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水镜先生最先说出来的,这也代表了他对诸葛亮和庞统两人才能的看重!事实也证明,水镜先生所言非虚,诸葛亮和庞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刘备的前半生,一直在辗转流离,虽然他身边文臣猛将众多,但始终无法找到一块地盘安身立命,直到他遇到了诸葛亮,他的人生才开始了重大的转变!
在此之前,刘备集团虽然看似人才众多,但非常缺少战略性人才,所以刘备集团总是以雇佣兵的形式存在于诸侯中,不论是投靠陶谦还是袁绍,或是刘表,这些诸侯都是把刘备当作枪杆子使用,让刘备帮他们打仗,仿佛刘备就是个雇佣兵,没啥发展前途。而刘备对于自身的定位也不是特别清晰,所以他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口碑虽然不错,但一直没有找到出路,直到诸葛亮这个战略性人才出现,为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为刘备规划了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并将其付诸行动,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刘备确实做到了三分天下,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不过由于关羽的失误、孙权的背盟,最终刘备还是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庞统也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当年周瑜入荆州,抢先把庞统拉入自己麾下,就是看中了庞统的才能。也正是因为庞统的极力劝说,刘备才下定决心进攻益州,遗憾的是,庞统在进攻益州时不幸身亡,否则庞统和刘备守益州,诸葛亮和关羽守荆州,荆州必定不会丢失,刘备很可能一统天下!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安定天下的大才,能力都非常出众,刘备也正是得到了他们二人的相助,所以才能登基为帝,占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刘备毕竟未能统一天下,这确实和“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相矛盾,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这句话是错误的呢?
实际上这句话本来没有错,因它后来还跟了这么一句话,只是很多人没看到,下一句一针见血道破刘备必亡内因。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后面一句话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也就是说,若是子初和孝直中死了任何一个,那么汉室就很难复兴,刘备虽然能够登基称帝,但很难一统天下!这便是刘备最终无法一统天下的内因!

那么子初和孝直到底是谁呢?他们竟然可以和诸葛亮、庞统相提并论,影响刘备统一天下的步伐?
事实上子初指的是刘巴,他是荆州名士,深得诸葛亮的看重,刘备进入益州后,当时财政紧缺,是刘巴提出了妥当的措施,帮助刘备缓解了财政危机。后来刘备又任命刘巴做了尚书令,负责蜀汉内政。遗憾的是,刘巴过早去世了,将蜀汉内政的重担都压在了诸葛亮身上。若刘巴不死,稳住蜀汉内部,那么诸葛亮将有更多的精力去对付曹魏,他也不用那么殚精竭虑,早早去世了,蜀汉说不定真的能在北伐战场上取得大胜。毕竟诸葛亮北伐后期,已经将司马懿打得不敢对阵了!
孝直指的是法正!法正这个人极其擅长奇谋,当年汉中之战,刘备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破天荒击败曹操,正是因为有法正相助!若不是法正出奇谋对付曹操,刘备根本不可能击败曹操!刘备伐吴时,面对陆逊的战局和当年攻打汉中时的战局何其相似,可最终刘备却战败了,被打得非常狼狈,这就是因为刘备失去了法正的相助!若是法正活着,必定能够帮助刘备击败陆逊,重新占领荆州!这样的话,刘备就重新占据了主动权,有了争夺天下的希望。
刘巴和法正,一个是对内的大才,一个是对外的谋主,他俩才能出众,有他俩相助,刘备必定能够挽回颓势,遗憾的是,这两人都先于刘备去世,给刘备造成了不可预估的损失,令人心痛!
蜀后主刘禅的智慧 诸葛亮如何评价阿斗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孟获那么厉害却被抓了七次,诸葛亮是如何办到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孟获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说到,人们能想到很多赞美他的词和事件,他的名字后面总是跟着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等等的标签。提起他我们也能够想到,等等故事,这些故事中让我最印象深刻就是他南征过程中,多次抓获敌人的故事。虽然事情的结局是孟获失败,但是他并不是个草包,还很有能力。他很厉害,同时也很骄傲,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多次抓住他,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今天就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打仗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多次的抓住对方的首领就更难了。而且一个统领士兵的大统帅,多次被人俘虏,那他在军中也有些说不过去啊,再傻的君主也不会让他再做首领了。而且我们再细想如果一个将领连续两次指挥失误,那么他的手下也不可能在信服他,君主肯定也会让他歇歇了吧。而且在于诸葛亮对抗的过程中,孟获的手下死伤无数,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够活着回到军营,怎么孟获就可以一次次的被人活捉,然后又被放回来呢,不得有人猜测他是不是被策反啦,这样想的话,是不是罗贯中在小说中是不是有夸大的嫌疑,没有的话,那么孔明是怎么多次获胜的呢,因为哪些原因? 那第一呢这里面还要说是马谡的功劳,虽然他后期是犯了很大的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他的能力,早在诸葛亮要南征的时候他就跟他说过,这次去攻城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攻心。因为蜀国当时属于异地作战,在上本就不占什么优势。所以我们很难硬对硬的打败他们,所以我们需要玩心理上的战术,要采用敌进我退的方法战胜他们。这个战术仔细想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却非常有效果,当时中原王朝攻打北方牧民的时候北方的人就是用这个战术拖垮中原的,最后中原认输了,以财物化解两方的关系。 而你要是有研究过他们之间的对决,你也会发现孔明就是用了这个战术胜利的,如果没有这个战术的话,蜀汉肯定会是属于一直紧密攻击的一方,那么孟获可以根据本地作战的优势,带着蜀军在转圈,先把蜀军引到大山里,然后把他们全部都杀啦。当然在这个战术下情况完全反了过来,孟获被打败了,最后他只好逃跑了。只剩下本地的一些百姓,这些百姓根本也斗不过强大的蜀军,最后只会选择和他们合作。所以蜀国也能够很好的拉拢当地人为他们所用啦。 我们说小说三分真实,七分虚假,要想多次抓住对方首领难度太大了,那么后来诸葛亮是怎么稳定了南中的呢?这就要说他采用的制度了,他这个制度就有点像现在我们与台湾的制度一样,就是你们只要愿意归降蜀国的话。我们愿意让你们保持之前的治理方法。那孟获一看我们既然能够保证我们自己的权益不受到损坏,还有自主管理权,那么我们就愿意与你们一同合作。两方都达成了自己想要的,也就没有在打的必要了。 而且为了能够稳定南中,他们两方也做了很多的条款。大概的意思就是南中作为盟友愿意给蜀国提供战斗力,并且也承认他们属于蜀国。而蜀国必须要给南中大量的牛马和资源,所以在这些条件下两方达成了共识,愿意一起和谐发展。其实从结果来看孟获也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反而是蜀国求和罢了。而诸葛亮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在写战报时并没有写两方谈判的条件。主要是写了他是怎么多次打败敌人的,最后让他心服口服,战事顺利完成了。而且还说以后也不会再无需任何的人员到南中人知,因为南中的将领已经彻底的与蜀国交心了,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外派官员了。但是其实真相真的不经琢磨,这一切就是蜀国失去了能够让人接管南中的权利,以后也不可能在这里驻扎军队。 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抹灭了诸葛亮的功劳,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决定,才能够让蜀国与南中交好,不会让他们在背后捅蜀国一刀。一旦蜀国与其他两国交战的话,也不用担心南中在后面做出什么伤害蜀国的事情,事实证明南中自那之后也从来没有叛变过蜀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