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孙权晚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晚年为何会引发二宫之争?
父亲宠爱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看清背景,若是一贯的一视同仁,那么必然会引起不满,孙权正是如此,就因为对子嗣的态度,引起了二宫之争。
导致的结果也是很大的,废黜太子,赐死鲁王,重蹈汉武帝刘彻的覆辙,都是因为皇帝的做事欠考虑,影响了未来古代的轨迹,最终都是追悔万分。

01汉武帝刘彻废太子
汉武帝刘彻与陈阿娇结婚以来就没有子嗣,帆叶网,虽然刘彻的嘴上并没有说,但是心理却十分难受,那个皇上没有子嗣,这不免被大臣明里暗里去耻笑,一次偶然,刘彻祭祖归来,路过姐姐平阳公主的府邸,准备进去坐坐,吃一顿家常便饭,这时候,姻缘就来了。
平阳公主了解自己弟弟心中所想,饭桌上唤了许多的歌舞伎来为刘彻助兴,但是她实际的想法却是给自己的弟弟“选妃”平阳公主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刘彻,也是为了自己,她要为自己的后辈考虑,万一刘彻从这里看上了一个歌女,那么平阳公主往后的日子会更加滋润。
事实也正是这般,在平阳府邸,刘彻遇见了让自己一见倾心的卫子夫,并将卫子夫带回来皇宫,卫子夫也倒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期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许配给了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虽说娶了卫长公主不久曹襄就战死,但是念着这份情义,自然不会亏待他们一家。
卫子夫入宫之后,刘彻终于见到了自己有子嗣的希望,可是,这希望险些被前皇后陈阿娇用巫蛊之术打破,刘彻怎么能不生气,不仅仅将陈阿娇打入冷宫,还憎恶起来了巫蛊之术,这也是后期让刘彻面对佞臣的妄语轻易相信的真相之一。
刘彻因为长期征战,再加上宫中的膳食调养的真相,他的身体素质极佳,也很长寿,人活得久了,就容易胡想乱想,面对江充说太子刘据用巫蛊之祸陷害自己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理智,直接追着刘据打,虽然刘据也有大军,但是怎么敌得过刘彻啊,被人陷害至死。
当刘彻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为时甚晚,他没有办法挽回这一切,更没有办法挽回自己的妻儿,古代上这样的惨案并不少,孙权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引发二宫之争,重蹈汉武帝刘彻刘彻的覆辙。

02二宫之争背景
后三国时代,发生的最出名事件之一大概就是二宫之争了,就是孙权的太子和鲁王之间,为了夺取皇位的明争暗夺,孙权的子嗣虽然极多,但是他完全没有偏爱哪一个孩子,反之的是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这在寻常人家当然是个好事,但是,身处皇室这样做只能带来麻烦。
孙权的长子是孙登,自然也是第一任太子,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自然孙权对这个长子也是很看重的举国上下的智囊团都为他服务,孙登对待这些大臣也是十分的恭敬,孙权对于孙登的态度就是完全放心,将他当继承人培养,但是好景不长,孙登年金33岁就因病去世。
在他临死之前,他恳请自己的父亲立三子为太子,本来这件事情名正言顺,儿子孙虑弱冠之年就早早撒手人寰,孙和这也倒是适合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加上这是自己这么器重的儿子夙愿,孙权这个面对感情优柔寡断的人自然没有办法拒绝。
孙和在孙登死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同年四子孙霸也被立为鲁王,除了孙登,孙权没有特别爱慕重视的儿子了,所以孙权不仅仅对待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态度一样,让他们的俸禄一样,甚至大臣们见到二人行的礼数都一模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孙霸开始对储君的位置虎视眈眈,孙权没有对他们二人之间的态度有明显的的区别,这给了孙霸的野心增加了一丝底气,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向储君之位发起冲击的,毕竟自己的父亲态度也不是很明确。
如果当时的孙权态度明确,可以将二人之间差别待遇,自然就能遏制住孙霸的不轨想法,在期间也曾有人劝谏孙权,要将二人差别对待,而这件事情传到孙霸的耳朵里就是太子一党要压制自己的势力,于是孙霸开始了自己的反击,诋毁太子的支持者,想要将他们完全消灭。

03二宫之争的结果
随着二宫之争的战争打响之后,除了一些原来就有矛盾的人之外,更有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人,认为这件事情是一场人生的机遇,甚至一些大家族也纷纷站队,在这兄弟二人之间下注,谋求进展,很快,这场大火就燃烧到了朝廷之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用着各种肮脏的手段污蔑,找对方的麻烦,看着这乌烟瘴气的朝廷,孙权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能继续任由这样的局面进展,这已经危害到了东吴安定和谐的大环境,他决定要致力这两派,首当其中的当然是激进人物,基本都被贬谪,流放,处死。
随着刺儿头都被连根拔起,属于中层的任务也被慢慢提拔起来,朝廷逐渐的稳定下来,二宫之争的战火也被缓缓熄灭,通过这件事情之后的孙权觉得,往后若是这两个人其中之一继位,那必然朝廷会继续不得安宁,会继续面对分裂,于是废太子,赐死鲁王,七子继位。
04总结
二宫之争对吴国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八年里,限制了国家的进展,无心对外,眼中只有朝廷中的勾心斗角,损失了朝廷中的诸多人才,这件事情也逐步带领东吴走向灭亡。

太子的位置人人都觊觎,一个国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种值高的权利谁能不憧憬,但是利益后面总是伴随这很大的危险,要明哲保身,也要用智慧化解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干稳稳的坐上帝王之位。
解析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字定公,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时期,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以与曹操和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镇压了勾结蜀将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史上的东吴破虏将军孙坚出生有哪些离奇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