元婴,被李世民封为滕王,在地方上修建了著名的滕王阁。但他的,也引起了民怨沸腾。李世民隔三差五就能收到一堆报告,都是指责这些王爷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李世民舍不得杀,也舍不得罚,只能让他们在这个地方折腾一段时间了再换个地方让他们折腾。直到李世民驾崩,他都无法让自己的这些弟弟们老老实实。 等到高宗接了班,对自己的这些叔叔们也很头疼,毕竟自己老爹都没敢下杀手。但好在李世民、李治父子还是有点能力的,没有让这些骄横的王爷祸乱大唐,避免了西晋“”的重演。要知道李渊退位时已经是60岁的高龄了,到了这个年纪按说已经不宜行房事,但李渊偏不,并且还要生一堆儿子。不得不说,这是李渊退位后,对李世民使的一出“毒计”。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的能力是有的,只不过他儿子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他的真实能力也被后人低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一个决定,被大臣反对说不妥

如果一座建筑可以体现大唐恢宏气象的话,我想是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者。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上,整个建筑群居高临下,俯视苍生。大明宫存世二百六十余年,见证了大唐王朝的兴衰荣辱。 整个大明宫占地3.2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北京紫禁城的大小,用气势恢宏、瑰丽壮观八字形容毫不为过。 大明宫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遥想当年,太液池边、未央柳下,唐明宗志得意满高踞胡床,杨贵妃霓裳羽衣罗袖轻舞,李龟年临光恍兮浩歌,当真如神仙中人,唐诗“蝉蝉日出大明宫,天乐遥闻在碧空”,说的应该就是这种盛世景象了。 李渊建唐之初,听政、起居使用的是所建的大兴宫(唐时改称)。唐初国家草创,为何修筑大明宫呢? 原来,事情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的玄武门事变说起。玄武门事变第二天,李渊被迫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之后,又干脆让贤自己作了太上皇。 李世民梦想成真,却没有。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父亲并非出于真心至诚。如何与父亲和睦相处,如何维持表面上的父慈子孝、一团和气是关系到政权能否稳定的关键。思来想去,“即位于东宫显德殿”,从此就在显德殿起居听政。 李渊则继续留在太极宫居住。、日月如梭,疏忽已经过去了三年,李世民宵衣旰食、孜孜求治,日理万机,日子忙碌而充实;李渊却日子过得并不舒心,虽然他仍居大内,仍一如从前,可是远离了政治,听不到文武百官的山呼万岁声,身边少了阿谀奉承的人,心中难免会生出孤单寂寞冷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李渊忍无可忍“以城西宏义宫有山林胜境,雅好“为由,提出要求搬家。李世民闻讯当即以父命难违为由,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要求,于是“上皇徙居宏义宫,更名大安宫。” 自己也正式入驻太极宫处理政事。宏义宫是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赫赫武功,专门修建的一处居所,宫内环境幽雅清静,但比起太极宫却显得狭小、逼仄。李渊搬到这里居住,等于是和儿子彻底完成了身份的置换。但他内心深处,或者有借此来恶心一把儿子的意思。 很快,就有大臣婉转指出不妥之处。李世民见事情在百官中引起了“众惑”,深感不安。于是决定在太极宫东北高敞宽阔的龙首原上为父亲修建一处新寝宫。 经过两年的紧张筹措,贞观八年( 634)十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李世民亲自命名为“永安宫”,次年正月改称大明宫。只是李渊福薄命短,没有等到竣工的那一天就一命呜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